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发展学生符号意识的技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6:14:50

发展学生符号意识的技巧研究论文

数学素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生疏,其实它时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场打折信息、家庭投资理财问题等。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肤浅认识:。一、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什么是�6�5数学意识�6�6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6�548÷4�6�6,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6�5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6�6,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6�548÷4�6�6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一) 理解数的意义与数的联系,培养数感。培养小学生的�6�5数感�6�6是低学段教学的重点。其实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知道了不少数,但那只是他们凭生活经验认识的数,对数他们只是有一种非常�6�5肤浅�6�6的表层认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成人看起来非常抽象的数,在孩子的脑子中逐渐丰富起来,富有�6�5数的内涵�6�6。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和数位�6�5个位�6�6、�6�5十位�6�6 和 计数单位�6�5一�6�6、�6�5十�6�6;理解同一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一上课我通过猜数游戏引出�6�511�6�6这个数,然后要求学生把11根小棒摆在桌面上,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当学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后,接着让他们把10根捆在一起。这时告诉大家,和同学们一样,数也有自己的位置,并出示数位筒,认识个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个一应放在个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个十应放在十位筒里。另外,学生通过1个十和10个一的相互转化过程,体会 �6�5数位�6�6�6�5计数单位�6�6概念的实际意义,建立�6�5数位�6�6和�6�5计数单位�6�6的概念。同时,�6�5数位筒�6�6的教学又在不知不觉中对后面�6�5份�6�6的概念的教学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从份的概念来分析,把这�6�510�6�6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学完后我问学生当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6�5我穿20号的鞋子。20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0。我有20支新铅笔。20比11大多了。�6�6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说的自由,大概就没机会知道孩子心中的数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了。(二)经历符号化过程,培养符号意识。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像停车标志、奥运五环标志等用符号表示的情境,所以有一定的符号经验。我在教学�6�5用数对确定位置�6�6时,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教室里的座位这一具体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通过交流,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需求。然后把具体的场景图逐步抽象成圆圈图、网络图这种平面图,并让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这样学生就经历了�6�5具体事物——个性化地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化表示�6�6的学习过程,体会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以及数学符号的简洁与实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三)实践操作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培养空间观念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在学习 �6�5方向与位置�6�6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利用学生已有的�6�5太阳从东方升起�6�6的生活经验,先确定东方,再来认识其他三个方向。这样就把教学视野拓展到了生活空间,利用生活原型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四)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培养统计观念统计观念的培养仅靠训练是难以形成的,必须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如,上学期学校举办�6�5阳光女孩节�6�6,我班就开展了一次�6�5应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6�6的调查。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通过交流,作出决策的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以及统计的作用。现代公共媒体已经大量使用统计图来表示信息,能看懂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重要的数学素养。因此,进行统计教学时,应将学习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表、会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推理上,而不是放在制作统计图表上。如,一位同学调查了自己班上的5位男同学,其中有4位同学喜欢打篮球,便得出结论他班80%的同学喜欢打篮球。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数据来源、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使学生对统计数据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五)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有一次,我的好朋友不好意思的问我:在超市买东西时,你好不好看同一产品不同的包装的价格,然后比较一下哪个便宜再买?其实,我们学知识为了什么?不就是用吗?学了不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我们学它干什么。比如,同样是光明纯鲜牛奶:大包装1000ml,8元/桶;小包装220ml,2元/盒。通过计算1000÷8=1250(ml/元)220÷2=110(ml/元)可以知道,同样1元钱,可以多喝15 ml牛奶,如果家庭人口比较多,当然选择大包装合算。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呢?数学应用意识是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心理倾向,主动尝试用数学知识、方法、策略、思想去思考和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看来我这位朋友就有很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这些数学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以及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二、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6�5数形结合�6�6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如:�6�5千克与克�6�6的认识属于概念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学习千克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找1千克的环节。我让学生一只手掂着1千克重的洗衣粉,另一只手掂一掂袋子里的东西,估一估哪袋东西也重1千克。人对物体质量的直观感知,除了掂一掂然后估一估之外,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根据具体实物的数量来进行简单推断。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感提出以下要求:“能从具体情况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如何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呢?笔者以为:学生符号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的意义,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在开放拓展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一、联系生活,渗透符号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商店的招牌,医院的红“十”字标记,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这样的符号处处可见。语言学家皮埃尔·吉罗说:“我们是生活在符号之间”。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学生获得的生活经验已让他们初步感受到符号存在的现实意义。比如,当他们看到店门前精致的“M”时,立刻就可想到麦当劳。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符号意识,感受到生活中符号所体现出的简约、严谨、科学的特质,这种符号意识的形成,对数学符号感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符号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符号感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到符号引入的必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逐步走进符号化的数学世界,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决定因素。在认识“0~9”时,学生对于日常意义上的“数数”、“识数”、“写数”已具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这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数字符号“0~9”,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数的学习放入到生活场景中去,让学生从具体事物或事件出发,丰富学生有关“数字”符号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并最终形成形式化的抽象数字符号。又如在教学:教师有12个红五角星,奖励给同学们一些后,还剩5个,奖励给同学们几个?可以列式12-□=5,在这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就渗透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二、操作实践,感受符号化:每一个符号的形成,都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是反映事物共同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往往会使学生因其抽象、难懂而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数学符号的学习不能变成单纯的抽象符号的学习,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数学,通过观察、实践、分析、归纳,获得体验,感受符号化,如教学几何图形这一类图式符号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让学生通过摸、印模、描绘等操作,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让学生充分感知几何图形与实物的区别,通过多种形式变换,让学生掌握其本质特征。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就可采用如下操作流程:1、摸(自主实践感知):分组进行搭积木游戏,摸一摸所用材料。2、说(引入角的概念):说游戏过程,特别是摸材料的感觉和发现。3、做(初步抽象图形):各自想办法把感受到的角呈现出来。4、符号化:(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2)角的图形与实物对比,理解掌握角的特征。这样的操作实践,让学生体验到了符号化,亲历了符号化的过程,提升了学习效率。三、创设情境,增强符号感:数学符号的功能是用符号的形式代表符号所表达的丰富内容。虽然数学符号是抽象的,但它充满生机,有其数学思想,不是枯燥的。因此,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使学习活动尽可能的处于情境之中,是增强学生数学符号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教学“认识乘法”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才第一次接触到这一新的运算符号和形式,所以教师必须要精心创设数学情景,让学生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抽象出乘法数量关系和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引入乘法符号,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教学中可以这样做:1、创设情境(出示课件):场景(A)森林运动会:兔2只一组有3组,鸡3只一组有4组,猴5只一组有5组。师:你能知道兔、鸡、猴各有多少只吗?(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说成几个几)场景(B)学雷锋活动:一(1)班学生参加学雷锋活动,4位同学一个小组,共有9组。师:你能知道有多少位同学吗?(让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列式就太麻烦了,而如果用“几个几”来说就很简便)2、组织交流:有多个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你能不能想出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呢?3、引入符号: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教师揭示出这一类型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几个几”。进而引入“×”号,让学生明确“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再组织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4、深化认知:继续用课件出示情境,要求学生列出两种算式,进一步感知乘法算式的简洁、精确、规范,体验到数学符号特有的美。这样,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探索研究,认识了乘法,产生了积极喜悦的情绪,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解决问题,发展符号感:数学符号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它按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成为思维活动的载体,并能简洁地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它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办法后,才能充分体验到符号化的魅力,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就可以让学生在一步步的问题解决中,获得a+b=b+a的符号表达式:1、提出问题,感知规律。师:六(1)班有男生27人,女生24人,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人?生1:27+24=51(人);生2:24+27=51(人)师: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板书:27+24=24+27)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加数位置换了,和不变。2、深化问题,体验规律。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具有同样的特性呢?你可以举例说明。(学生分组,按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小组交流学习)师:(组织学生观察各组所写算式)这样的算式都具有我们前面发现的规律吗?(生思考回答)师:像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生思考回答)3、建构规律,发展符号感。师:这一类写不完的算式,你能用一句话表达它们的规律吗?师生互动交流得出定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师: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出它的意义吗?(生讨论交流)师:展示学生创造的表达式,组织评析。师小结:数学上常用字母来表示数,字母符号的运用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般地我们可以用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这样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达为:a+b=b+a。(师板书字母公式)这样的问题解决与探索,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符号感,同时学生也发现了用字母表示数能使数学问题变得简洁,体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美。随着数学学习内容的深入,符号感的培养必将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教学中,只要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情境→抽象化→符号表示→深化应用”这一系列逐步形式化,符号化的过程,学生的符号感就能真正得到培养和发展。

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符号是具有简洁性和抽象性的规范语言,它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并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如何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呢-笔者认为,学生符号感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引“生活之水”——唤醒符号意识1.挖掘学生已有经验中潜在的符号意识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符号化”的世界,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符号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比如商店的招牌,医院的红“十”字标记,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可以说,符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事实上,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前,早已感知到生活中的符号,已经具有一定的......(本文共计1页) [继续阅读本文]

培养符号意识的课题研究论文

对于数学素养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数学素养”是人在先天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等影响,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品质等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用南开大学顾沛教授的话说:“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出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肤浅认识:一、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二、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三、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首先看第一个方面: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意识”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48÷4”,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48÷4”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 (一) 理解数的意义与数的联系,培养数感。 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有一块展板:“1983年初在东北地区进行的航行调查表明,在7000平方米的山林中仅发现两只老虎,因此东北虎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对外经贸大学的小杨认为:一个标准的操场都比7000平方米大。如果在7000平方米的范围里就有两只老虎,那么老虎的数量应该很多,怎么还会因此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呢?那为什么那么多的参观者对此说明都熟视无睹,而小杨却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呢?一方面我认为小杨善于观察、思考,另一方面说明小杨有很好的数感。 “数感”,就是对数的本质的理解和感觉。数的本质是“多与少”或者“大与小”,从而过渡到数的顺序。有关“数感”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动物的感知,比如说—条狗,它可能敢与一匹狼争斗,但如果有两匹狼它就会害怕,如果面对一群狼它就会逃跑。这说明动物也知道“多与少”。在《数:科学的语言》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只乌鸦在一家庄园的望楼顶上建了个鸟巢,庄园主对此很生气,决心杀死这只乌鸦。可是,每当庄园主走进望楼,乌鸦就离巢而去,直到庄园主走出望楼才回巢。庄园主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个朋友,两人一起进去,然后走出一人,希望留下一个人去杀乌鸦,但是乌鸦并没有上当回巢。后来又三人进去两人出来,四人进去三人出来,依然如故。直到五人进去四人出来,乌鸦才分辨不清,回巢了。这说明乌鸦关于数的悟性至少可以分辨到4或5。如果人不会数数的话,能辨别到几呢?实验表明,人也只能辨别到4或5。由此可以推断,在数学方面,发明了计数之后,人类才与动物产生了本质的差异。有了“多少”这一概念,人类才能理解“有序”、“后继数”等概念。从l开始,借助“后继数”,便形成了自然数系;通过自然数的四则运算,形成了有理数系;通过有理数的代数运算,最终形成了实数系。所以,“多少”的概念,以及由其自然产生而不是通过运算产生的自然数,才是数学最本质的概念,也是小学数学的根基。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低学段教学的重点。 其实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知道了不少数,但那只是他们凭生活经验认识的数,对数他们只是有一种非常“肤浅”的表层认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成人看起来非常抽象的数,在孩子的脑子中逐渐丰富起来,富有“数的内涵”。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和数位“个位”、“十位” 和 计数单位“一”、“十”;理解同一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一上课我通过猜数游戏引出“11”这个数,然后要求学生把11根小棒摆在桌面上,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当学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后,接着让他们把10根捆在一起。这时告诉大家,和同学们一样,数也有自己的位置,并出示数位筒,认识个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个一应放在个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个十应放在十位筒里。另外,学生通过1个十和10个一的相互转化过程,体会 “数位”“计数单位”概念的实际意义,建立“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同时,“数位筒”的教学又在不知不觉中对后面“份”的概念的教学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从份的概念来分析,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学完后我问学生当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么?刘钰杰说:“我穿20号的鞋子。”刘翔宇说;“20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0。”杜雨萌说:“我有20支新铅笔。”丁中岚说:“20比11大多了。”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说的自由,大概就没机会知道孩子心中的数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了。 (二)经历符号化过程,培养符号意识。 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 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像停车标志、奥运五环标志等用符号表示的情境,所以有一定的符号经验。上学期学习“统计我们的鞋码”时,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符号经验,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有的学生写数,有的画“√”,还有的用“○、△”等图形表示。记得王老师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教室里的座位这一具体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通过交流,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需求。然后把具体的场景图逐步抽象成圆圈图、网络图这种平面图,并让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这样学生就经历了“具体事物——个性化地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化表示”的学习过程,体会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以及数学符号的简洁与实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数学符号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阿拉伯数字的诞生和使用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结合数的认识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数字诞生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数字符号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一、创设情境,理解符号意识。 创设具体的情境,联系身边的事情,帮助学生去认识与理解符号,要尽可能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应增加实际背景、探索过程、几何解释等,以帮助学生理解。 如在现实生活中,商店的招牌,医院的红“十”字标记,公路上的交通标志……各种各样的符号处处可见。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学生获得的生活经验已让他们初步感受到符号存在的现实意义。比如,当他们看到店门前精致的“M”时,立刻就可想到麦当劳。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符号意识,感受到生活中的符号所体现出的简约、严谨、科学的特质。这种符号意识对数学符号感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再比如,教学“找规律”时,课件出示:路边的灯笼是按照紫色、绿色、紫色、绿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提问: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排灯笼的规律表示出来呢?由于灯笼是较难直接画出来的,这就容易引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符号经验,自主思考。学生会画出或写出各种符号,这些富有个性的符号正是已有的符号意识在起作用,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 二、数形结合,树立符号意识。 在一年级“认数”单元,教材十分注意加强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在认识了1—5以后,教学几和第几的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教材还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数的大小概念,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在教学“=”“>”“<”的认识时,例题提供了童话场景“动物乐园”,从不同动物只数的比较中,抽象出数的大小关系。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与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数形结合。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只数,以此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抽象出“4=4”,认识并理解“=”的含义,使学生知道,当两个物体个数“同样多”时,可以用“=”来表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运动会上松鼠和小熊的只数,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使学生明确松鼠只数比小熊多,小熊只数比松鼠少,从而建立“多”“少”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还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抽象出“5>3”和“3<5”,认识理解“>”“<”的含义,学会用“>”“<”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符号意识的培养需要坚实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习符号化的多种途径,允许个性化地表示符号;逐步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感受符号在理解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三、灵活运用,强化符号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数学符号意识的形成同样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在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后,及时写出字母表达式:S=ah÷2,便于记忆和使用。在应用这一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解决类似的问题:已知三角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三角形的底为16厘米,求三角形的高。这就需要学生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变形:S=ah÷2→S×2=ah→S×2÷a=h,从而求出三角形的高为:40×2÷16=5(厘米)。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样的符号运算,教师可以再次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体会“S×2”表示的是先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2÷a”表示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就等于高,也就是三角形的高。对符号的灵活使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四、鼓励创新,提升符号意识。 用符号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也像普通语言一样,首先要引进基本字母。从第二学段开始接触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数学符号的重要一步。从研究一个具体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逐步提升学生对符号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理顺数学概念、规律等符号化的一般关系,从体验到理解运用,再从理解运用到按需要创新,步步为营,螺旋上升,逐步建立符号意识,实现学生思维上的飞跃。

符号意识毕业论文

[1]张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2]钟春林.小学数学新老教师课堂教学机智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3]姚园.小学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4]朱金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运用收敛思维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5]王俊.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的调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6]陆军芳.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7]李瑞.《指南》视野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8]林永楷.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15.[9]王丽娟.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10]彭华.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11]王允.小学数学“秒的认识”的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12]袁红霞.小学数学教师课堂理答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浅析现代标志中的文字创意摘要:文字不仅是标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能发挥人聪明才智的设计载体。文字在标志中的具体应用,不仅仅是作为视觉形式的表现,更是一种具有深层含义的精神内涵,展示了这个时代多彩多姿的精神风貌。现代标志中的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标志主体赋予它的伟大使命。关键字:汉字 字母 数字 综合 书法 民族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文字从来没有象现在一样呈现出如此蓬勃的生命力,从丰富的商品到精彩的电视节目,以及街头缤纷夺目的广告……文字及其符号包围了我们,无处不在。文字不仅是标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能发挥人聪明才智的设计载体。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字体符号无疑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通常所讲的文字设计,包括汉字型、字母型、数字型。字体作为人类传达思想的一种视觉符号,本身就包含有特定的造型意念。以文字构成的标志,文字既是语言信息的载体,又是具有视觉识别符号特征的符号系统。文字不仅表达概念,同时也通过视觉的方式传递信息,具备了传达语言概念和强化视觉识别的双重功能,因此普遍为设计者及其客户所看好。汉字型汉字经历了上下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化,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本身就是一个内涵深广的宝藏。中国文字久远的历史,文字结构、虚实、承转的规律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自身的图案美,通过笔划、结构加以美化、变形、夸张、组织等就能创造出形式感强烈、个性鲜明独特的标志来。现举例分析:王国伦教授的92国际拍卖会标志源于汉字“拍”的字体形象,运用标准字体,只是将“白”字一撇重构处理,就传达了一锤定音的专业性形象。简洁明快,凝练概括。中国铁路的标志设计也是笔简意周,将“工人”二字作艺术处理,合而为一呈符号图形,几乎不需任何多余的赘饰,简明扼要描绘了火车头和铁轨端面的形象。王粤飞先生为香格里拉干红设计的标志,直接用汉字“香格里拉”构成,只用藏文形态加以处理,就传达了醒目的效果,既揭示了藏族文化内涵,同时又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汉字是表达思想语言的符号,同时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中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文字”,从一开始就有着形象的依据性和高度概括的标识性,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传统形式、地方风格、民族特征,大大地丰富着标志的表现形式,其特有的造型语言越来越多地在标志设计中有所体现。今天的汉字形式早已发展为一门形式独特,并可鉴赏把玩、陶冶性情的书法艺术。从字体上的草、隶、篆、行等,另有民间的云、水、如意纹等象形文字,都是我们进行创意的源泉,是其他任何文字无可比拟的优势,充分利用和开发,就能创造出民族性与时代感高度统一的标志。 字母型随着我国设计行业与国际化接轨的步伐加快,字母标志应用也日渐广泛,正大显身手施展着不可替代的魅力。英文26个字母作为设计师发挥创意的源头,其几何形的外部形态,变化多端,可塑性极强。运用到标志设计中,常常构思巧妙、造型独特。每个字母皆可单独设计成标志,利用字母内空间变化,笔划变异、装饰等手法,丰富其造型。尤其多字母组合更具有表现力和挑战性,通过各种技巧运用组成庞大气势,来表达预期的构思意图,比如局部视觉焦点,文字组合图形,重复韵律感等。韩家英先生为新大洲设计的标志,以企业英文名称首写字母“S”为设计要素,简洁富有变化,粗犷的“S”代表了新大洲的坚实基础和实干精神,与“S”相连的弧线,仿佛大鹏展翅,冲击力强烈,标明新大洲公司勇于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广东银城酒店的标志是由陈汉民教授设计的,取“S”为造型元素,涵盖了Satisfactory(满意),Silvery(银),Safe(安全)。整体又似连环的“S”,寓意国家、集体和个人全面发展,阴文 “H”则代表Hotel(酒店)之意。标志简约易懂且内涵丰富。 应用字母的标志创意,重点在字体的个性和编排设计上,形式创造要突破常规,依据字母各自的性格特征,对其进行相应的夸张美化,以独特的图形符号再现,增强其联想性特征,才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审美感受。 数字型阿拉伯数字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符号,可以超越各民族语系的障碍,正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型标志的应用,主要以阿拉伯数字为主,尤其是0-9这十个数字,简洁而易于变换,加以造型变化运用到标志设计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风格独特,形态变化无穷。操作中常要根据美术字的造型,辅以图形化的联想与发挥,去达到良好的视觉效应。 数字型标志尤其大量运用于企业周年喜庆和各种纪念活动等题材,为提升人们对标志记忆值发挥着重要功效。这方面的典范有:第九届全国美展的标志,以四个“9”字为创意主线,其概念取向为1999年的第九届,四个“9”同时寓意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于1949年,四个“9”又组成一朵绽放的花蕾,象征“美”的盛宴。书法用笔来表现“美术”的特征,主题明显。著作权70周年活动,以汉字“著”为设计题材,将“土”和“日”结合,加入了数字“70”的元素,稍加变化,便使主题一目了然,简单明了,效果突出。 综合型 标志设计以形达意,以意造形,手法不拘一格。综合型是指文字、图形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有汉字与图形的组合,也有字母或数字,要适时选择合适的搭配。有一定相近的文字和图案的结合会更容易进入境界,利于随心所欲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综合应用是字和图的共存共生,兼顾两者形象,都要有识别性,是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标志设计的最高境界,也恰是其趣味之处。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任白慈善基金标志,以“任白”两字为切入点,这是源于粤剧大师任剑辉与白雪仙的纪念基金。“任”、“白”两字具有图形意蕴。另有演戏用的扇子,表示两层汉字:第一是扇子作为一种道具,可以借以象征戏曲;第二是“扇形”与“善心”谐音,两扇重叠代表任、白两个的共同心愿。标志以字与图的完美结合很好的渲染了主体思想。高中羽教授的北奇神茶标志,以汉字“北”为主要设计元素,并用西方的形象素材进行改造,使“北”字的身上长出天使的翅膀,形成字图合一的形象,贴切自然。 中国传统书法的应用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中最辉煌的冠冕,是中国的国粹,它的构成不过是几种简单的墨色线条,然而确是“造型之造型,抽象之抽象,动静之交汇,时空之凝聚,自我之至深至微的表现。”(李砚祖)。书法艺术是从观察自然界万物姿态得到启示,靠了单纯的线条架构,匠心结体而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绎出千变万化的视觉艺术形象,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与风格。如隶书端庄古雅、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活泼欢畅、草书飞动流转。从某种意义说,中国汉字的演化历史,就是中国人运用线形设计艺术的历史。在今天,这种线形设计已经走向全世界,成为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常常借鉴的艺术创造手法。靳埭强先生是其中很有成就的一位,他的许多标志作品,都有中国书法艺术的渗透,甚至把书法直接用于设计中。比如“丽晶酒家”,运用三个六角形的“日”字组成一个“晶”字造型,代表盛载佳肴的盘子,而盘中的美味则是用三笔墨色来表现的,同时又是“日”字的一横,揭示了酒店中式口味的经营特色。“一品廊”也是以毛笔书写的“一”字代表东方艺术,与英文首字母“A”结合,表现了画廊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还有熟知的“喜之郎”果冻,标志采用草书字体、走势及大小安排,整体表达一种欢乐、喜悦的气氛。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中国申奥会徽等,无不体现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源泉。傅抱石曾经说过:“中国艺术最基本的源泉是书法,对于书法若没有相当的认识与理解,那末,和中国一切的艺术可以说绝了姻缘。”中国书法艺术正是这样从古至今都在启发着、丰富着中国的艺术与设计,同时体现着老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思想,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久用不衰的法宝 。 中国民族艺术的渗透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彩陶纹饰、漆器、雕刻、民间绘画等,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龙凤纹、如意纹、合耳兔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反映了民族审美意识。倍受世界瞩目的北京2008申奥标志,整体结构是取自传统吉祥图案“盘长”,既体现了北京的“京”字,又是舞动的人,同时还蕴涵着中国结、五环的图形,体现了体育、奥运精神,使标志既有强烈的现代审美特征,又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另外,中国邮政的标志也是很好地运用了传统图形来表现,其基本元素是中国古写的“中”字,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古代“鸿雁传书”这一典故,将大雁飞行的动势融入到标志的造型中。横与直的平行线,形与势互相结合,表达了服务千家万户的企业宗旨,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中国极为丰富的传统图形资源在它的发展和演变中,以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是设计师用之不竭的宝库。 另外还有花饰字体的浪漫优雅、飘逸灵动;变体字风格特异,视觉冲击力强等等。文字随着商业的发展,正在愈发展现出新的风采。近年现代印刷字体的出现,给字体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新的标志造型从简洁明了的现代派风格走向追求“自然、随意、繁复”的“后现代派”风格,更使文字的创意走向一个五彩缤纷的天地。文字源于生活,它的创意空间是极为广阔的,其在标志中的具体应用,不仅仅是作为视觉形式的表现,更是一种具有深层含义的精神内涵,展示了这个时代多彩多姿的精神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标志主体赋予它的伟大使命。

数学应用是数学 教育 的重要内容,呼唤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应用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数学建模论文,供大家参考。

数学建模论文 范文 一:建模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具体运用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观念陈旧化

就当前高等数学的教育教学而言,高数老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思考能力以及 逻辑思维 能力过于重视,一切以课本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作为一门充满活力并让人感到新奇的学科,由于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落后,课堂教学之中没有穿插应用实例,在工作的时候学生不知道怎样把问题解决,工作效率无法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让学生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 教学 方法 传统化

教学方法的优秀与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高数老师在授课的时候都是以课本的顺次进行,也就意味着老师“由定义到定理”、“由习题到练习”,这种默守陈规的教学方式无法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独自学习、思考的能力进一步下降。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和谐课堂氛围营造以及使用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学习。

二、建模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对学生的 想象力 、观察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数学建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国内出现很多以数学建模为主体的赛事活动以及教研活动,其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还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品质,培养踏实的工作精神,在协调学生学习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等上有突出的作用。虽然国内高等院校大都开设了数学建模选修课或者培训班,但是由于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所以课程无法普及为大众化的教育。如今,高等院校都在积极的寻找一种载体,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力,让学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最好的载体则是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作为工科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其必修课的性质,把数学建模引入高等数学课堂中具有较广的影响力。把数学建模思想渗入高等数学教学中,不仅能让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得以还原,更让学生在日常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数学建模要求学生在简化、抽象、翻译部分现实世界信息的过程中使用数学的语言以及工具,把内在的联系使用图形、表格等方式表现出来,以便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实际的学习数学建模之后,需要检验现实的信息,确定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通过这一过程中的锻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地、客观的辩证的运用数学方法,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将建模思想应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具体 措施

(一) 在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

在高数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是公式,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为了让教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计算的技巧进一步提升之余,还要和建模思想结合在一起,让解题难度更容易,还让课堂氛围更活跃。为了让学生对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理解的更透彻,老师还应该结合实例开展教学。

(二) 讲解习题的时候使用数学模型的方式

课本例题使用建模思想进行解决,老师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很好的讲述使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怎样使用数学建模。完成每章学习的内容之后,充分的利用时间为学生解疑答惑,以学生所学的专业情况和学生水平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例题,完成建模、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一般而言,在竞赛中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竞争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充分的利用资源并广泛的宣传,让学生积极的参加竞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在竞争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今后也会努力学习,改正错误,提升自身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等数学主要对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等数学中应用建模思想,促使学生对高数知识更充分的理解,学习的难度进一步降低,提升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当前,在高等教学过程中引入建模思想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高校高等数学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也需要学生很好的配合,以便于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凤艳,杨永艳. 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 02) : 119 -120.

[2] 李薇.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实践与改革,2012 ( 04) : 177 -178,189.

[3] 杨四香. 浅析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 30) : 89,95.

[4] 刘合财.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J]. 贵阳学院学报,2013 ( 03) : 63 -65.

数学建模论文范文二:数学建模教学中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前言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新的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演算能力,更需要具备对所涉及的专业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学实验,利用先进的计算工具、数学软件进行数值求解和做出定量分析的能力.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在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尽管这种模式并非一无是处,甚至有时还相当成功,但它不能有效地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也没有既定的方法可套用,只能靠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国内几乎所有大学都相继开设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在人才培养和学科竞赛上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数学建模是指对特定的现象,为了某一目的作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理论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这个数学结构即为数学模型,建立这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即为数学建模[2].

所谓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实验,就是从给定的实际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让学生在数字化的实验中去学习和探索,并通过自己设计和动手,去体验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过程.数学实验是数学建模的延伸,是数学学科知识在计算机上的实现,从而使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成为生动具体的可视性过程.

因此,数学实验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计算机为媒体,以数学软件为工具,以数学建模为过程,以优化数学模型为目标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3-7].

因此,如何把实际问题与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根据实际问题提炼数学模型;建模的方法和技巧;数学模型所涉及到的各类算法以及这些算法在相应数学软件平台上的实现等问题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的教学中 总结 的几点看法.

1掌握数学语言独有的特点和表达形式

准确使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模型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想的专门语言,它是自然语言发展到高级状态时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基于思维、认知的特殊需要,按照公有思维、认知法则而制造出来的语言及其体系,给人们提供一套完整的并不断精细、完善、完美的思维和认知程序、规则、方法.

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良好的符号意识是重要的数学素质.数学建模教学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而语言和思维又是密不可分的.能否成功地进行数学交流,不仅涉及一个人的数学能力,而且也涉及到一个人的思路是否开阔,头脑是否开放,是否尊重并且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是否乐于接受新的思想感情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的模型,把现实模型抽象、简化为某种数学结构是数学模型的基本特征.

现实问题要通过数学方法获得解决,首先必须将其中的非数学语言数学化,摒弃其中表面的具体叙述,抽象出其中的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现实中的数学现象,对常见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语言描述,从而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借助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构建数学模型

根据现阶段普通高校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对学生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熟练掌握数学语言,以期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用词准确,叙述精炼,前后连贯,逻辑性强.在问题的重述和分析中揭示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在数学符号说明和模型的建立求解中揭示数学语言的简约性,彰显数学语言的逻辑性、精确性和情境性,突出数学符号语言含义的深刻性;在模型的分析和结果的罗列中,显示图表语言的直观性,展示数学语言的确定意义、语义和语法;在模型的应用和推广中,显示出数学符号语言的推动力的独特魅力.

而在学生的书面作业或论文 报告 中,注意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书面表达是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教师数学建模教学表述规范的样板和学生严格的书面表达的长期训练来完成.在书面表达上,主要应做到思维清晰、叙述简洁、书写规范.例如在建立模型和求解上,严格要求学生在模型的假设,符号说明、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图形的绘制、变量的限制范围、模型的分析与推广方面,做到严谨规范.

对学生在利用建模解决问题时使用符号语言的不准确、不规范、不简洁等方面要及时纠正.

3借助数学实验教学,展示高度抽象

的数学理论成为具体的可视性过程要培养创新人才,上好数学实验课,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建立起一支"懂实验""会试验""能创新"的教师队伍.由于数学实验课理论联系实际,特点鲜明,内容新颖,方法特别,所以能够上好数学实验课,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理论功底,计算机软件应用操作能力,良好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

因此,数学与统计学院就需要选取部分教师,主攻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值分析课程.优先选派数学实验教师定期出去进修深造提高,以便真正形成一支"懂实验""会实验""能创新"的教师队伍.实验课的地位要给予应有的重视.我院现存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实验设备不足,实验室开放时间不够.为了确保数学实验有物质条件上的保证,必须建立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实验室.

配备足够的高性能计算机,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尽快尽早淘汰陈旧的计算机设备.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强化典型实验,培养宽厚扎实理论水平;精选实验内容,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验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纲要,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选择、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实验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当遵循适应性、趣味性、灵活性、科学性、渐进性和应用性的基本原则.

选择基础性试验,重点培养宽厚扎实的理论水平,提高对数学理论与方法的深刻理解.熟练各种数学软件的应用与开发,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实践应用技能;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 创新思维 的开发.

教学方法上实行启发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参与-诱导-提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亲自动脑动手为主.

教师先提出问题,对实验内容,实验目标,进行必要的启发;然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命令、语句学生都要在计算机上操作得到验证;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老师总结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诱导;再让其理清思路,再次动手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获得能力上提高.数学实验是一门强调实践、强调应用的课程.

数学实验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三者融为一体,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数值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这一教学活动中,通过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a、SPSS的教学和综合数学实验,如碎片拼接、罪犯藏匿地点的查找、光伏电池的连接、野外漂流管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葡萄酒的分类等,通这些实际问题最终的数学化的解决,将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呈现为生动具体的可视性结论,展示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成为生动具体的可视性过程.

4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到创新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搭建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这个平台,提示学生用计算机解决经过简化的问题,或自己提出实验问题,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结果,尤其是将庞大繁杂的数学计算交给计算机完成,摆脱过去害怕数学计算、画函数图像、解方程等任务,避免学生一见到庞大的数学计算公式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丧失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在数学面前自己由弱者变成了强者,由失败者变成了胜利者、成功者.

再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的各类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仔细分析、作出合理假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及对结果进行分析、检验、总结等,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上机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软件的能力.一个实际问题构成一个实验内容,通过实践环节加大训练力度,并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编程求解、编写实验报告等形式,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目标.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通过实际问题---方法与分析---范例---软件---实验---综合练习的教学过程,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大学基本数学知识为基础,采用自学、讲解、讨论、试验、文献阅读等方式,在教师的逐步指导下,学习基本的建模与计算方法.

通过学习查阅文献资料、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借助适当的数学软件,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技巧与方法.通过实验过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了解,使同学们应用数学方法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实践已证明,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这门课深受学生欢迎,它的教学无论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能发挥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5具体的教学策略和途径

数学建模课程和数学实验课程同时开设,在课程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注重背景的阐述

让学生了解问题背景,才能知道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哪些知识,才能做出贴近实际的假设,而这恰恰是建立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前提.再者,问题背景越是清晰,越能够体现问题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2)注重模型建立与求解过程中的数学语言的使用

在做好实际问题的简化后,使用精炼的数学符号表示现实含义是数学语言使用的彰显.基于必要的背景知识,建立符合现实的数学模型,通过多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修正,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条件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在模型的求解上,严格要求学生在模型的假设,符号说明、图形的绘制、变量的限制范围、模型的分析与推广方面,做到严谨规范.对学生在利用建模解决问题时使用符号语言的不准确、不规范、不简洁等方面及时纠正.

3)注重经典算法的数学软件的实现和改进

由于实际问题的特殊性导致数学模型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既要熟练掌握一般数学软件和算法的实现,又要善于改进和总结,使得现有的算法和程序能够通过修正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才有数学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其孝.把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人高等数学课的教学中去[J].工程数学学报,2003,(8):1-11.

[2]颜荣芳,张贵仓,李永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数学建模创新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9,(3)。

[3]郑毓信.数学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

[4]姜启源.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5):613-617.

[5]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建模[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周家全,陈功平.论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与数学素质的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2002,(4):79-80.

[7]付桐林.数学建模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导刊,2010,(08):89-90.

研究生发论文技巧

1、首先确定选题。选题很重要,选择合适自己专业与发展的选择题。2、查阅资料,列提纲确定论文的内容。3、分析阅读你论文的对象的目的,善于应用图表表达完整信息。先列提纲(用来反应你的思路结构,征求别人意见)。4、写出草稿,写作时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比如:仪器材料,实验方法,结果) 抽取有价值结果放入讨论,完成讨论,结论,引言。5、查阅资料,做试验,收集数据,写论文。6、写完论文,找导师查阅,修改。

一、选择合适刊物必须要选择相同的专业才可以,二、在发表论文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去提前进行发表,省级刊物的发表周期一般在三到六个月左右的时间。三、在选择期刊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了解刊物对,格式以及字数的要求,然后再开始撰写。四、选择投稿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投稿,另外一种就是选择代理机构进行投稿。

研究生论文写作技巧方法

一、研究生必备四本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一定要首先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作为研究生下面这几个 本子是必不可少的

1,实验记录本(包括试验准备本),这当然首当其冲必不可少,我就不多说了;

2,Idea记录本,每次看文献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先记下,由此产生的idea更不能放过,这可 是做研究的本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后翻翻会更有想法的;

3,专业概念以及理论进展记录本,每个人不可能对自己领域的概念都了如指掌,初入门者 更是如此,这时候小小一个本子的作用就大了;

4,讲座记录本,这本本子可能有些零杂,记录听到的内容,更要记录瞬间的灵感,以及不 懂的地方,不可小视!

这四本是你必不可少的,不过作为我们这些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还有一个应该具 备的本子就是英语好句记录本。 二、论文写作要点

1、选题要小,开掘要深;不要题目很大,内容却很单薄。

2、写作前要读好书、翻阅大量资料、注意学术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利用网络, 特别是一些专业数据库

3、“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的三新原则(老板教导的) 4、“新题新做”和“小题大做 总之,一点之见即成文。

三、如何撰写实验研究论文(唐朝枢)

论文发表意识: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是否急于发表(创新与严谨的关系);发表的 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区别(反映科学事实而不是反映作者水平)

论文格式:原著、快报、简报、摘要。不同于教科书、讲义,更不同于工作总结。

撰写前的准备工作:复习和准备好相关文献;再次审定实验目的(学术思想,Idea);实验资料 完整并再次审核 :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现状及背景;以前工作基础;本工作的目的;思路(可提假说); 对象;方法;结果。在… 模型上,观察 … 指标, 以探讨 … (目的) 2. M & M

⑴ 材料的写法和意义; 伦理.

⑵ 程序与指标。操作程序:能序贯,可操作性;方法: 多指标方法的排序;引出参照 文献简述;改良之处;哪些详或简?⑶ 统计学处理 3. Results

⑴指标归类描述,忌流水帐。不分析不解释,但要体现思路 ⑵ 文字、图、表相对独立,但避免重复

⑶ 避免统计错误:对照,均衡,随即,重复。计量-计数、绝对值-相对值、专一指标 —综合指标的转换。盲判与非盲判。技术资料直接概率法与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与两组资 料;等级相关与直线相关;多因素与单因素分析;配对资料与独立样本资料;非正态分布 资料;例数不当;平行管,混合样本;突出差异(绝对值, Δ值,变化%; 联合×、÷ 比值,分亚组等)有效位数的保留。统计学结论与专业结论。 4. Discussion

⑴ 背景材料:展开问题的提出;有关本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内容(不要离题太远)

⑵ 本实验结果分析:各指标的意义(与文献值比较),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⑶ 进一步对结果机理分析:结合文献

⑷ 本工作的意义、结语或小结,进一步提出的新问题 其它注意点:

① 引证讨论文献知识太多(不同于学位论文),掩盖了本工作的贡献 ② 分析不合逻辑,结论不当 ③ 讨论太浮浅,文献知识不熟悉 ④ 写成工作总结,缺乏学术高度

⑤ 要正确使用缩写词,尤其是组别缩写词 5. 参考文献:为什么要引文献

⑴ 立论依据的文献:新,权威性文献,不用快报或摘要 ⑵ 自己工作的自引:工作连续性

⑶ 实验结果与文献资料比较:新,可用快报, 会议及个人咨询资料 ⑷ 方法学:经典文献,注意引文准确,不要转引 6. 摘要:

问题的提出(Background);本工作目的;对象;方法(指标,分组);主要结果(数 据,统计);结论与展望

7.再推敲文章题目:不切题,过大、过小

8.投稿:按杂志稿约修定(留底).引用该杂志文章.忌一稿两投

9.致命伤:目的不明确;重复性工作无创新;方法学问题致结果不可信.临床研究:伦理;病 例和对照选择;临床关系充分分析

四、如何写好论文讨论部分:科学论文的讨论需要结构化

建议科学论文讨论部分使用的结构:陈述主要发现,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同其它研究比 较的长处和短处;特别要讨论结果中的差别、研究的意义、未解答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 向

讨论一开始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接着全面说明本研究的长处 和短处,两者不可偏废。实际上,编辑和读者最注意研究的短处,这是所有医学研究不可 避免的。编辑和读者一旦发现研究的短处,而作者未加讨论,他们对文章的信任会发生动 摇,心生疑窦:是否还有他们和作者都未发现的其它弱点呢?

其次,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 是比较其优劣。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 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作者可以放开去推测;但是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 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便作这种推测,也不该断言自已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 的错误。

接着应该讨论自己的研究“表明”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研究发现,以及对临床医生 或决策者有什么意义?此刻,作者的境地是危险的,多数编辑和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谨慎 ,不逾实证界限。由读者自己去判断研究的意义:他们是会做到的。作者甚至可以指出研 究结果证明不了什么,防止读者得出过度、不实的结论。最后,应点明哪些问题尚未解答 ,以及要继续做的工作。显然,编辑和读者不喜欢夸大的作法。事实上,作者对论文的这 一部分常常写得乱糟糟的。虽然无法阻止作者写一篇充满推测的文章,但切不可因推测而 毁了证据。

讨论部分有时也许需要别的小标题,但我们以为,现在提出的结构适合大多数研究论 文。尽管统一结构有难度,甚至受限制,我们相信这种结构会降低总的文字长度,防止不 恰当的推测和重复,减少报道偏差,提高报道的总体质量。这种设想是完全经得起检验的

。我们欢迎BMJ的作者和读者发表观点,如果反映好,我们将使用结构式讨论。 五、关于写英文文章的秘诀

我老板平均每个毕业的博士都有6篇以上的SCI,他从来不强求学生发文章,只教如何 做研究。下面的问题,他只和我说过一次,之后我的行动与之不相符就会被骂。现在成了 习惯来这样思考,做事,发现真是事半功倍。

1. 你在做研究之前,想过结果能不能发表没有?往哪里发?

2. 写文章的高手是先把文章大框写好,空出数据来,等做完实验,填完空就可以发了。正 谓心中有沟壑。

3. 在想不清楚要写什么,要发到哪里去,自己做的与同行做的有什么出色之处,之前,就 不要动手做事。去看文献,去想。想不清楚就做,不如不做

要想这样子做,就得先看文献不是?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 的,要知道你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东东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就 是看文献,想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要是先做事,做完发现别人做过,或 无法用理论解释,岂不是冤大头? 六、写论文的技巧

优秀论文的要素:1、正确选题;2、合适的切入点;3、简洁明了;4、说清自己的贡献;

5、可靠的/可重现的结果;6、可重复的过程;7、好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流程;8、精选的参 考文献

优秀论文的误区:1、Idea越多越好;2、一味追求革命性的,突破性的成果;3、数学、理 论和公式越复杂越好——显示自己的聪明;4、追求最好,史无前例;5、显示权威性,引 文中大量引用自己的论文。

写文章的条件:1、与研究工作相关,确实有了好的想法,不是为了写而写;2、取得了有 价值的成果,对学术界有贡献;3、实验成熟,经得起检验;4、已经需要记录下来和其他 人分享

写论文的要点:1、写出3~4层的纲要反复修改多次。2、从Introduction开写,回顾已有的 工作。3、要声明文章结构,不要直接进入细节。4、声明工作的动机和基本原理,提出潜 在的问题,自己进行回答。5、讲明自己工作与前人的不同,说明自己的贡献及其实际应用 前景。6、最后写Summary和Abstract,反复斟酌后确定标题。

Reviewer Check List: 1、论文是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给出了已有问题的一个新的 解决方案。2、论文的主要结果是什么?3、实验结果是否充分?4、论文技术含量如何?

5、论文是否对所提出的技术/结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6、论文写作是否清晰, 从而令本行业内多数研究人员可读?7、论文是否适当地引用和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 ?8、论文是否应该给予嘉奖?

IEEE Transactions on CSVT Review form: 1、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本期刊读者的兴趣?

2、论文所使用的方法的评价?3、结果是否具有新颖性?4、主要结果是否正确?5、论述 是否清晰?6、是否具有一致性(前/后,论述/结果)?7、引文是否充足?8、Reviewer的 意见:(Accept / Accept after a minor revision / Reject / Reject but resubmit a fter a major revision / Submit to another journal)。 七、论文写作技巧:

1、宣传自己——说明论文的重要性。流程:a)问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 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对D进行实验,和A、B进

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解释为什么D是更优的,而其他的思路(比如E)是 不行的;h)阐述D的有效性和局限性;i)对D进一步发展的讨论。要点:j)简洁最重要; k)不犯粗心的错误,仔细验证结果和适当选择用词。

2、细心修改。步骤:a)30%的时间细心思考,70%的时间认真写作初稿;b)把写好的论文 放一段时间;c)逐字逐句地阅读论文;d)请其他人帮助阅读和修改;e)在修改的时候, 从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论文(Reviewer / boss / colleagues / proof-reader);f)仔细 修改的次数 > 3;修改的总次数 > 5。要点:g)自己读自己的论文很乏味,并且不易找到 错误;h)为了论文的小的层次提升,要付出大量劳动。

3、优化英语。步骤:a)自顶向下地组织论文(大纲/逻辑/流程);b)用其他的优秀论文 (尤其是同期刊/同系列的论文,优秀书籍)作为范例;c)请别人帮满阅读和修改语法和 用词;d)记录自己用词和语法的错误,进行积累。要点:e)用词和语法固然重要,但是 结构和逻辑更加重要。 八、优秀论文结构范例:

1、Abstract—— 对自己工作及其贡献的总结:a)阐述问题;b)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和 结果。

2、Introduction——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纲:a)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 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D的基本特征,和A、B进 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文章的基本结构,大纲。

3、Previous Work——说明自己与前人的不同:a)将历史上前人的工作分成类别;b)对 每项重要的历史工作进行简短的回顾(一到几句),注意要回顾正确,抓住要点,避免歧义 ;c)和自己提出的工作进行比较;d)不要忽略前人的重要工作,要公正评价前人的工作 ,不要过于苛刻;e)强调自己的工作和前人工作的不同,最好举出各自适用例子。 4、Our Work——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个部分:a)从读者角度阐明定义和表示法; b)提供算法的伪码,图解和相应解释;c)用设问的方式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潜在问题; d)复杂的冗长的证明和细节可以放在附录中,这里关键是把问题阐述清楚;e)特例和例 外应该在脚注中给予说明。

5、Experiments——验证提出的方法和思路:a)合理地设计实验(简洁的实验和详尽的实 验步骤);b)必要的比较,突出科学性;c)讨论,说明结果的意义;d)给出结论。 6、Conclusion——总结、前景及结文:a)快速简短的总结;b)未来工作的展望;c)结 束全文。

7、References——对相关重要背景文献的全面引用:a)选择引文(众所周知的结论不必 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要引用);b)与前文保持一致。 8、Others——致谢、附录、脚注。

处理被拒:1、理解被国际权威期刊拒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70%以上被拒),保持良好心态 。

2、感谢编辑和Reviewer的意见和工作。3、询问副主编,自己可以怎样处理这篇论文最合 适(重投/改投/撤回)。4、继续新的研究或补充修改后改投其他杂志。

常见问题:1、是否可以一稿多投?千万不要!但是一篇会议论文经过修改以后可以再投期 刊。2、是否可以建议副主编如何处理自己的论文呢?不行,但可建议他别让某人评阅。3 、如4月都未收到副主编回复怎么办?写一封友好的询问信,别催得太紧,别找主编。4、 如和副主编意见严重不和怎么办?可以找主编,但是别经常这样做。5、如果和主编的最终 决定严重不和怎么办?没有办法了

找一个合适的期刊或会议,在他们的网页上会有投稿入口,按要求提交所有资料后,根据编辑的反馈进行修改,直至录用。

师生沟通意识技巧的论文的文献

[1]试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 曹丽花. 教育现代化. 2017(06)[2]把握教学细节,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J]. 江志峰.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1)[3]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 武墨超. 知识经济. 2016(13)[4]科学把握材料 服务课堂教学[J]. 郑曼慧. 赤子(上中旬). 2014(15)[5]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J]. 程艳艳. 学周刊. 2015(08)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目前在大学课堂里出现的"课堂冷漠"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论文对课堂互动性进行研究,采用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目前大学课堂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课堂冷漠”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讲台下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患上了这种“冷漠症”?据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制存在着问题[1]。大多数高校课堂上仍然沿袭了过去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受教主体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性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按照传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灌输,就会出现消极被动的听课现象,影响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互动教学法[2]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能使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从厌学变成乐学,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的教学。

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担负着组织教学活动的重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教学互动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顺畅交流。它需要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活跃课堂氛围,而学生的参与和关注又会激发授课教师的积极性,给授课教师更多的压力,推动其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去备课和授课,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从而形成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

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3]。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式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引入当下发生的某个公共事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的讨论中来,让他们在质疑和阐发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形成对这个理论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让同学们理解这个理论的多面性,形成更丰富的认知。

(一)课堂互动

互动式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使学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围绕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教与学的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前与课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是“善教”和“乐学”的有机结合,“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乐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因此,在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气氛。

2、教师为学生提供互动空间。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态要开放、自由,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

3、教师以教材为依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进而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课后互动

课后互动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利用课外教学环节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是实施师生互动的极好机会。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信息,这个过程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师生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交流,比如可以建立qq群,学生们可以在群里自由的发表观点和见解。有的学生课堂上不喜欢发言,但在群里却能和老师无拘无束地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不仅可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题,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谊。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部动机。师生间诚挚的、健康的情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也是师生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动力。

二、实施互动教学的条件

(一)互动教学给教师提出的要求

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要想驾驭好课堂,就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丰富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前必须进行认真充分的备课,并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设计教案。另一方面,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设计好如何既能使学生掌握所讲知识,又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地通读与理解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寻找适应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其次教师要在全面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这样才能在备课中开阔视野,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讲起课来游刃有余,有张有弛,轻松愉快。另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引用的实例,使课堂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因此,教生的课前备课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的备课,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3、研究教学方法

同样一堂课,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专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堂课如用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课前备课应尽可能将各种教法互相配合,以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互动教学给学生提出的要求

互动式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参与,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自我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互动教学目的,学生在课下需要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讨论的需要。

1、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一些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教学的成功起到促进作用。

2、课堂发言。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发言交流。学生的发言和汇报,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实践的`乐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

3、教师引导,质疑解惑。当学生将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的学习信息,向同学汇报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点评时,一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二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广泛地学习,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习中对疑难问题进行的辨析、研究、探索,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书本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不断求知、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教学实现过程

互动式教学要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互相呼应,产生活跃的气氛,才能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1、采用合适的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互相交流。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采用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案例的穿插必须恰当。恰当、合适的案例来源于教师平时的收集和积累以及不断的更新。所以,成功地上好每一门课,甚至每一节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和智慧。

2、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一堂典型的课堂教学课上,教师的讲授时间应在上课时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讲授的内容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剩余的课堂时间应安排学生有准备地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点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地阐述自己观点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对知识由“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实践证明对于以上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极好。

3、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上台进行讲解

该方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演讲能力以及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要实现以上三种方式的互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更深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驾御课堂交流、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将同学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

三、结论

通过采用互动教学可以改变“课堂冷漠”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教学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既要驾驭好课堂,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互动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要求,他们需要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121—124。

[2]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43—43。

[3]程玮。论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15—16。

[1]David Hopkins[英]著.杨晓琼译.教师课堂研究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赵宏平:农村中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丁岩: 小学师生课堂互动的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09(9).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