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教师的分类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1:44:04

教师的分类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浅谈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及教师专业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倦怠 专业发展

论文摘要: 制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教师自我实现和人生幸福的需要。教育行政、教师培训部门、学校应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帮助中小学教师形成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育变革下教师的困惑与倦怠 1.教育变革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教师的专业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教师自我的迷失、对专业技能的迷茫和焦虑、教学中的角色冲突与模糊、对专业发展前景的惶恐。 不断翻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和由此带来的复杂、琐碎的教学任务正在日益挤占教师个人的生存空间,教师迷失在日益工厂化和程序化的教学中。新课程改革以后,涌现出许多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建立在这些观念和理论基础上的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呈现出极其多元化的理解,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艰难和迷茫。教师既无法判断自身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劣,又难以对同行的教学做出令人信服的评价。角色冲突导致教师对专业身份认识的分裂,并不断模糊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扮演,过去在学生面前镇定自若的教师一下子变得惶恐不安和措手不及了。 2.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易在助人职业中产生。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是一个压力来源较多、压力强度较大的职业,因而在教师群体中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是一个综合征候群,一般把它看做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人背景因素。国外多项研究表明,个人背景因素中的多项变量都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存在着联系,包括年龄、学历等。有研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情绪衰竭,高学历者的倦怠状况更严重,但性别研究尚无定论。 (2)工作压力。产生倦怠的主要压力源包括:缺乏主管支持、缺乏家长和团队支持、工作负荷大、学生的低学习动机和纪律问题。这些研究表明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影响因素。 (3)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倦怠水平有预计作用。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比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职业倦怠更严重。班杜拉则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倦怠的中心调节变量。 (4)组织公平。组织公平是指个体或团体对组织对待他们的公平性直觉知觉。报酬公平性、丧失对工作的控制、角色冲突与模糊、缺乏支持等组织因素都被认为是倦怠产生的重要决定条件。有研究显示,程序公平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与职业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5)社会支持。多项研究表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上,目前学术界的观点还不统一。 以上是西方教师职业倦怠近几年主要的实证研究。我认为,上述研究无论是从工作压力、组织公平、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分析,还是从个人背景因素及自我效能感等教师角度来分析,都没有能够真正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上来看待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教育变革要高度关注教师作为主体性的存在,要更多关注作为“人”的教师的主体需要,不仅要向教师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还要为教师个体的成长创造条件。 2.重视个体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中的价值。教师专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强,因而个体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实际上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和教师群体共有知识不断整合的.过程。我们必须关注教师知识的实践性和建构性,关注教师知识产生的经验情境。 3.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说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做出的能够促进教师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设计和安排。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行政、教师培训部门、学校一定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次,教育行政、教育培训部门、学校一定要把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不断反思的教师必然是终身学习型的教师。在持续反思、学习中,教师不仅会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增加无穷的教育智慧,而且能扩大视野,开拓思想,使自己的人生观和人格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司继伟,王金素.引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教师评价因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58-161. [2]鲍传友.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认同——危机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 [3]潘世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J].人民教育,. [4]金连平.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J].上海教育科研,. [5]冯进.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中华文化论坛,2009,(7):144-145.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论文摘要:

厘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概念,比较两者涵义的异同,这有利于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内外联系,有利于探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模式。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教师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是如下:

二胎政策开放促使生育走向高峰,从而带动教师行业走俏,教育培训迎来发展高峰。教师队伍也一直在扩招,2020年,将招收40多万高校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特岗教师”计划增招5000人,年度招募规模将达到万。

发展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公务员、外企、国企等热门行业总是求职大军心中的“香饽饽”。自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及教师职称改革,教师这个职业已经重新成为大众受热烈追捧的目标。

但是要想成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后持证上岗是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唯一许可证明。所有从事教育行业的就职人员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证书已经成为就职的一道入门门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事项

要注意时刻观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况,当有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佳时,要先注意做好组织教学工作。

要注意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学习、研究:要多花时间,认真研究、学习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的“知识点”,由“知识点”出发,设计教学形式;要注意在细节上给学生正确的示范。学生对老师有着一种信赖,面对学生的“信赖”,老师要随时随地都要给学生一种正确的“示范”。

经济研究工作分类及发展趋势论文

亲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研究目的: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就是从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起步的。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 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内容:一、经济全球化的提出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望采纳谢谢

文章编号:1673-1751(2007)01-0019-03试论我国城市经济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刘扬(濮阳市建委测量队,河南濮阳457000)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和一些可行的建议与方法,展望了未来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一体化;城市理论体系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城市经济学自西方传入我国20多年来,在我国经历了从兴起到不断繁荣的发展过程,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若干重大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1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现状1. 1国外城市经济研究现状国外的城市经济研究以解决城市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己任,在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城市实际问题的解决。在现实经济问题的左右下,近年来,国外城市经济研究的内容可集中归结为4个主要的领域:区位分析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型设计;特定城市市场与城市经济模型的建立;城市经济问题、城市政府行为和城市经济政策分析。1. 2国内城市经济研究现状国内的城市经济研究在改革开放后才起步但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经济学集中研究了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全方位展开了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并对城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以及具体的城市问题、城市经济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概括而言,近年来国内城市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5个方面: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研究;都市圈发展与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及协调分析;区位选择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分析;城市政府职能与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等。2我国城市经济学的新特点城市经济研究直面时代重大问题。现代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等领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越来越需要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需要促使理论工作者从经济学层面上积极进行探讨。就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的认识而言,也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和新见解。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的创新与突破。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跃。改革开放为我国城市经济学者提供了与国外进行广泛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各研究机构或高校的有关单位经常派出学者到国外进修、讲学、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国外城市经济学发展的最新信息,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大大拓宽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城市经济学的学科组织建设和教学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时代呼唤着城市经济学的新发展,与此相呼应,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于2000年10月成立了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担负起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重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障。随着城市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推进,城市经济学教学工作在国内各高校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所大学开设了城市经济学课程,有10多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近百名教师从事城市经济学及相关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3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部分分离。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4“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发展的主要领域及其趋势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二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域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应创新和发展城市化理论,把城市化研究放到城市化时代的高度加以认识。应反思城市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以及思想、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原因。要提高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性,研究城市发展的系统工程和价值工程,将城市经济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应研究城市化定理或定律,使之既接受实证主义的检验,又接受伪证主义的检验,成为经过科学论证和可以反复验证的结论及指导实际工作者实践的依据。城市化问题研究。一是研究城市化的方针政策。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三是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四是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值。六是研究城市化与教育、文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四是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一是尽快建立一套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需要加强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二是以城市综合竞争力来评价城市发展状况,对大城市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中小城市,特别是具有发展特色的中小城市则有失偏颇。因此,应建立可以用来评价具有发展特色城市的指标体系,使之与综合竞争力评价标准一起,构成完整的评价城市的指标体系。参考文献:[1]何文超.重彩浓抹绘宏图—濮阳市城市规划建设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2][加]伯拉舒特T J·城市测量与制图[M],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1.

求城 诸葛市 文库经 帮你济学论文一篇

中国西部生态屏障对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摘 要】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西部的经济发展中生态屏障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只要合理地利用生态屏障、开发生态资源,就能适应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的经济发展形势,减少因经济发展而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关键词】生态屏障 经济发展 合理开发 1 前言 区域的自然条件,是区域经济发挥自然物质基础与区域、人力、经济活动有关的各种自然要素。所以一地的自然条件对一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西部拥有各种丰富的物质生态资源,这些天然的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屏障,对西部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西部的原生态资源。 2 西部生态屏障的现状 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如果被破坏,很难恢复到初始状态 西部虽然是现在中国拥有最多原生态景观,最多矿产资源,且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盐矿等资源在全国资源总库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托区域。由于人们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该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西部地貌主要以山区、高原和荒漠为主,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完善 以铁路为例,截至2001年底,西部12省(市、区)的铁路密度(按营业里程算)为公里/平方公里,公路密度(按里程算)为公里/平方公里,而全国同期的对应数字则分别为和;运输也与铁路运输类似。交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尤为重要,而西部由于自身的地形地貌,自身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自身的生态屏障。 西部自然气候不稳定,多属自然灾害频发地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而我国西部受特殊的生态环境的束缚,灾害也是非常的频发,这些自然灾难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约着西部的经济发展。 3 生态屏障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原因 以出让资源的形式来发展地区经济,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西部很多地区走入了越穷越开发,越开发就越穷的恶性循环。加之治理速度远不及退化速度,生态安全威胁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更加剧了地区经济贫困化和农民贫困化,巨额的生态赤字导致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教育文化赤字。 该区的地形地貌自然阻断与中东部的频繁联系 西部地区由于天然的地形地貌,不少省份存在对外公路通道建设不足或对外通道不顺的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通往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及周边国家之间的公路通道数量较少,等级较低,通行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发达地区及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形成天然的屏障,影响着西部经济的发展。 由于地处气候多变区,自然阻断了一些外资的流入 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较多,气候干燥,有的年份西南和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不足,从而决定了原始脆弱的生态环境,易发较为强烈的生态灾难。灾难的频发也会该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气候的强烈变化,使得某些产业在此地无法兴起,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 4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治理不足 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力度不足,过度的开发,又没有合理的治理。这样只会让生态屏障效应越来越明显。生态的脆弱性经不起污染,很多产业引进不进来,因为他们花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治理由于企业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不足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在交通上,形式单一,网络覆盖不够广,很多较为落后或偏僻的地方还没有通公路。西部地形多为山区,地势凶险,有些地区电网都还无法覆盖。通讯、电网都无法涉及,通讯就更无法全面地展开。西北有很多地区,目前还处于极度干旱的状况,年降水量很少,而供水管道的埋设也是困难重重。 西部地区人才的缺乏 自身培养人才不足,外来引进人才的机制不健全,导致西部人才匮乏。由于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收入上,工作环境条件上,以及用人观念意识上的相对优势,西部地区优秀人才向东部地区流动的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就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西部投资环境不具吸引力,国家支持力度有限 外资投入不足,自身的投入也不足,就算有在良好的资源,也拉动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国家预算不足,自筹资金有限,引进的外资也是少之又少,也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5 建议及解决措施 合理利用生态屏障,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屏障的存在一方面阻碍了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也保护了西部地区的某些原生态景观和资源,所以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既能让西部摆脱生态屏障也能合理的保障西部的生态环境。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推进西部开发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一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调整向优势产业调整,发挥原生态的独特优势,变生态屏障为生态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多的外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不能搞重复建设;要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东部现在是新技术和各领域高端人才的聚集地,而东部的各种资源也是有限的,把东中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建立市场化的地区之间企业协作机制,就可以与西部的资源优势互补,将技术与资金引进西部,形成合作互补共同发展的态势。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运输,通讯事业,能源等等。这些都是发展西部区域经济的前提与保证。打破原有生态屏障的束缚,加快与中东部的频繁联系,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经济的增长中有着很大的贡献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人才队伍:一是发展基础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文化技术素质;二是利用有利条件,发展专业教育,提高在校大学生比重;三是制订优惠政策,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回流;四是从国内外聘请高素质专家,开发新项目。

论文研究概况以及发展趋势

城镇规划?我是学国贸的。网上关于开题报告的资料蛮少呢,虽然专业不一样,但是也许对你有点帮助。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对于加入世贸组织不久的中国而言,这种披着合法外衣的贸易壁垒,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乃至我国入世战略的实施形成重大的负面影响。作为方便易行、见效快的强有力保护手段,绿色贸易壁垒愈来愈频繁地付诸实施,矛头直指我国大宗出口产品,使中国成为“绿色壁垒”和反倾销措施的主要打击对象,致使中国许多产品无缘进入国际市场。本文通过介绍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剖析其基本特点,适时提出可操作性应对对策,力求对积极推动贸易和环境的良性互动起到一定的舆论作用。当前,认真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深入把握其形成和发展规律,成为当前一项亟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加强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应付对策的研究已显得尤为必要。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各种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很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以及进口关税税率不断递减,各国的贸易壁垒的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绿色壁垒作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新形式应运而生,并具有愈演愈烈之势,各发展中国家正在加紧研究破除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各种环境保护条例对本国出口产品影响的办法,我国有关部门和众多专家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采取的相关应对措施已经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作用。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境标准的要求,我国质量认证和环境保护部门正在抓紧对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在我国的实施进行可行性研究,并试图通过行政立法程序将该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同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贸易壁垒。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文拟从五个方面探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影响及对策。 第一章主要阐述绿色壁垒的涵义。 第二章主要从三方面介绍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特征。 (一)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特征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主要从三方面介绍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的原因 (一)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绿色经济观念缺乏 (二)我国环境标准过低 (三)企业认证意识低下,认证能力薄弱 第四章主要从四方面介绍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对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 (二)对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三)对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四)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主要从四方面介绍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建议 (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贸易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二)大力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发展“绿色市场” (三)推行国际环境标准制度,适应世界潮流,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贸易壁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度安排 年12月学生论文选题,2008年元月毕业论文任务书下发。 年2月-3月为毕业论文开题时间,学生在3月底前将开题报告通过E-mail的形式提交至论文指导老师。 年5月7日学生提交论文初稿。 年5月15日由学生,指导老师填写毕业论文中期进展情况检查表,5月底前交至系办公室。 年5月30日前提交论文定稿(包括电子版),学生在每次与指导老师交流之后需要填写论文指导记录表,在论文定稿后交至论文指导老师。 年6月9日-6月13日组织学生答辩,具体答辩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5.已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 [1] 董长德.《企业如何实施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实用指南(修订版)》.第2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P134-140 [2] 杨永华.《突破绿色壁垒—ISO14000标准实务》.第1版.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年:P11-21 [3] 余永定和郑秉文.《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产业》.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P589-595 [4] 万后芬等.《绿色营销》.第1版.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P231-237 [5] 赵春明.《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及运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P194-264 [6] 张汉林等.《国际化竞争—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1版.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P63-66 [7] 任泉和任颖.《WTO规则与应对方略700问》.第1版.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P51-52,P362-363 [8] 白津夫.《WTO理论与实务》.第1版.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P81-92 [9] 白光.《世贸冲击波—入世后中国与WTO规则的冲突与对接》.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P394-396 [10] 李左东.《中国对外贸易教程》.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P356-361 [11] 聂微和蔡东瑞.《突破绿色壁垒—家具企业实施ISO14001实务指南》.第1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P3-11 [12] 赵平立等.《ISO14000环境管理保证体系认证指南》.第1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P233-236 [13] 大卫•格林纳韦.《国际贸易前沿问题》.第1版.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 社,2000年:P78-82 [14] 伯纳德•霍克曼和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第1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P110-115 这只是我写的内容,格式应该是从你们学校网站上下载的,另外,每个指导老师的具体要求不同的,还是要听你指导老师的意见

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1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题报告学生:一、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2、现实意义二、论文综述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3、国内研究的综述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三、论文提纲前言、一、1、2、3、••••••二、1、2、3、••••••三、1、2、3、结论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发酵乳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乳酸菌类微生物制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摘要:发展绿色无公害饲料添加剂是21世纪饲料工业的重要研究方向,饲用微生物制剂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本文重点介绍了乳酸菌类微生物制剂的发展概况,作用机理及提高应用效果的方式,并对乳酸菌类微生物安全性及其应用前景做一展望.针对抗生素、激素和兴奋剂类等残留问题和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科学家们将动物药品添加剂的研究方向投向具有生长促进作用和保健效果的饲用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是指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整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人、动植物)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生理活性制品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生物制品(鲍行豪等,1999)。1.饲用微生物制剂的发展概况饲用微生物必须在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上保证安全和稳定,因此应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病理,毒理试验,证明无毒,无害,无耐药性等副作用才能使用。目前常用的微生物种类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胶木菌、放线菌、光和细菌等几大类。美国FDA(1989年)规定允许饲喂的微生物有40余种,有近30是乳酸菌。我国1994年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微生物品种有: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乳链球菌等,其中大部分也属于乳酸菌类。本文就以乳酸菌类微生物制剂为代表,初步探讨微生物制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开发利用。2乳酸菌的组成和分布乳酸菌(LAB,Lactic acid bacteria)是一类能从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主要指葡萄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统称,目前已发现的这一类菌在细菌分类学上至少包括18个属,主要有: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明串珠球菌属(Leuconostoc)、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奇异菌属(Atopobium)、片球菌属(Pediococcus)、气球菌属(Aerococcus)、漫游球菌属(Vagococcus)、李斯特氏菌属(Listeria)、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中的少数种、环丝菌属(Brochothrix)、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孪生菌属(Gemella)和糖球菌属(Saccharococcus)等(杨洁彬等,1996)。乳酸菌绝大多数都是厌氧菌或兼性厌氧的化能营养菌,革兰氏阳性。生长繁殖于厌氧或微好氧、矿物质和有机营养物丰富的微酸性环境中。污水、发酵生产(如青贮饲料、果酒啤酒、泡菜、酱油、酸奶、干酪)培养物、动物消化道等乳酸菌含量较高。小牛胃和上部肠道中乳酸菌占优势,从牛乳喂养的小牛胃 液中分离乳酸乳杆菌、发酵乳杆菌,而小牛瘤胃中主要是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则是粘附在柱状上皮细胞的主要乳杆菌。3.乳酸菌的作用机理乳酸菌对人和动物都有保健和治疗功效,这一点,国内外均有大量饲养和临床试验证明。Baird(1977)用乳杆菌饲喂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试验证明均能增加日增重和提高饲料转化率;Lidbeck等(1992)证实乳酸杆菌能预防放疗引起的腹泻。蔡辉益等(1993)对益生素使用效果进行统计,其中乳酸菌类益生素饲喂猪的报道,7例证明能提高日增重,平均提高例证明提高饲料转化率,平均提高,饲喂肉鸡的报道中,5例证明提高日增重,平均达例证明提高饲料利用率,平均达;乳酸杆菌在饲喂育肥牛(舍饲)时使用,平均日增重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发病率下降。Gallagher等(1974)研究表明食用酸奶的人群对乳糖的利用率比食用含相同乳糖浓度的牛奶要高,从而减轻乳糖的不耐受症状。此外乳酸菌的抗癌作用也有不少报道。乳酸菌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近两年来,更多的研究工作集中于乳酸菌发挥这些功能的作用机制的探讨上。有关报道很多,综其所述,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供营养物质,具有促机体生长作用。2)改善微生态环境,清理肠道有毒物质。3)调节消化免疫系统等。3.1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机体生长乳酸菌如果能在体内正常发挥代谢活性,就能直接为宿主提供可利用的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和蛋氨酸等)和各种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K、H等),还可提高矿物元素的生物学活性,近而达到为宿主提供必需营养物质,增强动物的营养代谢,直接促其生长的作用。Hamad(1979)试验证明,小麦,稻米及玉米等谷物进行乳酸发酵后,营养价值大大提高;毕德成等(1988)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玉米和小麦粉,发现赖氨酸含量分别增加72%和85%,蛋氨酸分别增加40%和46%,硫胺素(VB1)和核黄素(VB2)均有所增加,游离氮增加倍和倍,游离铁分别增加倍和.9倍,游离钙增加 和倍,总体营养价值有明显提高。此外,乳酸菌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使肠道环境偏酸性,而一般消化酶的最适pH值为偏酸性(淀粉酶、糖化酶),这样就有利于营养素的消化吸收,有机酸的产生还可加强肠道的蠕动和分泌,也可促进消化吸收养分(张力等,2000)。3.2改善微生态环境动物的整个消化道在正常情况下都寄生有大量微生物。就其作用而言,可分为三类:1)共生性类型,主要是兼性厌氧菌,在生态平衡时,它们的微生素和蛋白质合成、消化吸收、生物颉抗和免疫等功能对宿主有利。2)致病性类型,正常情况下数量少,寄生于正常部位,不至于使宿主发病,若失控,则会导致宿主的不良反应。3)中间性类型,即同时具有生理和致病两种作用,其数量增加,会导致腐生物质,毒素增加,促进宿主的老化(康白,1988)。微生物群的平衡,对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而乳酸菌就能够调节这种微生态平衡,保障宿主正常生理状态。在乳酸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物质,如:有机酸,过氧化氢,二氧化碳等,均在体外表现出抑菌活性。很多乳酸菌都能产生细菌素,如:乳链菌素,乳酸菌素,噬酸菌素等,经研究表明这些物质在抑制病原菌上具有重要作用。粘附能力通常认为是病原菌的一种重要的毒性因子(Finary等,1997)。粘附于肠道粘膜,是病原菌定植并产生临床症状的前提条件。乳酸菌可防止病原菌附着于肠上皮细胞表面,定植并入侵肠道细胞,有人称此机制为“粘附抗性”。肠道化学物质的组成也是微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毒安素,硫化物,吲哚和酚类都是对肠道有刺激作用和毒性的物质,是肠道腐败菌活动增强的标志。双歧杆菌能防止致病菌对氨基酸的脱羧作用,减少肠内容物内氨的浓度,有效减少毒性胺的合成,改善肠道环境。3.3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乳酸菌制剂能够增强免疫力,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增强单核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的活力,刺激活性氧、溶酶体酶和单核因子的分泌;二是刺激特异性免疫应答,如加强粘膜表面和血清中IgA和IgM,IgG水平以加强体液免疫,促进T、B淋巴细胞的增殖,加强细胞免疫。Schiffrin等(1994)发现约氏乳杆菌()Lj1和乳酸双歧杆菌()Bb12能在体外增强吞噬细胞对大肠杆菌的吞噬作用;噬热链球菌与沙门氏菌一起使用可起到免疫佐剂的作用,显著提高血清中IgA的含量。Gill(1998)列出了1985至1995年一些乳酸菌在任何动物上进行的试验报道,结果均表现出正结果。乳酸菌对免疫系统的刺激机理还在进一步研究中。Ouwehand等(1999)提出了摄入益生素(含乳酸菌)对免疫刺激作用的可能途径:抗原性物质通过淋巴集结中的连滤泡上皮,通过途径有两种:一是微生物代谢产物或碎片作为小分子抗原直接通过普通上皮细胞或者透过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缝隙;二是微生物细胞本身由微皱细胞(M---Cell)通过胞饮作用传送给位于M---Cell包囊中的巨噬细胞等,抗原进入淋巴组织后,或由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后或直接交给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4.乳酸菌的应用开发-4.1筛选菌株需注意的原则由于对乳酸菌代谢和遗传特性了解的深入以及对其机理的认识,还有大量临床试验的结果证明将其作为保健辅佐剂,饲料添加剂的可行性,人们已经广泛接受了乳酸菌这类保健制品。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畜禽益生菌制剂主要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培养物等几大类。菌株的筛选和活性的测定是益生菌研究的关键问题,决定着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效果。Fuller(1989)和Ouwehand等(1999)分别提出了益生素用菌株的筛选原则。综其所述,主要有以下几点:1)原宿主来源。寄主和肠道菌之间存在着特异性相互选择关系。母猪体内的菌株更易在仔猪体内定植,所以菌株的来源应当和使用对象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益生菌具有的特异性功效。2)定植和粘附力。益生菌在肠壁上的粘附是益生菌定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大量繁殖变成优势种群的前提,所以粘附力的强弱是筛选益生菌菌株的重要标准之一。3)在酸性和高胆盐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口服是益生菌进入肠道的 主要途径,所以益生素在进入大肠之前必须经受胃中盐酸和小肠中高浓度胆盐的影响。只有在盐酸和胆盐中成活率高的菌株才可发挥作用。4)特异性的生理功能。各种益生菌都具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噬酸乳杆菌对寄主的免疫系统有较强的调节作用,而鼠乳杆菌对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等。只有对各个菌株的生物特性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出有明确生长作用的 微生态制剂。5)产品中稳定的活菌数。微生态制剂中活菌的数量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所以,活菌制剂的应用要求单位产品达到一定的活菌数,以符合有效治疗剂量标准。4.2可提高乳酸菌应用效果的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发挥乳酸菌的使用效果,近年来在对微生物的菌株改造,生产工艺,产品形式等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多菌株配伍使用。有试验内表明,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配合使用能够增加其效果。严格厌氧的菌株与非严格厌氧菌株进行共培养,可以提高厌氧菌的产量和 存活率,利于各菌株发挥效用。2)提高成品中乳酸菌的数量。添加微量元素(Fe、Cu、Zn、Se、Mo等),菌体生长需要的氨基酸(Arg、Tyr、Pro、Phe等)和B族维生素等物质放于培养基中,促进菌株生长,可延长其在成品中的存活时间(唐涌濂等,1996)。3)利用合适的载体,使使益生素菌株成功到达预期位置发生作用。有人验证,酸奶就是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有效载体,使其进入肠道的过程中存活率提高(Kailasapathy等,2000)。4)益生素与酶制剂、有机酞、多酞、中草药等物质的复合使用。石传林等相继研究了加酶益生菌在育肥猪、羊、肉兔、牛、鸡等畜禽中的应用情况,结果都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并且降低了喂养成本,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从研究结果来看,乳酸菌类益生素与其它饲料添加剂联合使用均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5.乳酸菌类微生态制剂的安全性问题对活的微生物应用于饲料和食品中,其潜在的致病性、抗药基因转移可能性及繁殖和变异的不可控制性都是需要注意的。Adams(1999)综述了可能由乳酸菌引起的机体感染症:心内膜炎、菌血症及其他的一些胸部和消化道感染。上述乳酸菌的潜在危险我们应当注意。但更应该看到乳酸菌更大的有益的部分。有证据表明除肠球菌外,由乳酸菌引起的人类感染是相对少的。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只要在有效监督控制下,对乳酸菌进行严格检验之后再使用可认为是安全的。所需检测的项目主要有:固有特性,代谢产物,毒性,对粘膜的一向,计量反应效应。临床评估,流行病学研究等。Dunne等(1999)还提醒研究者在进行评估时还应当注意,每一株菌都必须做检验,不能有相近株进行推测;临床试验前必须对菌株和产品进行严格鉴定;其结果则由独立研究机构确证。乳酸菌类微生态制剂为饲料和畜禽养殖业提供了一条高效、无害无污染的新选择。其产生和发展顺应了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注重环保的主流,在应用中充分考虑动物菌群自身特点以及寄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的使用,必将成为本世纪饲料添加剂的主导产品。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食品发酵技术概述一、食品发酵技术的有关概念二、发酵食品的种类三、发酵食品的特点四、发酵食品的安全性评估与品质控制第二节 食品发酵工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一、传统发酵食品生产阶段二、现代发酵食品生产阶段第三节 食品发酵工业的发展趋势一、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应用二、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应用本章小结复习题第二章 发酵食品原理第一节 发酵食品与微生物一、发酵食品与酵母菌二、发酵食品与细菌三、发酵食品与霉菌四、螺旋藻五、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种类第二节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一、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二、pH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三、溶解氧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四、基质浓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补料的控制五、泡沫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六、其他因子的在线控制本章小结复习题第三章 白酒生产技术第一节 概述一、白酒生产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二、白酒的种类、成分及营养价值第二节 原辅料及处理一、主要原料二、主要辅料三、原料处理四、生产用水第三节 白酒生产基本原理及相关微生物一、白酒生产基本原理二、白酒生产中的微生物第四节 大曲白酒生产技术一、大曲生产技术二、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工艺三、清香型大曲酒生产工艺四、酱香型大曲酒生产工艺第五节 小曲白酒生产技术一、小曲生产技术二、小曲白酒生产工艺第六节 白酒新工艺生产技术一、新工艺白酒生产技术二、新工艺白酒生产的改良技术第七节 白酒生产质量控制一、原辅料质量控制二、大曲白酒生产质量控制第八节 白酒的质量规格、技术指标及检测一、白酒的感官要求及感官评定二、白酒的理化指标及检测本章小结复习题第四章 啤酒生产技术第一节 概述一、我国啤酒工业生产简史与发展趋势二、啤酒的种类、成分及营养价值第二节 原辅料及处理一、啤酒酿造原料——大麦二、啤酒酿造的辅助原料三、啤酒花和酒花制品四、啤酒酿造用水第三节 啤酒生产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微生物一、啤酒生产的基本原理二、啤酒生产中的微生物——酵母第四节 麦芽制备一、大麦的精选和分级二、大麦浸渍三、发芽四、绿麦芽干燥五、麦芽质量的评定依据六、特种麦芽第五节 麦芽汁制备工艺一、麦芽及辅料的粉碎二、糖化时的主要物质变化三、糖化方法四、麦芽醪的过滤五、麦汁煮沸与酒花添加六、麦汁的处理第六节 啤酒发酵一、啤酒酵母的扩大培养二、啤酒发酵过程中酵母的代谢作用三、啤酒发酵工艺第七节 成品啤酒的生产过程一、啤酒的过滤与分离二、啤酒的包装与杀菌第八节 啤酒新工艺生产技术一、新工艺二、新技术第九节 啤酒生产质量控制一、感官指标二、理化指标三、保存期四、卫生指标本章小结复习题第五章 葡萄酒生产技术第一节 概述一、我国葡萄酒生产的历史与发展趋势二、葡萄酒的种类、风味物质成分及营养价值第二节 酿酒用葡萄一、葡萄的成分二、主要酿酒用葡萄品种第三节 葡萄酒生产基本原理及相关微生物一、葡萄酒生产基本原理二、葡萄酒生产中的微生物第四节 葡萄酒发酵前的准备工作一、葡萄的采收与运输二、葡萄的破碎与除梗三、果汁的分离与压榨四、果汁的改良五、二氧化硫在葡萄酒生产中的作用第五节 葡萄酒的发酵工艺一、干红葡萄酒生产工艺二、干白葡萄酒生产工艺第六节 葡萄酒的贮存一、葡萄酒的贮存方法及管理技术二、葡萄酒的净化与澄清第七节 葡萄酒新工艺生产技术第八节 葡萄酒生产质量控制一、葡萄原料的质量控制二、酿造设备和厂房的配置要求三、葡萄原酒生产过程的工艺控制四、葡萄酒的破败病及防治第九节 葡萄酒的质量规格、技术指标及检测一、葡萄酒的感官指标及检验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及检测本章小结复习题第六章 黄酒生产技术第一节 概述一、黄酒生产的历史与发展趋势二、黄酒的种类、风味物质成分及营养价值第二节 原辅料及处理一、原辅料二、原料的处理第三节 黄酒发酵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微生物一、黄酒发酵的基本原理二、黄酒酿造的主要微生物第四节 糖化发酵剂的制备一、酒药二、麦曲三、酒母第五节 黄酒酿造工艺一、干型黄酒的酿造二、半干黄酒的酿造三、半甜黄酒的酿造四、甜、浓甜黄酒的酿造第六节 黄酒生产的后处理工艺一、压滤二、澄清三、煎酒四、包装五、贮存(陈酿)第七节 黄酒新工艺生产技术第八节 黄酒生产质量控制一、发酵醪酸败及其防治二、黄酒的褐变及防治三、黄酒的浑浊及防治第九节 黄酒的质量标准本章小结复习题第七章 食醋生产技术第一节 概述一、我国食醋生产的历史与发展趋势二、食醋的种类、风味物质成分及营养价值第二节 原辅料及其处理一、原料选择的依据二、常用的酿醋原料三、常用酿醋原料的化学成分四、原料的处理第三节 食醋酿造的基本原理与相关微生物一、食醋酿造的基本原理二、食醋酿造的相关微生物第四节 糖化发酵剂一、糖化发酵剂的类型二、制曲工艺第五节 食醋酿造方法一、固态发酵法酿醋二、固稀发酵法酿醋三、液态发酵法酿醋第六节 山西老陈醋的酿造方法一、酿造工艺二、质量标准第七节 食醋新工艺生产技术第八节 果醋酿造一、酿造工艺二、陈酿和保藏第九节 食醋酿造的质量控制第十节 食醋的质量标准及检测一、质量规格二、经济技术指标三、食醋的检测本章小结复习题第八章 酱油生产技术第一节 概述一、我国酱油生产的历史与发展趋势二、酱油的分类、风味物质成分及营养价值第二节 原料及其处理一、酱油生产常用原料二、原料的处理第三节 酱油生产的基本原理与相关微生物一、酱油生产的基本原理二、酱油生产中的微生物第四节 种曲制造一、制种曲工艺流程二、种曲室及其主要设施三、菌种制备四、原料要求、配比及处理五、接种及培养六、种曲质量指标第五节 制曲一、厚层通风制曲工艺二、成曲质量指标第六节 发酵一、低盐固态发酵法二、高盐稀醪发酵工艺三、固稀发酵法第七节 酱油生产的后处理工艺一、酱油的浸出二、酱油的加热三、成品酱油的配制四、成品酱油的贮存五、成品包装和保管第八节 酱油新工艺生产技术及几种名特酱油简介一、酱油新工艺生产技术二、几种名特酱油及其工艺简介第九节 成品酱油的质量标准及检测一、质量标准二、检测本章小结复习题第九章 味精生产技术第一节 概述一、我国味精生产的历史与发展趋势二、味精的种类三、味精的性质四、味精的生理作用及安全性第二节 谷氨酸生产的原料与微生物一、原料二、谷氨酸生产的微生物第三节 谷氨酸发酵机制一、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二、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第四节 谷氨酸的发酵技术一、淀粉糖原料生产谷氨酸发酵技术二、糖蜜原料生产谷氨酸的发酵技术第五节 谷氨酸的提取与精制一、等电点法提取谷氨酸二、离子交换法提取谷氨酸第六节 谷氨酸制味精技术一、谷氨酸制味精的工艺流程二、谷氨酸中和技术三、中和液的除铁与脱色四、味精的结晶五、味精的分离、干燥和筛选第七节 谷氨酸生产的质量控制一、发酵菌种的控制二、发酵过程的控制三、噬菌体污染的控制本章小结复习题第十章 发酵豆制品生产技术第一节 概述一、发酵豆制品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二、发酵豆制品种类、风味及营养价值第二节 腐乳的生产一、腐乳的定义、类型、品牌二、腐乳生产的原辅料三、菌种培养四、豆腐坯制作五、腐乳发酵六、其他类型腐乳生产简介七、腐乳的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指标第三节 发酵大豆制品生产技术一、豆酱二、豆豉三、丹贝四、纳豆第四节 新型发酵豆制品及其生产技术一、富含双歧杆菌的发酵豆乳冰淇淋生产技术二、新型发酵豆乳制品本章小结复习题第十一章 发酵乳制品生产技术第一节 概述一、发酵乳制品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二、发酵乳制品的种类、风味物质及营养价值第二节 发酵乳制品生产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微生物一、发酵乳制品生产的基本原理二、发酵乳制品生产中的微生物第三节 酸乳和酸乳饮料生产一、酸乳分类二、酸乳发酵剂三、酸乳的加工工艺四、酸乳饮料的生产工艺第四节 酸牛奶酒和酸马奶酒的生产一、概述二、酸牛奶酒的生产三、酸马奶酒的生产第五节 干酪制造一、干酪的分类二、发酵剂与凝乳酶三、干酪的生产工艺第六节 新型发酵乳制品生产技术一、双歧酸奶的生产二、益生菌剂制品的生产三、大豆酸奶的生产第七节 发酵乳制品的质量规格、技术指标及检测一、酸乳标准二、检测方法三、干奶酪的质量标准本章小结复习题第十二章 发酵果蔬制品生产技术第一节 概述一、果蔬制品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二、果蔬制品的种类、成分及营养价值第二节 泡菜生产技术一、泡菜生产的工艺流程二、泡菜生产工艺要点第三节 果汁发酵饮料一、酵母菌发酵果汁饮料二、乳酸菌发酵果汁饮料第四节 蔬菜发酵饮料一、酵母菌发酵蔬菜汁饮料二、乳酸菌发酵蔬菜汁饮料三、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发酵果蔬汁饮料第五节 发酵果蔬制品生产质量控制一、影响发酵果蔬制品颜色的物质——色素二、影响发酵果蔬制品风味的物质——香味物质三、影响发酵果蔬制品口感的物质四、影响发酵果蔬制品组织质地的物质第六节 发酵果蔬制品的质量规格、技术指标及检测一、发酵果蔬制品的质量规格二、发酵果蔬制品的检测方法本章小结复习题第十三章 柠檬酸生产技术第一节 概述一、柠檬酸生产的历史与发展趋势二、柠檬酸的性质、保健作用及安全性第二节 柠檬酸发酵原料及微生物一、原料二、柠檬酸生产中的微生物第三节 柠檬酸发酵机理一、经EMP途径生物合成柠檬酸二、三羧酸循环途径生物合成柠檬酸三、经HMP途径生物合成柠檬酸四、其他合成柠檬酸的途径第四节 柠檬酸发酵一、表面发酵工艺二、固体发酵工艺三、深层发酵工艺第五节 柠檬酸提取一、工艺流程二、发酵液的处理第六节 柠檬酸的质量规格、技术指标及检测一、我国食品添加剂柠檬酸的标准(GB 1987-1986)二、柠檬酸质量检测本章小结复习题第十四章 黄原胶及单细胞蛋白生产技术第一节 黄原胶生产技术一、黄原胶的结构及性质二、黄原胶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三、黄原胶的应用四、黄原胶的生产五、黄原胶的质量标准(GB 13886-92)第二节 单细胞蛋白生产技术一、单细胞蛋白概述二、单细胞蛋白的生产特性三、单细胞蛋白的应用四、单细胞蛋白的生产历史及开发应用前景五、单细胞蛋白的生产六、单细胞蛋白的安全性及营养性评价本章小结复习题第十五章 国内外新型发酵产品及新型发酵技术成果第一节 新型发酵食品一、粮油发酵新型饮料二、发酵法生产食品添加剂三、微生物油脂四、功能性食品五、发酵法生产维生素六、微生物发酵生产多糖七、其他新型发酵食品第二节 新型发酵技术一、生料发酵技术二、固态发酵技术三、其他新型发酵技术本章小结复习题第十六章 实验实训[实验实训一] 菌种选育[实验实训二] 啤酒生产工艺研究[实验实训三] 葡萄酒生产工艺研究[实验实训四] 黄酒生产工艺研究[实验实训五] 食醋生产工艺研究[实验实训六] 酱油生产工艺研究[实验实训七] 发酵豆制品(豆腐乳)生产工艺研究[实验实训八] 发酵乳制品生产工艺研究[实验实训九] 发酵果蔬制品(泡菜)生产工艺研究参考文献

发酵乳制品营养全面,风味独特,比牛乳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国内外专家研究证明,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乳酸、其他有机酸、氨基酸、B族维生素及酶类等成分。因此,发酵乳制品具有如下作用:(1)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对便秘和细菌性腹泻具有预防治疗作用。(2)发酵乳中产生的有机酸可促进胃肠蠕动和胃液分泌,胃酸缺乏症患者,每天适量饮用发酵乳,有利于恢复健康。(3)可以克服乳糖不耐症。(4)酸乳中的3一羟基一3一甲基戊二酸和乳酸能够明显降低胆固醇,可预防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5)发酵乳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可产生抗诱变化合物活性物质,具有抑制肿瘤产生的潜能,同时,发酵乳还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6)饮用发酵乳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肝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论文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1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题报告学生:一、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2、现实意义二、论文综述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3、国内研究的综述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三、论文提纲前言、一、1、2、3、••••••二、1、2、3、••••••三、1、2、3、结论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研究课题申报中“目前的研究状况”是指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有些什么研究成果,以及对这些成果的观点综述。“发展趋势”是指对本课题领域一些新的观点的评价,包括多数学者意见、比较统一的看法等等。

首先确定的研究方向,也就是毕业题目。 其次要写好“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动态”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可以在中国知网等网站上检索与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一般学校网路上都能检索,同时可去图书馆查询有没有相关的书籍,如果英语好的话可以去上外国专业的资料库搜寻,例如美国Wiley InterScience等,如果大学上过文献检索课程,可以轻松检索到需要的文章; 最后阅读文献摘要,简述该研究物件国内外的发展过程、最新的成果、正在研究的方向等。

汗。。。这位老兄,跟论文有关的问题,100分都不嫌多。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觉得不会有人做的。。。

freckle(站内联络TA)瞎弄弄就行了linajun(站内联络TA)开题报告中国内外进展部分也就是交代你课题的研究背景,当然是介绍你所做课题相关的东西啦,你研究的哪一类材料,用的什么方法,这些方面现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什么样的,还存在哪些问题,综述了这些之后才能体现出你所研究的课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还有创新性!建议看一看你的师兄师姐们的学位论文的第一章文献综述(绪论)部分!

《林业公司资讯化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

500字左右,主要写你看过的文献上的资料

毕业论文指之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 一、 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这不仅是毕业论文 撰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 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路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1. 在写毕业论文时,简写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 最重要的是对一些现行的研究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 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 2. 再者简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可分技术不足和研究不足。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 还有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等等。 3. 最后简略介绍发展趋势。 三、 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写的是把研究现状,而不是写课题物本身现状,重要体现研究。例如,写演算法的视觉化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等;而不是大量演算法的视觉化研究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此只需一笔带过,也是对研究的一种把握。 2.要写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重大的研究成功,主要写最新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或写的太多。如果写的少,说明你查阅的材料少;如果太多则说明你没有归纳,只是机械的罗列。一般2-3 页A4 纸即可。 4.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多从网路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werwer 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荐一个网站 :lw54. ,里面的毕业设计什么的全是优秀的,因为精挑细选的,网上很少有,都是相当不错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别的相关范文很多的,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范文写作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这些精选的范文网站,里面有大量的范文,也有各种文章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应该有适合你的,自己动手找一下,可不要照搬啊,参考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那才是自己的。 如果你不是校园网的话,请在下面的网站找: 毕业论文网: :wsdxs.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 毕业论文: :lw54. 毕业设计: :. 开题报告: : 实习论文: : 写作指导: : 希望采纳

:doc88./tag/国内外快递业发展现状这是网址,有很多文章,自己筛选整理成一片文章就行了,这个应该就是自己写的了。不会有人跟你一样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项“格式”的规定。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