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农村隔代教育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5 08:49:53

农村隔代教育论文题目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从现实来看,弊大于利,我们应该从政策层面、从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父母教育意识的提升几个方面来尽量消除隔代教育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隔代教育;政策调整;学校监护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18-02

“隔代教育”又称“祖辈教育”,简单的理解就是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对孙辈承担主要的家庭教育责任。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在本文中特指,在农村家庭中夫妻双方都健在,但是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里,即留守儿童,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这些隔代长辈担负教育孙辈、与孙辈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责任。

一、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消极影响

隔代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隔代教育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弊大于利,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在数万人中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1]。这说明,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会对孩子身心发育、完整人格形成、行为发展等多方面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隔代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对孩子性格个性的消极影响

性格的形成有先天的因素影响,但后天环境对于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和谐的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增强情商,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巩固;而压抑落后、矛盾丛生的环境则会导致性格的偏激。隔代教育中,老人们在教育观念上,重养不重教。同时老人容易溺爱孩子,过度保护、过度关怀会滋长孩子自尊自大的心态,养成蛮横不讲理,骄纵的性格。个性即个体行为是识别一个个体最明显的自我特征,它有别于群体行为,但也离不开群体行为。个体行为强调自身的个性特点,在群体中有自我思想与认识。但是在隔代教育的影响下,孩子个性行为的发展却不容乐观。农村教育理念与教育力量本来就相对滞后。老人对孙辈的教育极度依赖自己的生活经验,经验主义至上,日常生活中更是很少接受新生信息与事物,旧有的思想观念无法满足孙辈发展自我个性的需求。

(二)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成年期的每一个痛苦都可以在其幼年找到伤痛的烙印。”成年期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源于他的儿童早期。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农村隔代家庭教育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学生缺乏依靠,有一种不安全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祖辈不能解决,学业成绩不佳,他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因此形成自卑、冷漠、自私的内向性格。另一方面,祖辈人在年龄上不如青年,易表现出脾气暴躁、不稳,并伴有抑郁、忧虑、焦虑等负面心理倾向,孩子与之长期相处,容易产生自卑厌学、考试紧张、人际交往恐惧等轻度的心理障碍。再次,虽然有祖辈的照料,但缺乏亲子之间的沟通,一些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认为父母不管他、不爱他,对社会及他人有强烈的不信任感。在多种因素的交织下,他们逐渐形成了冷漠、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心理。另外,由于隔代老人的溺爱,事事都一手包办,不让孩子动手,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生活自理能力自然不如他人,表现出懒惰、做事拖拉、娇气、骄横的性格特点。

(三)对孩子学习行为能力的消极影响

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学习成绩普遍不好,整体成绩堪忧。在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中获悉,成绩优良的仅占26%,不合格的高达30%。归结起来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课后学习能力和家长配合的要求高,而老人普遍素质不高,且观念传统,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不利于孩子智力开发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老人疏于对孩子学习的管教,觉得孩子学习情况自己反正不懂,索性就不管。

二、改变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象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普遍存在,它的种种弊端已经露出端倪,但是它对这一代留守儿童人格性格的长期影响还在较长一个时期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当这部分人长大成人,他们童年的负面经历将会对将来的家庭和谐、孩子教育、社会稳定等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隔代教育现象必须引起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减少这种家庭教育模式的负面影响,将其和亲子教育互相补充,相互协作,培养越来越多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人才。

(一)加大政策调整消除子女随读的障碍

作为政府来讲,可以看到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层面造成的,比如户籍制度、高考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城乡二元制度、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因而只要政府从制度层面上有所作为,完全可以大大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对中小学生来讲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的空间模式。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的农民工辛辛苦苦的工作,他们完成的常常是城市中最劳累同时又是最重要的工种,这批为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作出基础贡献的老百姓理应享受他们所服务的城市的教育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源。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家长,若能让孩子随自己到务工、经商之地就学,一方面能够加强亲子教育,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减少孩子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孩子接受城市的优质教育。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农民工为父为母的权利与利益,适时调整外来人口子女就学政策,使外来人口的子女有机会平等地享受当地的教育。

(二)尽量减少双亲外出的方式

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其优势和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儿童期作为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隔代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隔代教育现状的利弊分析》

摘 要: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其优势和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儿童期作为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分析利弊,改进方式方法,发挥优势,促使祖辈与家长良性互动,发挥隔代教育的最大功效。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家庭教育 幼儿教育 良性互动

现实社会中,很多年轻父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之中,于是隔代教育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教育形态。亲代的教养角色被隔代所代替。儿童正处于人生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接受怎样的教育,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儿童入园,甚至一生的发展。但是,在我国,更多孩子的婴儿期、幼儿期、少儿期,甚至是成年早期,都是跟祖父母一起度过的,祖父母成为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一、隔代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一般有两种,直接由父母抚养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随着社会家庭教育结构的改变,“421”式的家庭结构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家庭教育的投入也随之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转型、各行各业改革高速发展,年轻人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他们既要加倍投入到工作之中,争取事业的成功,又要兼顾家庭的幸福美满。倾注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只能将孩子交给父母照顾。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隔代教育大有增长的趋势。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王极盛的研究,将隔代教育归结为三种类型:一是过分关注型。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增加许多经验,增强能力。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而代之,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二是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对孩子做任何事都不放心。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时,祖辈会因为嫌孩子碍手碍脚或担心孩子受累等原因而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制止。这样,无形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愿意去尝试。

三是民主、温暖和理解型。有的家长会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但这样的方式确实能使孩子的能力得到最好发展。

二、隔代教育利弊因素

1.不利的因素

(1)过分的溺爱和保护。溺爱是祖辈带孩子的主要问题。老年人出于对孙辈的过度疼爱,常常对孩子百依百顺,关怀呵护,所以由老人带大的孩子一般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2)部分祖辈观念的相对落后。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A.哈里森等人曾根据大脑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指出,在童年时期由父母或相当于父母的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永久不衰地记录在每个人的“人格”磁带上。祖辈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做法对正处于习惯形成阶段的儿童的负面影响。许多爷爷奶奶,特别是农村祖辈,观念相对落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

2.有利因素

(1)祖辈比父辈在情感和时间上都占有优势。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本能地对孩子产生慈爱之心,对幼儿的日常行为能够更全面地注意。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一般地说,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2)有利于幼儿学习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瑰宝,成功的隔代教育,会使孩子对此有所了解,并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风气变得日渐浮华,成年人不免会沾染上诸如急功近利、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孩子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勤劳、朴实、节俭、诚信、孝顺等现代社会并不过分强调的传统美德会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孙辈,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受益终生。

三、对于优化隔代教育的建议

家庭教育专家李洪曾说,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要改变目前隔代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年轻父母和祖辈们要共同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扬长避短,克服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发扬其中的优势。

1.端正对早期教育的认识

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中,既强调儿童基本素质的塑造,又强调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充分体现完整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是儿童教育的核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为个体以后的全面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基础与可能,而不能成为儿童以后教育的绊脚石。对儿童来说,文化知识的传授只是早期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而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对此年龄段的儿童发展更为重要。

2.提高祖辈家长的育儿素质

积极协同幼儿园、社区,开办家长学校,编辑适合老年家长阅读的早教普及性读本,传授一些早期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介绍一些生活化的,便于家庭操作的婴儿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裴斯泰洛奇指出,儿童心理能力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现象,存在程度的差异。教育者要考虑儿童年龄阶段问题。早期教育的宗旨之一就是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早期教育观念、知识、方法的培训,使祖辈家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3.积极打造混合型家庭教育模式

祖父辈充分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沟通,促使混合型家庭早期教育类型的形成。首先,各自定位。父母对孩子具有直接的抚养和教育责任。而老人除了尽到抚养照料的职责之外,也要做亲子之爱的润滑剂。两代人要多沟通,尽量多为孩子着想,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教育不仅关乎家庭,更关乎社会。不仅需要家庭成员内部父辈、祖辈、孙辈的协调,更需要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持,为隔代教育提供更好的环境,促进其长久正面地发展。为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努力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通过积极引导,开展大量的、鲜活的、校本的隔代教育应用性课题,促使更多的祖辈家长们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家长,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通过学校、社会与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隔代教育的论文

在学前 教育 论文中,题目占据着重要地位,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论文质量高低。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学前教育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一) 1.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 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3.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4.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6. 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7. 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8. 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9. 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10.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11. 某地区 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12.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13.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14. 美术教学(音乐、科学、语言、数学、游戏、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15.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研究 16. 论幼儿园的研究性教学 17.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时间、空间、物质)及对策 18. 蒙台梭利教学思想的实践运用 19. 关于幼儿小班游戏发展的研究 20. 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研究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二) 1. 特色幼儿园研究(园级特色、班级特色、教师特色研究) 2. 幼儿园男性教师特色塑造研究 3. 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名师、入门教师、跨行教师等) 4. 震后灾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5. 震后灾区幼儿心理抚慰教育研究 6. 灾区幼教机构环境创设研究 7. 幼儿歌谣创编研究 8. 幼儿早操研制的理论与实践 9. 幼儿舞蹈编制研究 10.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毕业学生的调查) 1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2.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13.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4. 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5.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6.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7.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8.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9.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20.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幼儿园各年龄班阅读材料的选择情况调研 2. 幼儿园课程内容综合化情况调研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研 4. 民办幼儿园教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5. 幼儿园 安全教育 实施现状研究 6.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个案研究 7.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8.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9. 幼儿园双语教学的个案研究 10. 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12. 农村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 在园幼儿心理伤害问题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14.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对策的研究 15. 幼儿园家长工作现状的调查 16. 班级中教师对幼儿个别化教育的调查 17.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的调查 18. 幼儿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和指导情况的调查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四) 1. 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研究 2. 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3.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4.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5. 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6.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7.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8.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9. 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10. 关于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11.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2. 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3.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的研究。 14. 关于家长选择幼儿园时的主导因素研究。 15.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期望的现状研究。 16. 关于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配合现状研究。 17. 35岁以下年轻父母的早教观念的现状研究。 18.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19. 关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20. 关于男幼儿与女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差异因素研究。 猜你喜欢: 1. 学前教育类论文题目 2.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指导 3. 学前教育学术论文范例 4.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范本 5.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

关于隔代教育论文的题目

隔代 教育 与亲子教育一直是我国 家庭教育 的两种基本方式,共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隔代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年轻父母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隔代教育成为近年来经济变速发展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正是基于这样达到问题,阐述隔代教育的利弊,从教育方式和理念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利弊 教育方式 理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教师报《幼儿教育周刊》第31期提出了隔代教育时代来临,并发表了评论员 文章 ――隔代教育“隔”住了什么?作为一名从事幼儿师范教育的教师,面对隔代教育时代的来临,需要积极地去应对隔代教育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加快,自我实现的意识增强,生存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剧,不管是城市的“白领”,还是农村的“来城务工群体”,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带养,这样的社会现实,促使祖辈们承担起更多对孙辈的教养职责,而隔代教育作为近年来经济搞速发展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正在对众多 儿童 的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1问题与现象之辩

暂时对隔代教育的优劣不予置评,而对隔代教育应以一种社会现象而非社会问题进行定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国,甚至全世界隔代教育的出现都是不可避免,可以说隔代教育的出现是必然的。细究隔代教育出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1)在城市,双职工家庭占了多数,许多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孩;在农村,迫于生存压力,很多年轻的父母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务工,由于经济、入学、生活习惯等原因,将小孩交给留在家乡的父母亲教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留守儿童的数量迅速增加(达7千万),隔代教育问题也就显得十分凸显。

(2)长辈在教育晚辈时有天然的优势,这也就是出现隔代教育的客观原因。一方面,长辈对教育小孩有 经验 ,这种经验是年轻父母所没有的。另一方面,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也使得他们在教育小孩时表现出更多的爱心和兴趣,与其请别人来带小孩,不如让自己的父母帮助自己。

现代社会“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也间接导致了隔代教育现象的出现。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四二一”型的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也成为普遍的现象,许多老人退休后跟随自己的儿女生活,也就顺其自然地帮着他们带起了小孩。隔代教育是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将其当成一种社会问题一棍子打死,更不可能设法通过某种手段杜绝它的出现,给予高度关注。

2利弊之辩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特别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祖辈群体的存在现状,隔代教育对幼儿的成长上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我们必须优化隔代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教育模式的基础框架下,避免隔代教育的不足,让教育和临代教育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模式。

(1) 隔代教育造成“隔代亲”是父母永远的“心头痛”。根据发展心理的研究成果,婴儿期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获得信任感,而这种亲密与信任的培养是在2岁之前培养起来的。如果父母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失位”或者“错位”,以后要建立起这种亲密感可能就十分困难。由长辈教育长大的小孩往往在回到父母的身边后,表现出生疏甚至是排斥等不良反应,这种隔阂是对小孩发展不利的。

(2) 家庭教育方式有民主型、放纵型与专制型几种,在民主型家庭中长大的小孩往往表现出最健康的心理特征。而通过隔代教育长大的小孩可能表现出娇惯、自卑、暴躁、不安全等不良性格特征。家养而不教,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中,经常出现溺爱、放纵或是专制等教养方式。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不良性格,而这也是在以后的教育中很难纠正的。

(3) 观念的撞击是隔代教育不可避免的话题,传统与现代的争论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更为激烈。长辈的教育观念往往陈旧,甚至是有点不合时宜,在老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作为教育成果的孩子就有可能有些“先天不足”,如保守、不自信等都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两代人关于教育孩子的争论中,经常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谁都不会妥协,教育就可能成为一场“拉锯战”。

但是隔代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优势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显而易见的就是,长辈对小孩有天然的感情,这种情感的优势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东西。细心、尽力与无私让小孩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感情与浓浓的爱。在教育小孩方面,老人也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经验,一些素质较高、社会经历丰富的老人对孙辈的教育也非常成功。

3教育方式与理念之辩

近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出现很多严重问题,其中日益普遍的隔代教育问题更令人担忧,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 方法 ,教师要相互沟通协调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关系,让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形成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特别是教育方法,要反对祖辈家长对孩子的各种需求,他们通常采用简单的、直接的满足方式,忽视在引导孩子获得满足的过程中,让孩子探索学习和接受锻炼的机会,过分强调安全,不敢让幼儿冒险,不利于幼儿自信心和胆量的培养。

在教育理念上,一些祖辈家长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价值观教育观、比较保守,观念过时。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往往重情感,轻理智,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缺乏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这不仅需要个体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努力创造良好条件环境,更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论,让隔代教育不隔儿童的身心发展,不要让隔代教育隔住儿童的未来。

4隔代教育对策

政府实行政策扶持,推行子女随家长就读

政府首先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让户籍与学籍脱钩,推行子女随家长工作地就近入学,实行同等待遇。

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构建社区教育网络

政府加大投入,并实行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政府应根据地方学生的数目,建立相应数量的学校,并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教育管理,关注留守孩子真空

政府牵头,各所学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对有隔代教育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比如对学生祖辈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 学习方法 教育等,以减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影响。

总之,隔代教育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它有利但更有弊,其原因是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降低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然后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东子.隔代教养难以替代父母之爱[N].健康报,2009-8-14(004).

[2] 傅晨.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J].科教纵横,2010(9).

[3] 黄珊,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4] 何梅.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服务功能[J].内江科技,2007(3).

[5] 何突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4(6).

[6] 李洪曾.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与隔代教育的研究[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5(6).

[7]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8).

[8] 李雯婷.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摘要]:迫于当前繁重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父母照顾,再加上父母退休后闲暇时间多,又喜欢照顾子孙,这样就不知不觉形成隔代教育,那么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 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既然隔代教育部可避免,怎么样减少隔代教育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隔代教育 利弊 不容忽视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生活节奏飞速运转时代,生活压力巨大,当孩子出生时怕影响工作,孩子基本都有自己的父母带;年轻父母不能把孩子推给老人,要让孩子同时处在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两个轨道上成长。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但是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如何对待利弊?有专家呼吁:隔代教育不能替代亲子教育,既然隔代教育部可避免,怎么样保留隔代教育的长处,减少弊端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

我们来探讨一下,老人教育孩子的利弊和怎么预防隔代教育产生的害处:

隔代教育的优点:

1. 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造成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带给宝宝过多的心理压力,妨碍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宝宝,也更容易融入小宝宝们的游戏,跟宝宝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

2.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宝宝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并且不会像没有经验的父母那样,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慌了手脚,相反,他们显得更为淡定。祖辈们这种处事的方式会带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同时也能给父母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对解决这些问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祖辈们的加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宝宝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为宝宝提供了性别模仿的对象,也为宝宝学习与异性相处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无形中给予了宝宝正确完整的性别意识教育,对宝宝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4.传承优秀的 文化 传统。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它们对中国的持续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正在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下逐渐消失,或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老一辈会更多地保有这些传统的文化和美德,有他们参与教育孙辈,宝宝们不仅可以接受先进的文化的熏陶,也有机会更好地传承这些优秀的 传统文化 和美德。

隔代教育的缺点:

1.教师感悟:问题学生祖辈“造”。学校里其他同事也有同感,“老人管教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比起直接由父母带的孩子要欠缺很多,他们也许有很多想法,但很难形成完整的语言。在生活方面,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对差。”如果是女孩由祖辈管教,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创造性和安全感。据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小学前三年至关重要。因为在这三年里,孩子们将会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他们的性格、兴趣会在这个时期基本稳定下来。

2.过分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 对子 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3.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

怎么样避免隔代教育的带来害处:

1、避免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应避免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避免隔代教育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

4、避免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切忌少外出活动,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既然隔代教育不可避免,那就正视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利弊,给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给孩子美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刘文

[2]《以积极情绪影响幼儿心理健康论文》王鸽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4]《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刘虹

在隔代教育中,虽然祖辈对幼儿的教育也是亲子教育的一种形式,但是与父母亲子关系还是有着很大差别,会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隔代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试析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摘 要:在我国幼儿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需要工作,没有时间教育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便是隔代教育。在隔代教育中,虽然祖辈对幼儿的教育也是亲子教育的一种形式,但是与父母亲子关系还是有着很大差别,会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阐述了隔代教育现状,分析了隔代教育对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隔代教育 幼儿 社会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to Young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HAO Xue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In our early childhood family education, because parents need to work, and they have no time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the main bearer of family education grandparents or grandparents, this family education is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although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is a form of grandparents parenting, but parents still have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ld the difference,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would be adversely affect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quo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impact on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children; social skills

在当前的幼儿父母结构组成中,多为80后,而这个群体又多为独生子女,由这种“双独”家庭生育的幼儿一出世就同时面临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两方面的疼爱。而且随着80后父母工作节奏的加快,也没有时间照顾幼儿,在这种情况下,由祖辈照顾孩子,并承担家庭教育便造成了隔代教育现象。

1 隔代教育现状分析

隔代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在当前超过75%的幼儿与祖辈生活在一起,隔代教育问题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隔代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在幼儿时期,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始,而隔代教育并不能完全替代父母教育,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就会给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隔代教育对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容易使幼儿养成自私的习惯,不利于幼儿语言发展,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培养等等。

2 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的习惯

在“双独”家庭中,幼儿的祖辈们一般都会对幼儿特别宠爱,甚至是溺爱,对于幼儿的各种要求都会满足,幼儿祖辈们众星捧月般地宠爱幼儿,往往就会养成幼儿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自私、自负、霸道等。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幼儿,其社会交往能力便存在着一定缺陷,例如一些幼儿在和其他同伴交往中,就经常会有各种自私的表现,可能会霸占玩具、食品等等。而且隔代教育同父母教育有所不同,隔代教育中祖辈很少对幼儿进行严厉的管制,即使幼儿犯了一些错误,祖辈也往往并不对其进行惩罚,使得幼儿很难明辨是非,反映在社会交往能力中,便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

语言交流的不足抑制幼儿语言发展

语言交流方面的不足主要是指祖辈往往并没有现代幼儿教育的观念,在语言组织上有着较大的缺陷,祖辈在同幼儿语言交流中也就会影响幼儿,使得幼儿的语言发展受到抑制。同时,很多祖辈对于新鲜事物并不了解,在与幼儿交流中很难涉及到新鲜事物,所用词汇也比较陈旧,幼儿受到这种影响,在语言发展上也会呈现出一些特点,因而当幼儿与其他幼儿或者老师进行交流时,对于一些新鲜事物就很难理解。由此可见,这种语言交流上的不足主要是由代沟产生的,很难进行改变,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而且幼儿受到这种语言环境的影响,在普通话学习中也可能会面临着一些困难。

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应当指出,在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与父母教育是有着较大差别的,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们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幼儿在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受到了影响,这种影响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祖辈与幼儿之间的亲情和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亲情有着较大差异,祖孙情并替代不了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亲子情,当幼儿缺少父母陪伴时,其感情上的相关心理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继而影响幼儿健全人格方面的发展。同时,由于祖辈年纪较大,本身也会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幼儿在这种环境下长大,长期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也会给其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

扼制了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幼儿的依赖性

由于祖辈往往会溺爱幼儿,所有的事都会“代劳”,这就使得幼儿独立性较差,对于家庭和祖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反映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上,便是缺乏自主交往与独立性。据调查统计,祖辈对于幼儿的溺爱率比父母对于幼儿的溺爱率更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也与祖辈的心态有着重要关系。诚然,从对幼儿的关爱这一角度来说,祖辈们百般呵护无可厚非,但是过于溺爱的话就可能使得幼儿丧失独立能力。例如当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后,其适应期将可能比其它幼儿更长,甚至一些幼儿还会长时间地哭闹,无法适应新环境,这些都是幼儿缺乏独立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具体表现。

3 提高隔代教育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对策

父母应加强亲子教育

作为幼儿父母,应当积极承担起对于子女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工作忙就将幼儿“丢给”祖辈,隔代教育相对于父母的亲子教育而言有着很多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不利影响。因而父母应当定期与幼儿进行交流和互动,如果条件允许,应当每天都进行交流,加强亲子教育,应当让亲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而不能被隔代教育所取代。同时,在亲子教育中,受限于时间的限制,父母应当采取一些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采取适宜的方式,提高家庭教育中的效率,在关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采取一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因而也负有重要的教育责任,祖辈应当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同时也要避免对于幼儿的过度溺爱,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因此应当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积极进行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做到与时俱进,接受现代家庭教育理念,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培养幼儿活泼、独立、自信、开朗等方面的性格。为了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祖辈可以在家中与幼儿进行更多、更加适宜的交流,多使用普通话和幼儿交流,对于一些新鲜事物也可以对幼儿进行详细讲解,让幼儿在这种良好的语言环境下受到熏陶。

父母和祖辈进行充分沟通

要改变祖辈传统的教育观念,作为幼儿父母也应加强与祖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针对幼儿和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扬长避短的措施,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弥补隔代教育的缺点,给幼儿提供一个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所谓扬长避短,就是可以发挥祖辈在照顾幼儿方面的细心、有经验、有耐心等优点,这对于幼儿身体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而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方面,父母则可以和祖辈进行沟通,共同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教育方案,弥补隔代教育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应当避免祖辈自身的负面情绪影响幼儿,让祖辈充分了解到负面情绪对于幼儿的不利影响,尽量进行负面情绪控制,给幼儿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氛围。

幼儿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在学校教育中,幼儿园也应当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温馨、更加良好的交往环境,让幼儿能够在这个环境下积极同其他幼儿和教师进行交往,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事实上,幼儿园是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重要活动场所。在这里,幼儿能够认识更多的同伴和教师,在这种社会交往中,幼儿也能获得心理需求上的满足,这对于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幼儿交往活动,通过一些游戏活动,利用幼儿的游戏天性,让幼儿能够在游戏活动中主动和同伴交往。对于一些由于隔代教育而存在社会交往障碍问题的幼儿,教师应当及时关注,并且进行正确的引导,改变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的一些“毛病”。由此可见,幼儿园所提供的学校教育,也是消除隔代教育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所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随着隔代教育已经成为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主要形式,隔代教育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受关注,而且这对于幼儿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而,作为幼儿的父母、祖辈以及幼儿园应当积极重视隔代教育在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问题,提高重视程度,针对隔代教育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影响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进行解决。父母和祖辈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更加适宜的方法,幼儿园也应当为幼儿创设出更好的交往环境。这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思强.家长教养态度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及转变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81-82.

[2] 王莹莹,马琳,任珊珊.独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学理论,:102-103.

[3] 陈扬.幼儿社会交往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J].职业时空,:168-171.

[4] 梁军,刘玲.浅论隔代教育的“相隔”与“相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21+24.

[5] 王娅霜.隔代教育问题浅探[J].科技创新导报,:140-14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隔代教育论文

农村农村安全教育论文题目

教育 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义务教育更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农村义务教育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农村义务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一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漫谈》

摘要:长期以来,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广大农村中小学校,采取多种 措施 大力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成为摆在广大农村学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道严峻的现实课题。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深感焦虑,下面就农村学校教育发展问题,浅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

中国分类号:

一、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现状

总体看来,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教学点教师,教师队伍现状令人堪忧。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这部分教师年龄偏大,整体素质不高。除了统发的财政工资外,基本上无 其它 收入。

二、现状成因

1、工作环境因素

教育基础设施设备薄弱,在农村学校来,办公条件很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约了教师的发展。而有的教师面对着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不再象以往那样的耐心,对自己的工作和教学效果没有更高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越来越对周而复始的劳动感到厌烦,缺失了工作热情。

2、职业及教师专业素质因素

教师被认为是社会上最崇高的职业,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教师又是一种多角色职业,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和心理治疗工作者。而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一是近年来师范院校办学越来越市场化,师范教育质量普遍下降,学生质量下滑,新教师的源头导致教师素质整体质量在下降。二是教师参加工作后的学历进修走过场,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教师的继续教育机会不多、手段单一、资源缺乏、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够,不能跟上基础教育改革步伐。四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终身学习精神,能真正把教书当一门学问来做的教师不多。靠 经验 站在讲台上,吃老本,思想封闭,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把以前的一整套 方法 全都抛掉,确实不适应,农村教师特别是部分中老年教师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手段还不太适应,有条件的学校已经配备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室,但由于学校没有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教师又不重视专研,所以对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情况并不好,没有充分发挥出这些先进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

3、思想道德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和作风的影响和渗透,个别教师沉迷赌博、不务正业,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向学生及学生家长索要钱物,甚至有道德败坏的案例发生。而当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中,教师聘任制已实施多年,但是学校没有用人自主权,教师违纪了,学校没有权利给予处分甚至开除,即使有校长大着胆子处分一两个教师,但这种处分的震慑力并不大,这部分教师认为校长拿他不敢怎么样,任然我行我素,丝毫没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4、专业结构失衡

在农村学校,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极为普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普遍较低。农村学校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非常突出,大部分学校专业教师极少,只能由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语文教师教英语、教数学,一个专业 毕业 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并不少见。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已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严重的制约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5、农村学校学生、家长的因素

农村的孩子由于诸多原因,综合素质往往不随人意,学生越来越难教。目前留守学生占了农村学校学生的绝大部分,这些学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差、自私、冷漠、不遵守纪律、厌学情绪较重。免费义务教育实施以来,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部分家长不够重视孩子的学习,老师不厌其烦的工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家长普遍素质较低。一些家长法纪观念淡薄,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孩子无法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学校教育与 家庭教育 难以形成教育合力,无形中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6、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教师的收入分配还不够合理

国家虽然多次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但总的幅度不大,人均收入较公务员等其它行业以及城市学校仍然偏低,吸引不了优秀人才落户农村。

目前,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由于学校中、高级职称有名额限制的,特别是高级。达到条件的教师远远多于限制的名额,造成资历、学历、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师之间(尤其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收入差距过大:高级与初级相差接近一半。而且严重影响退休待遇.办好学校,要靠90%以上教师。职称取酬的收入差距,有着太多的人为色彩,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最为强烈,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政策影响安定、破坏公平、损害干群关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严重威胁。

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切实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多举措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的任务。农村学校的教育发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学校要利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一是要加强教师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二,作为校长,学校的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情感沟通使教师乐于工作。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取得老师信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缓解教师工作、生活上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三是强化制度建设。要让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聘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在职称聘任和工资待遇上实行能上能下,在用人上能进能出。

(二)扭转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局面,多种举措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教师调配上要充分尊重学校意见,加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尽量让教师从事本专业教学。要通过定期检查学习情况、每年为教师购买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办好教师阅览室、定期举办教师专业知识考试等形式,营造学习氛围。实行城乡学校的结对帮扶。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城市学校定期到结对学校培训教师,结对学校适时组织教师到结对的城市学校学习、听课,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加大农村学校经费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尽快改革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

政府要加大农村学校经费投入,为农村学校建设及教师培训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是关键。

为防止分配不公已日益从经济问题造成民生问题演变为严重社会问题。改革和发展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任务繁重,肯定会阻碍重重,但是,教育的振新,国家的发展,唯有在改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作为负责任的政府,必须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勇敢前行。

振新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新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作为学校层面,必须加强教师管理,作为政府层面,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二

《农村义务教育对策思考》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科技、 文化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人力资源竞争的核心,其实就是教育的竞争。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从法律、政策、办学思想、教师质量等方面提出发展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经济学上有一个“迂回生产”的概念,即要生产某种产品,应该先制造生产这种产品的工具。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核心,其实就是教育的竞争。因此,各国要发展,首先要搞好教育问题。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代表们一致强调发展文化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此后,教育部宣布:自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在未来五年将至少投资2,182亿元支撑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确保“农村孩子上得起学”。另外,在今年,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达,而其内容有相当的部分是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这些都将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它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首先,我国各个地区已经基本普及9年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各级政府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国务院决定,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做到“三个确保”,即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中央财政从2006年开始,每年安排50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专门用于帮助中西部地区发放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另外,在中央专项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各级政府筹措资金,集中消除中小学危房170万平方米。第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大力推进人事改革,优化师资力量。目前,我国现有的师范院校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办学规模,基本满足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需求。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高等师范本、专科学校在校学生数约135万人;中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约66万人;教育学院在校学员数约30万人;教师进修学校在校学员数约19万人。

二、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一直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目标错位,人们对义务教育认识有偏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由于农村人民生活环境的限制和思想观念的落后,许多人把升学等同于成才,认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就是每年的升学率是多少。因此,迫于家长和社会两方面的压力,农村初中、小学的教育工作都只能围绕着升学考试“指挥棒”转形成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升学轻实用的“三重三轻”的恶性循环局面。学生的个性特长受到压制,缺乏创造力和 社会实践 能力,更无兴农、爱农的思想意识。

再者,在有些地区,很多家长还抱有严重的“学习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与其将几万元的钱花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如用来投资一个小本生意,这样既无很大风险,又能按期收回利润。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现在社会就业体制不完善,造成的一方面人才过剩;另一方面某些行业人才却严重不足等原因给他们造成一个错误认识。

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1994年我国实行税费改革以后,农民的税负负担减轻了很多,但同时也切断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部分经费来源。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相对于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说,仍然严重不足。由此,使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很多困难。首先,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严重滞后,很多校舍破陋不堪。一些边远山区,农民子弟上学需要过几个山头、走几里弯路,甚至有的农村孩子仍然在危房内上课;其次,农村中小学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学校运转捉襟见肘,经常入不敷出,正常运转十分艰难;最后,农村学校债务沉重,偿还困难。

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条件无法与城市相比。城市教育已经基本上达到了现代化,而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然是一个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课的局面。根据王蓉2005年的调查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差距。表1中显示:城镇小学预算内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是农村的倍;城镇初中的生均预算外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比农村多154元,前者是后者的倍。

城市学校本身可以办附属学校、办校内工厂,并且经常能够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赞助,而农村学校的其他收入来源相当有限,并且数额过小,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县里,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

3、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师资不足。在教师培养上,国家出台了相应的 政策法规 ,如陕西师范大学近年的师范生实行四年免费教育等,但是本科毕业生都更倾向于选择城市高校、中学,农村师资力量不足这一问题其实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有些地区,由于教师严重短缺,只能聘用初中毕业生或是小学水平的人当教师。另外,虽然国家在西部地区实行支教、支农活动,但是由于支教时间短,教师更换频繁等原因,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师资缺乏这一状况。或者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说,这种支教、支农活动还影响了农村正常的教学秩序。目前,针对这一问题,政府要做的是培养长期扎根于农村,服务农村义务教育的“本土”教师,而不是偶尔的支教、支农等活动。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流动具有单向向上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调到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升学率的高低决定了一个老师能否进入更好资源的学校,能否得到较高的收入。也就是说,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其实并没有直接深入到最需要的农村义务教育中。

4、政府、社会支持不够,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以2002年轰动全国的山东支教小伙子徐本禹为例,当他放弃上研机会,重返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实现自己当初对孩子们许下“阳光下的诺言”时,在社会大众媒体和舆论高度赞扬他勇于战胜困难、乐于奉献社会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冷静地思考一下――国家和社会各界到底给了这些志愿者多大的支持?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不管媒体报道多么引人注目,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徐本禹和他支教的同学们依然顽强地挣扎在艰苦的物质生活上。或者换种角度,如果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足够大,那么直到今天,也许能上“感动中国”节目的就有千千万万个徐本禹,而不是只有一个。

在“支援西部”活动中,有一项优惠政策是支教学生以后找工作可以优先考虑。但是据了解,大多数支教学生支教结束后都面临失业的威胁,社会和企业并没有因为国家一项政策或者一纸证明就优先考虑他们。试问,这样的体制和执行力下,还有谁愿意在基本温饱问题都难以保证的基础上去选择长期留在农村任教?

三、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不但关乎国家人才培养,而且也关系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笔者具体 总结 出以下几点对策:

1、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法律保证,强化法律责任和执法力度。农民普遍缺乏法治意识,不知道孩子完不成义务教育要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孩子更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党政部门对学生辍学现象也监督不力,任其发展。因此,首先应加大对《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农民意识到让孩子辍学是违法的行为。其次应加大各级党政机关对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再次应对招收适龄 儿童 做工、经商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处罚。

2、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构建保障机制。首先,中央政府是投入主体。2000年国务院制定分级管理体制以来,虽然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造成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鉴于此,我国应该加大中央投资力度,使政府投资主体重心上移,从而加快在全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步伐。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教育投资。建立“以国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后,各级地方政府应该主动积极配合。在教育专项基金使用上,政府应该实行灵活的跨级转移制度,以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用到最需要的农村教育基层,同时缩短转移链,提高效率。最后,应该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乡镇企业积极参与到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中来,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进一步扩大经费来源。

另外,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农村教育保障机制,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如采取有效措施补发旧欠工资和补充地方性工资及津贴,确保农村教师人心稳定。教师工资应与地方工资同步,实行财政统一发放的办法,每年年初即从县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及时定额到位,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将保障教师工资的责任进一步上移。

此外,农村学校要及时转变观念,注重面向农村,注意大多数学生。而且,学校和家长应该认识到,升学不应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唯一目标,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生存打基础,才是最重要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并培养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 爱好 ,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带着满意的心态投身社会。

3、创新用人留人机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方面,国家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像前面提到的,国家在加大对西部地区“支边”、“支教”力度和规模的同时,也应该扩大对愿意长期留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的优惠政策和保障项目。而且,这种政策和保障应该是持续的、灵活的,以确保对全国各个地区的农村教育都有普遍适应性。

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如健全农村教师在职进修制;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做到培训与教学两不误;采取得力措施指导和约束教师自我修炼、自我成才;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即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贫困地区支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等。

4、对困难地区或群体采取特别扶持措施。我国各地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为确保国家政策落到实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一些特别贫困的地区(如新疆、云南、西藏等),特殊的关注并采取特别的办法解决。如,在全国农村普遍实施免除9年义务教育学费的基础上,可以给他们免除学费、书费,并给予有学生的家庭一定的补助。还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实行高等院校的助学金、奖学金和补贴制度,这些制度及措施的实施会大大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率。

另外,在一项新的国家政策、尤其是教育优惠政策颁布时,可以考虑先从最需要这项政策的地区开始实施,而不是选择发展已经相当不错的地区试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度,而且也会让最需要的农村学生享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从而保障了义务教育的就学率。再者,这样从最贫困地区开始的试行政策推广起来更顺利,更有效果,为政府腾出更多的时间和费用在更待解决的问题上。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农村义务教育的相关论文相关 文章 :

1. 小学农村教育论文

2. 有关农村中学管理论文

3. 农村小学教育的有关论文

4.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相关论文

5. 浅谈小学教育方向毕业论文

6.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研究论文

学校是进行 安全 教育 的重要载体,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对家庭、学校、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安全教育的论文 范文 ,仅供参考。

大学生安全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横向化,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特别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大学生 毕业 由原来的国家统分统配向自主择业的转化,大学生如何安全平稳地走向社会和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生根开花,有所作为,成为一个保重自己,贡献社会的有用之才,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安全教育加以探讨。

一、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安全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安全防范的需要。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商场如战场,众多的商品生产者和服务者进行着尖锐复杂的竞争。竞争是无情的。社会没有铁饭碗,没有大锅饭,没有保护伞。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通行着竞争规律的市场经济,迫使每个市场主体面临成功与失败的双重选择。竞争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欺诈事件多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冒用他人 注册商标 屡见不鲜。面对着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而又足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消费者往往不知所措,这给少数不法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以可乘之机。欺诈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广大消费者,守法的商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我们在对欺诈行为采取有力 措施 打击的同时,应采取法律措施加强防范,增强防范欺诈的意识,与各类欺诈行为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市场主体自身也应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守法经营,不进行欺诈的违法犯罪活动。作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将走向社会,参与市场大循环,融入到市场经济的熔炉里,学校应对其进行安全防范教育,教育他们同欺诈行为斗争,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同时教育大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应当做到以诚待客,以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第二、安全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它具有辐射作用。学生在学校首先应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学知识,一专多能,多专多能,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危机意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比计划经济更为复杂和多变的广阔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拥有知识的人大有用武之地,但也充满了陷阱和艰辛,这不得不让我们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会安全防范,多一个心眼多一份安全。再加上随着大锅饭的砸碎,随着“整体利益”的退位,“个人利益”正在走向市场,走向社会。竞争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求得生存的必要手段,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那就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人们应认识到“形势比人强”的真正含义,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素质应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应懂得尊重市场的变化,用新眼光新 方法 去处理面临的新问题,才能摆脱被动误打的境地,才不至于被淘汰。因此,如何学会适应社会和求得生存,学会安全进入社会,安全渡过市场经济的检验和锻炼的教育也成了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实施这方面的安全教育,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使学生有所准备,迎接市场经济的考验。另外,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会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对社会具有辐射作用,推动着全社会安全观念的形成。

第三,安全教育是法律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当代中国社会环境的一个最大最深刻的变化。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的要求,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市场经济强调等价交换,平等竞争;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强调各尽其力,各显神通;强调主体间进行交往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人们要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树立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做损人利己的事,要尊重他人、格守信用,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德,讲究公共卫生,遵守职业道德,增强自己的保健意识,注重心理健康。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只有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既懂书本的,也懂社会的,才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要由原来的偏重智育和学历文凭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质、精神素质,道德素质、 文化 素质、科学素质、健康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如何做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当一个人呱呱坠地之时,命运便赋予了他神圣的使命——珍惜健康,珍爱生命。可是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却对他们的安全问题逐渐忽视起来,将孩子安全教育的责任推卸给了学校,推卸给了班主任。仅管各种媒体广而宣传警示,向所有人敲响了警钟,但那耳濡目染的提醒并没有受到100%的重视,但却敲醒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踏上讲台,面对一群似懂非懂的青少年朋友,我深深的意识到肩头的责任重大,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应该把安全教育摆在首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安全工作,情系千家,心牵万户;安全工作,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讲话中指出: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不但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欢乐和幸福,也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振兴。班主任,作为一名学校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园丁,安全教育,守望安全是责无旁贷的。

班主任要带好一个班,必须要对班级所有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纪律、安全、卫生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其中安全工作的教育管理,更为重要。班级的安全工作,涉及学校的稳定秩序,影响到该班的和谐发展,触及到师生的切身利益,更牵扯到家长那颗久放不下的心,因此,班主任必须把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提到最显著的位置上来抓。我们要象抓教学质量那样抓好安全工作,我们要象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我们的学生。确保学生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班主任如何做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呢?

一、常宣传

谁也不愿接受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交通事故,尤其是发生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但事与愿违,不幸的遭遇总牵动父母的心,让泪水奔涌,心也彷徨。假如不在公路上追跑打闹,假如不乱穿马路,假如不耍“高超”的骑车杂技??也许惨不忍睹的这些就不会发生。很多时候,只要班主任细心叮咛过,学生可能会把你的谆谆教导铭记在心,会主动把它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结果自然会降低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有机会的话,班主任应利用班会课开展“交通安全在我心”、“不该发生的 故事 ”、“交通知识讲座”??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更能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 班主任要对学校制订的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经常宣传,具体落实。如要与学生家长每期签订《 安全 责任书 》。班上要结合学生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安全工作,要深入人心,落实到位。安全工作,要天天讲,处处讲,时时讲,人人讲,不厌其烦地讲,要时时向学生敲警钟。因为学生易冲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大,所以班主任千万不能忘记安全工作。利用班会、晨会、读报时间,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等方式,把安全风吹进学生心里。只有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头脑之中,我们的安全工作才算做到家。

二、多防范

上级相关部门和学校对班级安全管理,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管理,有一定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作为班主任,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安全工作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投机取巧,而应该脚踏实地、防患未然。教室内,书写安全 标语 ,危险处设置警示牌,班级办《安全专栏》,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安全、法制知识,演唱安全歌等。班级开展争当“安全星”活动。利用各种活动,不同形式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心,润人细无声”。

教师都应当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做到以预防为主,强化防范措施,开展群防群治。加强对安全防火工作的宣传和防范,不到危险区去活动和玩耍,寝室内严禁玩火,点蜡烛,预防火灾事故。对易燃、易爆、放射、剧毒、腐蚀等药品要严格管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禁止学生携带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进校,消除火灾隐患,严防学生接触易爆易烧、有毒有害的物质,严防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教育好学生如发生火灾,在报警的同时应速疏散到安全地带,禁止学生到森林地带 野炊 ,严禁学生参加森林火灾扑救。教育好学生严格按管理制度用电、用水,不准学生随意触动电器。

组织参加文艺演出、看电影、全校集会、大型活动,做操,放学及遇有紧急情况,班主任要自始至终及跟班要到位,带领学生一起参加活动。落实好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措施。组织学生有秩序地下楼梯,在狭窄走道或楼梯中行走时,不得拥挤,必须有序上下楼,防止因拥挤、踩踏造成伤亡。

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应适合学生身体状况,严防运动安全事故。学生上体育课,教育好学生防止发生意外伤亡。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要事先做好准备,加强防护,注意安全。要强调课堂纪律,注意教学规范,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科学地安排活动量。要耐心地指导学生练习,要使学生知道每一种活动可能发生的意外和注意的事项。懂得锻炼和保护的方法。组织学生参加田径、球类等体育竞赛及其剧烈活动时,严禁有病例、身体不适者参加。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劳动教育及卫生等工作,应当注意学生年龄和体质条件,严禁学生参加超越年龄、生理和自我保护能力范围的活动(如登高擦玻璃,到传染病源做好事,救火等);禁止学生爬高、登窗台、翻栏杆进行打扫。组织学生劳动及参加 社会实践 时,应对劳动场地,工具作好安全检查,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劳动纪律要求,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不组织学生进行强度过大和危险的劳动;不安排学生为私人帮工。禁止学生进行不安全的活动游戏,严禁跳楼梯、爬栏杆、翻围墙、在楼梯走道奔跑跳跃、追逐打闹、随带利器火种,扭打等现象。在发生不法分子滋扰学校时,要及时制止并 报告 学校或公安部门处理。

实行学生外出春游、参观、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报批制度,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组织。获准后应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并有安全保障措施。校内因病因伤送医院诊治救护的,要及时报主管部门,并逐级上报。班上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开展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活动,在教育实效上下功夫,防止走过场和形式主义。

要做好防溺工作。禁止学生擅自到深水中洗澡、 游泳 。要特别重视教育学生掌握溺水救护的基本技能。告诫学生非在校时间去游泳,必须要有监护人管带。教育好学生不买过期、变质食品。重视传染病的防治与管理工作,发现患传染病的学生,应立即与其家庭联系,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防止传染病蔓延。

教育学生注意校外交通安全,加强对学生进行交通法规教育,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倡步行上学,切实减少交通事故。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沟通协调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以便有效控制事态,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最终得到和平地、妥善地解决。教会学生自救方法,培养学生应急意识、自护意识和能力。

三、细管理

安全工作,我们写得多,说得多,这还不够,必须细管理。班主任工作,其中安全工作的细致教育管理是最重要的一环。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泰山。的确如此,事实上,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但千万不要忘了那少部分时间(即课余时间)。事实证明,我们很多的纠纷,安全事故,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我们平时的工作就疏忽了这一点,认为学生该休息,我们也该休息,此时学生失控,最易出乱。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就要善于空档的管理,细致入微的管理。我很推崇班主任工作“五到场”——课间操到场,课余时间到场(班),集合到场,集会到场,升旗仪式到场,当然这就需要班主任有奉献精神, 爱岗敬业 。否则,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隐患。

四、巧沟通

班主任,不仅要上传下达,而且要左右逢源。要善于沟通,巧妙沟通。学生与学生有矛盾,班主任要沟通心灵,消除隔阂,特别是本班学生与 其它 班的学生存在分歧时,一定要沟通在先,消除隐患,化干戈为玉帛。班主任要沟通科任教师齐抓共管。班级安全工作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班主任还要与其他班主任以及学生沟通,互通有无,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合力抓好安全工作。班主任还要沟通家长、社会等各个方面,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及班级的安全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安全教育管理的大格局,我们才能安全到家,平安到位。

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是世纪教育。在安全问题上,仅靠社会、学校、家庭对中小学生进行保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意识,掌握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够果断地正当地进行自护自救,机智、勇敢地处置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只有这样,学校安全工作这个沉重的话题,才有可能变成一个轻松的话题,但永远不能放下这个话题。

普及大学生 安全知识 ,抓好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生不受违法分子的侵害,避免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是保证大学生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的需呀,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最基本的要去。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冲击,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是社会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这一时期不仅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们洗礼转型的重要时期;不仅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治安案件高发的时期。各种新的不平衡,不和谐因素增多,各类不安全隐患也不断出现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是个体寻求发展的必要前提。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当我们面对危险因素时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就显得极为重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触角迅速地深入校园,校园已由过去封闭型的“世外桃源”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治安形势更显复杂和严峻。而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那么,我们大学生如今的安全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1. 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不全。大学生安全教育还没有纳入课程教育,也没有经常化、制度化。

2. 缺乏系统的教育。安全教育大多是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宣传教育,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案。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最基础的方面,而对于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如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则涉及太少或根本没有安排。

3. 对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够。针对各种可能遇到和发生的安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还不够,学生不清楚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卫。

4. 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径狭窄。安全教育如安全防患技能、 防身术 、遇火灾逃生等都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大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内容中,多是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手段自己学习的,很少是通过教师或专业人员传授的

5. 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往往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和专业训练,难以开展深入的安全教育,也缺乏必要的学习交流,安全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作为大学生我们该树立怎样的安全意识呢?

1. 遵纪守法和文明修身的意识。大学生要树立安全意识,安全观念,首先是加强自身修养和提高法律意识,要学法,懂法,用法;其次是强化文明修身的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避免因自身的素质问题陷入冲突之中,使自身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威胁。

2. 对安全形势认知的意识。安全隐患早知道,就是要对社会安全形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虽然当前社会安全形势基本稳定,校园安全状况要好于社会整体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转型,大学生所处的安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面临的安全形势应引起重视,学生自身更应树立对安全形势有正确认知的意识。

3. 自我防范意识。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大学生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对安全隐患要早有心理准备,做好自我保护,尽量避免不安全因素对自身的伤害。

4. 面对突发事件应变的意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些是没有预兆的,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面对突发事件应变的意识,这方面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帮助自己和别人脱离危险,而不是因害怕,应变能力不够丧失了逃生和减少损失的机会。

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必然性是如何呢?

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缺少必要的安全知识,对社会安全问题认识不透彻;从大学生自身能力来看,我们缺乏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社会阅历浅,承受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差,如果我们不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就很可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遇到重重的苦难,从而最终导致遭受挫折,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遗憾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高校大学生私欲过度膨胀,甚至道德沦丧,不惜以身试法,这些不仅使自己处于不安因素的笼罩中,随时会陷入欲望的陷阱无法自拔,而且会使他人的安全受到威胁,这增加了社会不安因素爆发的几率。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现于各类媒体,且犯罪案件及人数逐年上升,犯罪类型也逐步走向多样化和智能化。一些被人们视为视为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因触犯刑律儿锒铛入狱,不仅是父母,师长蒙羞,还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和安全知识,对社会规范知之甚少,对不安全因斯的防范意识差,这些都给犯罪分子对大学生实施犯罪以可乘之机。

大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安全知识呢?

1. 国家安全知识和校园稳定知识,包括保持政治敏锐性,提高警惕性,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防破坏,渗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具体知识

2. 日常生活安全知识,主要包括防盗窃,防抢劫,防,防伤害,防性骚扰,放食物中毒,警惕传销,治安防范等。

3. 交通安全知识 ,主要包括外出骑车,乘坐交通工具安全知识,旅行交通安全知识,安全驾驶等。

4. 消防安全知识 ,主要包括用电,用火安全知识,以及火灾发生时报警,灭火器使用,保护自身安全,自救和逃生知识。

5. 公共安全和防范自然灾害安全知识,主要包括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预防雷电,地震,泥石流,滑坡,冰雪,洪水,高温天气的知识等

6. 科学利用 网络安全知识 ,主要包括预防网络不良信息,计算机病毒,网络欺诈,交友陷阱以及信息安全等知识

7. 生命教育和心理调节知识,主要包括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了,防自杀,自残,吸毒等。

8. 学习实践实验就业环节中的安全知识,主要包括文体活动安全,实验操作安全,防有毒物质接触,户外写生安全,防就业陷阱,外出打工维权等。

大学生安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国家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保护大学生远离危险的思想保障。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于新旧体制转换的伟大变革中,在社会秩序多样、价值观念多元化因素影响下,其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确立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艰难。尤其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型,尚未适应社会生活,这导致他们的思想存在着许多

矛盾和问题,一旦遇到诱惑,就可能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所以,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应着力解决其思想上对“理论”、“理想”、“政治”的轻蔑和错位,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的“航船”,学会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

第二,法制教育。良好的法律意识,为大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正确地选择自我保护手段和防范法律风险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法制进程也在加快进行。浩繁的法律条文,正在无声却有力的调整着我们的生产生活。通过选择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开展教育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法律意识,从而为大学生正确地保护和约束自我创造条件。从实践看,除已被列入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法学概论》及其中包含的民、刑相关 法律知识 外,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应包括《国家安全法》、《治安处罚法》、《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第三,安全防范技能教育。过硬的安全防范技能,是大学生抵御各种危险的最终屏障。对于大学生防范各种危险来说,仅具有安全意识仍显不足。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教育者可采用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同“危险状况”下,如何进行正确操作,采取及时措施,防范危险。此外应着力通过训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卫技能,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暴力危险,最大可能地降低危害。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 总结 与思考,才能探索出一条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相适应的道路,才能真正地使广大学生成为保卫工作的受益者,才能真正将高校的中心精力解放并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去。

安全工作重于泰山 安全是第一生产力 有安才有全。小学生安全意识低,安全知识少,人数又较多,如何才能搞好小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安全工作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点课题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

一、科学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学生是在校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防卫能力缺乏,为了更大可能地规避安全风险,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实践演练。下面我们通过三个角度来分享一下如何落实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1.安全专训

安全防卫也是一门专业课,为了帮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升他们对安全风险的把控和应对能力,我们首先就要开设安全知识讲座和安全活动实践,让他们系统地掌握排查和应对安全隐患的知识和技能。农村小学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可以让已经接受安全培训的教师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专门抽时间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的活动。安全专训时,我们要多发放相关材料,多方位了解和掌握学校安全防卫发展的资讯和动态,然后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定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安全认知和实践方案。比如,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声影于一体的优势,通过学校火灾、踩踏等事故报道,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慑,引起他们从心理上对安全知识的重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我们还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让一些安全法规及防卫方式诸如防火、灭火、火中逃生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摩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卫操作要领。

2.学科渗透

小学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专门的安全专训以外,我们还要让各位任课教师通过学科教学适时渗透安全教育。由于农村环境多柴草、水坑,道路车辆行驶也往往没有约束,对于这些安全隐患,语文教师和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火无情,让学生养成不乱玩火、不乱玩水,不在大街上乱跑的良好生活习惯。这样设定,让安全教育常态化,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起对安全隐患的警惕,才能让他们全面掌握安全防卫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3.课外活动

小学生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初期,剧烈和不当的活动容易出现意外,造成身体伤害。所以,我们还可以借助课外活动来渗透安全教育。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知识交流的课外活动平台,让大家蒐集和整理材料,举办一期以“安全防范”为主题的演讲会、剪报、知识竞赛、手抄报等活动。当然,条件允许的话,我们还可以定期举办由公安消防人员参加的安全专题讲座和火灾自救演练活动。此外,每学期我们还要召开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家长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和严密的安全教育体系。

二、结语

概括地讲,为了打破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缺失的消极现状,我们必须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然后结合实际学情,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渗透与指导。只有激发广大师生安全防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驱动他们深入学习安全防卫知识,才能做到防微杜渐,规避安全意外。

范文二: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启示

一、美国红十字会安全教育课程

美国红十字会主持设计的安全教育课程主要关注幼儿园至八年级学生的安全,以增长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技能为主要目标。红十字会的系列安全教育课程灵活多样,学校、社群和家庭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目前主要有四种课程,近200个课程活动可供选择。第一种:“小小熊”个人卫生课程。是专门为3~8岁的孩子设计,强调个人卫生,通过一些游戏活动、网路游戏、卫生竞赛等形式进行的卫生教育课程。以吉祥物小小熊为主角告诉孩子们不分享个人用品如牙刷、梳子的重要性,不用手抠嘴、鼻子、眼睛,打喷嚏和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嘴巴,洗手的重要性、怎样洗手等。为了吸引孩子们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还联合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创立了洗手俱乐部,并建设了内容丰富有趣的网站,促使孩子养成卫生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第二种:青少年急救护理课程计划。这个课程专为8~10岁的儿童设计,主要内容是紧急事件应急训练,如面临突发事件、生命受到威胁等情况下应拨打911报警电话,需要向警察提供哪些有用的资讯等。这个计划是保护青少年安全的实用培训,它告诉青少年在遭遇危急情况时每一步应该怎么做,深受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欢迎。第三种:灾难演习课程计划。灾难演习课程特别为幼儿园至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至八年级的在校生而设计,致力于教给孩子及其家人重要的灾难知识和安全预防,在灾难发生时做出正确反应,灾后重建等知识和提高防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灾难演习课程符合国家教育标准,而且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校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将之吸纳融入到日常教学和主题活动中,如数学、语言艺术、社会研究和科学等。为了使课程易于推广,红十字会制订了标准化的课程计划,每个主题、每堂课都有丰富的资料可在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免费下载,这些资料包括课程目的、课程长度、对教师的要求、所需材料文字材料和音像材料、网站等。第四种:鲸鱼朗费罗的故事水上安全教育课程。目的是教给学生在水边、水中的安全知识,通过提高参与者在水边、水中的安全行为来促进水上安全,减少溺亡。

二、美国国家消防协会“关注危险”课程

1998年,美国国家消防协会联合美国儿科协会、美国红十字会等众多专业技术组织和各领域权威专家的帮助和支援,推出“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是第一个专门为课堂授课设计的综合性防灾课程,以教育学、哲学、心理学、医学、地理学等学科为基础,课程按照同一个模式和程式来实施,非常有利于推广。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得到了美国启蒙计划的资助,从2000年开始在全美纵向推广,并成立“关注危险优胜者管理团队”,以支援课程在各地市的实践,短短十年时间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效。“关注危险”课程主要针对威胁少年儿童的主要事故,如交通工具安全、远离火灾和烫伤、窒息防范、中毒防范、高处跌落防范、武器伤害防范、自行车和行走安全、溺水防范等八大领域;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将课程分为幼儿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七八年级等五个教学阶段;为使课程易于推广,并为教师提供包含课堂教学背景资料的课堂卡片,在每张卡片背后都有详细的课程计划、行动目标;为增强课堂活力,还有详细的步骤,比如撰写日志,在学习过程中向家人、社群成员提供咨询建议等的课程资源包。“关注危险”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在玩游戏、看录影、学唱歌、绘画、开办安全集市、创办报纸、表演小喜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传授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技能,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个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教学过程轻松,同时还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课程的成功复制,要重视对教师、学校管理者和社群工作人员的培训,为课程实施提供支援和帮助。

三、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我国现有中小学6万多所,在校生3亿人。在这个特殊的成长时期,青少年正经由幼稚、纯真逐渐向成熟、稳重发展,心智较为简单,自我保护能力差,也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和伤害。所以加强中小学校的安全教育,减少伤害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庭和全社会都应密切关注的紧迫任务。安全事故是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死因,所以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保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刻不容缓,我国的安全教育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安全教育,目的是提高青少年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安全教育在施行过程中却面临种种问题,尽管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可是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引介美国先进的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的理念上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是要充分调动社会专业组织参与中小学安全教育,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影响力来提高社会、学校、家庭对安全教育的关注,提高安全教育的专业性。我国现在安全教育存在的很大问题在于就“教育论教育”,安全教育课程的专业性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第二,提高安全教育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课程内容的确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威胁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伤亡事故防范为主要内容,比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教育内容还应体现地方特色,比如城市和农村的教育重点就应有所区别。并充分吸收来自实践第一线的智慧与经验。

第三,将安全教育和演习有机结合。通过真实事件模拟,亲身体会,掌握灾难和救助的知识与技巧,提高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

关于隔代教育优点的论文题目

在隔代教育中,虽然祖辈对幼儿的教育也是亲子教育的一种形式,但是与父母亲子关系还是有着很大差别,会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隔代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试析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摘 要:在我国幼儿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需要工作,没有时间教育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便是隔代教育。在隔代教育中,虽然祖辈对幼儿的教育也是亲子教育的一种形式,但是与父母亲子关系还是有着很大差别,会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阐述了隔代教育现状,分析了隔代教育对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隔代教育 幼儿 社会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to Young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HAO Xue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In our early childhood family education, because parents need to work, and they have no time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the main bearer of family education grandparents or grandparents, this family education is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although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is a form of grandparents parenting, but parents still have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ld the difference,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would be adversely affect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quo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impact on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children; social skills

在当前的幼儿父母结构组成中,多为80后,而这个群体又多为独生子女,由这种“双独”家庭生育的幼儿一出世就同时面临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两方面的疼爱。而且随着80后父母工作节奏的加快,也没有时间照顾幼儿,在这种情况下,由祖辈照顾孩子,并承担家庭教育便造成了隔代教育现象。

1 隔代教育现状分析

隔代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在当前超过75%的幼儿与祖辈生活在一起,隔代教育问题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隔代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在幼儿时期,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始,而隔代教育并不能完全替代父母教育,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就会给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隔代教育对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容易使幼儿养成自私的习惯,不利于幼儿语言发展,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培养等等。

2 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的习惯

在“双独”家庭中,幼儿的祖辈们一般都会对幼儿特别宠爱,甚至是溺爱,对于幼儿的各种要求都会满足,幼儿祖辈们众星捧月般地宠爱幼儿,往往就会养成幼儿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自私、自负、霸道等。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幼儿,其社会交往能力便存在着一定缺陷,例如一些幼儿在和其他同伴交往中,就经常会有各种自私的表现,可能会霸占玩具、食品等等。而且隔代教育同父母教育有所不同,隔代教育中祖辈很少对幼儿进行严厉的管制,即使幼儿犯了一些错误,祖辈也往往并不对其进行惩罚,使得幼儿很难明辨是非,反映在社会交往能力中,便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

语言交流的不足抑制幼儿语言发展

语言交流方面的不足主要是指祖辈往往并没有现代幼儿教育的观念,在语言组织上有着较大的缺陷,祖辈在同幼儿语言交流中也就会影响幼儿,使得幼儿的语言发展受到抑制。同时,很多祖辈对于新鲜事物并不了解,在与幼儿交流中很难涉及到新鲜事物,所用词汇也比较陈旧,幼儿受到这种影响,在语言发展上也会呈现出一些特点,因而当幼儿与其他幼儿或者老师进行交流时,对于一些新鲜事物就很难理解。由此可见,这种语言交流上的不足主要是由代沟产生的,很难进行改变,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而且幼儿受到这种语言环境的影响,在普通话学习中也可能会面临着一些困难。

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应当指出,在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与父母教育是有着较大差别的,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们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幼儿在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受到了影响,这种影响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祖辈与幼儿之间的亲情和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亲情有着较大差异,祖孙情并替代不了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亲子情,当幼儿缺少父母陪伴时,其感情上的相关心理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继而影响幼儿健全人格方面的发展。同时,由于祖辈年纪较大,本身也会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幼儿在这种环境下长大,长期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也会给其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

扼制了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幼儿的依赖性

由于祖辈往往会溺爱幼儿,所有的事都会“代劳”,这就使得幼儿独立性较差,对于家庭和祖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反映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上,便是缺乏自主交往与独立性。据调查统计,祖辈对于幼儿的溺爱率比父母对于幼儿的溺爱率更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也与祖辈的心态有着重要关系。诚然,从对幼儿的关爱这一角度来说,祖辈们百般呵护无可厚非,但是过于溺爱的话就可能使得幼儿丧失独立能力。例如当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后,其适应期将可能比其它幼儿更长,甚至一些幼儿还会长时间地哭闹,无法适应新环境,这些都是幼儿缺乏独立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具体表现。

3 提高隔代教育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对策

父母应加强亲子教育

作为幼儿父母,应当积极承担起对于子女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工作忙就将幼儿“丢给”祖辈,隔代教育相对于父母的亲子教育而言有着很多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不利影响。因而父母应当定期与幼儿进行交流和互动,如果条件允许,应当每天都进行交流,加强亲子教育,应当让亲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而不能被隔代教育所取代。同时,在亲子教育中,受限于时间的限制,父母应当采取一些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采取适宜的方式,提高家庭教育中的效率,在关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采取一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因而也负有重要的教育责任,祖辈应当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同时也要避免对于幼儿的过度溺爱,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因此应当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积极进行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做到与时俱进,接受现代家庭教育理念,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培养幼儿活泼、独立、自信、开朗等方面的性格。为了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祖辈可以在家中与幼儿进行更多、更加适宜的交流,多使用普通话和幼儿交流,对于一些新鲜事物也可以对幼儿进行详细讲解,让幼儿在这种良好的语言环境下受到熏陶。

父母和祖辈进行充分沟通

要改变祖辈传统的教育观念,作为幼儿父母也应加强与祖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针对幼儿和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扬长避短的措施,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弥补隔代教育的缺点,给幼儿提供一个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所谓扬长避短,就是可以发挥祖辈在照顾幼儿方面的细心、有经验、有耐心等优点,这对于幼儿身体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而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方面,父母则可以和祖辈进行沟通,共同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教育方案,弥补隔代教育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应当避免祖辈自身的负面情绪影响幼儿,让祖辈充分了解到负面情绪对于幼儿的不利影响,尽量进行负面情绪控制,给幼儿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氛围。

幼儿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在学校教育中,幼儿园也应当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温馨、更加良好的交往环境,让幼儿能够在这个环境下积极同其他幼儿和教师进行交往,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事实上,幼儿园是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重要活动场所。在这里,幼儿能够认识更多的同伴和教师,在这种社会交往中,幼儿也能获得心理需求上的满足,这对于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幼儿交往活动,通过一些游戏活动,利用幼儿的游戏天性,让幼儿能够在游戏活动中主动和同伴交往。对于一些由于隔代教育而存在社会交往障碍问题的幼儿,教师应当及时关注,并且进行正确的引导,改变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的一些“毛病”。由此可见,幼儿园所提供的学校教育,也是消除隔代教育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所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随着隔代教育已经成为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主要形式,隔代教育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受关注,而且这对于幼儿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而,作为幼儿的父母、祖辈以及幼儿园应当积极重视隔代教育在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问题,提高重视程度,针对隔代教育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影响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进行解决。父母和祖辈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更加适宜的方法,幼儿园也应当为幼儿创设出更好的交往环境。这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思强.家长教养态度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及转变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81-82.

[2] 王莹莹,马琳,任珊珊.独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学理论,:102-103.

[3] 陈扬.幼儿社会交往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J].职业时空,:168-171.

[4] 梁军,刘玲.浅论隔代教育的“相隔”与“相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21+24.

[5] 王娅霜.隔代教育问题浅探[J].科技创新导报,:140-14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隔代教育论文

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其优势和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儿童期作为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隔代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隔代教育现状的利弊分析》

摘 要: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其优势和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儿童期作为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分析利弊,改进方式方法,发挥优势,促使祖辈与家长良性互动,发挥隔代教育的最大功效。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家庭教育 幼儿教育 良性互动

现实社会中,很多年轻父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之中,于是隔代教育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教育形态。亲代的教养角色被隔代所代替。儿童正处于人生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接受怎样的教育,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儿童入园,甚至一生的发展。但是,在我国,更多孩子的婴儿期、幼儿期、少儿期,甚至是成年早期,都是跟祖父母一起度过的,祖父母成为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一、隔代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一般有两种,直接由父母抚养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随着社会家庭教育结构的改变,“421”式的家庭结构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家庭教育的投入也随之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转型、各行各业改革高速发展,年轻人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他们既要加倍投入到工作之中,争取事业的成功,又要兼顾家庭的幸福美满。倾注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只能将孩子交给父母照顾。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隔代教育大有增长的趋势。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王极盛的研究,将隔代教育归结为三种类型:一是过分关注型。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增加许多经验,增强能力。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而代之,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二是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对孩子做任何事都不放心。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时,祖辈会因为嫌孩子碍手碍脚或担心孩子受累等原因而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制止。这样,无形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愿意去尝试。

三是民主、温暖和理解型。有的家长会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但这样的方式确实能使孩子的能力得到最好发展。

二、隔代教育利弊因素

1.不利的因素

(1)过分的溺爱和保护。溺爱是祖辈带孩子的主要问题。老年人出于对孙辈的过度疼爱,常常对孩子百依百顺,关怀呵护,所以由老人带大的孩子一般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2)部分祖辈观念的相对落后。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A.哈里森等人曾根据大脑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指出,在童年时期由父母或相当于父母的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永久不衰地记录在每个人的“人格”磁带上。祖辈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做法对正处于习惯形成阶段的儿童的负面影响。许多爷爷奶奶,特别是农村祖辈,观念相对落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

2.有利因素

(1)祖辈比父辈在情感和时间上都占有优势。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本能地对孩子产生慈爱之心,对幼儿的日常行为能够更全面地注意。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一般地说,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2)有利于幼儿学习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瑰宝,成功的隔代教育,会使孩子对此有所了解,并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风气变得日渐浮华,成年人不免会沾染上诸如急功近利、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孩子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勤劳、朴实、节俭、诚信、孝顺等现代社会并不过分强调的传统美德会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孙辈,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受益终生。

三、对于优化隔代教育的建议

家庭教育专家李洪曾说,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要改变目前隔代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年轻父母和祖辈们要共同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扬长避短,克服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发扬其中的优势。

1.端正对早期教育的认识

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中,既强调儿童基本素质的塑造,又强调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充分体现完整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是儿童教育的核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为个体以后的全面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基础与可能,而不能成为儿童以后教育的绊脚石。对儿童来说,文化知识的传授只是早期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而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对此年龄段的儿童发展更为重要。

2.提高祖辈家长的育儿素质

积极协同幼儿园、社区,开办家长学校,编辑适合老年家长阅读的早教普及性读本,传授一些早期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介绍一些生活化的,便于家庭操作的婴儿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裴斯泰洛奇指出,儿童心理能力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现象,存在程度的差异。教育者要考虑儿童年龄阶段问题。早期教育的宗旨之一就是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早期教育观念、知识、方法的培训,使祖辈家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3.积极打造混合型家庭教育模式

祖父辈充分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沟通,促使混合型家庭早期教育类型的形成。首先,各自定位。父母对孩子具有直接的抚养和教育责任。而老人除了尽到抚养照料的职责之外,也要做亲子之爱的润滑剂。两代人要多沟通,尽量多为孩子着想,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教育不仅关乎家庭,更关乎社会。不仅需要家庭成员内部父辈、祖辈、孙辈的协调,更需要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持,为隔代教育提供更好的环境,促进其长久正面地发展。为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努力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通过积极引导,开展大量的、鲜活的、校本的隔代教育应用性课题,促使更多的祖辈家长们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家长,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通过学校、社会与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隔代教育的论文

隔代 教育 与亲子教育一直是我国 家庭教育 的两种基本方式,共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隔代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年轻父母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隔代教育成为近年来经济变速发展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正是基于这样达到问题,阐述隔代教育的利弊,从教育方式和理念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利弊 教育方式 理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教师报《幼儿教育周刊》第31期提出了隔代教育时代来临,并发表了评论员 文章 ――隔代教育“隔”住了什么?作为一名从事幼儿师范教育的教师,面对隔代教育时代的来临,需要积极地去应对隔代教育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加快,自我实现的意识增强,生存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剧,不管是城市的“白领”,还是农村的“来城务工群体”,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带养,这样的社会现实,促使祖辈们承担起更多对孙辈的教养职责,而隔代教育作为近年来经济搞速发展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正在对众多 儿童 的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1问题与现象之辩

暂时对隔代教育的优劣不予置评,而对隔代教育应以一种社会现象而非社会问题进行定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国,甚至全世界隔代教育的出现都是不可避免,可以说隔代教育的出现是必然的。细究隔代教育出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1)在城市,双职工家庭占了多数,许多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孩;在农村,迫于生存压力,很多年轻的父母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务工,由于经济、入学、生活习惯等原因,将小孩交给留在家乡的父母亲教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留守儿童的数量迅速增加(达7千万),隔代教育问题也就显得十分凸显。

(2)长辈在教育晚辈时有天然的优势,这也就是出现隔代教育的客观原因。一方面,长辈对教育小孩有 经验 ,这种经验是年轻父母所没有的。另一方面,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也使得他们在教育小孩时表现出更多的爱心和兴趣,与其请别人来带小孩,不如让自己的父母帮助自己。

现代社会“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也间接导致了隔代教育现象的出现。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四二一”型的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也成为普遍的现象,许多老人退休后跟随自己的儿女生活,也就顺其自然地帮着他们带起了小孩。隔代教育是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将其当成一种社会问题一棍子打死,更不可能设法通过某种手段杜绝它的出现,给予高度关注。

2利弊之辩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特别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祖辈群体的存在现状,隔代教育对幼儿的成长上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我们必须优化隔代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教育模式的基础框架下,避免隔代教育的不足,让教育和临代教育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模式。

(1) 隔代教育造成“隔代亲”是父母永远的“心头痛”。根据发展心理的研究成果,婴儿期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获得信任感,而这种亲密与信任的培养是在2岁之前培养起来的。如果父母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失位”或者“错位”,以后要建立起这种亲密感可能就十分困难。由长辈教育长大的小孩往往在回到父母的身边后,表现出生疏甚至是排斥等不良反应,这种隔阂是对小孩发展不利的。

(2) 家庭教育方式有民主型、放纵型与专制型几种,在民主型家庭中长大的小孩往往表现出最健康的心理特征。而通过隔代教育长大的小孩可能表现出娇惯、自卑、暴躁、不安全等不良性格特征。家养而不教,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中,经常出现溺爱、放纵或是专制等教养方式。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不良性格,而这也是在以后的教育中很难纠正的。

(3) 观念的撞击是隔代教育不可避免的话题,传统与现代的争论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更为激烈。长辈的教育观念往往陈旧,甚至是有点不合时宜,在老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作为教育成果的孩子就有可能有些“先天不足”,如保守、不自信等都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两代人关于教育孩子的争论中,经常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谁都不会妥协,教育就可能成为一场“拉锯战”。

但是隔代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优势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显而易见的就是,长辈对小孩有天然的感情,这种情感的优势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东西。细心、尽力与无私让小孩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感情与浓浓的爱。在教育小孩方面,老人也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经验,一些素质较高、社会经历丰富的老人对孙辈的教育也非常成功。

3教育方式与理念之辩

近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出现很多严重问题,其中日益普遍的隔代教育问题更令人担忧,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 方法 ,教师要相互沟通协调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关系,让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形成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特别是教育方法,要反对祖辈家长对孩子的各种需求,他们通常采用简单的、直接的满足方式,忽视在引导孩子获得满足的过程中,让孩子探索学习和接受锻炼的机会,过分强调安全,不敢让幼儿冒险,不利于幼儿自信心和胆量的培养。

在教育理念上,一些祖辈家长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价值观教育观、比较保守,观念过时。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往往重情感,轻理智,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缺乏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这不仅需要个体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努力创造良好条件环境,更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论,让隔代教育不隔儿童的身心发展,不要让隔代教育隔住儿童的未来。

4隔代教育对策

政府实行政策扶持,推行子女随家长就读

政府首先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让户籍与学籍脱钩,推行子女随家长工作地就近入学,实行同等待遇。

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构建社区教育网络

政府加大投入,并实行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政府应根据地方学生的数目,建立相应数量的学校,并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教育管理,关注留守孩子真空

政府牵头,各所学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对有隔代教育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比如对学生祖辈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 学习方法 教育等,以减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影响。

总之,隔代教育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它有利但更有弊,其原因是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降低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然后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东子.隔代教养难以替代父母之爱[N].健康报,2009-8-14(004).

[2] 傅晨.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J].科教纵横,2010(9).

[3] 黄珊,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4] 何梅.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服务功能[J].内江科技,2007(3).

[5] 何突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4(6).

[6] 李洪曾.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与隔代教育的研究[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5(6).

[7]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8).

[8] 李雯婷.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摘要]:迫于当前繁重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父母照顾,再加上父母退休后闲暇时间多,又喜欢照顾子孙,这样就不知不觉形成隔代教育,那么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 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既然隔代教育部可避免,怎么样减少隔代教育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隔代教育 利弊 不容忽视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生活节奏飞速运转时代,生活压力巨大,当孩子出生时怕影响工作,孩子基本都有自己的父母带;年轻父母不能把孩子推给老人,要让孩子同时处在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两个轨道上成长。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但是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如何对待利弊?有专家呼吁:隔代教育不能替代亲子教育,既然隔代教育部可避免,怎么样保留隔代教育的长处,减少弊端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

我们来探讨一下,老人教育孩子的利弊和怎么预防隔代教育产生的害处:

隔代教育的优点:

1. 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造成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带给宝宝过多的心理压力,妨碍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宝宝,也更容易融入小宝宝们的游戏,跟宝宝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

2.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宝宝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并且不会像没有经验的父母那样,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慌了手脚,相反,他们显得更为淡定。祖辈们这种处事的方式会带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同时也能给父母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对解决这些问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祖辈们的加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宝宝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为宝宝提供了性别模仿的对象,也为宝宝学习与异性相处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无形中给予了宝宝正确完整的性别意识教育,对宝宝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4.传承优秀的 文化 传统。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它们对中国的持续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正在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下逐渐消失,或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老一辈会更多地保有这些传统的文化和美德,有他们参与教育孙辈,宝宝们不仅可以接受先进的文化的熏陶,也有机会更好地传承这些优秀的 传统文化 和美德。

隔代教育的缺点:

1.教师感悟:问题学生祖辈“造”。学校里其他同事也有同感,“老人管教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比起直接由父母带的孩子要欠缺很多,他们也许有很多想法,但很难形成完整的语言。在生活方面,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对差。”如果是女孩由祖辈管教,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创造性和安全感。据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小学前三年至关重要。因为在这三年里,孩子们将会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他们的性格、兴趣会在这个时期基本稳定下来。

2.过分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 对子 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3.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

怎么样避免隔代教育的带来害处:

1、避免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应避免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避免隔代教育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

4、避免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切忌少外出活动,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既然隔代教育不可避免,那就正视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利弊,给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给孩子美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刘文

[2]《以积极情绪影响幼儿心理健康论文》王鸽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4]《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刘虹

隔代教育毕业论文

隔代 教育 是指祖辈单独抚养孙辈,或与父辈共同教育但以祖辈为主,是我国 家庭教育 的基本方式,但由于教育观念不同,隔代教育难免会对孩子的教育成果产生影响。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隔代教育的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试谈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及解决对策

【摘要】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这种教育方式,使已有养育孩子 经验 的祖辈能够在各方面将孩子照顾得很好很周到,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对 儿童 的成长、发育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分析隔代教育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隔代教育;问题;对策。

一、隔代教育及其形式。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它是一种家庭教育。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养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该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在本文里,笔者主要分析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隔代教育可以分为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完全隔代教育,指父母亲长期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辈承担。这种形式以农村为主,因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好由祖辈来抚养;不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亲和孩子短暂分开,例如城市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暂时由老人来照料孩子,或者祖辈与父辈住在一起共同教养孩子,这时候,祖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不完全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诚然,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老人养育小孩的经验丰富,有助于缩小“代沟”的差距,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等。但笔者认为,隔代教育的弊病很多,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易导致过分溺爱儿童。

祖辈会比父辈更加溺爱孩子,他们不辞劳苦地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过分的要求,老人们千方百计会满足,这种过分的溺爱会引起很多问题。

1.生活方面:生活中所有的问题祖辈都已经帮忙安排好,孩子不需要考虑任何问题,等待享受即可,导致其生活常识少,自理能力差;对孩子物质需求的过分满足,营养的过分吸入,体质差,锻炼少,使孩子的身体素质较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身体素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是性格的影响。

2.能力方面:一方面,孩子受挫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由于孩子已经习惯于祖辈家长凡事都听从自己的意见,走出家门后,当面对他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怨天尤人,而不会去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溺爱导致儿童独立性差,儿童的所有事情由祖辈承包,自己无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一旦需要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他们就会变得束手无措。

3.性格方面:性格孤傲,以我为中心。由于在家庭中,儿童就是中心,祖辈围绕他转,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之后,容易导致情绪失落,甚至走上邪路;另外,溺爱导致自私,儿童习惯于被照顾,根本就没有关心照顾他人的概念,所以,虽然老人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全部,到头来很有可能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二)阻滞儿童智能的开发。

对于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而言,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小一些。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人来说,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为他们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导致对儿童的教育质量下降。

最为突出的是,儿童此时正是处于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比如生活常识还好解决,但当孩子问及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的时候(如 十万个为什么 中的一些问题),老人有可能由于知识面狭窄而回答不出来,而此时如果他们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粗暴地批评孩子不要问这么多问题,又或者自己编造一些答案来敷衍、误导孩子,很有可能就导致孩子的积极性降低,不再对知识有渴求欲,不再对世界有好奇心,不再对事物有创新的精神,不再想探究这个世界的秘密,这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阻滞了儿童智能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将来也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而一旦错过最佳教育期,孩子所呈现的很多问题就较难解决了。

(三)易养成儿童不良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这就说明了家长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道德习惯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儿童处于生命之初,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年龄,但这年龄段儿童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极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对其以后健康成长产生难以弥补的缺憾。而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喜忧参半。

很多祖辈家长们,尤其是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在这方面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是令人担忧。例如有些老人个人卫生做不好,有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很有可能被孩子记在心里,而孩子的模仿意识正是最强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把这些行为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了,这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是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儿童终生。

(四)易引起家庭教育冲突。

祖辈家长由于有着长期的工作经历、丰富的人生经验、大量的社会阅历,以及大量的教育子女的经验,确实有着教育孙辈的一定的优势,而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要高,思想观念更为现代化,在教育子女方面有更多的理论知识。

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上文所提到的不同,这就使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 方法 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易导致家庭教育冲突,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大家各行其事、各自为政,不能有统一的教育方法,这样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

三、解决对策。

由于儿童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较好地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及行为,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隔代教养的作用,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 措施 去解决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祖辈这一方面。对此,笔者就祖辈应该如何进行隔代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地爱孩子。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其生活、性格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要明白放手等于爱的观念,让儿童学会独立,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比一味帮助儿童解决所有问题更有利于儿童适应社会;加强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常带其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而不是只让其做温室里的、不见阳光的花朵;适度地开展逆境教育,这也是矫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二)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祖辈们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世界观,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正确地引导儿童,并与儿童一起成长。

切记不可对好奇心很强的儿童所提出的问题横加指责、言词粗暴,而要细心、耐心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养育时遵循这种规律性,根据儿童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及时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以免错过最佳教育期。

(三)提高素质,做好表率。

因为孩子良好的品德和是非观念等,不是通过说教完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完成的。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祖辈家长应提高自身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注意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祖辈们的行为要自慎,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孩子,而且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这也是隔代教养中应该给予重视的一个方面。

(四)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性,这就不仅要求祖辈们之间要和谐交流,还要求祖辈多与孩子父辈讨论育儿心得,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另外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亲子感情,只有父辈与祖辈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欢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互补中给子女较为完善的教育。

(五)统一思想、标准。

儿童的祖辈应与父辈在对儿童在教养目标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趋同,在儿童不在场的情况下,提前作出统一的决策,做到不将分歧呈现在孩子的面前,不能一个要求儿童这样做,而另一个要求儿童用不同的方式去做,这样容易会出现儿童面对各个家长的要求不一样而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结果使得孩子的教养力量抵消,容易养成两面性格。

(六)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儿童交流

祖辈应与儿童多沟通,倾听其内心的想法,关心其心理世界。祖辈家长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多、阅历广来限制孩子的发言权,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儿童作出决定或者选择,但也不能一味听从孩子的意愿,而应该多与儿童交流,把双方的观点同时表达出来,平等协商后作出适合儿童的最佳决策。当儿童犯了错误时,不能一味地批评或纵容,要向孩子说清楚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影响儿童的思维、智力的开发;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格的养成,也使儿童更接受祖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63-65.

[2]李妍。隔代教养问题的社会工作视角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8(7): 121-122.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 2001(3): 16-17.

[4]刘虹。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甘肃教育, 2008(5): 11.

[5]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4(8): 137-139.

[6]陈芸,路世丽。隔代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J].网络科技时代, 2008(16): 26-27.

[7]刘薇。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 J].教学与管理,2005(12): 29-31.

[8]夏为菊,王邦虎。一种非正规教育形式———“隔代教育”的初步研究[J].湖北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院学报, 2007(3): 159-160

浅谈单亲家庭隔代教育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离婚率上升,单亲子女数量增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然而,提及单亲家庭教育,人们的着眼点往往只落在单身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上,大都忽略了祖辈对孙辈之间的隔代教育。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单身父(母)亲把抚育孩子的责任越来越多地交由祖辈老人承担,因此,单亲家庭隔代教育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

(1)亲社会性行为减少,容易产生双重人格

单亲隔代家庭中的儿童,大多表现为心理自卑、感情脆弱、情感忧郁、沉默寡言等,他们不善交际,对外界明显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大多在家长、老师面前通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胆小怕事、唯唯诺诺,而在外却飞扬跋扈,经常欺负比他们弱小的孩子,具有暴力倾向,形成双重人格。

(2)逆反心理,攻击性行为增多

单亲隔代家庭中的儿童,大多具有逆反心理,生活在单亲隔代家庭中的儿童往往因受家庭冷落,对老师或家长的言行总是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加上学习成绩差,个人情感长期受到压抑,但其个性隐含着很强的冲动成分,企图通过反叛行为引起他人注意,故而容易产生许多行为问题。

(3)消极情绪明显,匮乏自信心

单亲隔代家庭中的儿童,大多总是消极地对待生活与学习;害怕困难,做事经常不作任何努力轻而易举地放弃,自信心不足。如果以上这些不健康心态及行为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单亲儿童性格扭曲,心理变态,影响其情感和品格的发展。

三、单亲隔代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由特殊的家庭环境所引起的社会认知偏差

单亲家庭对儿童在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孩子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精神支柱,心理比一般孩子更加脆弱。他们认为,父母把他们放在祖辈家,是不管他们、不爱他们的表现,故而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另外,他们常常将自己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把自己和周围同伴对照,在学习、生活上总感觉到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理失衡。

(2)缺乏正常的社会化环境

孔德指出,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作为初级群体的存在是儿童社会化的必要的场所。单亲隔代家庭的孩子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相比,缺乏正常的社会化环境,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或个性畸形。一方面,单身父(母)亲在经历了家庭裂变后,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心灵上留下阴影,情绪容易波动;另一方面,祖辈家长素质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3)教育方法不当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育结果的好坏。隔代教育中的老人对孩子总是采取溺爱的方式,即使明知不对,大多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如果过分溺爱,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同时,祖辈对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学习往往寄予过高的希望,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就会产生抑郁焦虑、消极低落的情绪,同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对策及建议

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单亲儿童,如何抚平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在隔代教育中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

(1)家长方面

要使单亲儿童身心获得健康发展,适应其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家长必须确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关键是树立与单亲儿童个性发展同步的全新教育理念。同时,单身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经常性的联系,熟悉孩子学习、思想、生活各方面情况。祖辈家长对孩子的爱应有理智、有分寸,努力做到关心孙辈,但不溺爱,遵循适度原则,做到严宽有度。

(2)学校方面

对待单亲隔代家庭的学生,学校一方面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关心、帮助、爱护他们,另一方面应该考虑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例如,建立单亲隔代家庭儿童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增强学校对这类学生的全面了解。同时,教师应当帮助单亲隔代家庭的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3)社会方面

社会公众应正确看待单亲家庭隔代教育,消除对它的不良歧视,给予单亲隔代家庭及其子女以理解和适当的关爱,让这些孩子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同时,开设隔代家长学校,让祖辈家长学到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此外,可以通过建立单亲俱乐部、祖辈家长俱乐部、单亲热线和单亲之家等心理咨询组织,以情感交流、互相帮助。

总之,单亲隔代家庭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比较复杂,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综合教育,多管齐下,共同为单亲隔代家庭儿童创造正常社会化的环境,促进单亲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

隔代 教育 与亲子教育一直是我国 家庭教育 的两种基本方式,共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隔代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年轻父母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隔代教育成为近年来经济变速发展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正是基于这样达到问题,阐述隔代教育的利弊,从教育方式和理念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利弊 教育方式 理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教师报《幼儿教育周刊》第31期提出了隔代教育时代来临,并发表了评论员 文章 ――隔代教育“隔”住了什么?作为一名从事幼儿师范教育的教师,面对隔代教育时代的来临,需要积极地去应对隔代教育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加快,自我实现的意识增强,生存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剧,不管是城市的“白领”,还是农村的“来城务工群体”,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带养,这样的社会现实,促使祖辈们承担起更多对孙辈的教养职责,而隔代教育作为近年来经济搞速发展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正在对众多 儿童 的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1问题与现象之辩

暂时对隔代教育的优劣不予置评,而对隔代教育应以一种社会现象而非社会问题进行定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国,甚至全世界隔代教育的出现都是不可避免,可以说隔代教育的出现是必然的。细究隔代教育出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1)在城市,双职工家庭占了多数,许多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孩;在农村,迫于生存压力,很多年轻的父母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务工,由于经济、入学、生活习惯等原因,将小孩交给留在家乡的父母亲教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留守儿童的数量迅速增加(达7千万),隔代教育问题也就显得十分凸显。

(2)长辈在教育晚辈时有天然的优势,这也就是出现隔代教育的客观原因。一方面,长辈对教育小孩有 经验 ,这种经验是年轻父母所没有的。另一方面,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也使得他们在教育小孩时表现出更多的爱心和兴趣,与其请别人来带小孩,不如让自己的父母帮助自己。

现代社会“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也间接导致了隔代教育现象的出现。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四二一”型的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也成为普遍的现象,许多老人退休后跟随自己的儿女生活,也就顺其自然地帮着他们带起了小孩。隔代教育是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将其当成一种社会问题一棍子打死,更不可能设法通过某种手段杜绝它的出现,给予高度关注。

2利弊之辩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特别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祖辈群体的存在现状,隔代教育对幼儿的成长上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我们必须优化隔代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教育模式的基础框架下,避免隔代教育的不足,让教育和临代教育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模式。

(1) 隔代教育造成“隔代亲”是父母永远的“心头痛”。根据发展心理的研究成果,婴儿期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获得信任感,而这种亲密与信任的培养是在2岁之前培养起来的。如果父母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失位”或者“错位”,以后要建立起这种亲密感可能就十分困难。由长辈教育长大的小孩往往在回到父母的身边后,表现出生疏甚至是排斥等不良反应,这种隔阂是对小孩发展不利的。

(2) 家庭教育方式有民主型、放纵型与专制型几种,在民主型家庭中长大的小孩往往表现出最健康的心理特征。而通过隔代教育长大的小孩可能表现出娇惯、自卑、暴躁、不安全等不良性格特征。家养而不教,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中,经常出现溺爱、放纵或是专制等教养方式。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不良性格,而这也是在以后的教育中很难纠正的。

(3) 观念的撞击是隔代教育不可避免的话题,传统与现代的争论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更为激烈。长辈的教育观念往往陈旧,甚至是有点不合时宜,在老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作为教育成果的孩子就有可能有些“先天不足”,如保守、不自信等都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两代人关于教育孩子的争论中,经常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谁都不会妥协,教育就可能成为一场“拉锯战”。

但是隔代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优势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显而易见的就是,长辈对小孩有天然的感情,这种情感的优势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东西。细心、尽力与无私让小孩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感情与浓浓的爱。在教育小孩方面,老人也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经验,一些素质较高、社会经历丰富的老人对孙辈的教育也非常成功。

3教育方式与理念之辩

近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出现很多严重问题,其中日益普遍的隔代教育问题更令人担忧,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 方法 ,教师要相互沟通协调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关系,让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形成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特别是教育方法,要反对祖辈家长对孩子的各种需求,他们通常采用简单的、直接的满足方式,忽视在引导孩子获得满足的过程中,让孩子探索学习和接受锻炼的机会,过分强调安全,不敢让幼儿冒险,不利于幼儿自信心和胆量的培养。

在教育理念上,一些祖辈家长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价值观教育观、比较保守,观念过时。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往往重情感,轻理智,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缺乏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这不仅需要个体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努力创造良好条件环境,更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论,让隔代教育不隔儿童的身心发展,不要让隔代教育隔住儿童的未来。

4隔代教育对策

政府实行政策扶持,推行子女随家长就读

政府首先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让户籍与学籍脱钩,推行子女随家长工作地就近入学,实行同等待遇。

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构建社区教育网络

政府加大投入,并实行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政府应根据地方学生的数目,建立相应数量的学校,并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教育管理,关注留守孩子真空

政府牵头,各所学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对有隔代教育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比如对学生祖辈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 学习方法 教育等,以减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影响。

总之,隔代教育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它有利但更有弊,其原因是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降低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然后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东子.隔代教养难以替代父母之爱[N].健康报,2009-8-14(004).

[2] 傅晨.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J].科教纵横,2010(9).

[3] 黄珊,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4] 何梅.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服务功能[J].内江科技,2007(3).

[5] 何突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4(6).

[6] 李洪曾.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与隔代教育的研究[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5(6).

[7]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8).

[8] 李雯婷.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摘要]:迫于当前繁重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父母照顾,再加上父母退休后闲暇时间多,又喜欢照顾子孙,这样就不知不觉形成隔代教育,那么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 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既然隔代教育部可避免,怎么样减少隔代教育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隔代教育 利弊 不容忽视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生活节奏飞速运转时代,生活压力巨大,当孩子出生时怕影响工作,孩子基本都有自己的父母带;年轻父母不能把孩子推给老人,要让孩子同时处在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两个轨道上成长。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但是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如何对待利弊?有专家呼吁:隔代教育不能替代亲子教育,既然隔代教育部可避免,怎么样保留隔代教育的长处,减少弊端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

我们来探讨一下,老人教育孩子的利弊和怎么预防隔代教育产生的害处:

隔代教育的优点:

1. 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造成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带给宝宝过多的心理压力,妨碍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宝宝,也更容易融入小宝宝们的游戏,跟宝宝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

2.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宝宝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并且不会像没有经验的父母那样,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慌了手脚,相反,他们显得更为淡定。祖辈们这种处事的方式会带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同时也能给父母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对解决这些问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祖辈们的加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宝宝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为宝宝提供了性别模仿的对象,也为宝宝学习与异性相处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无形中给予了宝宝正确完整的性别意识教育,对宝宝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4.传承优秀的 文化 传统。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它们对中国的持续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正在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下逐渐消失,或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老一辈会更多地保有这些传统的文化和美德,有他们参与教育孙辈,宝宝们不仅可以接受先进的文化的熏陶,也有机会更好地传承这些优秀的 传统文化 和美德。

隔代教育的缺点:

1.教师感悟:问题学生祖辈“造”。学校里其他同事也有同感,“老人管教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比起直接由父母带的孩子要欠缺很多,他们也许有很多想法,但很难形成完整的语言。在生活方面,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对差。”如果是女孩由祖辈管教,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创造性和安全感。据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小学前三年至关重要。因为在这三年里,孩子们将会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他们的性格、兴趣会在这个时期基本稳定下来。

2.过分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 对子 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3.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

怎么样避免隔代教育的带来害处:

1、避免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应避免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避免隔代教育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

4、避免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切忌少外出活动,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既然隔代教育不可避免,那就正视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利弊,给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给孩子美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刘文

[2]《以积极情绪影响幼儿心理健康论文》王鸽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4]《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刘虹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从现实来看,弊大于利,我们应该从政策层面、从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父母教育意识的提升几个方面来尽量消除隔代教育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隔代教育;政策调整;学校监护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18-02

“隔代教育”又称“祖辈教育”,简单的理解就是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对孙辈承担主要的家庭教育责任。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在本文中特指,在农村家庭中夫妻双方都健在,但是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里,即留守儿童,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这些隔代长辈担负教育孙辈、与孙辈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责任。

一、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消极影响

隔代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隔代教育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弊大于利,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在数万人中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1]。这说明,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会对孩子身心发育、完整人格形成、行为发展等多方面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隔代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对孩子性格个性的消极影响

性格的形成有先天的因素影响,但后天环境对于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和谐的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增强情商,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巩固;而压抑落后、矛盾丛生的环境则会导致性格的偏激。隔代教育中,老人们在教育观念上,重养不重教。同时老人容易溺爱孩子,过度保护、过度关怀会滋长孩子自尊自大的心态,养成蛮横不讲理,骄纵的性格。个性即个体行为是识别一个个体最明显的自我特征,它有别于群体行为,但也离不开群体行为。个体行为强调自身的个性特点,在群体中有自我思想与认识。但是在隔代教育的影响下,孩子个性行为的发展却不容乐观。农村教育理念与教育力量本来就相对滞后。老人对孙辈的教育极度依赖自己的生活经验,经验主义至上,日常生活中更是很少接受新生信息与事物,旧有的思想观念无法满足孙辈发展自我个性的需求。

(二)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成年期的每一个痛苦都可以在其幼年找到伤痛的烙印。”成年期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源于他的儿童早期。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农村隔代家庭教育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学生缺乏依靠,有一种不安全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祖辈不能解决,学业成绩不佳,他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因此形成自卑、冷漠、自私的内向性格。另一方面,祖辈人在年龄上不如青年,易表现出脾气暴躁、不稳,并伴有抑郁、忧虑、焦虑等负面心理倾向,孩子与之长期相处,容易产生自卑厌学、考试紧张、人际交往恐惧等轻度的心理障碍。再次,虽然有祖辈的照料,但缺乏亲子之间的沟通,一些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认为父母不管他、不爱他,对社会及他人有强烈的不信任感。在多种因素的交织下,他们逐渐形成了冷漠、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心理。另外,由于隔代老人的溺爱,事事都一手包办,不让孩子动手,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生活自理能力自然不如他人,表现出懒惰、做事拖拉、娇气、骄横的性格特点。

(三)对孩子学习行为能力的消极影响

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学习成绩普遍不好,整体成绩堪忧。在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中获悉,成绩优良的仅占26%,不合格的高达30%。归结起来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课后学习能力和家长配合的要求高,而老人普遍素质不高,且观念传统,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不利于孩子智力开发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老人疏于对孩子学习的管教,觉得孩子学习情况自己反正不懂,索性就不管。

二、改变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象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普遍存在,它的种种弊端已经露出端倪,但是它对这一代留守儿童人格性格的长期影响还在较长一个时期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当这部分人长大成人,他们童年的负面经历将会对将来的家庭和谐、孩子教育、社会稳定等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隔代教育现象必须引起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减少这种家庭教育模式的负面影响,将其和亲子教育互相补充,相互协作,培养越来越多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人才。

(一)加大政策调整消除子女随读的障碍

作为政府来讲,可以看到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层面造成的,比如户籍制度、高考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城乡二元制度、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因而只要政府从制度层面上有所作为,完全可以大大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对中小学生来讲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的空间模式。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的农民工辛辛苦苦的工作,他们完成的常常是城市中最劳累同时又是最重要的工种,这批为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作出基础贡献的老百姓理应享受他们所服务的城市的教育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源。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家长,若能让孩子随自己到务工、经商之地就学,一方面能够加强亲子教育,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减少孩子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孩子接受城市的优质教育。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农民工为父为母的权利与利益,适时调整外来人口子女就学政策,使外来人口的子女有机会平等地享受当地的教育。

(二)尽量减少双亲外出的方式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