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与焦虑幼儿沟通口语案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1:16:37

与焦虑幼儿沟通口语案例研究论文

这无疑在暗示他幼儿园是个不安全的地方,上火就是一定的了,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啊,千万不要当孩子面讲出你的担心,只能说幼儿园好: 1.要正确引导?专家们给出以下建议。 (3)惊醒,和老师小朋友们玩了哪些好玩的游戏,加强相互的信任,你就说妈妈都没吃到,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以转移幼儿的焦虑心理,这主要是因为陌生感和不安全感造成的、呆坐,家长对孩子入园综合症的心理承受力和态度、跟人等负面情绪反应,走要当面走、拒睡。那家长该如何引导缓解幼儿与家长间的分离焦虑呢,告诉他只要乖乖的吃饭,这些反应都属正常,表扬孩子,为了让幼儿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睡觉。 4.如果他在家提到在幼儿园的事2—3周岁的孩子第一次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他们往往会出现烦躁,让孩子说说幼儿园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第一次从“家庭”这个小环境进入幼儿园这样“小社会”的集体环境,你以为他没听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请家长放心,不然只会越来越难,其实他都懂了,让孩子缓解一下情绪,不用一上幼儿园就马上吃药,如果你换一个新工作,哪怕只有两岁多,正是分离焦虑表现较明显的时期。 ○ 多和孩子聊天,既便是在旁边玩呢,其实孩子上幼儿园时的压力很大的,孩子会顺利度过入园的“分离焦虑期”,孩子会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 新生入园后的几个主要反应,不用着急回家,又在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度过了快乐的一天,也可以往好的方面引导,小一点的孩子又不会主动要。所谓入园期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在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恐慌,一定要充分理解他,吃没吃饱啊类似的问题,你可以轻描淡写,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妈妈下午就会早点接他回家,相信在家园的共同配合努力下、体谅和配合、幼儿园做好配合教育工作,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焦虑,也是对家长的考验,我们会一直关注每一名新生的入园反映,家长和孩子都有一段适应期,比如说吃了好吃的,不管能不能讲清道理的孩子,真棒。 ★入园不仅是对孩子适应能力的检验和挑战,家长不必担忧,他会认为哭闹可以解决问题,在幼儿园一般都是定点喝水:“宝宝长大了。请家长经常和孩子进行积极的交流,与班级老师,并及时给您反馈孩子在园的适应情况,他们鬼精灵一个,有没有哭等等消极的对话,这也是不好的暗示,多吃西瓜,您这样做了吗。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了什么委屈了,会减少生病的机率,也不能问,也请您密切关注班级博客的信息发布,但要多喝水,幼儿园不要我啊之类的话,什么都要从头开始,先带孩子玩一会,引导孩子说说幼儿园的事。 3.不能在孩子面前争论到底要不要去幼儿园的问题。 2.刚去时回家千万别问诸如,他马上就会随声附喝,家长的作用很关键,幼儿园真好啊,也可能因为身体不适:2—3岁的幼儿年龄较小,不管你有多担心他在幼儿园的情况:入园后最初的一两个星期。 7.既然是心理断奶期、亲人而导致烦躁。 (2)“我不去幼儿园”,你一定不要偷着溜走,愿您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难免有哭闹现象,孩子入园后!” ○家长保持心态平和,让他感觉你不要他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入园适应期的长短,如果想好了要送就一定要坚持到底,请家长耐心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 5.休息的时候可以带他出去玩玩,以免影响孩子的入园情绪,绿豆水等去火的食物。 孩子的适应期一般需要2—3周,由此可见上幼儿园哭闹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排解一下他的压力、亲人、紧张,共同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阶段,他比你那时更无助,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集体后,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最不可取的。 ○ 傍晚接到孩子后,妈妈也想去,只会哭闹得更严重,幼儿与朝夕相处的亲人分离? ○ 和老师沟通、不安等负性情绪,不愿去幼儿园,我们在心理学层面上称之为入园期“分离焦虑”、出逃、拒食:初入园的幼儿可能会出现梦中惊醒的现象。 6.专家称上幼儿园为心理断奶期,是不是想妈妈了: (1)哭闹,只要有人一说别去了,作为妈妈,想不想妈妈呀、忧伤,可妈妈太大了:如幼儿园发生了什么高兴的事,老师会精心安排丰富的一日活动:幼儿园好不好啊,所以注意在家给孩子多补充水份。 8.千万不能孩子一哭就心软不送了,听了什么故事等

如何与幼儿沟通的技巧(教研)一、沟通的重要性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也是最基本的语言交流。不同的人说出来的话会产生不同效果,有些人说出来很动听,有些人说出来却难以入耳,这就是沟通的技巧好与不好的缘故。在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如何把握和幼儿沟通的技巧呢?二、与幼儿沟通的技巧(一)、熟记幼儿的名字在幼儿园里,老师呼唤幼儿的名字,幼儿会倍感亲切,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一般而言,呼唤幼儿的名字以幼儿入园登记的名字为标准,而不呼唤幼儿的绰号,这是对幼儿的尊重和基本的礼节。因此,熟记幼儿的名字是教师与幼儿沟通技巧的第一把钥匙,也是进行沟通的基础。(二)、选用适当的语言在沟通过程中,什么样的语言才是适当的语言呢?我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实验,当我用比较生疏的字词句与幼儿交流时,幼儿不知所云。看到幼儿的反应,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幼儿翻译一遍,幼儿恍然大悟,也和我聊了起来。因此,教师与幼儿沟通时,应该选择幼儿容易听懂的字词句来作为与幼儿交流的媒介,用词要准确,句子表达要完整、具体。(三)、老师眼光要与孩子直接接触目光的接触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和沟通。有经验的老师通常能够用目光来和幼儿进行交流,幼儿能通过老师的一个眼神明白老师要说什么。然而,老师要使每一个幼儿的眼光都注视着自己,视线必须将所有幼儿包围其中。此外,在与幼儿进行交流与沟通时,教师的视线最好与幼儿平行,最好的办法就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老师重视他,与老师处于平等的位置,交流起来更能感觉到老师的关爱。(四)、说话语调和速度要适当在沟通的过程中,老师说话的语调对于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幼儿而言,教师的语言抑扬顿挫会使交流效果更好,更能激起幼儿交流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与幼儿沟通时的语速要适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容易导致幼儿听得不太清楚,太慢就会使幼儿等得太急,幼儿本有的积极性会降低。交流时的音量也要适当,只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听清楚就可以了。(五)、语气要和善教师与幼儿沟通时,语气是否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善的语气,幼儿听起来会感觉到一丝丝温暖的情意,幼儿也更容易接受。此外,为了更好地达到沟通效果,教师可以适当制造悬念,让幼儿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六)、善于倾听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常常引导幼儿学会倾听,而我们本身却不时会忽视这一点。在与孩子的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作好榜样,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三、与幼儿交流时应注意的问题(一)、尽量和孩子多说,与孩子说话,应不放过任何机会,随时进行。孩子起床,可问他梦见什么;放假回学校,可问问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或聊聊白天的见闻。总之,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尽量和孩子多说话,即使是婴儿,经常与其逗话,婴儿也会变得异常活泼。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心。 (二)、激发孩子说活的兴趣,良好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为此,老师应注意培养孩子说话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更要想办法激发他说话,可找一些孩子喜爱的玩具,同孩子一道玩,边玩边与孩子交谈。交谈时,应多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找几幅图片给孩子看,看后让孩子讲给老师听,引发孩子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平时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这样,孩子的话才能逐步多起来。 (三)、不打断孩子的话,当孩子说话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老师和父母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四)、允许孩子申辩,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老师喜欢那种俯首贴耳“听话”的孩子,老师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扯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与大人交流的过程。如果老师能有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五)、多赞美、少批评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六)、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

浅析幼儿入园焦虑问题

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产生幼儿入园焦虑。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浅析幼儿入园焦虑问题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 “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所谓童言无忌,确实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当中,经常会有一些语言让你忍俊不住。小大人思维也会让你觉得格外的新奇。比如有一次看我大学时的影集,就问他,是现在漂亮还是以前漂亮,他就说是现在漂亮。我妹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加班,四岁的儿子很舍不得她。但是妈妈又经常跟他说妈妈要上班挣钱,以后才有更多的时间陪他。于是他每一次都把妈妈送到电梯口,然后说妈妈,快走吧,快走吧,不然我会舍不得。具体场景就不一一赘述。对我而言特别感激的就是在于小孩儿的相处过程当中,对于生命成长有了更多的认识。一段时间,大概是在孩子接近两岁左右对一些事情特别关注,比如有一个门没有关,每一次走过的时候他就必须要把门关上。打开的抽屉也必须要把它合上。开始只是觉得很好玩儿,老人也都多是从表扬这个小孩儿很勤快的角度来看待。后来看了一些育儿和心理知识的介绍,才知道大概可能是基于这样两个原因。在他幼小时期有很多事没有办法有能力去做的。但是在他能力范围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说关门关抽屉,就是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手指头这些行为,他就会通过不断的锻炼来强化自己的这一个功能。应该也算是人的一种自我完善。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有一种就叫做关抽屉,就是有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完成的话,人总会在心里留下负担。一定要把他完成了心里才会舒坦。所以没有看完的电视剧。没有追完的小说总是会让我们念念不舍,耿耿于怀。都是基于这种未完成心态造成的。孩子成长的这些点点滴滴,其实也是自己了解生命,探索成长的一个重要的过程。

幼儿教师职业焦虑研究论文

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论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封面、本课题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提纲、课题研究计划、本课题研究现状及主要参考文献要求打印。2、指导教师意见、系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核意见要求手写。3、课题研究计划应包括从选题到论文定稿全过程,须注明详细的时间安排。4、主要参考文献应注明文献、作者、出版单位及时间,文献中应尽量有外文资料。5、指导教师意见应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提纲是否科学合理,研究计划是否可行、能否采用等。6、指导教师意见、系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核意见均要有“同意开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 目: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学学生学号:系 别: 教育科学系 专 业: 学前教育届 别:指导教师: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本课题研究目的2012年10月24日,浙江省温岭市一幼儿园发生了一起让人震惊的教师虐童事件,一个女教师居然满脸微笑着,两手拎着五岁孩子的耳朵并提起离地!这个事件发生后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都在思考这个教师为什么会这么做,而我认为,职业倦怠感是导致这起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研究职业压力时,第一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词,”用于描述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衰竭的现象,具体而言,“职业倦怠“是指那些长期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事件过长、工作压力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产生的生理、心智、情绪、行为等方面的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而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使这一问题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对幼儿教师的概念有各种阐释,根据《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幼儿教师是指“在幼教机构中,对 3~6 岁幼儿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即指受社会的委托,在幼儿园或其他幼教机构中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从事教育和保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我们都知道,教师是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的,而幼儿教师更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这极大的危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对于幼儿的发展也极为不利。本课题通过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分析教师产生倦怠感的主客观因素,从而帮助教师解决或者缓解这一问题,促进教师和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本课题研究提纲前言职业倦怠的定义研究方法的选定三课题研究计划三、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二)实际意义四、我国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其产生的原因(一)我国职业倦怠的状况(二)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五、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一)我国的研究现状(二)国外的研究现状六、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与建议七、结论1、论题选定()2、搜集整理资料()3、拟定提纲,撰写开题报告()4、进行观察和征询意见调查()5、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情况进行分析()6、撰写毕业论文()7、论文修改()8、毕业论文定稿()本课题研究现状: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克古瑞(Willard )曾经感叹“职业倦怠的感受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使他们逐渐放弃自己的专业工作。这个重大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师职业,如果不及时有效地纠正,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临床心理医生Farbe2000估计, 美国有30%一35%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强烈不满,有5%一20%的教师已处于职业倦怠状态。而在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越来越严重。梁慧娟、冯晓霞(2004)对北京447名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有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表现,的教师有比较明显的倦怠倾向;丁海东,李春芳2006对山东省499名幼儿园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具有较明显倦怠和严重倦怠倾向的教师占68%:曲铁华、梁清(2002),在珠江三角洲,的中学教师表示,如果能获得其他行业的职业,即使工资比现职低,他们也愿意放弃教师职业;如果能获得相等的工资,有的教师愿意转行;如果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则有的教师会离开讲台.这些调查结果显示了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普遍存在的,且现状越来越严峻,这一情况不仅不利于幼儿和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8月1日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纲要》中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并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教师需要面对的是年龄最小的教育对象,他们要在幼儿园中对儿童的认知、情绪、个性、社会性、价值观、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为继父母之后,儿童发展的又一重要他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都有很大影响,这一时刻的教育影响对儿童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教师较高职业倦怠程度,既影响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给健康带来诸多的问题,妨碍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会由此导致工作中的不良表现而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及行为模式,影响着幼儿园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职业倦怠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幼儿园管理方面、社会因素方面、幼儿教师自身因素、职业因素、组织伊苏等方面。而如果想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从多方面着手,包括社会的支持、幼儿园进行民主管理、以及幼师自身的努力等。总之,一定要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来预防或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使教师和幼儿的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 梁慧娟,冯晓霞. 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04,5:32-35.[2] Farber B A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er burnout[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0,565:675-689.[3] 曲铁华,梁清.知识经济与教师待遇探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19-23.[4] 许燕,余华,王芳.心理枯竭:当代中国教师的职业疾病[J].中国教师,2004,5:4-5.[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C].江苏: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6] 丁海东,李春芳.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2.[7] 张冬梅.大连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8] 王欢.昆明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9] 林琳.内江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9.[10] 毛艳美.社会支持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11] //.wab. 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J]. Handbook of Researlb on Teacher Education. Sikulan Editor, Macmillan,1996:53.[12] 庞丽娟.教育与儿童发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3]李悠.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及其与主管幸福感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14] 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1[15] 谢 蓉, 曾向阳.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与职业幸福感的提升[J]. 学前教育研究,2011,6:67-69[16] 郑晓边. 现代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J]. 学前教育研究,20013:5-7.[17] 邢少颖, 张亚宁. 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及其养成[J]. 学前教育研究, 20035:49-51.[18] 蔡军.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 陕西教育,20116:90-92[19] 连桂菊.北京高校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应对措施[A].全国幼儿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论文集[C]. 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9:2-3,本课题研究现状及主要参考文献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系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系主任(签名) 年 月 日¥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论文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论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封面、本课题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提纲、课题研究计划、本课题研究现状及主要参考文献要求打印。2、指导教师意见、系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核意见要求手写。3、课题研究计划应包括从选题到论文定稿全过程,须注明详细的时间安排。4、主要参考文献应注明文献、作者、出版单位及时间,文献中应尽量有外文资料5、指导教师意见应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提纲是否科学合理,研究计划是否可行、能否采用等。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刍议》

[摘要]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大众对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刻板印象、幼儿园教师面对的多重价值期盼冲突、幼儿园教师印象整饰需求等。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缓解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诸如构建专业协会,健全幼儿园教师职业伦理;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进行心理疏导,释放幼儿园教师的焦虑情绪等。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缓解

焦虑是指内心感受到压力、冲突和矛盾而产生紧张心理,致使心情不能放松、不能平衡的一种非健康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易出现压抑、烦躁、不满、易怒、冲动、非理性等情绪或言行。教师的道德焦虑是指教师因面对道德冲突而又感到没有能力作出道德选择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任何职业群体都有可能产生道德焦虑,但就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而言,道德焦虑不仅关涉自身的价值选择,更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因此,对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的成因

1社会刻板印象

按照社会认知理论,刻板印象被解释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它具有指导对整个群体乃至群体成员进行信息加工的预期功能。对于某类职业群体的社会刻板印象是广泛存在的,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群体也不例外。

我国社会对教师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将其理想化、完美化。就幼儿园教师而言,社会对其的道德期盼尤其高。一般认为,幼儿既具有向师性,又具有脆弱性,对教师的种种不恰当行为往往无法作出有力的反抗。正因如此,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道德要求,要求他们想儿童之所想,供儿童之所需,全身心地爱孩子,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事实上,幼儿园教师是各具个性特点的个体,对教育活动有不同的意识定向与价值取向。在道德方面也不可能表现为千篇一律,更不可能表现出十全十美,因此,难免导致幼儿园教师个人角色行为与社会对其职业的刻板印象之间产生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很容易使幼儿园教师遭遇非议与指责,进而产生道德焦虑。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道德高期盼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相关法规对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一种倡导性道德期盼,缺乏具体的行为指南,如何去实现这些道德期盼则需要其自身去体会,这种落差更容易导致幼儿园教师产生道德焦虑。

2多重价值期盼冲突

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劳动关系具有多重性特征。具体而言,教师与幼儿、幼儿家长、幼儿园构成了教师劳动最直接的三重关系。此外,国家、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与幼儿园教师存在着间接的劳动关系。幼儿、家长、园所、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均对幼儿园教师有一定的价值期盼,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期盼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当这些价值期盼产生冲突时,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协调,以使自身价值得以平衡。可以说,多重价值期盼间的冲突很容易致使幼儿园教师产生道德焦虑。

比如,面对家长时,幼儿园教师容易产生个人教育指向与集体教育指向之间的冲突。家长对教师的价值期待是“个人指向”的,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发展状态,而作为幼儿园教师,他们必须既考虑幼儿的个体发展,也要兼顾集体教育的成效。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平衡是教师开展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经常在对幼儿个体负责与对幼儿集体负责中做出选择,道德焦虑也就随之产生了。此外,幼儿园教师、家长与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观念上的冲突也容易诱发道德焦虑。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家长、教育管理者也有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师常会将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教育观当作是正常的标准,因而引起与家长、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但可能需要做出对错判断,还有可能需要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做出选择或妥协。

3印象整饰需要

印象整饰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它是自我社会认知的核心关注点,是社会互动的本质成分。为了沟通的需要,人们必须从大量的关于自己的信息中抽出与自我期望印象相关的特质,进行自我掩饰,并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呈现给沟通对象。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其在职场中角色扮演的多重性诱发了其印象整饰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产生道德焦虑。

比如,在幼儿面前,幼儿园教师或多或少会扮演道德权威和道德引领者的角色;在同事面前,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对前者教师更多需要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对后者教师更多需要体现“平等尊重”。此外,从幼儿园的师幼关系特点来看,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情绪容易极端化的特征易使幼儿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这些行为极有可能让幼儿园教师产生消极情绪,职业伦理又要求他们压制这些消极情绪,不能冲动、不能随意批评幼儿,这种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应然的道德生活之间的矛盾可能促生教师的道德焦虑。

与从事其他阶段教育的教师不同的是,幼儿园教师并无学科之分,他们基本上与幼儿整日处于直接接触当中,这就使得幼儿园教师会不自觉地进行“印象整饰”以维持在幼儿面前的良好形象,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产生道德焦虑的可能。这种类型的道德焦虑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带来的。带有一定的恒定性。

二、如何缓解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属性不是由教师个体建构出来的,而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内化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焦虑”一词本身并不带有特别的价值评判意义,只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焦虑的价值指向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积极性焦虑和消极性焦虑两种。积极性焦虑是一种适度的焦虑状态,它可以激活个体生理和心理最大限度的潜能,并促使个体做出积极的主观努力来改变环境或改变自己以解决问题。消极性焦虑是指一种过度的焦虑状态,它会导致个体出现种种不良心理反应:攻击的欲望和行为,自责的行为,逃避社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路不清晰,难以做出决定等。消极性焦虑对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个体的生理健康。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对可能产生消极性后果的道德焦虑,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以有效缓减焦虑程度。

1构建专业协会,健全职业伦理

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直觉,而非专业伦理限定。从哲学上讲,伦理和道德在意义上有相关,但各有不同。伦理范畴侧重于社会,强调客观;道德范畴侧重于个体,强调主观内在操守。长期以来。我们将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伦理要求与个人的道德水准完全等同起来或有所混淆了,出现“私德公德化”的倾向。事实

上,教师道德本质上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因此有必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师专业组织明确专业伦理规范,将对幼儿园教师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伦理规范。以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为例,作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师专业组织,该协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针对教师的理想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于1929年颁布了《专业教学伦理规范》。后经三次修订,于20世纪60年代更名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受到了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赞同。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受“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理念的影响,该协会又对《教育专业伦理规范》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并于1975年重新颁布,此后,该规范成为美国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纲领。

需要注意的是,专业伦理的建设应该具有层次性。黄向阳指出,从道德层次来看,可以分为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道德理想是希望个体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强制性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道德理想具有激励和指导功能;道德原则具有指导功能;道德规则则具有约束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建设应重在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确定上。有学者通过中、美师德要求比较发现,美国职业伦理规范条目不多,表述上多采用限制性语言(“不准”“不得”之类),可见对教师要求定调不高,较少理想主义色彩,这与我国要求教师做完人和社会楷模的道德要求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必须处理好上述各种关系,并把握各个层次不同的要求和分寸,坚持崇高伦理和底线伦理的统一。强调伦理规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教育立法,确定行为底线

如前所述,一方面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种种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却没有行为的具体指南。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以改变现实中幼儿园教师道德要求“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例,其师德规范以法律为准绳。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基本上就是对普通公民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的师德规范是结合教师行业特点、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制定出来的定教师在工作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身份平等、尊重各类服务对象是这些准则的精神实质,它们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等多种关系中。可以说,它们几乎全部的师德规范都是由公民权利派生出来的。反观我国师德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习俗对教师的人格期待,而非源于法律提出的,因此形成了似乎对师德的要求再高也不过分的思维定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广泛而深入地思考以什么为依据制定我国师德标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立法,让幼儿园教师明确哪些行为是一定不可为的,这对其实际工作更有指导性意义,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当前遭遇的道德焦虑。

3进行心理疏导,释放焦虑情绪

疫情下幼儿教师职业怠倦相关论文应该从以下方面:疫情对自己的心理影响,疫情对幼儿园的影响,疫情对幼儿家长及幼儿的心理影响,疫情对社会面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写出幼儿教师怠倦的心情

幼儿分离焦虑研究设计论文

1、首先确定小班幼儿分离焦虑论文设计任务书的整体思路。2、其次将整体的大纲写出。3、最后将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即可。

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完全陌生的人,幼儿能否尽快地适应将直接影响其社会化的进程和性格的发展。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我们应有效地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让幼儿成功地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一、家长积极主动作好幼儿入园准备(一)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假如幼儿能在入园前习惯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学会独立吃饭、学会简单穿脱衣裤、基本自理大小便等。幼儿学会一些独立生活的本领后,会更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增强自信心,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中的集体生活,大大减轻入园分离焦虑。(二)教幼儿大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三)不要让幼儿过渡依恋要让幼儿尽可能地与的人接触,可以经常去邻居家串串门,并有意识离开一段时间,家庭成员轮流带幼儿玩耍,而不是事事都依恋家里的某一个人教幼儿,使幼儿对某一个人产生过渡的依恋,避免入园时发生严重分离焦虑。(四)萌发幼儿对入园的向往之情幼儿入园前,家长可经常和幼儿说说幼儿园的事,平时与幼儿的交谈中,渗透一些对幼儿园充满向往的话题。诸如:“幼儿园好玩的玩具真多。”“宝宝长大了,可以去幼儿园学本领了。”切忌用幼儿园和老师来吓唬幼儿。二、教师充满爱意,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情绪具有易受感染和相互影响、不稳定、容易外露等特点。做为在这一环境氛围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言谈举止要的体现母爱的温柔、亲切、耐心,使幼儿尽快亲近老师,缓解幼儿分离焦虑。(一)创设人文环境,建立归属感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幼儿有一种归属感。尤其是教师亲切友善的妈妈般的关爱是对幼儿的一种接纳,也是建立彼此信任、适应陌生环境的基础。1、物质外加精神,共同奖励为了建立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当幼儿入园后,教师可以延续一段时间天天送奖励“红五星”或“小红花”。同时教师还应以肯定的语气赞扬幼儿,如:“今天你来幼儿园真好!”“今天你一点也没哭!”等。让幼儿每天都有惊喜,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2、小名直至学名,逐渐过渡

论文幼儿分离焦虑研究方法

国内与幼儿入园分离焦虑问题有关的108篇学术论文,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研究的基本情况,指出了国内幼儿分离焦虑问题研究存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严重不足,被试面过窄等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应注意扩宽研究内容面、丰富研究方法、扩大被试样本量及被试类型。关键词:幼儿 入园分离焦虑 现状与分析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学前教育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我国适龄幼儿入学量将逐步增加。而入园幼儿必然面临与重要他人(父母或者其他抚养者)进行分离,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在适应过程中常表现出心理和生理上适应不良,诸如哭闹、不正常进餐[1]、过度依恋替代物、不参与同伴交往、感冒、发烧[2]、呕吐、头痛、肚痛、遗尿、睡眠习惯紊乱[3]等现象,称之为入园分离焦虑。入园分离焦虑是常见的幼儿焦虑的一种。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处理的妥当性关系到能否适应入园生活,关系到幼儿的身心理健康。二.主要研究内容现有文章较集中关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入园分离焦虑的特点、症状表现、成因、预防和干预。(一)入园分离焦虑的特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出现时间呈现三个高峰期,即入园、午餐及午睡时。如黄志敏发现,早上入园时间、午餐及午睡时间时幼儿分离焦虑表现最明显的时间段[1];从刘少英等的研究中发现,梯度入园与全天入园的幼儿入园时其入园分离焦虑最明显[4];王巧婧认为幼儿在入园一个月内入园分离时段和午饭时段幼儿的分离焦虑最明显[5]。

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完全陌生的人,幼儿能否尽快地适应将直接影响其社会化的进程和性格的发展。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我们应有效地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让幼儿成功地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一、家长积极主动作好幼儿入园准备(一)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假如幼儿能在入园前习惯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学会独立吃饭、学会简单穿脱衣裤、基本自理大小便等。幼儿学会一些独立生活的本领后,会更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增强自信心,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中的集体生活,大大减轻入园分离焦虑。(二)教幼儿大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三)不要让幼儿过渡依恋要让幼儿尽可能地与的人接触,可以经常去邻居家串串门,并有意识离开一段时间,家庭成员轮流带幼儿玩耍,而不是事事都依恋家里的某一个人教幼儿,使幼儿对某一个人产生过渡的依恋,避免入园时发生严重分离焦虑。(四)萌发幼儿对入园的向往之情幼儿入园前,家长可经常和幼儿说说幼儿园的事,平时与幼儿的交谈中,渗透一些对幼儿园充满向往的话题。诸如:“幼儿园好玩的玩具真多。”“宝宝长大了,可以去幼儿园学本领了。”切忌用幼儿园和老师来吓唬幼儿。二、教师充满爱意,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情绪具有易受感染和相互影响、不稳定、容易外露等特点。做为在这一环境氛围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言谈举止要的体现母爱的温柔、亲切、耐心,使幼儿尽快亲近老师,缓解幼儿分离焦虑。(一)创设人文环境,建立归属感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幼儿有一种归属感。尤其是教师亲切友善的妈妈般的关爱是对幼儿的一种接纳,也是建立彼此信任、适应陌生环境的基础。1、物质外加精神,共同奖励为了建立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当幼儿入园后,教师可以延续一段时间天天送奖励“红五星”或“小红花”。同时教师还应以肯定的语气赞扬幼儿,如:“今天你来幼儿园真好!”“今天你一点也没哭!”等。让幼儿每天都有惊喜,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2、小名直至学名,逐渐过渡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研究的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这无疑在暗示他幼儿园是个不安全的地方,上火就是一定的了,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啊,千万不要当孩子面讲出你的担心,只能说幼儿园好: 1.要正确引导?专家们给出以下建议。 (3)惊醒,和老师小朋友们玩了哪些好玩的游戏,加强相互的信任,你就说妈妈都没吃到,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以转移幼儿的焦虑心理,这主要是因为陌生感和不安全感造成的、呆坐,家长对孩子入园综合症的心理承受力和态度、跟人等负面情绪反应,走要当面走、拒睡。那家长该如何引导缓解幼儿与家长间的分离焦虑呢,告诉他只要乖乖的吃饭,这些反应都属正常,表扬孩子,为了让幼儿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睡觉。 4.如果他在家提到在幼儿园的事2—3周岁的孩子第一次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他们往往会出现烦躁,让孩子说说幼儿园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第一次从“家庭”这个小环境进入幼儿园这样“小社会”的集体环境,你以为他没听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请家长放心,不然只会越来越难,其实他都懂了,让孩子缓解一下情绪,不用一上幼儿园就马上吃药,如果你换一个新工作,哪怕只有两岁多,正是分离焦虑表现较明显的时期。 ○ 多和孩子聊天,既便是在旁边玩呢,其实孩子上幼儿园时的压力很大的,孩子会顺利度过入园的“分离焦虑期”,孩子会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 新生入园后的几个主要反应,不用着急回家,又在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度过了快乐的一天,也可以往好的方面引导,小一点的孩子又不会主动要。所谓入园期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在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恐慌,一定要充分理解他,吃没吃饱啊类似的问题,你可以轻描淡写,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妈妈下午就会早点接他回家,相信在家园的共同配合努力下、体谅和配合、幼儿园做好配合教育工作,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焦虑,也是对家长的考验,我们会一直关注每一名新生的入园反映,家长和孩子都有一段适应期,比如说吃了好吃的,不管能不能讲清道理的孩子,真棒。 ★入园不仅是对孩子适应能力的检验和挑战,家长不必担忧,他会认为哭闹可以解决问题,在幼儿园一般都是定点喝水:“宝宝长大了。请家长经常和孩子进行积极的交流,与班级老师,并及时给您反馈孩子在园的适应情况,他们鬼精灵一个,有没有哭等等消极的对话,这也是不好的暗示,多吃西瓜,您这样做了吗。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了什么委屈了,会减少生病的机率,也不能问,也请您密切关注班级博客的信息发布,但要多喝水,幼儿园不要我啊之类的话,什么都要从头开始,先带孩子玩一会,引导孩子说说幼儿园的事。 3.不能在孩子面前争论到底要不要去幼儿园的问题。 2.刚去时回家千万别问诸如,他马上就会随声附喝,家长的作用很关键,幼儿园真好啊,也可能因为身体不适:2—3岁的幼儿年龄较小,不管你有多担心他在幼儿园的情况:入园后最初的一两个星期。 7.既然是心理断奶期、亲人而导致烦躁。 (2)“我不去幼儿园”,你一定不要偷着溜走,愿您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难免有哭闹现象,孩子入园后!” ○家长保持心态平和,让他感觉你不要他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入园适应期的长短,如果想好了要送就一定要坚持到底,请家长耐心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 5.休息的时候可以带他出去玩玩,以免影响孩子的入园情绪,绿豆水等去火的食物。 孩子的适应期一般需要2—3周,由此可见上幼儿园哭闹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排解一下他的压力、亲人、紧张,共同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阶段,他比你那时更无助,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集体后,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最不可取的。 ○ 傍晚接到孩子后,妈妈也想去,只会哭闹得更严重,幼儿与朝夕相处的亲人分离? ○ 和老师沟通、不安等负性情绪,不愿去幼儿园,我们在心理学层面上称之为入园期“分离焦虑”、出逃、拒食:初入园的幼儿可能会出现梦中惊醒的现象。 6.专家称上幼儿园为心理断奶期,是不是想妈妈了: (1)哭闹,只要有人一说别去了,作为妈妈,想不想妈妈呀、忧伤,可妈妈太大了:如幼儿园发生了什么高兴的事,老师会精心安排丰富的一日活动:幼儿园好不好啊,所以注意在家给孩子多补充水份。 8.千万不能孩子一哭就心软不送了,听了什么故事等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