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个人与国家关系议论文素材

发布时间:2024-07-17 14:42:59

个人与国家关系议论文素材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从哲学角度看,它还是一种源于情感超越情感的理性思想,是一种人生观,是把个人价值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的暴行,让当代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以及所有有志青年,只有发扬五四运动光荣传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任彦申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暴行从一定角度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的反面教材。当代大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愿望,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自觉,这样迫切。”

大学生始终是党和人民寄予厚望的一代,也会成为国际霸权主义势力推行“和平演变”和“西化”战略寄托幻想的一代。曾几何时,由于国际范围内各种文化力量相互冲撞的复杂局面的影响和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个别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取向上出现了理想淡漠、急功近利、轻视德行、自我中心等消极倾向。在他们看来,民主和自由就是摆脱一切,代之而起的,是畸形的“自我实现”。然而事实一再证明,完全个人主义的“自我实现”,是游离于社会需求与历史轨道之外的一种可怜的逃遁。一位哲人说过:“我评定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道德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道德高尚的人是多么令人景仰啊!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个意思吧。

“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已在全国广大未成年人中开展。这项活动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出发,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动员全国城乡未成年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歌声从口中飞出,家国之情,似乎离我并不遥远。

或许是因为出生于军人世家的原因吧,从小我对那矗立在高楼大厦间的天安门,对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对那傲然挺立在东方的雄狮有一种特别的感觉,那镌刻在血脉中的羁绊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时刻牵引着我的心。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记忆中对国于家定义是外公教给我的,小时候父母外出打工把年幼的我丢给外公外婆照顾。

外公最是喜欢在阳光灿烂的午后领着我躺在院子里的摇椅上,摆一张茶几,斟一杯好茶,背靠大树,拖着悠闲自在的调子给我讲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现在想来,或许在那时对国家深情就早已种在我的心间。

外婆早年间曾是军队里的文艺兵,直到现在,她身上的那股文艺范儿也依旧存在。可,说是文艺青年,外婆严厉起来却也丝毫不输外公,记忆里只要我一犯错外婆的竹编就会伴随着她的东河狮吼朝我落下而外公则在一旁劝,外婆这犟脾气自是不会听他的。

外公就在一旁急的抓耳挠腮恨不得替我挨鞭子。夜晚他会背着外婆悄咪咪地摸进我的房间帮我搽药,哄我入睡,可惜这样的场景我再也见不到了。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记得雅安地震时,无数的慈善机构向雅安捐赠钱物,天真的我还扯着我外公的衣角问为啥要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送给别人,外公抚着我的头一言不发,长大后才明白外公的苦心

“国的家住在心底,家的国以何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奇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国家和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不过这里必须弄清楚国家是国家,政府是政府。如果政府的管理方式你喜欢,那么你就适合在这个国家生活,反之你可以选择离开。有时政府的决定是错误的,甚至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愿,但是作为普通老百姓的个人却不可能扭转政府的决定,只能选择走还是留下,而政府的决策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的命运走向,所以国家、政府、个人的命运都有关联。你觉得是不是这样呢?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放飞我们那朝气蓬勃的青春,努力实现心中理想,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同命运。真正体现新一代青年人的家国情怀。

个人与国家高中议论文素材

宰相肚里能撑船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仁义胡同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唐代娄师德教育他弟弟为官待人要宽容。他弟弟说:“有人往我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把它擦去。”娄师德说:“这还不行。你把它擦去,还是违背发火人要侮辱你的意愿。我看还不如让唾沫自然干掉为好。”

古人先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说.。“修身”就是要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齐家”我认为有两种解释,一种“家”就是指家庭,就是要管好家,使家庭和睦;另一种“家”指大家,即名人圣贤,就是要让自身修养达到圣贤的高度,个人比较赞同后一种说法;“治国”的“国”在古时一般是指诸侯国,所以“治国”就是要能治理好一个诸侯国;“平天下”中“天下”才是指整个王国,也叫“邦”,就是要能使天下太平。

题目:国家与个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改变了中华名族的命运。在江南的风雨中,南湖的湖面上,飘荡着一只小船,一群仁人志士、热血青年在灯光下,讨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至此一面由红色的旗面和黄色的锤子、镰刀构成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五十三年的扬弃和继承,一个东方巨人到了可以说“不!”可以发言的时候。您聚集当今世界上最多最广最大的人气和景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您热切表达的心声!您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在“十六大”的东风劲吹中,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正继往开来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是啊,当祖国贫穷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挨饿受冻;当祖国弱小的时候,她的人民就备受凌辱;当祖国强大富裕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昂首挺胸!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身躯之时,上海公园的门口就竖起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当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祖国的大门,无数人民群众就惨遭杀戮;而当新中国的旗帜高高升起的时候,中华儿女就站起来了;当祖国女排登上世界 冠军宝座的时候,海外侨胞也就扬眉吐气。因为,祖国与人民,正如母亲和子女,是命运与命运连在一起,耻辱与耻辱连在一起,痛苦与痛苦连在一起,幸福与幸福连在一起!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在汉唐等时期,我们祖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由于近代国家政治腐败,闭关自守,导致了国家国力衰微。1949年,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获得了民族的解放,邓小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绘制了宏伟的蓝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建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祖国变得更美好! 从古至今,中国出现了无数爱国者,他们把祖国、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品德楷模雷锋、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以铁的事实叙述了一首又一首的爱国长歌,他们甚至用生命来呼吁人们心中的爱国精神。爱国,就是对养育和哺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和人民无比热爱的情怀和忠诚。这样的爱国情怀和忠诚是为国分忧,为国奉献和报效祖国的力量源泉。弘扬爱国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斗志。 90年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写下了彪炳千古的光辉诗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走上了改革还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开创了宏图伟业;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让黄土地不断创造奇迹,让世界惊叹中华巨变……我们凝望党旗,在心中筑起一道新的长城。那就是,树立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跟着伟大的党,信心满怀地迎接灿烂的明天。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胜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 (^ω^)=☞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个人前路在家外,一身正气满国门。纵观中国近代史,引领国家走向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革命之路的,当属领袖毛主席。百年建党史,国家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七十载华诞,中国已独领了时代的风骚。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国家兴亡的惊天巨变中,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4月在解放军占领南京时挥笔写下了这首七律。是啊,革命道路艰难曲折,只有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国家才能看到希望,民族才能得到信仰。唯有人间正道,社会发展之规律才能生机。

在此之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这片脚下的大地生灵涂炭、满目疮痍、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外强侵略、国不成国。中国的希望在哪,中国的黎明在哪,没有人给出答案,只有一群人在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并付之行动,毛泽东同志就是其中一个。唯有革命才能拯救中国,唯有共产党才能带来希望。上世纪初,有很多心怀救亡图存梦想的中国儿女,选择了去欧美、苏联留学,学习先进的知识,进而掀起了一股留学热。1919年,毛主席本来也有一个机会可以去法国留学,但他最终审时度势,放弃个人前途而选择了留在国内。虽然在日后的革命工作中,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远远不如那些曾经赴国外留学,进而深入接触马克思思想的人。但是,在对国内外形势的把握上和工作成果上,毛泽东同志却显示出了超凡的成绩和过人的智慧。尤其在国共合作破裂后期,毛主席选择了“上山”。这里的上山一方面指的是远离城市,选择去偏远地区,以保存军事实力。另一方面更是远离共产国际,赢得自由和行动的宝贵空间和时间。要知道当时共产国际的思路就是要占领城市以及党内左倾思想盛行,但是面对城市内国民党牢不可破的军事力量,毛主席力排众议,不顾个人命运与前途,坚定信念选择上山,才能在日后革命活动中保存武装力量,造就军事基础,为新中国成立注入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国是家的大国,人是国的小家,唯有小家为大家,人间正道,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延绵发展,生生不息。

个人的前途要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个人发展的好,可以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每个人都发展的好,那国家就会富强。

关于个人与集体的议论文素材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群体之中,每天都能遇到一个问题,这就是:如何出来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呢? 曾有人问一位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简短的对话接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体离不开群体。个体只有投入到群体中,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反之,个体一旦离开了群体,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会枯竭。 人们都很羡慕球星,球星在一个求队里作用可谓大矣!但是,离开了球队,他们又将怎样呢?美国大名鼎鼎的“篮球飞人”乔丹率公牛队四夺总决赛冠军,人们都说是“飞人”乔丹造就公牛队,乔丹却说:“不,是公牛队造就了我。”是啊,离开了球队,球星不仅不能发挥作用,而且依然就不能成为球星了。纵观古今,任何一个体的成功都离不开群体的力量。智勇双全的张良,若不是投靠了刘邦起义军,只凭单枪匹马的行刺,能实现宏图大志吗?离开了卡笛儿的启示和普利斯特里等人的研究成果,牛顿能提出“牛顿第一定理”吗?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体只有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 今天,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一个组、一个班、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群体,我们每一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这个群体,让我们都来关心这个群体,把个体更充分地“溶解”到群体之中吧!展望明天,我们是跨世纪的人才,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让我们每一个体都化作一滴水投入到建设祖国的滚滚洪流中去实现个体的价值把!

一棵树,无法抵挡狂风暴雨,千千万万棵树组成的森林却能阻挡暴雨狂风;一根筷子,用力折,就会断,十根筷子,用力折,却丝毫无损……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只关注个人发展而忽视了群体,可是,个人能离开群体吗?个人的能力再强,离开了群体,他就无法生存。有一只羊,从小就跑得快,每一次遇到袭击,它总能轻易脱险。有一次,它们被袭击,前面的羊挡住了它,使它不能发挥它的能力,险些成了狼的盘中餐。事后,它很懊恼:“下一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不危险了。”于是它离开了羊群。刚走了没多远,便被捕杀,成了狼的盘中餐。在生活中,无论我们的能力有多大,也不能离开群体。个体与群体相互影响。有一位英国农场主,他庄园的果树长得特别好,而他周围的果树长得差,于是到栽种季节,这位农场主把优质的种苗分给农场周围的人。人们觉得奇怪,他为什么这样道德高尚,慷慨大方?这样他收获的果实不就卖不出好价钱了吗?而农场主回答说:“如果我的庄园周围都是劣等果树,那么那些果树的花粉还是会通过蜜蜂传播到这些优等果树中来,这样一来,大家都没什么好处。”是的,个体的优异影响群体的整体性。每个个体都是群体的组成部分,倘若每个个体都能发挥自身的优点,那么个体就会变得强大,就像人一样,人的各个器官、系统都各尽其职,那么人的身体素质一定很高。群体的整体性又会制约个体发展。个体与群体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个人的力量总是微弱的,但集合所有个体力量的群体就有足够的能力抵挡任何灾害。如我们很熟悉的四川汶川打地震,有了全国人民的力量,不仅救灾工作做得很好,灾后重建更是做得非常出色。这项工作就很好地体现了群体的力量。就像人类离不开水源一样,个体离开了群体就无法生存,群体由个体组成,没有个体,群体就不复存在

个体与集体

事业成功离不开个人奋斗,个人奋斗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个人奋斗融入团队协作可增加成功指数。

集体是个人的联合体,个人共同举起手组织成了一个体系,而这个群体便容纳了个人的所有能力。个体与集体就好像细线与绳子。易断的细线拧在一起就变得坚韧耐磨了。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吗。同样,集体的力量是强于个体的,三国时期的孙权曾说过,“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两根筷子放在一起想折断,要花费的不仅仅是两倍的力量。两个个体聚在一起,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就会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

杯水救不了车薪,那么千万杯呢?因此集体往往拥有强于个体许多的力量。个体不能脱离集体而孤立存在。这是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的规律。据说佛祖释迦摩尼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答不上来,释迦摩你说:“把它放到大海中去”一滴水离开大海,马上就会蒸发,个体离开集体也很难有所成就。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个积极快乐向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习生活做人做事,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这无一不是在锻炼着自己。若孤帆远行,岸无边际,很可能触礁船破,葬身大海,结对而行,才能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托尔斯泰也说:“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所以在必要时刻因该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成全集体的利益。就拿一个公司来说吧!在这个大集体里,每个员工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让这个集体做得更好。可有些人,对现状一点也不满意。他就会慢慢地变成

一个“小团体”。这样的话,这个公司就会变得四分五裂,那该怎么办呢?个人的贪婪和不满,会直接影响到这个集体。如果多想想集体的荣誉,才能使个人融入到集体里去,也不会到将来后悔莫及了。

生活中的我们就像一颗颗小石子,没有团队精神,我们只会是一盘散落的小石子,而团队精神就像水泥,有了它的存在,小石子就会凝聚一团,不会散落,就可以用来建造最牢固的大厦,所以,团结就是力量,团结的力量才有凝聚力,才有竞争力。

集体的形成,必须扬弃个体个人主义,也必须众多个体朝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只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而现在,做很多个人做不到或做不成的事情,气候也可以因此而得到改善。

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万众一心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成为了有所作为的人,有一个特殊的团队——唐山13位农民,而森林就可以改善气候。

众志成城,无论是南方冰灾。

据资料调查,还是汶川地震他们都处在抗灾第一线。

宋志永就是其中之一,当他听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后再也坐不住了,使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们一样去帮助灾区人民,那这片树林所创造的价值就是无穷大的,就可以改变整个社会,只要你们三个人团结在一起,就没有越不过的障碍。

”说完便咽气了。

三个儿子牢记父亲的话,不也就是树木、森林与气候的关系吗? 众木成林。

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这一次三个儿子使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折断。

农夫轻轻地说道:“你们就像这筷子。

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甚至有些人主动加入了他们的爱心小分队。

他们因为拥有爱心而聚到一起从而获得了强大的力量,而他们的爱心小分队也感化着社会上的许多人。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从前,组成一支小分队,他们的行动感动了许多人,在北川灾后的3天里共救出25名幸存者,而在此过程中,说明团队合作的方式已被人们所接受,而且实践证明团队合作比个人获得成功的机率更高,有位农夫临死之前,把他的三个儿子叫到一起,让他们分别折一根筷子,于是他又找来了其他12个和他一样拥有爱心的农民兄弟,但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挽救不了任何人的,团队合作取得成就的比例已达到60%,三个儿子身强力壮,很轻松地就折断了,30年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团队合作的只占10%。

农夫又让三个儿子分别折一把筷子,但一个个人组成了一个个集体,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朋友,让我们每个人都自觉做一颗优良大树 个人与集体--关于“个人与群体”的作文 人与集体 雷锋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干不了。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

就像是种树,单单种下一棵树是改变不了什么的,但每个人都种下一棵树。

建设美好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个体与群体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群体之中,每天都能遇到一个问题,这就是:如何出来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呢? 曾有人问一位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这简短的对话接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体离不开群体。

个体只有投入到群体中,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反之,个体一旦离开了群体,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会枯竭。

人们都很羡慕球星,球星在一个求队里作用可谓大矣!但是,离开了球队,他们又将怎样呢?美国大名鼎鼎的“篮球飞人”乔丹率公牛队四夺总决赛冠军,人们都说是“飞人”乔丹造就公牛队,乔丹却说:“不,是公牛队造就了我。

”是啊,离开了球队,球星不仅不能发挥作用,而且依然就不能成为球星了。

纵观古今,任何一个体的成功都离不开群体的力量。

智勇双全的张良,若不是投靠了刘邦起义军,只凭单枪匹马的行刺,能实现宏图大志吗?离开了卡笛儿的启示和普利斯特里等人的研究成果,牛顿能提出“牛顿第一定理”吗?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体只有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

今天,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一个组、一个班、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群体,我们每一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这个群体,让我们都来关心这个群体,把个体更充分地“溶解”到群体之中吧!展望明天,我们是跨世纪的人才,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让我们每一个体都化作一滴水投入到建设祖国的滚滚洪流中去实现个体的价值把!

搜索答案百度知道>; 教育/科学>; 升学入学有关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作文800字记叙文匿名 | 浏览 465 次 2014-09-19 12:132014-09-19 12:13 最佳答案卖麻团的老人 卖麻团了,卖麻团了……"又是这该死的叫卖声把我从梦中吵醒,不用说,现在是五点三十分,离我该起床的时间还有半小时。

不知怎地,就在最近,我们这来了一个卖麻团的老头子,他每天五点半的时候就开始叫卖了,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无论是晴天,还是刮风下雨,都雷打不动。

每天都是他搅乱了我的好梦,我本应在六点起床,这时候被他吵醒,让我睡又不敢睡,起又不想起,只好在床上翻来覆去,白白浪费半小时的时光,别提有多难受了,为此我对这个卖麻团的十分痛恨,听到这个叫卖声就头痛心烦,不知在心里恶狠狠地骂过他多少次了。

然而直到有一天,我对这个卖麻团的老爷爷的看法,一下子改变了。

那是一个很晴朗的星期天的早晨,我照例还是被这可恶的叫卖声吵醒,我用被子紧紧捂住头,心里别提有多狠这老头了,难得有这么一个休息日,也不让人好好睡个懒觉,真是可恶!忽然,在声声刺耳的叫卖声中,传来了一声又一声百灵鸟的啼鸣声,清脆悦耳,宛转悠扬,我的心不禁一动,反正也睡不着,不如出去看看早晨的景色,顺便看看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老人,手艺究竟如何,于是我掀开被子,麻利地穿了起来。

我拿了点零钱,走出家门,嘿,好晴朗的天哟,天空一碧如洗,阳光灿烂,我的心一下子也开朗起来。

我顺着叫卖声找寻那位卖麻团的老人,远远就看见一个老人被一大群孩子围着,我心想,怪不得天天来叫卖,原来生意不错。

我赶忙紧走几步,走近一看,心中不由得有些吃惊,我心中卖麻团的是一个全身沾满油污、邋遢龌龊的人,没想到眼前的这位老人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却上下整洁得体,显得干练精神。

我暗暗产生了几分好感,递过手中的零钱,说:"给我来两只。

"老人一手接过钱,另一只手拿起一双筷子和一只方便袋,夹出两只麻团放到袋子里温和地说:"小心,拿好。

"我接过来,拿出一只,咬了一口,真是又香又脆,口感极佳,味道好极了,我不禁对他喜欢起来,细细地打量着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留下道道岁月刻磨的皱纹,身体硬朗,脸上始终对孩子洋溢着可亲的笑容,怪不得孩子围了一大圈,怪不得孩子这么愿意吃,怪不得天天来叫卖……我满怀惬意吃着麻团往回走…… 谁知刚走了几步就被老人叫住了,我的心不由得"咯噔"一下,心想我不是刚付过钱吗,怎么,想讹我?我心中刚升起的对他的好感一下子风吹云散,荡然无存了,我愤怒地转过身,刚想发作。

谁知这位老人从口袋里掏出四块半钱递给我,歉意地对我说:"小同学,刚才忙,没功夫找你钱,实在对不住。

"我莫名其妙,他忙说:"你给了我五块钱。

"我恍然大悟,原来因为着急,没在意错把五块当成五角了,望着老人递过来的钱,想起自己头脑里的念头,我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不知怎么办才好,老人看到我这样,关切地问:"小同学,怎么啦?哪儿不舒服?"我无言以对,我真恨我自己,我怎么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这样一位用辛苦劳动养活自己的老人呢?我忙把老人递过的钱又伸了过去,说:"没什么,全买了。

"老人将剩下的麻团全给了我,说:"多两只,免费赠送。

"我说什么也不肯收,可老人笑呵呵地说:"这就算是亏本大甩卖,买五赠一吧。

"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望着老人越来越远的背影,我对他产生了无比的敬意,我的心中也不禁感慨万分:平时所接触的小商小贩们,他们都是以次充好,以少充多,欺顾客,人与人之间哪有什么诚信?今天,这个老人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人间需要诚信,更要爱惜诚信

一根木棒,很容易折断,两只木棒也很容易折断。

但一把木棒,却怎么也折不断。

这就像人,一个人力量很薄弱,二个人力量也很薄弱,但一群人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一群人就是一个集体。

我们班有41人,41人是一个集体,应该互相关爱,要将心比心,当然也少不了换位思考。

有的人甚至因为自私,失去了很多要好的朋友,他的朋友就会对他说:“你真小气,我以后不和你玩了!”但是他好朋友说这句话的时侯,竟没有想想想自己也很小气。

生活中,我也有过这样的例子:我和张扬是好朋友,有什么东西就分着吃。

那天,我带了一瓶“红牛”,他见我喝了,就闹着要我给他,我给他到了半杯。

第二天,他带了冰红茶,只给我了一点,他说我给他的只有这么多。

我听完后说:“因为红牛只有一小瓶,我们也平均分了呀。

”张扬听完后,又给我倒了一点。

生活中,我和张扬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张扬并不是不知道,而是他想喝多点,我给张扬倒红牛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但我们是朋友,只能平均分。

如果在危急关头,只有两个人,那么这两个人就是一个集体,两个人就要相依为命,因为她们两个是一个集体。

就像我们班发加餐一样,既然41个人成为了一个集体,那么41人就要变成1个人,就要一心说干什么就干什么。

如果别人有困难,那么这一个人就会导致整个集体不和谐,其他人就要帮助他。

一个人强不算强,再强也是只绵羊,一群人强才是强,团结起来是群狼。

写辩词应该是四个人合起来研究,要有层次和整体感,并逐层深入的。

象这个辩题你们的论点有:个人是集体的组成部分,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利益上是总和分的关系,所以利益可以兼得。

只有集体的大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个人才能得到利益(利益包括很多,如现实的金钱、名誉还有看不见的个人的完善和提升)。

再教你一手杀招:承认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暂时的矛盾,但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利益仍是一致的。

如果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话,最终也会导致得不到个人利益。

集体与个人是有着不同的定义,如果我们假定把集体比做“大团体”,而个人比做“小团体”的话,从这两个“团体”的角度分别来看问题,如处理得当,则两者相互交溶。

反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另一种结果。

什么是“个人”,我们会想?它代表什么?这种“个人”的泛指到底是好是坏?“个人”顾名思义,是这个团体中的一份子,也就是说,不管你做得如何,对这个团体的来讲会关系到它的荣耀或耻辱。

不管你对“某件事”的看法如何,它只代表你个人的想法和意见。

那相对而言,“集体”就比较好理解它的含义了,它代表着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用书本上的话来讲:“这是一个由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个”。

在这个团体中,讲究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耀,因为他还关系到这个集体。

任何“个人”所取得的荣誉,它也是属于这个团体中的所有人的。

大家还必须有团队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这个集体赢得荣耀。

就拿一个公司来说吧!在这个大集体里,每个员工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让这个集体做得更好。

可有些人,对现状一点也不满意。

他就会慢慢地变成一个“小团体”。

这样的话,这个公司就会变得四分五裂,那该怎么办呢?个人的贪婪和不满,会直接影响到这个集体。

如果多想想集体的荣誉,才能使个人融入到集体里去,也不会到将来后悔莫及了。

同样是一个班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不管是普通的一员,还是班干部,都有自己的职责需要完成。

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这样,这个集体就会变得井然有序,每个人虽然忙忙碌碌的,但都会很快乐!如果有个人取代了你的位子,而你又很想干下去的话,那么,你必须用脑子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选择他,而不是我?为什么老师也信赖他,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错了?想到了就要及时改正。

想不到,可以去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样的话,才能进步!个人与集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在集体之下,个人的作用就显得渺小。

如何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那就要看你怎样去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每个人,一般来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人们真诚的合作,单靠一个人去完成时比较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尤其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与人有着密切的关联,独自作战是不现实的。

再次,要进行发散思维,打开思路,提炼出尽可能多的观点或中心。

作为学生,我们需要合作,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有时,在学习中会出现一些令自己十分疑惑的问题,就需要别人来指导一下,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知识上的合作。

古希腊曾有人说过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两个人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两个人交换,每人就有两种思想。

”这说明了学习中合作的重要性。

有一次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于是问另一个同学,谁知他也不会,但我们交流了一下我们各自得出的一些数据,就很容易地得出了这道题的答案。

哲学上说:“合作就是1十1>2。

”小朋友说:“合作就是你我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一个科学家将两只猴子分别放在两座孤岛上。

弱小的那只过着群居生活,共劳共得,渐渐地长得又高又大。

强壮的那只则让它离开群体,一切靠自己。

一个月后,科学家发现原本强壮的猴子死了。

科学家重新做了一次实验,结果依然如此。

这不更能说明人需要合作吗?在我的记忆力,在上五年级下学期的时候。

天气非常热,我和妹妹在花园里玩了一上午,回到家里已是汗流浃背,饥肠辘辘。

打开冰箱,一点儿吃得也没有,但我们的肚子就是想跟我们唱反间计,“咕——咕——”……家里没有人,一个念头在我脑子里闪过——对呀,我们可以自己做……说做就做,“你洗菜,我切菜”我说到。

于是妹妹仔细的细菜,我认真的切刚刚洗的菜。

“开火”“倒油”。

不一会儿油就叫了起来,好像再说:“热死我了,热死我了……”我顺着锅边,将切好的菜放进锅里,菜好像很高兴似的,还给大家跳了一支舞……我拿着铲子在锅里铲来铲去,“拿盐”“拿味精”“拿醋”“拿……”不一会儿,我们的醋熘白菜就成功地做好了。

尝着自己做的菜,心里又说不出的高兴。

合作,是我们这个社会上必不可少的。

合作能让我们的关系密切起来;能让整个社会强大起来。

...

“我”,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我们”,一个气势雄壮整体。

“我”和“我们”孰重孰轻?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我们早已熟悉。

集体之“我们”是一个响亮的名词,它有巨大的威力和潜能:“我们”的力量可以排山倒海,可以叱咤风云,可以变地球为村 落,可以登月球如旅行。

没有“我们”就没有金字塔和万里长城,也没有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甚至没有音乐、足球和因特网…… 可见,“我们”的效应比“我”不知要强多少倍!可是,“我”就“最不重要”了吗? “我们”重要,“我”也重要。

“我”是“我们”中的一分子,最普通最基本的元素。

正是无数“我”才形成了巨大的“我们”,正是无数个“我”的微薄力量的发挥,才凝聚成“我们”的巨大威力!虽少一个“我”也还有“我们”,但无“我”后,“我们”又从何谈起?正如一篇文章,若没有“的”、“地”、“得”等“不起眼”的小角色,恐怕是很难表意准确的;若没有了小小的逗号顿点之类,可能更会让人费解吧。

看来这小小的“我”的价值还不至于低得让人摆在“最不重要”的位置上吧。

“我们”重要 “我”更重要。

在每个“我”注重“我们”的整体的同时,更应该提高“我”的自身能力。

只有无数“我”的前进和发展,才可能在有机结合中促使“我们”一同前进和发展。

假如都只着眼于“我们”,瞻前顾后,再好的腾飞良机也可能从眼皮下溜走。

“百花齐放”并非意味着一切草木都在同一时刻开花,我觉得“百花争艳”才是春的真正魅力。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花儿竟相开放,充满朝气,充满活力,正是这“百花争艳”才形成“满园春色。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河?正是无数“跬步”、“小流”,才有了千里之遥的旅程和气势磅礴的江河。

滴水可穿石,绳锯能断木,可见, “我”在一定意义上比有强大阵容的“我们”的作用还要大,因为,“我们”是由“我”有机结合而成的。

重视由“我”组成的“我们”,更不可忽视组成“我们” 的“我”!

雷锋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干不了。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

就像是种树,单单种下一棵树是改变不了什么的,但每个人都种下一棵树,那这片树林所创造的价值就是无穷大的,气候也可以因此而得到改善。

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但一个个人组成了一个个集体,就可以改变整个社会。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农夫临死之前,把他的三个儿子叫到一起,让他们分别折一根筷子,三个儿子身强力壮,很轻松地就折断了。

农夫又让三个儿子分别折一把筷子,这一次三个儿子使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折断。

农夫轻轻地说道:“你们就像这筷子,只要你们三个人团结在一起,就没有越不过的障碍。

”说完便咽气了。

三个儿子牢记父亲的话,最终成为了有所作为的人。

据资料调查,30年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团队合作的只占10%,而现在,团队合作取得成就的比例已达到60%,说明团队合作的方式已被人们所接受,而且实践证明团队合作比个人获得成功的机率更高。

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有一个特殊的团队——唐山13位农民,无论是南方冰灾,还是汶川地震他们都处在抗灾第一线。

宋志永就是其中之一,当他听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后再也坐不住了,但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挽救不了任何人的,于是他又找来了其他12个和他一样拥有爱心的农民兄弟,组成一支小分队,在北川灾后的3天里共救出25名幸存者,而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行动感动了许多人,甚至有些人主动加入了他们的爱心小分队。

他们因为拥有爱心而聚到一起从而获得了强大的力量,而他们的爱心小分队也感化着社会上的许多人,使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们一样去帮助灾区人民。

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不也就是树木、森林与气候的关系吗? 众木成林,而森林就可以改善气候。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做很多个人做不到或做不成的事情。

建设美好生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朋友,让我们每个人都自觉做一颗优良大树,为整个社会形成浓荫贡献贡献力量吧。

希望采纳

转载请注明出处 » 作文八百字集体比个人重要

个人关系与国家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国家是由许许多多个个人组成的。个人就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我家依靠个人,个人依靠国家,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国家、社会与个人。人是主要个体,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和国家的存在。所以,众多的个体为了群体的利益的集合组成了国家的同时产生了社会,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依托,缺一不可。人的生产、生活运动影响着国家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上层建筑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就会思想变革,和平的或武力的,寻求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制度,这就是政权更迭。所以,国家要给国民造就一个适合生产和生活的良好环境,才能长治久安,社会也能不断向前发展。

国家和政府最早都是人们结成契约而形成,虽然人们可能没有主观上的结成契约的意识 ,也没有客观上的合同之类的东西,但是早期人们结成一个社会其实是为生存所迫,一个人无法生存,只有大家结成一个团体互相帮助才能生存下来。

虽然这个契约的结成可能是被迫的。但却是最合乎理性与道德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解释国家存在的合理性与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受国家契约的束缚之间的矛盾,亦即国家主权和个人人权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人独立生存的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个国家契约的依赖性越来越小。而实际上随着人们的独立生存能力的增强,人们也在不断的向国家争取着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生存而让渡出去的过多的权利。

故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于个人的控制力应该越来越小,这也符合马克思所指出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终会消亡的理论。当然人们让渡出来的权利,需要有个人或团体去管理使用,这个个团体早期可能是氏族族长,后来演变为政府。

人们的权利在让渡出去时是如此的轻易(迫于生存这也是必须与无意识的),然而在夺回这些权利时却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血与泪的努力。

政府已经习惯了享有这些人们赋予它的权利而不愿意归还,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必将需要一代一代的人们去努力争取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直到政府的消亡。

社会是各个财产所有者的权益的集合体或利益的共同体,国家则是对个人及其群体的权益做出政治性安排的权力系统。我们把作为利益共同体的社会与作为权力系统的国家,简要地概括为“社会喻于利,国家喻于权”。

在社会互构论的视野中,社会与国家是两种相互关联、又互有区别的人类生存共同体,两种具有自主意志的行动体,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集体整合方式,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的方式。应当说明,在社会与国家 “二分框架”中的“社会”,其外延既不是那种与自然界相对、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子系统的广义的“大社会”。

也不是那种在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的“三分框架”中的狭义的“小社会”,而是与国家相对而言、既包括市场又包括狭义社会的“中社会”。这里,市场和狭义社会两者也都是权益的集合体或利益的共同体。

市场是营利组织毫无疑问是利益的共同体,社会组织尽管是非营利组织,但同样有自己权益,同样可以经营,不过它的经营目的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使做好事的本钱保值增值。这二者同样是在国家这一权力系统的政治安排下进行合法活动的。

摆脱国家,“让政府走开”是不可能的。上述二分框架和三分框架并无哪个先进、哪个落后的差异和对立,只是根据所要分析问题的需要,选择那个分析框架更加合适而已。

扩展资料: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所说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国家政权的社会治理与社会自治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类型与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体制发展为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会体制。

伴随着这一进程,国家的治理模式、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多种所有制形式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自主空间扩大,大量社会组织涌现,社会自治程度大大提高。这一切表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中国日益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纠正一些思想上的误区和偏差,科学建构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也是在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界限时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摆正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前提下,应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任务,探索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不断推进社会建设。不因袭西方的理念,不照搬西方的模式,并不意味着无视国家与社会的差别,不意味着不重视社会建设。

相反,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十分重视我国的社会建设,推动社会自治的健康发展,注意发挥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是通过实践探索,建构中国特色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自治和社会管理模式。

按照这样的目标,当前各地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也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党对社会建设的领导,在发展多种形式、多样化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核心作用和重要影响。

在我国,广泛存在于全社会的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社会动员、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在新形势下,广大党的基层组织应根据社会建设的新需要,担当起新的使命和任务,组织、促进和保障新的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国家与社会关系最突出的优势与特色。我们应当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大力探索推进,使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自治不断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人民网-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百度百科-个人关系

百度百科-社会关系

论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摘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人们热议的话题,而国家利益高与一切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是否科学?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国家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在和平时期是否还成立?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科学的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关键词:个人利益 国家利益 关系 和平时期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 和平环境下国家的战略是发展经济,也就是说让人民的生活更富裕,应该说在和平时期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其实是统一平等的。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一词只是和少数统治阶级相联系的。国家既然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那么国家利益就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利益就代表着、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终极统一。没有国家的利益就谈不上个人的利益;千千万万个人的公共利益就汇集成为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国家与国民的关系是新型的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国家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存在的。因而在这个前提之下,个人的利益就不可能脱离国家的利益而存在,个人的利益就应当服从于国家的、社会的利益。 现实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他(她)不可能以个体的形式独立生活于社会和国家之外。由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理论可以知道,一个物种的个体想要繁衍、进化,就必须用尽一切办法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因此维护个体的利益也就成为人类个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天性、一种本能和一种需要。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人都有为己、利己的天性,所以应该说,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即使在现实中涌现出一批批具有“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先进典型,也只是说他们的这种高尚的精神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因而损失了个人的利益而维护了国家的利益。这是人——这种具有高度发达思想性的生物个体在经过一种较为长期的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之后,才能形成的道德修养、职业道德、高尚品质和思想觉悟。正如战场上当冲锋号吹响之后,除了极少数贪生怕死的逃兵之外,绝大多数士兵都会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就是因为士兵们长期受到“下级服从上级”、“一切行动听指挥”等等思想的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操守的本能反应。不可否认,大多数士兵在即将冲锋的前一刻,也许心里只是想着能够奋勇杀敌,尽快将侵略者赶出家园,好让自己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一起过太平的日子。这才是他们的个人利益,而他们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又亲身实现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不正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吗?归根到底,在当今的社会中,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出道德楷模、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只是以最基本的要求希望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社会分工,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就足以满足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了,但遗憾的是在当前的社会中,这样的一个“基本”的要求还没有完全实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形成,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确实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 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个人的利益寓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中。个人利益不可能脱离国家利益而存在。追求正当的、合法的个人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人的本能和天性的自然流露。但这一切应当以维护和不损害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前提,任何以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前提的个人利益都是法律和道德所绝不能允许的。自古以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们以群落为单位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繁衍生息。这样的一个群落最终形成了国家,而这样一个群落中的人最终形成了一个民族。在群落中人们的个人利益是与群落的利益相联系的,而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个人的利益也是与国家利益相统一的。抽象地说,正是这种人的社会性将个人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民族相聚而生,群居而治。因此个人的利益又与民族的利益息息相关。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而生产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正是人类本身。所以说到底,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就是治理这个国家的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国家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人所组成的,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的发展就有了强劲的动力,民族就可以永葆生机和活力。所以从这个角度又一次有力地说明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终极统一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三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两者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人民群众自己的劳动为源泉,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国家利益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群众集体利益的源泉和保证。只有在国家富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集体才能富裕,人民生活才能有所改善。 可以说,和平时期的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平等的状态 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最佳状态。这个时候国家和个人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每个人的利益得以实现那么国家的利益就会最大化。 战争时期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 当国家处在战争状态的时候,国家的安全独立受到威胁,没有国家和谈个人?个人利益要毫无条件的服从国家利益。在中国的数次抵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已经表现出来,历史证明在战争状态下只有做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能获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在战士心中的天平上,国家利益永远重于个人利益。 这正是一个国家所需要的科学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提出你的观点,从个人议论再到国家,最后总结你的论点

人际关系的议论文素材

换句话说就是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我们成功。举例而言,得民心者的天下,刘邦就比项羽会搞关系。刘备就比较会弄拢人心。现代罗斯福总统会面之前都会找一下关朋友的近期资料套关系。人与人之间都是互助的,举个感人的例子,比如友谊啥啥的

大家都需要积累作文素材,我整理了一些人际关系相关的作文素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最光明的天使也许会堕落,可是天使总是光明的;虽然小人全都貌似忠良,可是忠良得一定仍然不失他的本色。——莎士比亚《麦克白》

2.纯朴的忠诚所呈献的礼物,总是可取的。我们不必较量那可怜的忠诚所不能达到的成就,而应该重视他们的辛勤。——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

3.如果你想要过的快活,想要祷告上帝,做一个诚实的人,那你就得遵守诺言。——狄更斯《荒凉山庄》

4.诚实,像我们所有的情操一样,应当分成消极的与积极的两类。消极的诚实没有发财的机会时,是诚实的。积极的诚实是每天受着诱惑而毫不动心的。——巴尔扎克《邦斯舅舅》

5.当一个人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他就应当在大言不惭和矫揉造作之间保持等距离。既不夸夸其谈,也不扭捏取宠。——雨果《悲惨世界》

郑州市纬五路62号院的张大娘摆了一个馒头摊,年过七旬的张大娘从来不用守摊。回家吃饭休息只需要把摊子一撂,需要买馒头的人看到招牌上“摊主回家吃饭,买馒头时请将钱放到箱子里,谢谢合作,买馒头时请留钱”这些字,便会自觉的留下钱。张大娘这个摊子摆了五年,而这五年来,买卖全凭自觉。张大娘对那些想买馒头或者凡是路过的人,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信任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任的缺失会使人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孤立地位。而拥有他人信任的人,不管是在人际交往,工作或者其他方面,基本上是会比较顺利的。我们想要得到他人的信任之前,先要给予他人信任。

古时三国时期的刘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可以想刘备文采绝没有诸葛亮来得绝妙;论武艺,关羽和赵云足够甩他出几十条街那么远了。无才无能的他,为什么能让智绝的诸葛亮和武圣关羽甘愿到他的麾下,任凭他摆布,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人际关系处理的好,所以光凭这个,刘备就在三国之中称王称雄,投靠他的将领不计计数了。这不是搞好人际关系后所带来的好处吗?不仅有荣华富贵,更有忠心耿耿的部下誓死相随,怎么能不令人拍案叫绝呢?

以上就是一些作文素材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仅为,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 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尽管之前风言今年的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可能为《生命的色彩》或为与环保有关的话题,但当“人文素养与发展”这题目最终进入人们视野时,还是给人一种顺理成章的感觉。毕竟浙江是文化大省,是教育大省,毕竟2004年是浙江单独命题的第一年,无论如何,试题的时代性特征以及地域性特征本身就是“针对性”、“有效性”的一种具体体现。更何况,前面两道押宝式作文题本身与最终试题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文题所引的材料来自4月11日的《钱江晚报》,这大约正是出卷的时间。所谓有关部门的调查全称应该是首届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调查。我这样强调唯一的意思是说命题人在命题过程中完全是遵循真实性、规范性的程序在操作的。 但就我在第一时间接受考生的反馈来看,“人文素养与发展”这看似平实的题目还是让考生备感为难:到底什么叫人文素养?在于命题人看来,这应该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命题,是一个不需要告知具体内涵的已知命题——必须承认,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不信问问考生,事先谁没有听说过“人文素养”这词? 但命题人唯一忽略的一点是命题人与考生间的关系本身就是类似于猫与老鼠间的关系,由于两者间的立场不同必然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老鼠是永远猜不透猫的心思,而猫也从来不曾真正了解过老鼠。于是看似最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了最大的问题。材料上有段话是“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很多考生将这理解成了人文素养的定义,于是他们从头到尾写的是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有所发展,使社会有所进步。很显然,若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这将不是扣题的作文,即便不是离题的作文。 ——问题就在于材料这段话揭示的仅仅是“人文素养”这词的意义而不曾揭示它的内涵。事实上,命题人完全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考生什么叫“人文素养”,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下定义: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以人为本,以人的心灵的纯洁与美好、人格的健全与高尚为中心,以人的个性的完整与张扬、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与确认为根本,以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与统一,人的“生命的生产”的有序与完善为目标的文化精神的修炼和涵养。稍微复杂的方法是将那份调查具体化地描述:比如设置了哪些问题,受调查者是怎样的回答,正确答案是什么,最后才是的达标率。当然最复杂的方法但让考生能最准确理解“人文素养”的方法就是将它所具有的内涵一一列出:比如对于古典文化有着相当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 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承认并自觉守护人的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拒斥对人的物化与兽化,否则将人简单化、机械化。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并对个体与人类之间的关联有相当的体认,从而形成人类意识。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差异、不同、另类,甚至异端,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能够自觉地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诸如公平与正义等等。遗憾的是,以上三个方法的任何一个,都被我们的命题人所遗弃了。 于是,这样一个作文题,注定是一个丧失了公平性原则的试题:大幅度地向教育水准较高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倾斜而背弃了更迫切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农村以及山区孩子的利益——即便范围仅仅是浙江省,但浙江各地的教育水准就整齐划一吗? 可以设想的是,阅卷时会大量出现以下两类作文:一是以空对空谈论“人文素养”,将所有的好的词汇都融入到“人文素养”中;二是断章取义谈论“人文素养”,比如将“人文素养”应包含的内涵中的一点等同于“人文素养”的全部。 如果我的预言不幸成真的话,那只能说恶之花,结出了恶果。二、考生审题的关键词 从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这格式来看,这是典型的探讨两个事物相互关系的作文。这种作文题最关键的环节在于以辨证眼光分析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那么。人文素养、发展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虽然,在“注意”中指出了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但真正提供给考生自定自选这“联系”的空间并不广阔。很多考生只注意了“注意1”的提示:“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就以为可以将材料扔到一边了,事实上材料还是包含了很大的玄机——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语: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这段话起码告诉我们以下几点信息:1、提高人文素养是必须的。2、提高人文素养是实现发展的基础,不提高人文素养将不能实现发展。3、这“发展”应该是可持续性发展。4、人文素养与个人的发展有关,个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 由上可见,人文素养与发展间的关系容不得你去想入非非,首先是基础性,其次才是“发展”带来的反作用性。此外还得澄清“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点必须落笔在可持续发展上。最后很可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是“素养”的提高,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天敌是“急功近利”、“政绩工程”、“出线足球”、“GDP崇拜”等等。从这个角度讲,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恰恰陷入了一个悖论——话语上的倡导“人文素养”,行动上的扼杀人文素养。 ——在我前面所列出的人文素养的内涵中有一点是: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差异、不同、另类,甚至异端,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 ——于是如果今年真的有考生说,在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底下,人文素养的残缺是必然的,马加爵的出现是必然的,追求虚无缥缈的人文素养是对自身前途的不负责,急功近利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人文素养我需要好成绩,那么,敬爱的阅卷老师,您能拿出您的人文素养来宽容这样的“异端”吗?三、荒谬的“注意”事项 每年高考作文题都会列出几条注意事项,但惟独今年的浙江卷最让人哭笑不得。第一条: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纯属画蛇添足。既然是话题作文而不是材料作文,本身就包含对材料可用可不用的自由,对于这一点的解读,任何一个考生应该比“人文素养”概念的解读都要来得明白无误的多。第二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这显然是对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一种歪曲。我无法区别立意自定与角度自选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差异。第三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更让人莫名其妙。从去年开始,全国卷就取消了“除诗歌外”的限制,而仔细分析今年全国十四份高考语文卷作文题(包括浙江),也多达十份卷子表示了对诗歌的接纳,为什么作为文化大省、诗歌大省的浙江单单对诗歌如此不屑呢?的确,诗歌的评鉴会给阅卷老师带来评分的困难,但仅仅因为这困难是否就有足够充裕的理由阻止爱好诗歌的考生选择最擅长文体的权利?这是否也是“人文素养”的体现?第四条第五条都是借鉴去年的全国卷,但“不得抄袭”去年就备受非议,今年,全国卷以及多数省份的卷子都去掉了这一条,为什么单单浙江没有先见之明呢?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