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会计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7:00:12

会计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

企业成本会计未来方向与发展思路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企业成本会计未来方向与发展思路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成本会计在企业会计工作中是一项较为核心的内容,而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会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企业来说,成本会计改革的落实与否密切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对企业整体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实现自身良好发展的必然举措就是成本会计的革新,只有在成本会计革新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促使企业实际效益的最大化实现。本文通过当前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提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推动企业成本会计的革新发展,进而保障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分析;对策;

引言:

成本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如成本计算、复式记账等较为简单,但对于企业来说,其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会计学科中,尤为重要的内容就是成本会计,对比成本会计和会计来说,其本质并没有较大区别,主要在于工作重心存在差异。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使得传统成本会计基本体制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资金成本管理以及发展等造成了影响,鉴于此,成本会计的优化以及革新可以说是必然而为之,那么如何根据当前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行之有效的应对策措施是一项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现阶段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分析

(一)成本会计的领域发展

现阶段成本会计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以往成本会计更加注重生产环节,而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促使其逐渐向行业扩展方面进行倾斜。最早应用成本会计的是制造业领域中的生产环节,但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其的研究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进而促使其在其他领域也开始被大力推广,如餐饮、金融甚至是事业单位和政府等,并且其应用实际效益的发挥也更加全面,对企业的资金成本管理以及企业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

(二)成本会计地位不断提升

成本会计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一个世纪多之久,因而成本会计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成本会计发展的这一个世纪之久过程中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近代、现代、目前。成本会计萌芽期属于早期阶段,而成本会计正式成为一种行业开始发展是在近代,这个阶段的成本会计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学科位置,并且其与企业也开始逐渐进行密切的融合;而在当今时代,成本会计已经将以往的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计算和分析转移方面的侧重逐渐向预测以及决策和对成本的规划等方面进行积极转变;成本会计的战略发展阶段则体现在其与信息技术共同应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基于信息系统基础上的成本会计已然逐渐发展成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关键之处。

(三)成本会计的国际化发展

基于中外交流日益增加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对于我国的会计事业发展来说,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而对于成本会计来说也是如此。最早成本会计出现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应用效果较为显着,并且其中的一些经验对我国来说,通过对其的借鉴和学习促使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和完善。我国当前的成本会计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是对国际通行进行仿照的一种体现,虽然与国际化的标准还存有一定差距,但基于我国成本会计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其国际化发展必将指日可待。

二、企业成本会计发展应对策略

(一)对成本效益进行关注、将成本回避重点突出

以往企业成本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企业资金成本管理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如往往将工作的唯一指标侧重于成本的高低方面,并且成本工作内容往往都是对投入尽可能的降低进而实现对成本的压缩。而对于此类成本会计工作来说,对成本投入过多的涉及而对成本效益方面却并没有关注到,片面以及错误的认知使得成本会计的有效性得不到良好的发挥。对前期投入不明原因就进行不断的压缩很可能引发产出降低的现象发生,很容易导致企业错失转型发展机遇,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造成严重影响。

企业战略发展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成本会计,而成本效益思想的良好树立是尤为重要的,通过成本压缩思想向成本效益关注方面进行转型,都将会给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甚至是企业发展带来受益无穷的效益。而对于作为企业成本会计重心之一的成本回避来说,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支出也较为突出,鉴于此,企业也应对其进行积极不断的优化,进而促使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得到有效的改进,将传统成本回避内容中制造成本所带来的束缚进行突破,进而不断推动成本回避向更为广泛的行业领域进行发展。

(二)加强信息建设力度,推动企业会计转型发展

首先,从现阶段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的有机融合是其大致的发展方向。而在分析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可以明确的是二者之间的融合正处在一个初步进行的过程中,而深度融合尚未实现。基于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融合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一些大型企业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积极地建设,但对于信息系统各子系统的管理来说却并不健全,子系统各环节的整合效果并不理想,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其次,在当前社会会计工作信息量巨大的大环境下,核算阶段仍然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环节,而信息技术和预测以及决策和控制等方面的联系却并没有健全的制度,导致信息技术实际价值得到不全面的发挥。鉴于此,企业未来成本会计的发展应将信息建设的不断加强放在主要位置,而实际目的侧重于企业核算型的会计电算化趋于管理型方面的不断深入发展,进而确保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得以良好实现,促使企业业务处理能力的不断强化,为企业成本预测和决策核算等的准确性提供将有力的支撑,有效实现基于相关技术支持的基础上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同时也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对成功经验进行积极借鉴,促使国际化标准的不断提升

作为会计工作中重要内容的成本会计,在当前市场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和广泛,并且对其的学术研究也仍然在不断持续进行;对于企业来说,其在针对应对策略进行完善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应该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中进行不断的挖掘,进而从中吸取经验来实现自身应对策略的完善。与我国成本会计相比,在一些欧洲国家针对成本会计从早期开始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当今,成本会计的跨学科研究和应用已然成为了一项热门话题,而一些信息技术以及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等都以自身的理论支撑着成本会计的广泛应用,成本会计应用的多样化形式如标准形式、责任形式、目标形式等都在一些较为发达国家的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这些丰富的经验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值得我国去借鉴和学习的。因此,企业在自身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应以取长补短的原则对先进经验进行积极地学习和借鉴进而实现自身的创新,促使国际化标准的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作为企业成本管控以及财务会计中重要环节的成本会计,应基于时代不断发展背景下,进行积极的优化以及转变,进而促使其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相匹配,确保社会不断变化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不断推动企业成本会计进行革新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一帆.信息化时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9(8):56-57.

[2]梁桂连.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与对策探讨[J].财会学习,2018(31):138.

[3]董锋.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0):136-137.

[4]王惠媛.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17):250.

[5]罗逸馨.浅析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及对策[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8):217.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企业发展面临着极其复杂的环境,使得企业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现阶段,管理会计逐渐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条件,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我国企业应该更好将管理会计应用于企业中,使管理会计不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进而促进企业更好发展。然而,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并不理想,亟需引起有关部门人员的重视,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和落实,既促进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水平。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的应用条件受限

传统管理会计中的许多方法,在企业实务操作中有着较大的约束性,使得管理会计应用受限,难以更好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并未普及,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应用管理会计,会增加企业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因而不被企业工作人员所认同。对此,我国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以解决问题,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有效利用创造良好条件。

(二)企业人员忽视管理会计的长期发展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过于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以短期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进而忽视节能、企业环境等问题。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对企业能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倘若企业未能将管理会计应用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长期战略,过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则不利于管理会计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得企业出现较多的内部环境问题隐患,对企业发展不利。

(三)思想观念较为陈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不断与时俱进,而传统管理会计理念并不能与之相适应。因此,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中,倘若仍然具备陈旧的思想观念和采取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势必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导致企业积压原材料、流动资金不足、资金周转率下降等。传统的管理会计思想观念对企业造成较多不良影响,因而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必须更新思想观念,使其与时倶进,进而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企业发展。

(四)管理会计应用方法较为传统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提升,致使传统管理会计方法与企业发展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所以,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应该逐渐更新管理会计的方法,使之与时俱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在传统管理会计应用条件下,企业信息数据存在着明显的失真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重大决策。因而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正。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范围狭窄的原因

(一)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而造成我国管理会计学科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管理会计包括的内容相对较为广泛,但目前在我国多数企业中的应用却十分简单,使得管理会计难以充分发挥其有利作用。为此,我国有关人员应该根据我国企业的发展特点,不断深入研究管理会计理论,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我国管理会计理论。

(二)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

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仍然受国外经验的较多影响,其理论体系主要集中在翻译国外理论体系和介绍国外管理会计著作方面。由此可见,我国并未形成有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使得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并不理想。我国企业有选择的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并结合企业发展实情而加以创新,从而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落实。但是,就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整体水平来看,缺乏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是制约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主要原因之—。

(三)缺乏健全的企业体制

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虽然有着明显的提升,但是经历了较多转折。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脚步并未停止过,但是由于影响因素相对较多,使得企业体制改革并未彻底放开。企业体制的不健全影响企业负责人的思想观念和认识,使得企业领导人并未充分重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过于追求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未能进行长期发展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四)专业性人才的缺乏

会计人员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程度。现阶段,我国企业中许多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水平相对较低,致使管理会计难以在企业中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企业聘用素质水平较低的会计人员,其用工成本会明显减少,可以增加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管理知识能力不足,对管理会计的.认识程度较低,进而不会有效落实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三、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的对策

(一)加大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力度

近年来,我国会计理论不断完善,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领域得以拓宽,使得管理会计理论越发暴露出不足,与企业发展实际相脱节。为此,我国应该加大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力度,在结合企业发展实情的基础上而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理论,做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一方面,通过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实践,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其对管理会计应用理论进行有效总结;另一方面,用管理会计理论不断指导管理会计应用实践的开展。

(二)建设专业的管理会计组织

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组织建设相对较为完善,通过成立协会,加强会计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推动国家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我国应该建设专业的管理会计组织,不仅为会计师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会计师的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齐般纷纷成立,对会计师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因而我国有必要成立专业的管理会计组织,进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进程。

(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要想使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有更好的应用,国家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所以,我国应该优化市场环境,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另外,我国需要完善法律系统,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提供法律保障,既有利于完善我国法律建设,又能有效规范企业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加大管理会计教育力度

首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队伍,使其在企业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推动企业发展进程。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养力度,选取优秀的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案例,对会计人员加以教育,激励会计人员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以新理论、新思想而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企业要想更好发展,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管理会计更好应用于企业中,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现状并不理想,但是通过有关部门人员的一系列努力,其应用趋势必然大好。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是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因而我国应该将管理会计与我国发展国情有机结合,从而建立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为我国发展提供坚实的推动力量。

会计论文-浅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及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会计论文,希望能帮到你哦,更多内容请浏览()。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会计工作对提高企业的成本核算水平,控制市场潜在风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工作成为企业的关键环节,如何加强企业会计部门建设,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浅谈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作用

1、引言

会计在公司里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会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会计基础工作也是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必须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建立起充分全面的认识,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上升到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提升经营管理效益最终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高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和改善会计基础工作,使之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用。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浅谈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2、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切实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与可靠性,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最终提升其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长远目标的实现及社会主义市场良好经济秩序的形成,这也是《会计法》发布的基本出发点。企业应切实做好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环节,使之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要求与规范,使企业会计电算化及会计核算符合有关准则要求、会计资料完整真实、会计机构及人员配备合理,能够切实满足日常会计监督及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使得会计基础工作能够全面体现会计工作的真实价值。各利益相关者都能从中获取自身决策所需支持信息,认同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促进利益及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上市打算,具备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数据是企业成功上市的必要前提,而会计基础工作是保证企业财务报表高质量的基本前提,这在客观上也说明着企业的会计工作遵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重要性。要想成功上市或增加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的必要举措。①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会计工作在提高经济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变化。前者是根本的动力,它决定了对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本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时代已经成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恰当写照。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里,无论是社会经济环境,还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会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后两者又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变化。

是维护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必要保证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而财务管理又构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要想有效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严格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以健全企业会计制度、保证会计核算管理及会计档案的清晰完整性,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及外部专业审计机构人员顺利开展审计工作,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资源浪费,提升运营效率并维护了企业的良好形象,这些都会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上。同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也为企业员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参与的热情。总之,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并能够有效维护企业形象。

3、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进行成本性态分析

成本性态就是指在业务量有变化的前提下,公司某一类成本的具体的变化情况。主要划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成本性态的分析,主要是研究和学习成本与业务量间的制约性(即所谓的成本性态),通过研究不同种类的成本与公司业务量间的某种固定的数量关系,来掌握随着业务量的变化,公司的各种成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研究成本性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两个需要:一是制定计划的需要;二是成本控制的需要。在实际过程中,考虑和进行成本性态的分析,有助于弄清楚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提高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挖掘内部员工的潜力、实现最优化的管理等方面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资料。成本动态分析工作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会计部门,因此,会计对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性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②

会计能够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协助企业管理者制定战略方案

企业战略是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换言之,企业战略是一个管理者对产品和市场在竞争领域的定位选择问题,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能力和管理机制三个方面。会计能以企业战略为出发点,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分析研究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所组成的“战略三角”为核心,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同时,管理会计能够发掘企业自身的优势,通过向管理者提供全面的%多元的信息和方案,促进企业发挥品牌优势、成本优势、价格优势、技术优势、服务优势或规模优势等核心竞争力,增强持续经营能力。

会计注重沟通,有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内部协作关系及在外界的形象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沟通的时代。会计科学顺应了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注重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丰富而准确的信息,是正确而迅速决策的保障。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的产品和服务能否跟上时代的要求,首先在于该企业能否及时掌握必要信息,能否正确地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否迅速地在员工之间传递和分享信息,特别是能否把信息融合到产品和生产服务过程之中,融合到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工作之中。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收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出色的信息分析、加工、传递和利用的能力。会计工作过程中,大量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将不同部门联系起来,而且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因此,可以有效的加强企业内部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公众形象。

4、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企业多面对的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多,会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加强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对控制企业成本、规范化企业工作以及提高企业公众形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

会计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经济发展决定会计的生产、发展与形式,会计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与会计发展两者保持协调、一致性,才能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经济发展与会计的协调性,是会计界以及各国政府都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出现。随着会计的出现,更好的满足了人们生产、管理的需求,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符合人类历史进步的客观规律。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的产生,会计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与调控需要全面、可靠会计信息的支持。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经营需要会计信息支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会计监督的作用日益突出。新时期下,经济秩序的维护是会计发展的重要职能。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标准化的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会计和财务管理越来越重要,它的存在贯穿于经济发展始末的全过程。目前学术界持有“财会合一”、“大会计”、“大财务”和“财会并列”等观点。而我国对会计的解释主要有两个方面,按照“管理活动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除了反映或核算职能外,还在组织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财务管理即公司理财,属于金融学的范畴,它是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公司财务行为包括投资和筹资行为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会计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职责不明。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各企事业单位如何建立机构、如何划分权责等若干方面,成为我国会计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焦点。 一、会计与财务管理得区别1、会计与财务管理有本质的区别。会计的实质,是对经济活动能动性的反映与控制。会计能动性反映,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会计反映必须以客观经济活动为对象.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真实、及时的记录和计算.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资料,这种感性资料只是会计对客观经济活动的感性认识。然后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资料进行会计分析和判断,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会计信息,即会计的理性认识。其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会计反映过程中第一次质的飞跃。但是这只不过完成了会计反映过程的一半.更重要的一半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际,指导实践,即通过这种具有“理性认识”的会计信息来指导企业经济的活动,调节企业管理行为。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资金运动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包括与国家、其他企业、企业内部各单位以及企业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应该把企业产权机制引入财务管理内容之中.同时理顺复杂的新的财务关系。2、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历史不同。从历史的角度上看。财务管理是由会计工作的附带部分演变发展起来的。但作为一门学科它不象会计学那样古老.而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主要原因是财务管理活动未能向会计工作那样社会经济的活动中分离出来,而对筹资等行为进行研究,才出现了财务管理学科。第一部财务管理学著作是美国人格林著的《公司财务》。财务管理学虽然产生的历史不久.但发展十分迅速,经过一次大的调整和补充,西方的财务管理学已形成较完备的学科体系。会计的历史可谓渊远流长,从“零星算之,总合算之”到西方较严密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从流水式的记帐法到科学的储贷记帐法.己经成为一套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3、会计与财务管理业务分工不同。财务管理学研究的是资金运动,以企业为主体。包括资金筹措、使用、投资和资金成果的分配四大内容。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是并列的,财务关系的调节体现在财务活动之中.即体现在筹资、使用、投资和资金成果的分配活动上。会计的职能是反映和控制、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真实的反映。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记帐凭证的控制的填制、成本费用的核算以及报表的编制等活动。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控制和反馈。从两者实质上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业务不同。西方的股份公司已将财务部与会计并列,财务部的职责是负责资金的运筹,由财务经理把关、负责资金的筹措、使用、投资和利润分配,与税务、银行、租赁公司及其他企业联系,经常就公司的日常现金状况发资本营运状况进行分析。会计部由主会计长负责,主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包括资金的支付,现金的计算及内部审计等。二、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联系会计与财务管理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就是财务管理离不开由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而会计则要密切跟踪财务活动,捕捉有关资金运动的信息,反转来为财务管理服务。日本学者宫臣章在《会计情报手册》中概括了西方学者的下述观点,生动地描述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联系:财务是以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会计是以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的情报处理活动,会计的机能是组织情报,不处理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在必要时反映其结果。也就是说,财务管理是进行有关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而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的。这里所说的提供情报,也就是提供价值运动信息。两者紧密联系。 财务部门筹集资金,运用资金,以及对盈利的分配,都会反映到会计部门。价值运动同生产经营活动是不可分离的,进入会计部门的不过是被接收的以凭证为载体的价值运动发出的信息。并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和输出。所以,起媒介作用的是价值运动信息。 综上所述,会计与财务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联系并不等于相同。在理论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学科,在实践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必须相互独立,分别对待。 针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会计和财务管理活动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管吸取经验和教训,建立完善的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成为我国国有企业今后的改革方向。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问题的解决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依据。总之,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人,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不断完善,我国财务与会计呈现“分”趋势。这正是二者之间本质区别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必须把握好二者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对我们的会计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会计是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能间接产生经济效益。

一、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一)经济发展促进了会计的产生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历史起点可追溯到人类的史前时期。会计起源于生产实践,最初表现为人类对经济活动的计量与记录行为,如结绳记事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会计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地变化和逐步完善起来。会计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现代会计的产生,14、15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和广泛采用复式记帐法,从而为现代会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了迅速提高,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对会计提出了不仅要事后算账,事中控制,更要做到事前预测和决策,与此同时促进了管理会计体系的产生与发展。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企业在重视内部管理的同时,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由此,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对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健康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系统等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账务处理等操作程序更加便利,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实现了会计科学的根本变革。所以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是会计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经济发展影响会计的发展经济发展环境是指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水平、金融、证券市场发育及完善程度等具体因素的总和。它是影响会计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经济体制产生不同的会计理论。一个国家处于何种经济体制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会计模式。所以说,经济体制的变革势必导致会计的变革。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会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以及规范体系等影响很大。从会计发展史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活动和会计实务就越复杂,会计的发展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要求其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所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的认识就越加科学,会计各方面的工作就越完善。物价变动也会影响会计的发展。在经济持续通货膨胀时期,历史成本计量的局限性表现在:财务报表资料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金融、证券市场处于初期阶段时,对会计资料信息的披露要求较低,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及其有关服务部门。金融、证券市场成熟完善后,则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较高,服务对象是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总之,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经济发展的趋势决定了我们进行会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目标。二、会计促进经济发展会计工作通过核算职能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资料;通过监督职能对经济活动直接进行管理促使经济更好地向前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会计工作又通过所提供经济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参与经济决策,预测经济前景等来提高经济效益,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会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会计的发展,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关,而且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有关;而会计工作的不断完善有进一步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快速发展。从会计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每一次新旧经济形态的更替,都能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进而带动会计向前发展。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对于调节社会经济运作、管理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有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二)会计工作职能,能动的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会计最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就是对大量的经济业务通过记录、计算、归类、整理和汇总,并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程序,全面、完整、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并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资料信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要求不断提高,会计核算不仅仅包括对经济活动的事后核算分析,还应包括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主要形式是进行经济预测,参与决策;而事中控制的主要形式则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按计划和预定的目标进行。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经授权,按照特定主体的相关规章制度运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特定主体内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监督和督促,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主要检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其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查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可行性;通过审查分析会计核算资料,纠正偏差使企业经济活动沿着既定目标进行;通过评价经济活动成果向企业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核算资料信息等内容。通过会计监督达到维护国家财经法规和改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统会计的职能有了新的扩展。一般认为,除了会计核算监督两个基本职能之外,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扩展功能。

企业与员工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

员工激励是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一项重要工作,激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成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激励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将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重视起来!通过合理设置薪酬管理制度以及薪酬激励方式,更好地满足职工的需求,让职工所得到的薪酬与付出的劳动相符,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薪酬激励

近些年来,笔者在对一些事业单位的调查中发现,一些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薪酬管理制度不合理"薪酬激励 方法 不科学等,造成事业单位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存在的弊端

薪酬管理是事业单位工作的重点,必须将其重视起来,而且,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下,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也应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然而,从大量的实践调查中却发现,当前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影响到薪酬管理的质量,甚至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主要存在的弊端分析如下!

(一)薪酬管理过于职务化

薪酬管理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保证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则必须科学地进行薪酬管理以及薪酬激励![1]一般情况下,薪酬管理应与薪酬激励有效结合,充分体现出激励的作用,这样才能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职工的工作效率,而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当前很多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过于职务化,过度地注重学历资历"职务职称,新 入职 的职工如何努力都没有职称高"资历老职工的薪酬高,在这种情况下薪酬也将呈现出身份象征性,使得新入职的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到职工整体工作效率,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薪酬管理缺乏激励性

薪酬管理工作主要根据职工的职能"工作性质"岗位等进行薪酬的分配,而且,薪酬分配的模式应逐级审查之后,才能将薪酬工资分配到各个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再由财务部门根据实际的情况分配相应的薪酬![2]然而,就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运行情况来看,由于薪资管理缺乏激励机制"工资分配模式不合理等问题,再加上职工在没有工资增长利益的驱动下,使得职工工作长期处在消极的状态"工作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失误,工作不认真,做事考虑的不够全面,从而造成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不高!

(三)薪酬激励方式不够科学

薪酬激励应充分体现出对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作用,而且,应从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职工的出勤率等方面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职工实施物质结算![3]另外,事业单位为了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的积极性,适当地增加职工的规模化培训,根据职工的专业技能分配相应的岗位,并根据职工在岗位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薪资以及奖励,从而对职工起到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然而,当前事业单位薪酬激励方式存在很多不合理地方,如,职工经常会遭受到不公平的工资待遇"一些老职工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等,不仅影响到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产生内部矛盾,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二"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的完善 措施

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工作中存在很多的弊端,进而会出现不公平问题,尤其是薪资方面,经常出现职工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打消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

(一)实施按劳分配的薪酬分配制度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薪酬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未能将薪酬激励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影响到薪酬管理的效率,也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必须实施按劳分配的薪酬分配制度![4]首先,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应打破传统分配的约束,逐渐从原有的职务化转变成劳务化,根据职工的工作量分配相应的薪酬,使职工的付出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才能使职工的心理平衡,消除一些消极的因素,切实有效地提升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事业单位的年轻才干来说,在这种环境下更能激发他们的潜力,活跃思维;而且,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也能使事业单位的工作气氛更加活跃,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其次,事业单位在薪酬管理方面,除了职工应得的工资之外,还有一些补贴,主要包括交通补贴"特殊贡献补贴"室外高温补贴"出差补贴等;事业单位应根据职工的工作量给予相应的补贴,这样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将其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其次,应完善事业单位职工福利政策,如,医疗 保险 "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应根据职工的工作年限"工作任务"所完成的工作量等方面的统计,根据这些统计数据为职工缴纳相应的保险,充分体现出事业单位人性化管理!另外,事业单位还应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以及补贴工资种类,以此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重视职工考核,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如果薪酬管理不合理,将无法发挥出薪酬激励的作用,从而影响到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这种现象是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应对薪酬管理进行合理的改革,重视职工的考核,充分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5]首先,在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中应重视绩效考核工作,通过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来有效衡量职工的工作情况,并分配相应的薪酬数量,使职工能够得到应有的薪酬回报,对职工的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职工的工作量"工作日考勤等!其次,职工的薪资应与自身的工作相结合,对于一些超额完成上级部门指派的任务,相关领导应给职工相应的奖励,以此来激励职工,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升职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如果在正常工作时间内,一些职工人员出现迟到"早退"无故缺席以及工作中出现大纰漏而导致事业单位出现经济损失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单位的 规章制度 ,结合实际情况对职工进行有效的惩戒,从而对职工的工作态度起到很好的鞭策作用,进一步确保职工工作的质量,提升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

(三)采取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方式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事业单位薪酬激励方式不合理,使得事业单位经常出现内部矛盾,影响到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针对此种情况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方式!首先,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应实施差异化管理,应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根据职工的工作岗位来分配相应的薪酬;这需要管理人员根据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制定多种岗位薪酬激励机制,将其应用到相应的岗位中,对提升职工的工作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这种薪酬激励方式下,对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工作应结合实际的岗位发展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将薪酬管理工作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其次,应明确不同岗位所要承担的任务以及不同的职责,在不同工作岗位的职工所获取的报酬也必然是不同的;一个做后勤清洁的保洁员和一个进行人事管理的部门经理在所获得的薪酬方面应该是有很大差距的,只有达到这样的差距效果,事业单位制定的薪资制度才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事业单位要参照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指导价位,根据不同岗位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再次,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之下,薪酬激励方式也应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满足当今市场的发展要求,同时,还应加强对职工的监督,了解职工的需求!并将其融入到薪酬管理中,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职工工作的热情,将薪酬的激励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有效地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6]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且,事业单位的的薪酬管理工作也应该结合事业单位的发展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对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的探讨,作者主要对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剖析,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几方面改进的措施,如,实施按劳分配的薪酬分配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方式"采取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方式等,希望能够有益于推动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卓贤$事业单位薪酬%福利&制度的完善与创新!’#$科教导刊:中旬刊

[2]王晓燕$浅析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3]石雪清$浅析中国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

[4]李旭晔,陈旭辉,王新永,徐亮,韩军,雷磊$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5]宾海鹰,项新,黄典胜,施燕春,冯振伟,何坤,陆玲娜,李洁,黄振华$现行事业单位薪酬制度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市场论坛

摘要:员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参与者,因此,企业在管理中需要实行相应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企业激励机制的构建,离不开 企业 文化 的发展以及一些良好的经营理念,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经营理念也能够促进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采取良好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还能够有效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应用

一、企业管理中应用日的主要关键是激励机制

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好坏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有没有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和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企业的发展前景之间都有着紧密联系。从各个角度来看,采用激励机制能够使员工工作更有激情,从而使效果更加明显。如果只是靠死工资的话,没有办法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所以说,如果企业想要有更长远的发展,就应该实行非常标准的保质保量的激励机制政策。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对未来满怀信心,希望能够得到企业重视,实现自身价值。企业激励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企业前景。同时企业的激励机制还能和企业的发展目标配合,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助力,提高企业在现代化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的应用过程中,采用最为科学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对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各种考核,更好的贯彻此政策的应用理念,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相结合,从而贯穿此管理内容。

二、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应用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需要具备完善的制度保证

企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虽然有的企业并没有针对激励机制方面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制度,随意性比较大,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奖惩机制也不完善,企业管理者往往是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奖励、惩罚企业员工,而且通常对于惩罚更加看重,并没有特别重视奖励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奖惩标准也不统一。比如员工加班的问题并未配置相关的工资激励制度,加班的费用非常少,这样很难有效确保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虽然有的企业制定了一定的激励制度,然而相对于惩罚条款而言,奖励条款少之又少,导致大多数工作人员处于一种高度紧张、高压力的工作状态,这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工作效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这样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2.企业在激励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企业进行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发展,但是,在目前的企业激励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例如:在进行考核时,一些管理能力相对较低的人员进行管理,不能达到良好的绩效考核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之间的和睦,不利于企业文化建设;还有一些企业在奖惩过程中,奖励的少,惩罚的多,这样很容易让员工产生负面情绪,不能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另外,一些企业在进行激励时,存在盲目性,奖惩不能够保证一定的公平性;还有一些企业在进行激励的时候,缺乏形式创新,只是单纯的照搬其他企业激励形式,因此,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新时期企业管理中促进激励机制完善的措施

1.制定相应层次的激励策略

动机需要启发,行动需要激励,不同动机需要不同的激励手段。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激励体系以适应复杂的员工需要。注重个体激励和群体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交叉覆盖:超额奖金、加薪、升职、期权红利、及时给予工作的认可和欣赏、提供健康检查及咨询、建立融洽的上下级关系、充分授权的工作氛围、给予带薪休假、安排弹性工作时间、提供家庭支持服务等方式都可纳入激励措施。最重要一点:激励手段与员工内心强烈渴望要相匹配,正中靶心注重实效。

2.保证激励的公平性

企业在发展中,只有保证一定的公平性,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发展。在企业公平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结合基础员工的意见进行制定,同时还要在激励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企业在进行激励机制的实行中,要和绩效考核制度进行结合,这样能够保证激励机制的公平合理性,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加强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两者通过结合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能够挖掘出员工的潜力。在实际的激励过程中,只有把工作进行细化,才能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度,因此企业只有系统的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3.把握好适当的激励时机

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激励制度时,应该给所有员工制定一个目标,但是其意义不能过高或过低。如果设定的目标过高,他们就无法实现,从而会造成员工的消极情绪。反之如果目标设定过低,那他们很快就可以达到了,也就失去了激励的目的。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还要准确地运用好时间,在员工努力地完成了一项任务之后或者是取得了成就之后就应该立即激励,及时的起到关注重视的作用,这样才能使企业长久有效的和员工融为一体。

4.加强晋升激励以及权力激励

企业应该给员工合理的物质激励,同时应该加强员工培训以及 教育 ,多为员工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不断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而且应该建立合理的晋升 渠道 ,这样可以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自己被认可、被尊重,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其次,企业应该采用适当的权力激励手段,赋予企业工作人员相关的权力,这样可以使员工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委以重任,感觉到企业对自己的信任,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际工作中,不断进步,不断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将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经济实力,就必须要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提上议程,激励机制的执行要随时应变,使其与每个员工的自身行为相融合,不仅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够激励员工充分激发自身的潜能,同时还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思敏,刘婧艺,刘济源.关于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8):82.

[2]何旭辉.浅谈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3,(3):76-77.

[3]张美珍.如何发挥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5,(21):2.

【摘 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理论支撑下,对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激励进行探讨。提出了人的需要是有效激励的出发点,要重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强调制定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可增强组织凝聚力,并最大限度的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激励;竞争力;有效人力资源管理

1.激励的含义以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指的是企业或者组织设计一定的外部奖励形式,并营造出一定的工作环境来激发、引导、保持并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和成员个人的目标的系统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激励是想要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努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越来越被普遍提及和认可,对员工的有效激励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激励有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持久的激励能够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帮助员工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达到个人愿望,鼓励员工树立为团队目标而努力责任感,充分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和士气,从而充分挖掘人力资源。二是激励有助于增强凝聚力,有利于吸引所需人才。良好的组织具有凝聚力,良好的组织氛围可以创造温馨的人际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生产、生活环境,而有利于吸引所需的人才,留住所需的人才。三是激励有助于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任何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其培育则离不开正反两方面力量的强化,通过交替运用奖惩手段,促进追求优异工作的价值观的形成,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2.现行主要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发人们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由于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因此这一理论实际上是围绕人们的各种需要来进行研究的,故又把这种理论称之为需要理论,如赫兹伯格的双因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这类理论表明,要使员工出现企业期望的行为,须在员工的行为与员工需要的满足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如弗隆姆的期望理论。

(3)强化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的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反作用。他发现,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体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凡能影响行为频率的刺激物,即称为强化物(在企业中常常为各种各样的奖酬)。

3.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

缺乏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企业没有完善、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输入渠道狭窄,外部的人才进入较难;由于人才来源单一,所受教育背景趋同,容易导致思路闭塞;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而无法吸引外来人才的困境,直至危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上级的赏识、重用、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企业里,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过于依赖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来约束员工,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的方式,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

激励手段单一,结构不合理

随着国际间的合作,国内企业薪资开始与国际接轨,但是,企业在执行激励的时候,缺乏更多的有效手段,更多的时候加薪似乎成为唯一选择。工资构成的比例不合理。不同地区的员工收入存在较大的区别,不同部门、不同职务、不同级别员工的收入存在明显差别。现行的薪酬制度不能很好地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实际才能,难以通过工资来体现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激励的措施

做好激励的需求分析

当单位的领导需要员工实现某种目标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应先做好单位和员工的需求分析,发现其主导需求。根据单位的需求,设置激励的目标;根据员工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投其所需,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使单位和员工都获得需求的满足,实现有效激励。

建立综合系统激励机制

建立相互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会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佳。选择激励方法应与本单位和员工的现状相适应。例如,如果单位是扁平的组织结构,晋升的激励方法就不再适合;强调以团队为主要作业形式的单位,单独使用个人激励的方法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增强激励的效果还应该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的协同优势,增强激励的效果。

使用多途径的激励手段

薪酬激励

薪酬是单位满足员工生理需求的基本保证,也是员工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许多单位本着实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将员工工资酬劳与劳动成果直接结合起来,意在以工资杠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运用此激励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确保组织内部的公平,也就是要做到员工的同工同酬;第二是奖励优良的工作业绩,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第三应考虑下列因素:工作危险性、职务高低、年龄与工龄、单位负担能力及财务状况、地区与行业间的差异等。

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的集中体现方式是职工持股计划。好处是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股东股权结构,也更直接的把职工利益跟单位利益挂钩,从而密切了职工与单位的关系;另一方面,职工入股,不仅提高了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对管理部门听取职工意见、加强民主管理的压力。

智力激励

智力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开发智力资源,提高人的智力效能,增强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好地完成群体目标。其主要方式有学习培训、参与决策,竞赛评比等。学习培训要注意机会均等,否则容易引起职工的消极和不满情绪。领导者吸引员工参与决策,可以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竞赛评比这种形式有效地激发起员工的创造热情,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鼓舞和激发人的正确的动机和行为,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设置目标的时候必须注意设置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情感激励

一是与下属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善的情感关系,以情感沟通和情感鼓励作为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塑造亲和的单位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充满技巧的学问,人员激励这项工作本身也是非常复杂和艰苦的,这需要管理者合理运用种种激励机制的同时要做到公平合理,不能因为人的地位,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做到激励及时,把握及时,时过境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付出与汇报无法达成正比;更要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兴趣;生活方式和劳动成果,在工作中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强调激励、沟通,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组织成为员工产生自尊、自信、实现自身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重要场所,让人与组织共同发展。只有把人看成是组织中的活的资源,才能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变成现实,在组织中创造一种留得住最优秀人才的环境,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激励,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巨大的竞争优势,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梁裕楷,袁兆亿,陈天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中山大学出版社.

[2]亚瑟.W.小舍曼,乔治,.w.勃兰德斯科特.A斯耐人力资源管理,东北 财经 大学出版社.

1. 浅谈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研究

2. 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探讨论文

3. 论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4.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探讨论文

5.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措施探究论文

好的企业就像是一棵茂盛的大树,枝枝叶叶就像是员工,只因为有了无数的叶子大树才显得富有生命力,如果没有千枝万叶,那么大树就可能变成枯树……相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最为头痛的就是“人”的问题,企业中关于人的问题更多的话题是激励,众所周知,常用的激励办法有提成、前景描绘、领导个人魅力等等,但是以上所述的激励措施却有着诸多的不利因素,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如提成在市场趋于饱和或稳定的状态下,提成就会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产品成熟期),久而久之员工就会没有了新奇感与挑战感而丧失了战斗力;前景描绘也是管理者常用的办法,但事实上,一方面由于岗位的数额局限,另一方面由于员工个人努力程度不够,最后很难达到理想中的状态,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员工就会认为这是“画饼充饥,望梅止喝”对领导对企业充满不信任从而丧失了向心力;谈到领导个人魅力,有人会想到“一呼百应”的场面,这似乎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如果富有“魅力”的领导易位,那么其所属员工容易从当初的个人崇拜回到现实中迷失方向,会因留恋当初那短暂的“默契”而士气丧尽,从而影响到公司的生存与安危。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励措施才是持久有效的呢?本人有两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沟通学习。一、 明白学习是为自己学习有些员工培训是认真,测试完却又都忘了,觉得学习是企业的要求,是为企业学习。当然,企业的发展基于每个员工的进步,但是获益的仅仅是企业吗?不,学习中的每个人是最大的获益者,人的一生中衣服可以换,亲朋好友可能会失去,荣华富贵也转眼成烟云,只有你拥有的知识却是可以追随你一生最大的财富。当今竞争激烈,科技日新月异,不学习就意味着淘汰与落后,别人比我们长得高我们无法超过,但学习是唯一能超过他们的途径甚至通过学习你可以胜出他们。珍惜企业为我们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加入到学习的团队中来,开始为你的一生积聚最重要的财富吧!二、 明白工作是为自己工作看到这个问题大家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通过工作我们得到了什么?毋庸置疑,第一肯定得到了一定的物质回报,第二呢?有些人就不愿回答了,我们得到了“丰富”的无形资产,丰富的实战经验,人际关系网络、个人价值的提升等等。工作中总会发现有人抱怨物质回报少,从来没见过有人因为自己掌握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人际关系网络、个人价值的提成而不悦,这是因为其在权衡时看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真是可怜又可悲!这种人无形中已经给自己这一生标上了价码。诚然,企业的成功与发展得益于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但是企业成功了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实现我们的个人价值。我们应该珍惜企业为我们实现个人价值提供的良好机会,让我们在不凡的工作中达到个人事业的顶峰从而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事实上现实中有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些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其思维方式不正确,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希望有所感悟。两个猎人A、B走过一片森林的时候,看见一只狮子衔着一块肉送给一只受了伤的老虎。猎人A心想:“受伤的老虎上帝也要照顾它,我是上帝的孩子,上帝当然将照顾我。”于是猎人A停止狩猎,等候上帝照顾他,一周、两周、三周过去了什么了没发生,猎人A饿死了;猎人B心想:“狮子居然能照顾一只受伤的老虎,那么我就应照顾其它人。”猎人B后来帮助了好多人自己也得到了幸福。对于这个小故事的理解是多种的,但是大家应该向谁学习呢?相信100%的人会学习猎人B与狮子,没有人想得到猎人A的结局。这说明大家的思维是正确的。凡事我们应看其积极的一面,那么再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1.学习是为自己学习我们每天应该提醒自己的一句话:激励的竞争中我们进步了吗?2.工作是为自己工作我们每天应该提醒自己的一句话:自身的含金量提高了吗?我们要明白,大树要枯最先失去的是叶子,枝叶水脉相连,正因为枝杆源源不断地为叶子输送大量的水分与养分,千枝万叶才得以自由吮吸阳光,我们也要明白,叶子要落了,树也快枯了,正因为有千枝万叶树才显得富有生命力。我们学习是为自己学习,工作是为自己工作,让我们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成长吧!

的企业就像是一棵茂盛的大树,枝枝叶叶就像是员工,只因为有了无数的叶子大树才显得富有生命力,如果没有千枝万叶,那么大树就可能变成枯树……相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最为头痛的就是“人”的问题,企业中关于人的问题更多的话题是激励,众所周知,常用的激励办法有提成、前景描绘、领导个人魅力等等,但是以上所述的激励措施却有着诸多的不利因素,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如提成在市场趋于饱和或稳定的状态下,提成就会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产品成熟期),久而久之员工就会没有了新奇感与挑战感而丧失了战斗力;前景描绘也是管理者常用的办法,但事实上,一方面由于岗位的数额局限,另一方面由于员工个人努力程度不够,最后很难达到理想中的状态,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员工就会认为这是“画饼充饥,望梅止喝”对领导对企业充满不信任从而丧失了向心力;谈到领导个人魅力,有人会想到“一呼百应”的场面,这似乎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如果富有“魅力”的领导易位,那么其所属员工容易从当初的个人崇拜回到现实中迷失方向,会因留恋当初那短暂的“默契”而士气丧尽,从而影响到公司的生存与安危。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励措施才是持久有效的呢?本人有两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沟通学习。一、 明白学习是为自己学习有些员工培训是认真,测试完却又都忘了,觉得学习是企业的要求,是为企业学习。当然,企业的发展基于每个员工的进步,但是获益的仅仅是企业吗?不,学习中的每个人是最大的获益者,人的一生中衣服可以换,亲朋好友可能会失去,荣华富贵也转眼成烟云,只有你拥有的知识却是可以追随你一生最大的财富。当今竞争激烈,科技日新月异,不学习就意味着淘汰与落后,别人比我们长得高我们无法超过,但学习是唯一能超过他们的途径甚至通过学习你可以胜出他们。珍惜企业为我们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加入到学习的团队中来,开始为你的一生积聚最重要的财富吧!二、 明白工作是为自己工作看到这个问题大家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通过工作我们得到了什么?毋庸置疑,第一肯定得到了一定的物质回报,第二呢?有些人就不愿回答了,我们得到了“丰富”的无形资产,丰富的实战经验,人际关系网络、个人价值的提升等等。工作中总会发现有人抱怨物质回报少,从来没见过有人因为自己掌握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人际关系网络、个人价值的提成而不悦,这是因为其在权衡时看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真是可怜又可悲!这种人无形中已经给自己这一生标上了价码。诚然,企业的成功与发展得益于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但是企业成功了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实现我们的个人价值。我们应该珍惜企业为我们实现个人价值提供的良好机会,让我们在不凡的工作中达到个人事业的顶峰从而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事实上现实中有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些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其思维方式不正确,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希望有所感悟。两个猎人A、B走过一片森林的时候,看见一只狮子衔着一块肉送给一只受了伤的老虎。猎人A心想:“受伤的老虎上帝也要照顾它,我是上帝的孩子,上帝当然将照顾我。”于是猎人A停止狩猎,等候上帝照顾他,一周、两周、三周过去了什么了没发生,猎人A饿死了;猎人B心想:“狮子居然能照顾一只受伤的老虎,那么我就应照顾其它人。”猎人B后来帮助了好多人自己也得到了幸福。对于这个小故事的理解是多种的,但是大家应该向谁学习呢?相信100%的人会学习猎人B与狮子,没有人想得到猎人A的结局。这说明大家的思维是正确的。凡事我们应看其积极的一面,那么再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1.学习是为自己学习我们每天应该提醒自己的一句话:激励的竞争中我们进步了吗?2.工作是为自己工作我们每天应该提醒自己的一句话:自身的含金量提高了吗?我们要明白,大树要枯最先失去的是叶子,枝叶水脉相连,正因为枝杆源源不断地为叶子输送大量的水分与养分,千枝万叶才得以自由吮吸阳光,我们也要明白,叶子要落了,树也快枯了,正因为有千枝万叶树才显得富有生命力。我们学习是为自己学习,工作是为自己工作,让我们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成长吧!

摘要] 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经济科技竞争,而经济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入世后,国际大公司也大举进军我国市场,参与经济竞争人才争夺,使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企业的人员流失问题己经成为困扰我国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本文围绕影响企业人员流失的微观因素个体因素进行。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 人员流失 微观因素 个体因素 当前我国企业人员流动较为频繁,甚至高于某些市场自由化很高的国家。本文就影响我国企业人员流动的微观因素个体因素进行,探讨其流动的原因。一般来说,人员作出改变自己所就职企业的决定,是有许多种原因的。以下就其微观因素个体因素加以论述。 一、影响企业人员流失的微观因素 1.职业类型的影响 职业类型对企业人员流失是有较大影响的。一般来说,流失率与技术等级呈反比。技术水平越高,流动率越低。因此,管理专业人员的流动性比非熟练工人的流动性小的多。 2.企业类型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讲,企业规模越大,往往伴随着越低的人员流失率。因为首先,大规模企业内部流动机会较多。其次,规模大的企业中人事甄选及人事管理的程序非常复杂,不利于人员的流失。再者,规模大的企业中竞争性的工资补偿体系及从事部门对人员流失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导致人员不愿意流出或不容易流失。另外,企业规模大,企业内部福利也较高;还有,大的企业中企业文化特点较为鲜明,导致职工具有比小企业更多的心理优越感而不愿意离开大的企业。大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要明显地高于中小型企业;同时,在制造业工人中,大企业人员流失率比小企业低。 3.企业发展前景的影响 企业发展前景是影响人员流失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公司发展前景好,一方面,就有更多的选择人员的机会,也就更容易选到优秀的人员;另一方面,有长远发展规划的优秀人员就更愿意稳定下来,即使对目前不满意,也不会轻易流出企业。公司的发展前景是影响人员对未来工作预期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人员流失反过来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所以企业发展前景与人员流失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4.工资水平的影响 美国学者阿姆克厄克特阿利在对制造业人员辞职率的较详细的中发现,决定人员自愿离开企业的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相对工资水平。在低收入的行业里人员的流动率最高。工资的稳定增长对稳定人员有重要的意义。在大面积经济萧条时期,有时降低工资也会在一定意义上稳定人员。 5.工作内容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工作的追求从为了解决生活温饱问题,逐渐转向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工作生活质量,即工作本身给人员带来的愉悦程度。对工作内容的描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工作的单调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挑战性、职位的自主权责任等诸多方面。 6.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企业管理方式大体上可分为A、Z两大类:A类的特点为:集权化管理、控制明确、短期雇佣、分工不明确合理、责权利不匹配、多头领导、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冲突、报酬不合理现象严重、管理层级复杂、循规蹈矩等。Z类的特点为:分权化管理、控制含蓄、长期雇佣、分工明确合理、责权利一致、领导明确、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比较一致、报酬合理公平、扁平化管理、重视创新等。A类管理方式的人员流动率高,Z类的管理方式人员流动率低,此两类方式是两种极端情况,一般企业处于A类与Z类之问,其人员流动率从A类到Z类逐渐降低。 7.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的主体一般表现在基本价值观、信念、企业家风范、精神、作风、公众形象等方面,而它们在其中又处于不同的地位。基本价值观起主要的作用,影响决定其它文化主体的形成与传播。它指包括企业家价值观及广大员工都认同恪守的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体现在思想建设行为规范的全过程。由于这一过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常常依赖企业家、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大多局限在传统的只顾企业利益的经济思考方面,无法形成信仰支撑体系文化传播体系,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一个企业创造与培养一个好的企业文化环境非常重要。很多人离开一个企业,是感觉自己难以融入这个企业。所以,开放的用人制度与工作气氛对一个新入职的员工来说很重要;科学的管理制度与谐环境也是员工愿意在企业长久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影响人员流失的个体因素 1.年龄的影响 年龄是影响人员流动的最重要原因。在年龄流动之问,明显地存在着反比关系。劳动力的年龄越轻,流动性就越大。人员流动与年龄及工龄的负相关关系是一贯性的,较年轻的人员有更高的流动可能性。年龄与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如下一些因素的影响:年轻人员精力旺盛,对所在企业的依附性不强,自身适应性强,有更多进入新工作岗位的机会,而且很少有家庭责任,这样流动起来较为容易。此外,年轻人在就业的早期阶段容易对工作产生比较高的预期。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的预期,因此在进入企业后常常会不满意。我国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在有关自己择业、承受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上,年轻人对其持肯定态度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 年轻劳动力流动性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现在收入低、无保障。他们有比较强烈的改善经济状况的愿望机会。年轻人几乎不会安于现状而不去寻找另外。而且一个人越年轻,他们从任何形式的人力资本(包括流动)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大。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一般都会到处寻找工作,比较工作的好坏。他们在初次工作时,并没有认真思考选择,一旦感到不满意,就会转向新。只有在一二年甚至更多年内试做了多种工作以后,他们才会安心下来,从事比较固定的职业,加入稳定人员的队伍。另外,年轻人更换工作可能带来更大的收益。而且年轻人更换工作的成本较年长者低。 2.工龄的影响 人员在企业的服务年限(工龄)与人员流动之间存在着一贯的负相关关系。工作年限越短,人员的流动率越高。工作年限是预测人员流动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据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报告,在所给定的任一批同年龄组的雇佣者中,有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的辞职人员,发生在工作刚开始的关三年之内:其中超过半数的辞职人员仅在工作满一年后便决定辞职。下图反映了这一现象。 图 从被雇佣起某年龄组队列雇员仍停留在原企业的比例 这种关系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一个人在一个职位上度过了他职业生命的很大一部分的话,在这个职位上,他往往是进行了很多的感情资本投入的。一个人在企业内工作时间越长,其社会联系的纽带越强,与之相应的离开原企业的社会交往损失就越大。 3.教育程度的影响 在交通、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各种信息的把握能力也越大。同时,他们所属的劳动力市场的范围也越大,如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常常可以在全球范围选择其劳动地点,硕士毕业生常常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职业。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人员流动的可能性增大了许多。据美国的一项研究,在跨州的流动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高中教育水平的人的3倍。因为与教育水平低的人相比,大学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其劳动力市场具有区域性劳动力市场或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4.价值观与个性特征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总观点,也就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重要性的看法。一个事物对一个人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取决于这个人的个性品质,如需要、兴趣、信念世界观等。这就是说,事务对一个人有无意义、意义大小,是受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所制约的。对一个人来说,他认为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事物,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是评价事物有益的尺度。价值高说明有益程度高;价值低说明益处不大。因此,也有人通俗地把价值解释为值得不值得。例如判断一个人有无价值,判断一个人行为价值的高低,就是通过有益程度的大小来衡量的。不同的价值观会使人们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断。例如,人们对金钱、自由、幸福、友谊、权力、自尊心、工作成就、对社会的贡献等总的评价总的看法就不尽相同,有的人把金钱看得最重要,有的人则把对社会的贡献看得最有价值,也有人把自我尊严看得最宝贵,等等。象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评价在一个人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体系。价值观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态度行为的心理基础,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人员选择工作或做出工作流动决定时价值观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

服务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

1、通过服务可以让客户感受到企业的文化,企业面对承诺的态度,通过服务可以让客户更好的了解企业;2、客户会通过服务人员来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产品,为企业今后产品的销售有了更好的宣传;3、服务人员通过对产品售后的服务,与客户之间进行广泛的沟通、交流,对客户的需求、产品的缺陷有了更直接的感观、信息,反馈到企业后,对企业在产品的质量、产品的更新、产品的研发方面又多了一条情报来源。

管理体制作为都市功能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性条件,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起到或促进或阻碍的显著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服务业概念界定

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摘要

提要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现代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分类列举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并对它们加以提炼,希望对后续研究者有所帮助。

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内容

关键词: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概念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是我国的提法,在国外没有“现代服务业”这一提法。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 报告 中首次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在以后的历届会议中都沿用这一提法。但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依赖于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

刘志彪等(2001)认为:“现代服务行业是从传统制造业的部分环节分化形成的,是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刘有章、肖腊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区别的,内涵极广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领域。”

邱立新、周田君(2005)将现代服务业定义为:“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密集的服务业。”

李江龙(2007)则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现代科技手段和组织方式,向社会、企业、政府和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公司与组织的总称”。

谭仲池(2007)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是指工业产品的大规模消费阶段以后出现快速增长的服务业。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包括那些不生产商品和货物的产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以上概念基本上都强调了“现代服务业”是依赖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但是也并不是没有区别的,笔者比较同意谭仲池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二、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

朱春明(2004)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是指与现代技术密集、产业分工深化和经社会发展相伴的信息服务、研发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物流、 市场营销 服务等,但主要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服务业。”

来有为、苏爱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又称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

郑吉昌等(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业、 保险 业、房地产业、咨询业、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 教育 培训等行业。”

晁钢令(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的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要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商务活动(公务活动)降低成本、扩展功能、提升效率而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部门。”

以上概念,前两个是着重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后面的两个阐述的比较全面,强调了现代服务业是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服务的。以上含义的界定仅仅是指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并没有指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点。所以笔者并不同意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三、强调“现代服务业”分为新崛起的和对传统服务业改造后的两类

常修泽(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不同于原有状态的传统服务业”。笔者对其内涵界定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新兴的或新崛起的服务业;二是指“传统服务业”当中经过用新技术、新流程、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后的那部分服务业。

夏杰长、霍景东(2006)则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其需求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

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也是现今比较典型的一种,为许多人所接受,其论述还是比较贴切现实的。

四、强调“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生产性服务和现代消费性服务

黄繁华(2002)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服务业》一书中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为两部分:现代生产性服务和现代消费性服务。现代生产性服务是指应用现代科技和满足生产中间需求的各项服务;现代消费性服务是指主要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能力扩展所需要的服务。这位学者的定义,虽然在国内很少有学者支持,但是他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也不是不无道理的。不过究竟该如何区分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其实很难区分,比如说房地产行业,笔者认为既有生产性服务又有消费性服务。

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学者们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解越来越接近其本质。为了能很好地理解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从现有理论归纳的角度分析,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五大基本特征:1、高技术性,即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高;2、知识性,即现代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3、高增加值性和集群性,即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使服务过程产生知识的增值,而且可以产生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各种服务相互融合的聚集效应,引起服务的大幅度增值;4、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即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管理的能力,从而构成了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能力和“白领”、“灰领”阶层的聚集区;5、新兴性,即在时间上是现代兴起的或从过去演变而来的。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五大特点的描述,是针对现代服务业整体而言的,但具体到某一实际的服务行业,它可能同时具有五大特点,也可能只具有一两个特点。例如,旅游业的整体行业具有知识性和高增加值性,但缺乏高技术性、高素质性和新兴性,只有诸如航天中心游和未来的太空游之类的科技旅游,才同时具有五大特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文献

[1]刘志彪,周勤,欧阳良钻.南京市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1(增刊).

[2]刘有章,肖腊珍.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学报,.

[3]邱立新,周田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4]李江龙.现代服务业与城市能级提升[J].理论探索,.

[5]谭仲池,向力力.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朱春明.关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

[7]来有为,苏爱珍.中国现代服务业差距何在[J].科技决策,.

[8]郑吉昌,夏晴.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J].社会科学家,.

[9]晃钢令.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4.

[10]常泽修.论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体制创新[J].理论与现代化,.

现代服务业的研究

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摘要

摘要:研究现代服务业的含义与特征;分析嘉兴服务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剖析嘉兴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为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建议。

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内容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服务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角地位,成为衡量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嘉兴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了 “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因此研究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十二五”的战略目标更好的实现做铺垫,也为嘉兴现代服务业监管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含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觉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就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的具有高技术性、知识密集型、动态性、生产性的、新起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主要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及农村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进一步生产或者最终消费而提供服务的中间投入,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及服务外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主要是指直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旅游业、批零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社区及家庭服务业等;农村服务业主要包括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及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等。

2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发展现代服务业能改善环境缓解资源短缺 嘉兴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制造业已经相当成熟,但也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瓶颈的制约,如果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是服务业本身得到升级,而且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传统工业产业等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直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1]。

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R·K·谢尔普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bricks),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泥灰”(mortar)[2]。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有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这表明服务业经济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加快传统服务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能提高区域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强力驱动下,世界产业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已经迈向服务经济时代[3]。目前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的服务业发展较好,服务业占GDP比重较高,北京达到71%,广州为58%,上海为52%。可见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嘉兴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面对长三角地区中城市群的激烈竞争,只有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其在GDP中的比重和质量,才能提高综合竞争力。

3 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012年嘉兴服务业增加值为亿元,同比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同比提高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为,占比增幅达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了服务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十二五”期间嘉兴市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服务业“倍增”计划,同时为促进服务业提速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出台了《2012年度嘉兴市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和《嘉兴市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标志着嘉兴市服务业开始迈向标准化时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具体体现在:①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现状。服务业行业具种类多,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的产业优势,可以广泛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②服务业龙头行业快速发展。嘉兴港区将新建、续建19个三产服务业重点项目,涉及总投资亿元。嘉兴港区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这一目标时,以临高物流和大型专业市场这两个为“龙头”,并以此带动科技服务业、酒店餐饮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及社区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此外,港区还将继续推进酒店餐饮业、商业和房地产业建设。③服务业聚集现象突出。随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的提出,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以服务业为主的聚集区不断涌现。目前,嘉兴首批15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初步完成规划。在2011年已经有嘉兴现代物流园、嘉兴科技城、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海宁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4个省服务业集聚区。在2012年又新增了4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另外10个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点发展也呈现良好态势。

嘉兴现代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 ①嘉兴市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在长三角区域内,由于区域的划分和竞争,各地区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嘉兴在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科研技术等方面仍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②新兴行业未形成规模。嘉兴市目前还是以传统行业为主,例如海宁皮革城和桐乡羊毛纱市场,新兴行业例如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还未形成规模,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并且其发展规模普遍较小;科技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工业设计、节能环保等新兴科技服务业发展不成熟,要依附于传统的工业企业,且规模偏小。③缺乏有影响力的企业。虽然目前服务业企业数目纵多,但大多以小规模的个体户为主,上规模的企业不多,没有品牌效应。方便的交通使得嘉兴的消费者大量流失到了上海和杭州等发达城市,导致嘉兴的消费品市场受到了制约。④宣传力度不够。政府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往往注重生产,轻服务。企业和居民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地位,对新兴服务业的支持程度不大。⑤缺乏专业性人才。嘉兴市政府对服务业的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与当地的高校交流不够,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针对性,缺乏创造力。政府对服务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力度不够。

4 发展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更加优惠政策,建立低门槛的准入制度,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进行招商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各类服务行业和领域。设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补助和奖励,重点扶持现代物流、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制定和健全各服务行业法律法规。

培养人才,争创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区位环境 高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对于人才,要重新认识人才的概念,突出 “适用即为才”,不以学历,出身论英雄,适当引进外来“淘汰”人群;搞 “人才本土化”,重视内部挖潜培养,充分利用本地高等教育优势带动成人职业教育。[4]通过政府与高校、企业的合作,加强进行各种培训和教育,注重实践,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同时制定完善的人才的奖励机制,减少人才的流失。

确定服务业主导行业 服务业行业具有种类多的特点,如果齐头并进,以同等的资源分配使用,那服务业的发展效率和速度就不具有竞争力。所以可以选取能够对整个现代服务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具有向导性和带动性作用,具有现代化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服务方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行业作为主导行业优先发展,重点培养。随着“八大产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加快科技、信息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头羊。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近年来嘉兴市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较快,满足了人们对于日常用品消费的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却相对滞后。要坚持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提升制造业和农业的发展。重点把握好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创意服务外包和产业、金融服务业等五大行业。

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文献

[1]周易,王惠初.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报告[M].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0:106-107.

[2]RonaId Kent Shelp:The Role of Service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in Service Industrie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ase Smdies in TechnologyTransfer,NY:emgerPublishers,1984.

[3]张宝利.洛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83-84.

[4]周洁.长三角产业转型与人才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有关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推荐:

1. 关于服务管理论文

2. 试论厦门市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论文

3. 试论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选择论文

4. 浅谈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

5. 服务市场营销研究论文

6. 有关电子商务服务论文

7. 浅谈物业管理论文

从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看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前言市场的供求变化就像经济决策的晴雨表,每一次细微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最后获得的经济效益产生决策性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特别抢手,可真是尽产尽销。而有些企业的产品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仍然无人问津,也有一些产品在刚刚面市的时候被受宠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越来越被市场冷落。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能否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的脉搏,紧跟市场跳动的节拍是一个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所以,要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一定要随时随地地细心考察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微妙波动,从而把握企业自身的主攻方向,使自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今的市场是多元化的市场,每一种产品之间、每一个厂商之间都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单单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还是不足以成为一个企业赢利的唯一方式。价格的制定在这其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格定得过高,产品卖不出去。价格定得过低,又收不回成本白辛苦。因此,价格已经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以服务业为例,对影响供求变动的因素做一简要讨论,并以此为基础阐述服务业如何根据供求规律制定自己的服务价格策略。从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看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市场纷然陈杂,多种多样。从只有一间铺面的方便商店到拥有几万、几十万种商品的超级市场。从自由市场面对面的最原始的讨价还价到在几秒钟内通过电脑互连网成交的证券市场,真可谓五光十色,千姿百态。但是不管具体的市场形态有多大的不同,只要是市场它们就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包含着买者与卖者为交换商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任何一种交易活动的出现都源于双方的某种需求的产生。当双方需求恰好能被对方满足时,交易活动也随即实现。需求产生于人们要使用某种物品和利用某种服务的愿望。如人要吃饭、穿衣、住房子。因而有了对粮食、食品、布料、服装和住房的要求。在原始社会,人类为填饱肚子开始狩猎。当时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仅仅满足于充饥。在口味上并无特殊要求,为了取暖,用剥来的兽皮包裹身体。为避风雨用树枝搭起小屋暂时栖身。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类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温饱,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们开始讲究食品的色、香、味、美,讲究食品的保健功能,甚至把饮食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服装不再只是为遮体、饱暖,而是处处体现了人的心态和个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如今已慢慢走如了家庭,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手机已不再是身份和权利的象征,而成为最普通的通讯工具。所有这些都表现为人类需求的巨大变化。人类需求的不断变化是以市场运行为依托的,没有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人们的各种需求将无法得到满足。有市场就有买方和卖方,买卖双方既互为需求者同时又互为供给者。在此我们提到的需求不是指自然的需求,而是有购买能力的需求。如果我们假定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等都是既定的,那么需求就意味着在一定价格水平买者所要购买的某一物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与购买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多。反之,价格越高,购买的数量就越少。所以,需求价格随购买量的增加而递减,购买量则随价格的降低而上升。由此,如果用曲线来表示,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表现为一条向下的倾斜的曲线。该曲线反映了需求量与价格的反比关系。在此不妨以广为人知的世界著名品牌麦当劳为例,说明需求与价格的互动关系。早在1994年,当麦当劳刚刚进入中国大陆后,由于对这个世界知名品牌的神秘感和对西洋快餐的好奇心驱使人们蜂拥光顾麦当劳。当时的情景真的非常壮观,但去过之后普遍认为麦当劳的产品确实非常好吃,但价格相对于当时普通人均收入偏高。因此大多数人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经常光顾麦当劳。只有在节假日或非常特殊的日子才能吃到一次麦当劳的汉堡包。当时甚至有人把去麦当劳用餐做为一个人身份、品位、层次高低的象征。时隔6年,随着麦当劳连锁业务的不断拓展,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目前在天津市已由六年前的一家店发展到十二家分店,由于不断的开设分店,其一些进货的成本也相对降低。于是麦当劳开始利用部分产品的打折销售或一些特殊的促销活动来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吸引顾客。加之目前人们的工作收入已大大提高,购买力相应加强。所以去麦当劳就餐已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不仅麦当劳如此,中国的服务业的发展也一直遵循需求曲线规律。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国的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大量的饭店、酒楼、歌舞厅纷纷开张,生意异常红火,天津的四星级、五星级饭店曾一度爆满,卡拉ok尽管每次消费都在数百元,顾客仍然络绎不绝,于是一时间服务业成了摇钱树。仿佛谁涉足服务业谁就会成为百万富翁。人们纷纷投资服务业,并且不断翻新服务项目。但结果并不像大家希望的那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供求关系失去了平衡。经济活动中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消费者的平均收入、市场规模、相关物品的价格和可获得性及偏好都会对需求产生较大影响,而生产的成本、技术进步、投入价格、政府政策都会使供给量发生巨大变化。收入是人们的通过劳动获得的货币形式的报酬,它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可见收入在人们的头脑中的重要位置。在价格不变时,收入提高,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多数量的几乎任何产品。从收入效应的角度分析,收入提高而价格不变,消费者变得相对富有了,自然会刺激消费者消费,以麦当劳为例,麦当劳的汉堡包五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对于五年前人们的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的状况,一个10元左右的巨无霸可以说是贵了一点,如今巨无霸仍卖10元,但人们的月收入已普遍提高。光顾麦当劳时价格已不是首先考虑的问题,而是把品种放在第一位。市场规模和相关物品的价格也对需求产生影响。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市场规模是以人口的多少来衡量的。目前中国的许多省市比国外的许多国家还要大。中国拥有世界上1/4的人口,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满清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时代,国外的商人始终把中国做为一个巨大的贸易伙伴,再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获得如此巨大的需求。难怪众多的外资企业把自己的产品纷纷投向中国市场,他们恰恰看好了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相关物品的价格和可获得性也会影响市场的需求,替代品之间存在着尤其重要的联系,替代品是指具有相同功能的物品。如果一种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会下降而对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两家历来都是竞争对手。如果肯德基的鸡腿汉堡降价,而麦当劳的巨无霸价格不变,那么多数顾客会倾向于光顾肯德基。因为洋快餐对中国人来说是大同小异,此时价格就成了需求量的决定因素。除了以上一些因素以外,我们还必须关注一系列的主观因素,即个人的偏好,偏好往往是人的选择需求的一个最重要的主观因素。在中国的南部,由于天气炎热,生活在那里的人养成了吃清淡食品的习惯。因此,南方人对盐的需求量要远远小于北方人。印尼是羽毛球王国,90%的印尼人酷爱羽毛球运动。但在美国几乎没有人关心羽毛球,大多美国人热忠于篮球运动。因此,在印尼对羽毛球运动用品的需求要远远高于美国。以上讨论了影响需求变动的众多因素,在一个市场中需求和供给就像一对儿孪生兄弟,形影不离。正所谓“有求必应”。财富和利润驱动供给者去满足不断变动的需求,去不断开发未暴露的潜在需求。但做为供给一方,则要考虑其成本的投入是否能换来超值的回报。没有利益回报的供给是任何人都不想做的。因此谁的生产成本低廉,谁的生产效率高,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获得利润。服务业也是如此。服务行业不存在“高门槛”现象,也就是说进入这一领域不需要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巨额的资产投资。服务行业提供的或者说售卖的是一种服务,而不是产品。它使人们最终得到的不是某种用途的实现,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中国的服务业从建国初至今天,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以餐饮业为例,过去饭馆只是吃饭功能,而且多数是小规模经营,菜品也较单一,能吃饱即可。如今单纯的饭馆业务已很难维持。人们已不再仅满足于吃饭,而且还要吃好。餐厅的硬件条件越来越豪华,室内装修也各具风格,菜品风味不再固守本地风味习惯,而是引进各路精品菜系,力争又精又全,以满足各种不同口味的顾客需要,同时卡拉ok、文艺表演和音乐伴餐已成为时尚,在人们用餐之余能得到美好享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已发生较大的变化。过去人们满足于自己采买,自己烹饪,而且食谱非常单一,而如今,生活工作节奏却已明显加快。厨房革命把人们从繁琐的家务事中解脱出来。逢年过节,人们改变了过去在家忙碌的习惯,而是全家老小去饭店团聚。因此饭店酒楼纷纷推出家庭经济餐、年夜饭,并同时推出众多优惠条件,吸引食客,商务餐、情侣餐也比比皆是。即便宜又实惠,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服务行业中其他行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洗车业、送花女、物业管理等已成了新鲜名词。但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大多数服务业的公司经营状况并不是很好,有很多这样的公司一年之中只有几个节假日期间有生意做。其它时间则顾客寥寥无几。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观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最大的原因是“过剩”,也就是说供过于求,但这并不是一种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过剩,而是相对于需求,相对于人们实际购买力的过剩。如何制定价格当我们投身于市场经济时,价格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无论是需求方或供给方都无法避免地把价格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经济学中把价格定义为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高价值商品则有高价格,反之亦然。移动电话的价格比普通有线电话昂贵,一架波音飞机的造价能购买上百辆高级轿车。价格往往能够反应某种事实,可能是原材料昂贵,也可能是生产周期较长,也可能是科技含量较高。同时也可能是供不应求造成的。总之价格是市场决定的,作为一个企业,在为自己的产业制定价格战策时,其思路的基础依据就应该是市场。通常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市场调研一个产品的价格究竟应该是多少,首先应参考市场的状况,市场上有无类似的产品。该类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共有多少厂商生产此类产品。产品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这一调查不仅在产品上市前进行,甚至在投资生产前就应开始。市场调研直接决定该产品今后在面市之后的生命到底是长是短,以目前的娱乐场所为例,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生活开始提高,而且思想观念刚刚解放,歌舞厅、卡拉ok对人们来说是个新生事物。人们渴望去体验、去享受、去释放自己多年来压抑的心情。所以,当时歌舞厅、卡拉ok的门票和酒水价格尽管相当贵,但仍然爆满。90年代后期,该行业迅速发展,大小歌厅如雨后春笋远远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加之其中非法争取暴力的现象频频出现,慢慢地越来越少有人光顾,店主纷纷降低价格,但仍然不能吸引顾客,目前许多歌舞厅还在苦苦挣扎。所以市场调研是关键的步骤,它决定了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失败。制定价格还要考虑到产品自身的弹性状况凡具有弹性的产品,其价格的提高与降低将直接影响该产品的销售。提高价格则销量下降,影响收益,而降低价格则销量增加,收益也随之提高。今年“五`,一”国家民航局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拒绝降低机票价格,至使大批外出的游客涌向铁路,这是铁路部出乎意料的,即使增开了数对列车,仍不能满足需要,最终以民航局错失良机和铁路局大幅盈利而告终。由此可见,定价的高低应以产品的弹性为前提。价格并非就能代表一切如今决定一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状况的因素已不再只是单一的价格问题,而且消费者在购买一种产品和服务时也已不再仅仅考虑价格。因为价格在人们的眼中已不再占据首位。人们的价值观已悄然的发生了变化,质量、品牌、文化、服务意识和虚荣心的满足,慢慢成了人们首选。许多人宁愿多花一些钱去购买海尔空调也不会去选择其它品牌,为什么呢?因为“海尔”这个名字,它给消费者带来的是良好的品质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作为上帝的感受。年轻人买运动装时都愿意买阿迪达斯、锐步、茵宝等著名品牌。尽管它们的售价相当于国内运动装的4—5倍,但人们还是义无返顾。可见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价格尽管是人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但去不是人们首先考虑和唯一考虑的因素,所以价格不是决定产品销售状况的唯一因素,最终仍然要考虑产品的综合价格。对中国服务业的几点建议: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新生儿,正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中国的市场同样是年轻的市场。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使中国人已经忽略了市场的内在规律。通过上述的简要研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和供给的变化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每当有新的需求产生时,往往供不应求。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随着供给的不断增加,供给超过需求,此时供给不再增加,而是慢慢减少,最后形成供求平衡的市场。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价格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则下降供求平衡形成均衡价格。任何一个企业在进入市场时,都应首先考虑市场的供求状况。分析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价格战略。服务行业同样如此,长期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人的思想,使行业的领导人缺乏市场分析的能力,造成不知道提供什么服务,服务对象是谁,怎样提供服务。一味地抄袭模仿外国的服务方式,但学到的只是皮毛而已。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未真正理解外国的服务思想,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服务业应注意以下几点:1、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顾客至上。中国人从很早以前就在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但什么是真的为人民服务,恐怕没有人去研究过。麦当劳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麦当劳能把“百分之百顾客满意”、“TCS”放在工作目标的首位。而把市场占有率放在第二位。最后才是营业利润。麦当劳坚信有顾客才有麦当劳,有顾客才有利润。它们把顾客视为自己的衣食父母,麦当劳每开一家店都会投入上百万元,要收回这笔投资可能需要五年、十年,但是不会急功近利。麦当劳的经营原则是要先让顾客在用餐的同时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让顾客爱上麦当劳,而中国的服务业尽管在形式上已开始和国际潮流接轨,像M一样的快餐店比比借是。但根深蒂固的服务思想并没有确立。中国服务业现在已慢慢意识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加入WTO已后,大批的外国服务机构将涌入中国,对中国的服务业构成竞争压力。面对这种压力,中国服务业急需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2、把握市场需求,提倡特色服务。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及时地满足需要,投资人就会有所收获。以超级市场为例,中国早在十年前已经有了超级市场,有了连锁店,但中国的超级市场缺乏规模经营,进货成本和管理成本难以降低,造成购买价格偏高。洋超市很好的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洋超市的售价低于中国超市。而物美价廉恰恰是消费者最大的需求,所以在我们高喊“狼来了”的同时,应好好反思我们的服务和管理要如何完善和提高。同时特色服务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多数经营者喜欢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社会上流行什么,有些人就做什么,殊不知总跟在别人后边,得到的只能是残羹剩饭,消费者不会喜欢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服务,“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经济中永恒不变的真理。3、勇于创新,挖掘潜在需求技术创新对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加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不断创新也能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今年华北地区干旱少雨,水源异常紧张,为此市政府下令居民限量用水,关闭所有洗浴业和洗车业。为了达到用水要求又不致浪费水源,市场上立即开发出了节水型水龙头和无水洗车法。投放市场后立即受到好评,供不应求。可见创新是企业之本,要使消费者成为自己的忠实顾客,就必须以自己的产品,自己的服务,自己的文化去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对自身的需求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非常清楚的,而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让消费者坚信企业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要及时、迅速,这样才能取得顾客的信任。论文总结在自由经济时代,每个商业活动都包含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在需求方面,顾客之所以主动交易,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某种困难或问题,或为饥寒,或为寻求礼物,馈赠亲友。因此愿意支付所拥有的部分购买力,以换取所需的产品和劳务,以最低的价格最适合需要的状态与最便利的方式,满足顾客的需要。所以顾客应属于问题的产生者,而商家属于问题的解决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常有两个以上的企业同时企图满足这种需求,以致发生竞争现象,而最后谁最能把握顾客的需要,给予顾客的满足最大,谁将赢得竞争。2001年,中国即将进入WTO,服务业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大量的外国先进服务公司将进入中国争夺市场,他们先进的服务思想和管理模式也将给中国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所以中国服务业的经理人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就如同一场战争,交战双方谁能把握战机,谁将取得主动权,从而战胜对方,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中国服务业的经理人具有天时、地力、人和。在他们身上不存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我们期待中国的业内人士能积极的学习,以最短的时间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与的关系研究论文

要协调好人口 资源 环境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2.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 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 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3 人口与森林和草原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4、人口与矿产和能源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5、人口与水资源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 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2、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6.总结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望采纳~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所谓的教育在“东方”文化中,“教育”由“教”和“育”结合而成,即教书育人;而在“西方“文化中“教育”它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即被理解为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1]由此可见,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教育是伴随人类生产而生产,发展而发展,将永远存在于社会之中。因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

【关键词】教育 社会 概念 关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47-02

1、前言

教育是一种大到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在国际当中的地位;小到可以增长个人文化水平,提高自身素质的现代文化技术。它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

教育的概念

要弄清教育的概念,首先要明白“教育是什么”。那么教育是什么呢?各个学者和大师由于他们身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就不同了。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德国思想家康德认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又如中国古典《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如此等等,这些各种说法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而没有从教育的本质去看待教育的概念,那么综合各家“教育”概念之认识,对“教育”概念之界定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合社会个性化的活动。[2]

教育的本质

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于上层建筑,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则是生产力,或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还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太复杂,干脆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特殊的范畴等等。关于对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讨论虽然加深了对教育本的认识,但是却把教育本质的讨论局限在探讨教育的功能上。[3]不具有对教育实质的讨论。没有明确的定义。

3.社会

社会的概念

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社会结构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是核心。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该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社会功能在调节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的交流和发展。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4.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

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口质量与人口结构上:

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教育的作用不只是培养出各种人才,而且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人口的质量体现在,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也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有很多途径,但教育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就变得切实可行。要提高国民素质,首要需要关注的对象就是青少年儿童,对提高人口素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我国要抓好对基础教育的建设以及农村教育,以此来保证我国国民的素质基础,对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4]

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其中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是人口结构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我国的人口数逐步增多,这个增长趋势对教育也产生了供不应求的影响;人口年龄也趋于老龄化,中国老龄人口(65岁以上)比重已达占全世界老年人的五分之一。如此可见人口老龄化也制约着教育发展。其次,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根据1988年统计,全国有275万儿童未入学,其中女童占,女童流失率占70%~80%。[5]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提高素质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个体的发展。

教育对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如何进行育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而教育对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主要在于,如何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人。因此需要从儿童时期开始,要从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着手,因材施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教育对人的发展越来越大。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教育的社会的功能上,教育的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制约,另一方面表现出对社会的作用,教育主要通过育人功能而实现社会功能,功能主要是推动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流动。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来协调教育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主要体现在个体的流动功能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方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结束语

教育从各个方面都促进的社会的发展,教育作用与社会,社会也可以反作用与教育。教育的价值在社会中得以实现,一个民族的兴旺体现在民族的教育发展水平上,应当结合经济文化水平,努力发展国家教育,是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2]朱德全,《教育概论》

[3]李吉芳,陈新宇《论“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现代教育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1期

[4]叶澜,《教育概论》

[5]《基本教育与国家发展:中国四十年历史经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本,第58页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5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摘 要]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但是,强调经济发展绝不能忽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本身是人的生活和实践及其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在这里,人是根本、主体、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物则属于人,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人为自身目的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各种对象、关系、规范、制度则是人的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方式和形式;经济活动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治、 文化 、科教、国防等方面则为人所创造并为经济所决定,它反过来作用和制约着人和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根本来看待和处理社会生活及其实践中的各种矛盾。

[关键词]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D6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2-2426(2013)09-0004-05

实现中国人及其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理想和根本目标,本身蕴含着并首先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它始终是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包含着如何处理和解决社会发展中人与物、理论与实践、生活与观念、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矛盾和问题,以及经济、政治、科技、 教育 、文化、国防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不言而喻,所有这些矛盾、问题和关系都需要也都应该得到正确处理与合理解决。问题在于: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矛盾关系的内在规律与客观要求是什么?在全球化背景下,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和怎样的解决办法才是正确的与合理的?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发展基础上,在中国经济总量已处于世界第二位情况下,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发展原则和发展理念?本文拟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要求,主要就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做一理论探讨。

一、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二战”结束以后的一个时期内,经济发展曾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所追求的首选目标。然而,将“经济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所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其严重后果,使其本身受到了新的发展实践的严峻挑战和新的发展理论的严厉批判。以至于今天人们谈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往往还心存疑虑或心有余悸。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 反思 的理论课题。

正如人的生存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一样,经济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不仅依赖于经济发展,而且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和必要的基础,因而也就根本谈不到社会其他方面发展。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1]

正因为如此,当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时代课题时,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反复强调,发展的主题是经济发展。而在“二战”之后新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不约而同地将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增长)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和观念在后来的发展实践中显露出其本身的某些片面性和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不应该脱离历史实际简单地将其仅仅视为发展实践的失误,实际上它本身带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它也不能仅仅被指责为发展理念上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其实它有其自身理论上的某种合理性;它更不能被视为缺乏根据的主观决策和长官意志,事实上它是面对各自现实需要所做出的一种现实抉择和理性选择。以我国发展为例,中国曾经是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旧中国遗留下“一穷二白”的旧家底,新中国领导人一开始就将经济恢复、生产力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作为自己的关注重点。但遗憾的是这一正确的决策由于后来指导思想上出现失误而未能坚持下去,以至于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连起码的温饱问题甚至是生存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才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为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由此,我们才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在世纪之交顺利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在2010年使“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2]这是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而这本身正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巨大成果。

如果说经济发展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及其不同发展阶段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话,那么,它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来说,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地位和前提意义。其根据和理由,主要在于我国社会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复杂矛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特别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但同时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缩小城乡发展差别、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仍然艰巨;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国防、卫生、社会福利等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相对落后,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也日益增多;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日益深化,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但与此同时各种复杂的国际矛盾也日益凸显,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心存疑虑,甚至仍然采用冷战思维而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围堵与遏制,这不仅使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使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不可否认,这些问题并不都是经济问题,它涉及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应当看到,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那就是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很难真正解决,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会缺乏基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也就难以如期实现。 不仅如此,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更深刻理由和根据还在于,我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以此分析和判断为基础,显而易见,“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4]正因为如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5]而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而言,不言而喻,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首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意义。只要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未建成,只要我国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还未完全达到,只要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未真正实现,我们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把经济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就必须把经济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来对待。这也许正是当年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6]的重大而深远意义,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务是发展”[7]的真实意义和实质内涵。

二、中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

毫无疑问,任何发展都不能忽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但是,强调经济发展并不排除社会其他方面发展。事实上,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本身就意味着,社会发展还要有其他领域和其他内容;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自身也表明,发展本身是一个具有多种目标和多重任务的复杂系统。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及其各方面的协调性来看待经济发展问题。否则,如果仅仅强调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而忽视其他领域和其他内容,只看到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而看不到其他目标和其他任务,那么,发展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由此,将可能导致社会畸形发展,甚至会重蹈“二战”之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覆辙,从而使自身陷入各种社会矛盾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不仅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发展也不等于经济增长。通常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而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又被视为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毋庸置疑,GDP的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经济发展绝不单纯等同于经济增长。由于社会发展的理论、观念和政策的不同,经济增长本身完全可能产生两种根本不同的结果。合理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观念,不仅注重经济发展,而且能自觉地将经济发展成果用于解决贫困、失业、生态、体制、教育、文化和不平等等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合理的社会发展理论和政策,仅仅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为增长而发展,把经济增长视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其结果往往导致社会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贫困加剧、生态恶化、社会腐败等问题,导致社会的片面畸形发展。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所谓“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与社会安定同时并举,受到世人普遍肯定;而同期巴西、阿根廷、伊朗、巴基斯坦等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令人羡慕,但其产生的农民贫困、两极分化、社会动荡等严重社会问题[8]却也令人失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将社会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会使各种社会矛盾长期累积和集中爆发,而且会导致人们陷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从而使社会发展甚至经济增长本身陷入长期停滞乃至出现倒退现象。

正因为如此,许多发展学家都反复强调:发展是一个全面范畴,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必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例如,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主任杜德利·西尔斯就指出:“调查一国发展情况应提出的问题是:贫困状况怎么样?失业状况怎么样?不平等现象又是怎么样?……一个没有包含减少贫困、失业和不平等现象诸目标的‘计划’,难以被认为是‘发展计划’”。[9]美国波士顿大学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保罗·P·斯特里登教授也指出:“发展必须重新下定义,应叫做向当今世界主要‘敌人’:营养不良、疾病、文盲、贫民窟、失业和不平等开战。”[10]西尔斯和斯特里登还明确区分了发展和增长的不同,并强调指出:“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的方面。因此,应当把发展看为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发展是集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即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11]此外,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谬尔·亨廷顿也强调指出:发展应当包括“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五大目标。因为,“落后社会是贫穷的、不公平的、压制性的、粗暴的、依附于人的。发展就是从后者转变为前者的过程。”[12]所有这些都表明: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更不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首要的、前提的和基础的地位,但社会发展必须是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发展才可能是合理的与健康的。

然而,当代社会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必须是协调的。这是因为,所谓社会,并非机械装置,也不是人口堆积,而是人的生活和实践及其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它绝不是其本身各种构成要素的简单集合或机械拼凑,而是其人和物、存在和意识、实践和观念、经济和政治、科技和教育、生存和发展、生活与安全等各种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有机统一所构成的系统整体。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中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系统中处于一定地位并发挥某种特定功能且与其他要素发生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性及其各要素的相互关联,是系统本身的根本特征。因而,对于系统中的任何一种要素都要从它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来理解,并要从它在系统整体中所处地位和所发挥功能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系统整体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社会系统也同样如此并且更为复杂。在这里,人是根本,物则是属于人的。因此,必须以人为根本来看待和处理社会生活及其实践中的各种矛盾。这意味着:人是主体、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物则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人为自身目的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各种对象、关系、规范、制度则是人的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方式和形式;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思想和观念则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本身的内在构成要素;经济活动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治、文化、科教、国防等方面则为人所创造并经济所决定,它反过来作用和制约着人和经济发展;人创造社会生活并推动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历史条件也制约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由此来看,没有各方面要素的彼此协调,也就根本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而健康的发展。 坚持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经济与教育、科学、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13]党的十四大指出:“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14]党的十五大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15]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7]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 面相 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18]所有这些论述,既是对世界各国发展 经验 教训的科学 总结 ,同时也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

然而,理论的自觉与观念的合理,并不能保证社会发展实践本身就没有矛盾和不出现问题,关键在于以自觉的理论与合理的观念为指导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事实上,在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之后,我国社会发展本身虽然解决了某些旧矛盾和旧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对此,党的 报告 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 安全生产 、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19]显而易见,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的实质,主要是社会各领域和各方面及其发展过程各环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正确处理和有效解决,中国社会发展就可能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而它本身则意味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社会发展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将需要努力解决好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熏1995:78-79.

[2][3][5][1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5,15,5.

[4][7][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14,15.

[6]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

[8]高清海等著:社会发展哲学——中国现代化的理性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3-184.

[9][12](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51,333.

[10](美)迈克尔·P·托达罗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50.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发展的新战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4.

[13]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9-250,367.

[14]江泽民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4.

[15]江泽民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16]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3-10-1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500字

哈哈,夫B,把分给我嘛.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