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石油地质论文双语教学设计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09-01 00:15:59

石油地质论文双语教学设计与实践

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历程,与石油天然气勘探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过了一个探索、创立和日趋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石油地质理论主要是从国外引入,并根据传统的背斜说和地面油气显示找油。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石油地质学理论体系也获得了不断充实和发展。与我国勘探事业发展阶段相对应,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创阶段、60~70年代勘探东移的快速发展阶段和80年代以来充实完善阶段。(一)近代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引入及陆相生油观点的提出中国近代,伴随着石油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逐步从国外引入科学的石油地质学理论,主要是背斜油气聚集成藏理论及追踪油气苗的勘探方法。近代石油工业,先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较快。石油地质学也是于19世纪末期先从美国逐步发展起来的。1859年,美国人德拉克(Drake,EL)在阿巴拉契亚山区,以蒸汽机为动力,在宾夕法尼亚州Tilusville区,成功地钻成了世界上第一口工业油井,井深69 m,日产油817 m3,从而成为石油工业的起点。这一口井也被命名为德拉克井(Drake well)。国外把寻找石油与地质结合起来,是在19世纪末期才开始的。由此诞生了石油地质学。在Drake井完成后的第三年,加拿大人亨特(Hunt,TS)研究了安大略油田,指出石油多储于背斜顶部多孔隙灰岩之中。与此同时,美国人安德鲁斯(Andrews,EB)也提出同样的观点,但均未引起石油界的注意。怀特于1883年研究了美国阿巴拉契亚区油气井后,指出石油聚集与背斜构造有密切关系。为证明他的观点,他选了 3 个背斜,在其顶部拟定了 3 口井位,于 1884 年开始,先后获得油气流。于是怀特于1885 年发表了论文《天然气地质学》(The Geology of Nature Gas),提出背斜理论,并开始为石油界重视。到 1915 年,大部分石油公司均先后建立了地质部门,因而把1885年被定为石油地质学的诞生年。至1919年,按石油地质学家多西·瓦格尔(Dorsey Huager)1915年出版、1919年所修订的《石油地质学》(Oil Geology)一书,在原理方面已不局限于背斜理论,而且包括了石油的成因、聚集、物理化学性质、地层、构造地质等。在勘探方法方面,包括测图、井位确定、钻井、石油生产以及石油地质野外方法与用具等。书中关于石油的成因,分为“无机说”与“海相有机说”及“无机与有机复合说”3种。关于油气聚集的要素,提出了五个方面,即背斜(包括单斜)构造、地层水与挤压作用、毛细管作用、储层、盖层和底板层。书中对石油地质学的主要方面均已涉及,只是因为勘探程度和分析化验技术水平的局限,在认识程度上比较肤浅。中国近代石油地质科学原理,基本上是从国外引进的。1932年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编著出版《石油》一书,这可以说是中国人写的第一本石油地质学著作,难能可贵。该书主要引用外国书刊理论综合编写,对中国石油地质涉及较少,但却成为国外油气地质科学引入中国的第一本中文书籍。在近代中国石油地质事业发展中,老一辈地质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惟海相生油论气氛笼罩下,通过在中国的实地调查,提出了陆相生油的观点。从而使中国这个在印支构造运动后陆相沉积广泛分布的国土上,勘探石油天然气的前景变得乐观起来。首先是潘钟祥教授,他根据从1931~1934年先后4次去陕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1935年又去四川作石油地质调查,获得的比较系统的实际资料,于1941年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杂志上发表了《论中国陕北及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的论文,向当时流传的只有海相地层才能生油的论点提出了挑战,认为陆相沉积同样可以生油。接着黄汲清、翁文灏等,根据1942年在新疆石油地质调查的资料,在1943年初编写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中也提出陆相生油的观点,指出新疆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下第三系均为可能生油层。文中说:“至少可以说某些新疆石油,显然来源于纯粹的陆相侏罗纪沉积”。此后,还有不少地质学家,如谢家荣、李春昱(1944)、陈贲(1945)、王曰伦(1947)、阮维周(1947)、尹赞勋(1948)、王尚文(1949)等,先后在地质调查报告中论述过陆相沉积可以生油的观点,他们认为玉门老君庙油田的生油层,应是白垩系黑色湖相页岩。尹赞勋更提出由于火山喷发,淡水湖泊中生物暴亡,成为玉门石油之来源。这些观点虽然是以区域地质分析为基础的,但它无疑是对中国石油地质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正是由于有了比较明确的陆相地层也可生油的认识,才指导了许多地质学家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和钻探,发现了玉门油田,为现代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指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中国对近代石油地质学的贡献是,指出了惟海相生油理论的局限性,提出陆相沉积也可以生油的新观点,这是在石油海相成因观点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地质认识的一种革命性变化和飞跃。(二)20世纪50年代现代油气勘探的首次突破与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初步创立新中国诞生后,石油天然气勘探事业是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技术十分落后、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起步的。指导油气勘探的是背斜理论,勘探目标选定的依据,一是地表背斜,二是地面油气苗。鉴于西北地区的山前坳陷和山间盆地内背斜构造明显,又有众多的油气苗,而且已发现了老君庙和独山子油田,因此,勘探重点在西部。从1952年起,主要力量移向甘肃西部,开展了酒泉西部、民和、潮水盆地的石油勘探。同时,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山前坳陷开始了地面地质调查。1954年进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1950~1954年共计完钻探井420口,进尺5万米,平均井深583 m。先后发现了永坪、白杨河、石油沟等3个小油田,勘探成效不大。究其原因,有的是储层物性差,如陕北枣园;有的是目的层缺失,如潮水盆地窖水构造;有的是地面背斜构造与地下构造不吻合,如川西海棠铺构造。在挫折中人们开始认识到,一个油气藏的形成,需要具有多方面的条件,找油气田不能简单理解为就是找地面背斜构造、找油气苗,还要研究储层的变化、地层分布、构造发育历史以及深浅层构造吻合情况等。并认识到区域构造稳定地区,也可形成油气田。对油气藏形成方面的这些新认识,是油气勘探指导思想的一次提高。鉴于前期的认识,本时期油气勘探逐步向盆地腹地和构造平缓地区拓展,即所谓的上“地台”。在此认识指导下,1955年末首次突破,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1958年发现了川中含油区。到1959年底,川中地区共发现平缓背斜24个,钻探了10个,发现了7个油田,产油层位包括有中、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由裂缝连通的晶洞、溶洞、介壳间隙等。凉高山层为既有裂缝、又有孔隙的双重介质储层,油层的分布受裂缝发育产状的控制。大安寨层既是生油层,又是较好的介壳灰岩储层。表明川中地区油层纵向上为多层系,横向上分布广泛,并不局限于背斜圈闭。从1950年到1959年8月,是我国现代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发展的初创时期。在实践中初步总结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地质理论雏形。经过10年的油气地质勘探,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油藏所处的地质环境研究,使广大地质学家进一步确立了陆相生油的观点。各勘探盆地已先后确定了本地区的主要生油层系及分布范围。1960年前后,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有关这方面的若干著作,代表了这个阶段石油地质学家对陆相生油认识的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未能与广大读者见面。《中国陆相沉积生油和找油论文集》(第一集,1960年3月)是公开发行的一本。该书各篇论文,有的从大地构造条件、沉积环境、古气候及有机物沉积特点,来论述石油的生成;有的从陆相沉积、沉积建造与生油关系,来论述陆相沉积的生油条件;有的从岩石性质及动物、植物化石来论证陆相生油;有的论文还谈到在陆相沉积中,如何找油的问题等等。关于生油的地质条件,当时已经提出,在内陆盆地的沼泽相、湖泊相(淡水、半咸水),甚至三角洲相,都是生油层的沉积环境,并大体明确了中国已勘探盆地的主要生油层系。关于生油层与储油层的分布关系,该书认为,储油层在生油层剖面内,或在其上,或在其附近。陆相生油岩是在沉积盆地不断扩大、水体封闭、湿润气候条件下堆积而成的,其直观标志与海相一样是灰绿色到黑色粘土岩。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于 1959 年提出中国陆相生油的地质条件是“内陆潮湿坳陷”。地质部系统对陆相生油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描述生油层地质条件时,特别强调了还原环境。1955年,第一次走出山前坳陷,在背斜构造不明显的单斜带,发现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克拉玛依地层超覆和地层不整合大油田。之后,又在玉门鸭儿峡发现了变质岩风化壳油藏、在川中发现了裂缝性油藏,证实了中国油气藏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勘探领域十分广阔。在油气藏形成的过程中,水文地质条件有很大影响,克拉玛依油田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和系统(《石油地质报告集》,1959)。这期间开始认识到油气藏分布不仅受单个构造的控制,就总体来看,是被构造带控制的。因此,相应地提出了油气聚集带的概念,如准噶尔盆地北部划分出3个含油区、7个油气聚集带;克拉玛依-乌尔禾为1个油气聚集带。关于找油方向,这期间已经明确提出必须在具有生油岩系的盆地范围内去找,首先是要在有生油岩系的整个盆地里去找储油构造。对含油气的评价工作,也逐步摒弃了单个背斜的排队方法,而着眼于全盆地或一个含油气地区的综合评价。在勘探方法上,开展了如川中、川南等地区的构造连片细测和克拉玛依的地面地质、钻井及地球物理的综合勘探,从而能够较全面而且较快地认识地下地质构造。(三)中国油气勘探战略东移与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重点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的原因,一是油气地质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认识到东部地区有较大的含油气潜力;二是勘探手段的改进与发展,特别是地震与深井钻探技术已开始广泛使用,于是才有可能在一无地面背斜,二无油气显示的广袤大平原内进行油气勘探。关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含油性,早在1948年1月,翁文灏教授在美国油气杂志上就著文指出,中国松辽、华北、江汉和鲁、苏、浙、闽、粤沿海以及台湾省西部定碳比小于70%,为有利含油气区。从1952年以后,又有一些中国地质专家先后提出,应该开展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勘探。从1955年开始,地质部和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加强了在东部地区进行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1955年1月,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确定了开展中国东部地区石油地质普查。同年1~2月,地质部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也决定开展东部的勘探。1956年,石油工业部成立华北石油勘探大队,并开钻了第一口石油参数井——华1井,同时派出地质队到二连盆地进行石油普查。1958年,又在长春市成立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在上海成立了华东石油勘探局,为中国石油勘探的重点东移做好了组织准备。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和中国油气地质理论的逐步建立松辽盆地以找油气为目的的地质普查勘探是从1955 年开始的。首先是地质部东北地质局进行了两条路线踏勘。通过调查认为,松辽平原是一个沉降区,有很厚的白垩系与第三系沉积,总厚度约4000 m。在松花江岸及公主岭西之黑山嘴子找到了具有油味和荧光显示的含介形虫化石的暗色泥岩,并提出有海相地层存在的可能。预测平原中部可能有储油构造,建议尽快开展地球物理勘探。1956 年,地质部松辽石油普查大队和第二物探大队,在松辽平原进行重磁力普查,初步了解了松辽平原的基底起伏状况。大庆油田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陆相沉积盆地不仅可以生油,而且可以形成丰富的石油,形成特大型的世界著名的大油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对陆相盆地含油气潜力的评价,对中国油气资源的认识就更加乐观。在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实践中,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陆相盆地石油地质学的主要内容,使中国石油地质学理论水平和相应的勘探指导思想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在陆相生油方面有重大进展陆相生油研究,不再局限于过去单纯的地质定性分析,开始大量应用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确立了定量鉴别生油层的有机质丰度和沉积环境参数,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大庆油田陆相生油研究的推动下,全国各油气区,陆续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明确了中国陆相原油和海相原油相比,多数具有高蜡、低硫、低卟啉含量、低w/(V)/w(Ni)比值等特点。陆相生油层沉积水体矿化度多数较低,氯根含量一般只为海相的10%~20%,碘含量为海相的20%~50%,溴的含量也低,还原硫、钒、镍、铜、铬等元素含量也普遍低于海相,说明多数陆相生油层形成于淡水和半咸水中。能否构成生油层,关键是有机质的丰度和沉积环境,而不取决于古水体的矿化度。陆相生油层的形成与沉积时水体的氧化-还原程度密切相关。提出利用铁还原系数(k)来确定还原程度:氧化相k=0~2,还原相k=2~8,其中,弱还原亚相k=2~3,还原亚相k=3~55,强还原亚相k=55~8,硫化氢相k>8。以此为标准,分析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生油层的分布特点,指出陆相生油层主要沉积于弱还原亚相和还原亚相,而海相生油层则主要沉积于还原亚相、强还原亚相和硫化氢相。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有机质向石油转化,有机碳含量则是衡量生油层优劣的标准。中国陆相生油层有机碳含量比较高,它的下限值为4%,而一般值为1%~2%;海相生油层有机碳含量一般为1%左右或更高。陆相生油层的沉积环境,为长期下沉、并为较深水体所覆盖的湖盆,非补偿区是形成良好生油层的最佳部位。气候条件不是最主要的,但温暖湿润的气候更有利于水体的长期保持与动植物的繁衍生长。(2)推动了陆相沉积学的发展大庆油田发现后,在储油层岩性、物性、沉积环境及其分布规律方面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陆相沉积学的研究与进展。对陆相沉积环境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大庆油田发现前业已开始。1958年冬,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举办岩相古地理学习班,由各石油管理局派人参加学习。之后,各探区借鉴海相沉积学研究方法,应用地层、岩性和古生物资料进行岩性分区和岩相古地理恢复研究。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于1959年成立岩相古地理研究队。该队于1959~1960年,先后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T3y)和延安组(J1y),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下第三系,松辽盆地松花江群和四川盆地的侏罗系。由于资料短缺,研究单元划得大、方法少,因此,对陆相沉积特点体现较少。但是,在认识盆地的发育历史和沉积特点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60年11月,石油科学研究院召开了“全国油气田分布规律与岩相古地理会议”,交流了各油气区的经验。把湖相细分为滨湖、浅湖、半深湖和深湖亚相。并提出了深湖亚相利于生油,以及陆相沉积有明显的旋回性,地层剖面多生储盖组合的观点。认为生油层、盖层位于细粒段,储层位于粗粒段,从而形成了生储盖组合。(3)进一步认识陆相油气藏形成的特征大庆油田发现后,总结提出油气藏形成的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保(存)等6个条件,对中国陆相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点:①由于陆相沉积岩性、岩相变化大,油气运移距离小,油气藏分布严格受生油凹陷的控制;②二级构造带控制油气聚集;③斜坡区,往往形成非背斜油气藏;④盆地中央宽缓部位,往往发育有平缓的长垣背斜,油气最为富集,如大庆长垣背斜。因此,在勘探上形成了“定凹探边”,以二级构造带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所谓定凹,首先要确定生油凹陷,然后在有利生油凹陷周边有利储集相带区,以二级构造带为目标,进行整体勘探。这种勘探做法,在随后的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初期,应用见到了实效。渤海湾大型油气区的勘探进展推动了油气聚集理论的完善和提高渤海湾油气区的发现和发展过程,是认识张性裂谷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特点的过程,也是中国陆相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长足发展,进一步完善提高的过程。1964~1977年的10多年间,通过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包括陆相沉积学、陆相生油层评价、陆相储集岩特征、陆相流体性质和陆相油气田分布规律等内容,都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进展最明显的是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的产生。(1)油气藏形成条件认识的发展如前所述,在大庆油田发现后的初期,对油气藏的形成曾提出了生(油气层)、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保(存)等6个要素,经过渤海湾盆地大规模油气勘探和深入研究后,认识深化了,对油气藏形成条件也进行了补充和发展。首先认为烃源岩是基础,储、盖层两个条件不应分割开来单独分析,而应当把两者联系起来,从其组合的角度分析它们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另外也应把烃源岩与运移两条件结合起来,分析油气源的状况。因此实际上油气藏形成的最基本要素,就是油气源、储盖层组合和圈闭。上述3个条件也并非就是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有不少地区这3个条件都有,但是有的圈闭成为油气藏,有的却含油气很少,有的甚至成为“空”圈闭。这是为什么呢?经过深入研究,认为油气藏形成的 3 个要素,并非是互相联系发展的,而是各自独立变化的。只有当3个要素在时间、空间上具最佳配置和组合的地方,才能形成油气藏。特别是油气运移和圈闭形成的时间、空间的配置就更为重要,即在时间上是在油气生成前或与油气生成同时形成的圈闭。而在空间上,则是距油气源近,或虽然远,但有通道沟通的圈闭,才最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比如济阳坳陷的胜-坨地区,是一个同沉积的逆牵引背斜构造,发育于沙三期(E2-3 s3),定型于油气运移开始的东营中晚期(E3 d1-2)。在空间上,这个背斜带紧邻东营生油凹陷陡侧,有多条断层与主要生油层沙三段沟通,因而在沙二段(E2-3 s2)形成丰度很高的油气藏。黄骅坳陷孔店凸起,不仅距歧口生油凹陷较远,而且披覆于凸起上的馆陶组背斜形成也较晚,但在时间上仍早于油气主要生成运移期明化镇期(N1-2 m)。在空间上圈闭与油源区有不整合面和断层沟通,因此也形成了油气藏。油气藏形成的关键是3个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和组合。在此观点指导下开展了渤海湾盆地油气生成、运移与圈闭形成诸要素的时空关系研究,随后的找油勘探工作就更有针对性,成效有了明显提高。(2)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的产生对以拉张断陷为特征的渤海湾盆地油气聚集与分布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简单背斜油气藏模式阶段:在勘探初期,认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一样,油气聚集于背斜中,因此用简单背斜油气藏的模式来指导勘探,采用等距离布探井、大剖面控制的办法来探明含油气的范围,但使许多井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如在济阳坳陷的勘探中,发现在构造高部位的探井为水层,在低部位的探井却见到油层;在一口井中,油层之上有水层,水层之下有油层;同一油层在不同井中,其流体性质、产能、产量、油气比等变化都很大,有些井落了空。再如,辽河坳陷在整体勘探黄金带———热河台二级构造带,套用大庆油田油气分布模式部署井位,致使第一批定在翼部及鞍部的探井落空。一度曾出现了仅在“构造高点有油”的论点,认为含油面积只能依靠钻井来确定。于是出现了“打到油层往外扩,打到水层往里缩”的完全被动和“不可知”的状况。第二阶段——勘探小断块阶段:经过初期勘探实践,已认识到渤海湾盆地断层多、断层活动时间长、构造破碎和断块控制油气分布的特点。针对断块油田的特殊性,一部分勘探家曾产生过必须先搞清每一个断块的油层分布情况,然后才能进行油田开发的想法。这一做法一度使勘探工作陷入复杂小断块中,导致探井密度越来越大,钻井越来越多,使勘探步子难以迈开,以致于在一段时间里,勘探上没有重大发现。如某一个坳陷的勘探初期,对其中2个构造带,勘探了2年,仍然没有超出3~4 km2的范围。第三阶段——复式油气聚集带观点的建立阶段:渤海湾盆地在下第三系沉积时,有47个凹陷。多数凹陷自成一个独立的沉积系统,在其周围有大小不等、数量众多的水系注入湖盆,形成了各类砂体与生油岩在平面上共生、剖面上错叠交互的组合。而且又因湖盆中心不断迁移,从而使生油岩和储油岩构成良好的生储盖匹配。这与我国一些大型湖盆,如松辽盆地构成的统一沉积盆地不同而且要复杂得多。另外,在沉积过程中及沉积后,盆地又经历了多次强烈的断裂活动,使生、储油层被一系列不同方向的断层切割、错动,或呈垒堑相间、或呈阶梯变化、或呈群楼式的镶嵌体。每一个油田都是由很多含油层系、很多类型油藏和大小不等的一系列含油断块组成。每个断块的每个含油层段又都是一个独立的油水系统。实际上一个油田是由成百上千个油藏组成的。有关复式油气聚集带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反复实践和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才逐步总结出来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的提出,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勘探、开发成效。断陷盆地既有它复杂的一面,也有它简单的一面,既有差异性,又有统一性。所谓统一性,就是一个断裂构造带一般都有相对统一的形成史、主要目的层与主要的生储盖组合及主要的油气藏形成期。油气分布受构造带控制,在一个成藏地质体中构成多层系、多类型油气藏组合含油的基本面貌。所谓差异性,是一个断裂构造带被众多的断层切割,油、气、水在各断块中又自成系统,断块间在含油气层系、油层段、油水界面、油气水层组合、流体性质、压力系统、驱动类型与能量方面均有差异。在勘探上,要从统一性出发,整体着眼,立足于油气藏聚集带进行整体部署,对含油规模进行控制和探明。而在开发上,则要立足于断块,区别对待,力求稀井高产,早期补充能量,及时注水。(3)滚动勘探开发方法应运而生如上所述,复杂油气聚集带内油气藏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是不可能通过一次勘探就能完全搞清的。因此,要把勘探开发交叉进行,从而产生了滚动勘探开发的具体实践,使勘探开发成效明显提高,这是中国石油勘探专家、油藏工程师与油田开发专家基于对断陷盆地油藏特征与油、气、水分布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在实践中描述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对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的重要贡献。(四)1979年之后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进一步丰富完善阶段为了深化对中国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认识,以便更有效地发现油气储量,从1979年开始,原石油工业部组织强化了对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的研究。一是健全和建立研究组织机构,在北京充实和加强了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在全国各地区的各油田管理局(公司),先后建立和健全了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所);二是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协调和计划管理,以及广泛应用先进的分析、实验技术;三是强调了基础学科研究,如构造、沉积相、生油层、储层、煤成气及天然气地质、资源评价和油气藏分布规律等。经过几轮分专业分地区的系统综合总结和全国性专业系统综合总结,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有了很大的充实和提高。1981年开展的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研究,促进了油气地质学理论的发展。在统一的研究大纲和计划安排下,进行了5年工作,于1986年完成了构造、沉积、生油、煤成气、油气聚集与分布、资源评价等专题研究和全国143个盆地的资源评价。预测了全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这次资源评价工作,重视基础研究,从专题研究入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该项研究工作结束之后,先后汇总出版了中国油气区构造、沉积相、陆相生油、煤成气、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及油气聚集与分布规律等6个专题研究论文集。1985~1995年的《中国石油地质志》编写工作,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所属各石油管理局、勘探局(公司)的研究院(所),按照统一的提纲,对各油气区的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包括地层、沉积相、构造、生油层、储层、油田水文地质、天然气地质、原油性质、油气运移、油气藏分布规律、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等,进行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使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水平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1992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资源评价,促进了对我国石油天然气地质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随着油气勘探的发展,很多油气地质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和研究。为此,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从1992年4月到1994年底,组织全国各有关24个单位按照统一要求,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研究工作。地质评价主要进行盆地评价和区带-圈闭评价。盆地评价研究统一采用先进的盆地模拟技术,在对盆地石油地质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随后编制成软件,应用计算机,定量模拟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及其中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从而指出盆地有利的勘探区带。区带-圈闭评价研究,采用地质风险方法,主要对区带-圈闭的含油气性进行基础地质研究,指出成藏条件及与其相关区带-圈闭的对比研究。第二次资源评价研究与第一次相比,采用技术方法先进,规范标准统一,认识深入和可信度显著提高。不少区带-圈闭评价研究,直接为探区提供了勘探目标。特别对于油气藏形成条件与规律、陆相生油理论、低熟油以及若干新区勘探新成果、新理论编写了专著,使对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认识进一步深化。

找到一些,因为你的要求涵盖的范围满广我找的这些论文也五花八门,你看看哪些能用吧Petroleum Geology of the North Falkland Basin_article_PETROLEUM GEOLOGY OF THE DEEPWATER JACKFORK GROUP AND ATOKA FORMATION WITH A PRIMER ON THE PETROLEUM GEOLOGY OF DEEPWATERDEPOSITIONAL SYSTEMS_summaries/sol_2004/Petroleum Geology of North Africa GE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_Petroleum Ge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thesis/adt-NUN/uploads/approved/adt-NUN112610/public/Petroleum Geology and Resources of the Amu-Darya Basin, Turkmenistan, Uzbekistan, Afghanistan, and Iran_PETROLEUM GEOLOGY OF DEEP-WATER CLASTIC (TURBIDITE DEPOSITIONAL SYSTEMS%20FLYERS%20(S%203-7)pdf

中国地质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试行)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作为一个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四年所学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它直接影响到我校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质量。为使我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正常进行,特制定本规范。一、对学生的要求 充分认识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展示四年来本人所具备的综合 能力与基本素质。 尊重指导教师,虚心学习。在选题及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汇报进展情况,在 导师的指导下按时、独立、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得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阶段。 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工作计划及进程,以使 自己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也便于导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必须至少在答辩前一周将定稿后的论文交导师评阅,于答辩前三天交评阅人评阅。 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总评成绩至少为“良”,否则将向研究 生院建议取消其研究生免试推荐资格。 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应遵守校纪校规,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同学,将按 《教学管理规程》处理。二、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指导教师应由思想作风正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 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每位指导教师指导进行 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一般不超过 6 名。 指导教师职责: (1) 听取学生实习情况汇报,检查全部实际资料;确定任务,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 划;指导学生选题,介绍与选题有关的研究现状及参考文献。 (2) 按规定对学生答疑,定时检查学生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并认真填写“教师 。 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登记表” (3) 指导学生撰写、修改并复审设计(论文) (包括封面、中英文摘要、正文、参 考文献等)。 (4) 评阅论文,认真书写评语,明确指出其中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避免评语简单 化、公式化,并综合学生在进行设计(论文)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分。 (5) 指导学生作好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6) 对不认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和违纪的学生及时进行帮助;对特别优 秀的设计(论文)及成果,负责推荐发表或鼓励其推广应用。三、对评阅人的要求 评阅人应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认真评阅,明确指出设计(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认真书写评语,应避免评语简单化、公式化,并按院(系)评分细则给予评分。四、对院(系)学术委员会和答辩委员会的要求 院(系)学术委员会成员共 57 人,委员会设主席 1 人、秘书 1 人。 院(系)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能: (1) 审定学生毕业答辩的资格。 (2) 组织并监督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 (3) 决定组成若干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具体负责答辩现场的各项工作,成员 为 57 人,其中主席 1 人、秘书 12 人,秘书负责答辩过程中的记录及事后 的资料整理工作。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写出评语并按照院(系)评分细 则给出答辩成绩。 (4) 审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总评成绩并签字。五、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可以由学生自选,也可以由导师指导出题,但所有选题必 须经教研室认可通过。 选题应达到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大纲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符合本专业培养目 标,与本专业培养目标无关的选题不能作为毕业论文题目。选题不应过空、过大、 过偏,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或实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坚持一人一题的原则,如确有困难,可以两人同题, 设计 但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论 文)中的实验数据应由学生各自通过实验取得,设计(论文)由学生各自独立撰写, 不得几人共同撰写一篇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内容相符合,理工科学生的论文 要求贴近科学问题或工程实际,与生产、科研项目相结合,文、法、经、管类学生 的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与社会实际或与公司、企业、部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六、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及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要求概念清楚、内容正确、条理分明、文字通顺、语言流畅、 图表整齐、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不出现错别字。论文(设计)全文必须用计算机 打印。论文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交院(系)保存。 毕业论文(设计)篇幅一般在 2 万字左右,各院(系)可根据专业需要规定论文 篇幅。毕业论文(设计)一定要有中、英文摘要(含关键词)和参考文献。鼓励非 外语专业特别是基地班的毕业生使用英语撰写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各种名词、数据、单位应符合各学科(专业)国家标准规定, 所列数据必须科学、真实、准确、有说服力。 毕业论文(设计)使用 16 开复印纸打印,论文应采用全校统一的封面。撰写格式 由各院(系)自行规定,内容包括论文的格式、字体、字号、页边距、每页行数、 每行字数、图表的标注、参考文献、论文装订顺序等。七、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程序及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前,院(系)组成学术委员和答辩委员会,连同院(系)答 辩工作安排一并报教务处实习科。 答辩时间一般为每人 40 分钟左右,其中包括学生介绍毕业论文(设计)15 分钟, 答辩委员会提问及学生回答问题 10 分钟,答辩委员会当场宣读导师评语、评阅人 评语、答辩委员会意见等 15 分钟。 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严肃认真,衣着整齐,回答问题清楚,重点突出,论据充分。 鼓励用外语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用英语答辩。 凡指导教师或评阅人认为其毕业论文(设计)未达到及格要求的学生,无资格参加 答辩。八、毕业论文(设计)评分要求 各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 并严格执行。优秀论文应有 一定的创新性,水平较高。 毕业论文 (设计)答辩结束后, 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书写评语并给出答辩成绩, 根据导师的评分(40) 、评议员的评分(30)及答辩成绩(30) ,再综合考虑其 它一些因素,给出毕业论文(设计)总评成绩,然后由院(系)学术委员会统一审 定、签字,学术委员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总评成绩。优秀论文比例一般在 15左右,优秀论文须名符其实。 、 、 、 、 毕业论文(设计)的各项评分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五级分制或百分制,总评成绩采用五级分制。百分制中分数段为“90—100”“80 、 、 、 、 —89”“70—79”“60—69”“60 分以下”的分别与五级分制中的“优秀”“良 、 、 、 、 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相对应。 与本专业培养目标无关的设计(论文) ,及抄袭他人论文者、不参与论文答辩者、 设计(论文)内容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内容严重不符者、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 根本不能运行者,其设计(论文)总评成绩应定为“不及格” 。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检查 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前,院(系)要检查各教研室对毕业论文(设计) 工作的准备情况,检查的项目包括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要求、分组和指导教 师的安排,并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院(系)要组织人员随时检查、指导,教务处随机到 设计现场检查教师、学生及实验技术人员到位情况和学生设计(论文)进展情况。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时,教务处将邀请校教学委员及教学督导员到答辩会场检 查答辩情况。 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后,各院(系)应将《中国地质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情 、 况登记表》《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及成绩统计表》填写好 并及时交教务处实习科。 及时将优秀论文摘要(中、英文,包括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导师姓名)以软盘 的形式交教务处实习科。 各院(系)组织专家对已答辩学生的论文进行抽查,对论文评分与论文实际水平 严重不符的导师和评阅人,院(系)应提出批评。 教务处对学生下发调查表,了解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有关情况。 每年下半年,教务处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查,并请专家对设计(论文)进 行评价,对实际水平与成绩不符的论文,学校将给予通报,并给予该院(系)一 定的处罚。十、毕业论文(设计)的保存 毕业论文(设计)应分别装入专用的资料袋中,内容包括设计(论文)全文及软盘、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登记表、导师评语、评阅人评语、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评定表等。 由各院(系)保存近三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原件,三年以前的设计(论文)由各教研室保存。存档的论文可按院系有关规定进行借阅,一般不向校外借阅。十一、其它 各院(系)应于答辩前将院(系)答辩委员会组成和答辩时间、地点报教务处,以便教务处有足够的时间安排检查。 本规范是对全校各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总体要求,各专业应根据实际培养需要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大纲和具体、详细的规范和评分标准。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开始试行,原有规范(规定)同时作废。 中国地质大学教务处 二〇〇二年三月六日

下面这几家期刊都在征稿的,刊登的几率应该比较大一些~《特种油气藏》《安徽化工》 《广东化工》《石油钻探技术》全国知名的化工石油类期刊如下:楼主都可以试试,每家都投一下~多投几个,总有回音的,加油!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化工石油实验地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钻采工艺油田化学新疆石油地质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石油机械钻采工艺石油炼制与化工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油气储运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海上油气石油钻探技术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石油物探油气田地面工程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测井技术断块油气田

石油地质论文双语教学设计

回答 你好很高兴为你服务。 提问 你好 你们有大专马 回答 你好 个专业入选国家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11个专业入选省级: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焊接技术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财务管理 更多3条 

给我也发一份吧 大哥

1)聚合物注入能力的实验研究 实验力学,第1,2009  2)聚合物溶液注入附加阻力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0  4)油层物理学课双语教学探索,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5)石油工程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2006

石油地质论文双语教学设计模板

你问问老师给他两个钱他可不可以让你不写

中国地质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试行)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作为一个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四年所学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它直接影响到我校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质量。为使我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正常进行,特制定本规范。一、对学生的要求 充分认识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展示四年来本人所具备的综合 能力与基本素质。 尊重指导教师,虚心学习。在选题及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汇报进展情况,在 导师的指导下按时、独立、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得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阶段。 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工作计划及进程,以使 自己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也便于导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必须至少在答辩前一周将定稿后的论文交导师评阅,于答辩前三天交评阅人评阅。 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总评成绩至少为“良”,否则将向研究 生院建议取消其研究生免试推荐资格。 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应遵守校纪校规,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同学,将按 《教学管理规程》处理。二、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指导教师应由思想作风正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 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每位指导教师指导进行 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一般不超过 6 名。 指导教师职责: (1) 听取学生实习情况汇报,检查全部实际资料;确定任务,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 划;指导学生选题,介绍与选题有关的研究现状及参考文献。 (2) 按规定对学生答疑,定时检查学生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并认真填写“教师 。 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登记表” (3) 指导学生撰写、修改并复审设计(论文) (包括封面、中英文摘要、正文、参 考文献等)。 (4) 评阅论文,认真书写评语,明确指出其中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避免评语简单 化、公式化,并综合学生在进行设计(论文)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分。 (5) 指导学生作好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6) 对不认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和违纪的学生及时进行帮助;对特别优 秀的设计(论文)及成果,负责推荐发表或鼓励其推广应用。三、对评阅人的要求 评阅人应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认真评阅,明确指出设计(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认真书写评语,应避免评语简单化、公式化,并按院(系)评分细则给予评分。四、对院(系)学术委员会和答辩委员会的要求 院(系)学术委员会成员共 57 人,委员会设主席 1 人、秘书 1 人。 院(系)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能: (1) 审定学生毕业答辩的资格。 (2) 组织并监督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 (3) 决定组成若干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具体负责答辩现场的各项工作,成员 为 57 人,其中主席 1 人、秘书 12 人,秘书负责答辩过程中的记录及事后 的资料整理工作。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写出评语并按照院(系)评分细 则给出答辩成绩。 (4) 审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总评成绩并签字。五、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可以由学生自选,也可以由导师指导出题,但所有选题必 须经教研室认可通过。 选题应达到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大纲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符合本专业培养目 标,与本专业培养目标无关的选题不能作为毕业论文题目。选题不应过空、过大、 过偏,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或实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坚持一人一题的原则,如确有困难,可以两人同题, 设计 但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论 文)中的实验数据应由学生各自通过实验取得,设计(论文)由学生各自独立撰写, 不得几人共同撰写一篇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内容相符合,理工科学生的论文 要求贴近科学问题或工程实际,与生产、科研项目相结合,文、法、经、管类学生 的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与社会实际或与公司、企业、部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六、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及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要求概念清楚、内容正确、条理分明、文字通顺、语言流畅、 图表整齐、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不出现错别字。论文(设计)全文必须用计算机 打印。论文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交院(系)保存。 毕业论文(设计)篇幅一般在 2 万字左右,各院(系)可根据专业需要规定论文 篇幅。毕业论文(设计)一定要有中、英文摘要(含关键词)和参考文献。鼓励非 外语专业特别是基地班的毕业生使用英语撰写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各种名词、数据、单位应符合各学科(专业)国家标准规定, 所列数据必须科学、真实、准确、有说服力。 毕业论文(设计)使用 16 开复印纸打印,论文应采用全校统一的封面。撰写格式 由各院(系)自行规定,内容包括论文的格式、字体、字号、页边距、每页行数、 每行字数、图表的标注、参考文献、论文装订顺序等。七、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程序及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前,院(系)组成学术委员和答辩委员会,连同院(系)答 辩工作安排一并报教务处实习科。 答辩时间一般为每人 40 分钟左右,其中包括学生介绍毕业论文(设计)15 分钟, 答辩委员会提问及学生回答问题 10 分钟,答辩委员会当场宣读导师评语、评阅人 评语、答辩委员会意见等 15 分钟。 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严肃认真,衣着整齐,回答问题清楚,重点突出,论据充分。 鼓励用外语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用英语答辩。 凡指导教师或评阅人认为其毕业论文(设计)未达到及格要求的学生,无资格参加 答辩。八、毕业论文(设计)评分要求 各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 并严格执行。优秀论文应有 一定的创新性,水平较高。 毕业论文 (设计)答辩结束后, 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书写评语并给出答辩成绩, 根据导师的评分(40) 、评议员的评分(30)及答辩成绩(30) ,再综合考虑其 它一些因素,给出毕业论文(设计)总评成绩,然后由院(系)学术委员会统一审 定、签字,学术委员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总评成绩。优秀论文比例一般在 15左右,优秀论文须名符其实。 、 、 、 、 毕业论文(设计)的各项评分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五级分制或百分制,总评成绩采用五级分制。百分制中分数段为“90—100”“80 、 、 、 、 —89”“70—79”“60—69”“60 分以下”的分别与五级分制中的“优秀”“良 、 、 、 、 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相对应。 与本专业培养目标无关的设计(论文) ,及抄袭他人论文者、不参与论文答辩者、 设计(论文)内容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内容严重不符者、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 根本不能运行者,其设计(论文)总评成绩应定为“不及格” 。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检查 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前,院(系)要检查各教研室对毕业论文(设计) 工作的准备情况,检查的项目包括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要求、分组和指导教 师的安排,并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院(系)要组织人员随时检查、指导,教务处随机到 设计现场检查教师、学生及实验技术人员到位情况和学生设计(论文)进展情况。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时,教务处将邀请校教学委员及教学督导员到答辩会场检 查答辩情况。 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后,各院(系)应将《中国地质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情 、 况登记表》《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及成绩统计表》填写好 并及时交教务处实习科。 及时将优秀论文摘要(中、英文,包括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导师姓名)以软盘 的形式交教务处实习科。 各院(系)组织专家对已答辩学生的论文进行抽查,对论文评分与论文实际水平 严重不符的导师和评阅人,院(系)应提出批评。 教务处对学生下发调查表,了解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有关情况。 每年下半年,教务处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查,并请专家对设计(论文)进 行评价,对实际水平与成绩不符的论文,学校将给予通报,并给予该院(系)一 定的处罚。十、毕业论文(设计)的保存 毕业论文(设计)应分别装入专用的资料袋中,内容包括设计(论文)全文及软盘、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登记表、导师评语、评阅人评语、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评定表等。 由各院(系)保存近三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原件,三年以前的设计(论文)由各教研室保存。存档的论文可按院系有关规定进行借阅,一般不向校外借阅。十一、其它 各院(系)应于答辩前将院(系)答辩委员会组成和答辩时间、地点报教务处,以便教务处有足够的时间安排检查。 本规范是对全校各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总体要求,各专业应根据实际培养需要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大纲和具体、详细的规范和评分标准。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开始试行,原有规范(规定)同时作废。 中国地质大学教务处 二〇〇二年三月六日

石油地质论文双语教学设计案例

石油未来会被人类用完,因为石油的形成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而且还是不可再生资源。

你问问老师给他两个钱他可不可以让你不写

中国地质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试行)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作为一个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四年所学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它直接影响到我校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质量。为使我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正常进行,特制定本规范。一、对学生的要求 充分认识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展示四年来本人所具备的综合 能力与基本素质。 尊重指导教师,虚心学习。在选题及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汇报进展情况,在 导师的指导下按时、独立、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得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阶段。 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工作计划及进程,以使 自己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也便于导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必须至少在答辩前一周将定稿后的论文交导师评阅,于答辩前三天交评阅人评阅。 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总评成绩至少为“良”,否则将向研究 生院建议取消其研究生免试推荐资格。 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应遵守校纪校规,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同学,将按 《教学管理规程》处理。二、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指导教师应由思想作风正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 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每位指导教师指导进行 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一般不超过 6 名。 指导教师职责: (1) 听取学生实习情况汇报,检查全部实际资料;确定任务,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 划;指导学生选题,介绍与选题有关的研究现状及参考文献。 (2) 按规定对学生答疑,定时检查学生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并认真填写“教师 。 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登记表” (3) 指导学生撰写、修改并复审设计(论文) (包括封面、中英文摘要、正文、参 考文献等)。 (4) 评阅论文,认真书写评语,明确指出其中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避免评语简单 化、公式化,并综合学生在进行设计(论文)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分。 (5) 指导学生作好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6) 对不认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和违纪的学生及时进行帮助;对特别优 秀的设计(论文)及成果,负责推荐发表或鼓励其推广应用。三、对评阅人的要求 评阅人应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认真评阅,明确指出设计(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认真书写评语,应避免评语简单化、公式化,并按院(系)评分细则给予评分。四、对院(系)学术委员会和答辩委员会的要求 院(系)学术委员会成员共 57 人,委员会设主席 1 人、秘书 1 人。 院(系)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能: (1) 审定学生毕业答辩的资格。 (2) 组织并监督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 (3) 决定组成若干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具体负责答辩现场的各项工作,成员 为 57 人,其中主席 1 人、秘书 12 人,秘书负责答辩过程中的记录及事后 的资料整理工作。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写出评语并按照院(系)评分细 则给出答辩成绩。 (4) 审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总评成绩并签字。五、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可以由学生自选,也可以由导师指导出题,但所有选题必 须经教研室认可通过。 选题应达到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大纲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符合本专业培养目 标,与本专业培养目标无关的选题不能作为毕业论文题目。选题不应过空、过大、 过偏,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或实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坚持一人一题的原则,如确有困难,可以两人同题, 设计 但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论 文)中的实验数据应由学生各自通过实验取得,设计(论文)由学生各自独立撰写, 不得几人共同撰写一篇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内容相符合,理工科学生的论文 要求贴近科学问题或工程实际,与生产、科研项目相结合,文、法、经、管类学生 的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与社会实际或与公司、企业、部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六、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及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要求概念清楚、内容正确、条理分明、文字通顺、语言流畅、 图表整齐、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不出现错别字。论文(设计)全文必须用计算机 打印。论文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交院(系)保存。 毕业论文(设计)篇幅一般在 2 万字左右,各院(系)可根据专业需要规定论文 篇幅。毕业论文(设计)一定要有中、英文摘要(含关键词)和参考文献。鼓励非 外语专业特别是基地班的毕业生使用英语撰写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各种名词、数据、单位应符合各学科(专业)国家标准规定, 所列数据必须科学、真实、准确、有说服力。 毕业论文(设计)使用 16 开复印纸打印,论文应采用全校统一的封面。撰写格式 由各院(系)自行规定,内容包括论文的格式、字体、字号、页边距、每页行数、 每行字数、图表的标注、参考文献、论文装订顺序等。七、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程序及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前,院(系)组成学术委员和答辩委员会,连同院(系)答 辩工作安排一并报教务处实习科。 答辩时间一般为每人 40 分钟左右,其中包括学生介绍毕业论文(设计)15 分钟, 答辩委员会提问及学生回答问题 10 分钟,答辩委员会当场宣读导师评语、评阅人 评语、答辩委员会意见等 15 分钟。 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严肃认真,衣着整齐,回答问题清楚,重点突出,论据充分。 鼓励用外语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用英语答辩。 凡指导教师或评阅人认为其毕业论文(设计)未达到及格要求的学生,无资格参加 答辩。八、毕业论文(设计)评分要求 各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 并严格执行。优秀论文应有 一定的创新性,水平较高。 毕业论文 (设计)答辩结束后, 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书写评语并给出答辩成绩, 根据导师的评分(40) 、评议员的评分(30)及答辩成绩(30) ,再综合考虑其 它一些因素,给出毕业论文(设计)总评成绩,然后由院(系)学术委员会统一审 定、签字,学术委员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总评成绩。优秀论文比例一般在 15左右,优秀论文须名符其实。 、 、 、 、 毕业论文(设计)的各项评分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五级分制或百分制,总评成绩采用五级分制。百分制中分数段为“90—100”“80 、 、 、 、 —89”“70—79”“60—69”“60 分以下”的分别与五级分制中的“优秀”“良 、 、 、 、 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相对应。 与本专业培养目标无关的设计(论文) ,及抄袭他人论文者、不参与论文答辩者、 设计(论文)内容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内容严重不符者、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 根本不能运行者,其设计(论文)总评成绩应定为“不及格” 。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检查 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前,院(系)要检查各教研室对毕业论文(设计) 工作的准备情况,检查的项目包括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要求、分组和指导教 师的安排,并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院(系)要组织人员随时检查、指导,教务处随机到 设计现场检查教师、学生及实验技术人员到位情况和学生设计(论文)进展情况。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时,教务处将邀请校教学委员及教学督导员到答辩会场检 查答辩情况。 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后,各院(系)应将《中国地质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情 、 况登记表》《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及成绩统计表》填写好 并及时交教务处实习科。 及时将优秀论文摘要(中、英文,包括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导师姓名)以软盘 的形式交教务处实习科。 各院(系)组织专家对已答辩学生的论文进行抽查,对论文评分与论文实际水平 严重不符的导师和评阅人,院(系)应提出批评。 教务处对学生下发调查表,了解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有关情况。 每年下半年,教务处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查,并请专家对设计(论文)进 行评价,对实际水平与成绩不符的论文,学校将给予通报,并给予该院(系)一 定的处罚。十、毕业论文(设计)的保存 毕业论文(设计)应分别装入专用的资料袋中,内容包括设计(论文)全文及软盘、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登记表、导师评语、评阅人评语、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评定表等。 由各院(系)保存近三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原件,三年以前的设计(论文)由各教研室保存。存档的论文可按院系有关规定进行借阅,一般不向校外借阅。十一、其它 各院(系)应于答辩前将院(系)答辩委员会组成和答辩时间、地点报教务处,以便教务处有足够的时间安排检查。 本规范是对全校各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总体要求,各专业应根据实际培养需要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大纲和具体、详细的规范和评分标准。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开始试行,原有规范(规定)同时作废。 中国地质大学教务处 二〇〇二年三月六日

1)聚合物注入能力的实验研究 实验力学,第1,2009  2)聚合物溶液注入附加阻力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0  4)油层物理学课双语教学探索,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5)石油工程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2006

石油地质论文双语教学模式

我来说说吧,我也是学地质刚毕业,但不是中国石油大学,我们学校的地质主要学的有: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体力学,地质力学,区域地质,矿物岩石学,结构力学,钻探,物探,遥感,第四纪地层学等。我们的专业还有水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虽说这是理科的专业,但我觉得就是在学文,除了结构力学会用到物理,其它的也就没什么了,但不是学地理,我觉得和地理没多大的联系,都是文字上理解。很好学的,也很好找工作,但是工作环境不是很好,现在也有好的,学地质发展不错的,努力吧!

找到一些,因为你的要求涵盖的范围满广我找的这些论文也五花八门,你看看哪些能用吧Petroleum Geology of the North Falkland Basin_article_PETROLEUM GEOLOGY OF THE DEEPWATER JACKFORK GROUP AND ATOKA FORMATION WITH A PRIMER ON THE PETROLEUM GEOLOGY OF DEEPWATERDEPOSITIONAL SYSTEMS_summaries/sol_2004/Petroleum Geology of North Africa GE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_Petroleum Ge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thesis/adt-NUN/uploads/approved/adt-NUN112610/public/Petroleum Geology and Resources of the Amu-Darya Basin, Turkmenistan, Uzbekistan, Afghanistan, and Iran_PETROLEUM GEOLOGY OF DEEP-WATER CLASTIC (TURBIDITE DEPOSITIONAL SYSTEMS%20FLYERS%20(S%203-7)pdf

学科:理学  门类:地质学类  专业名称:地质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资源开发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报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地质学  主要课程: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在课程内安排、野外地质的认识实习、区域地质测量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说地质偏文科纯粹是胡扯。本人就是地质学出身。地质是绝对的理科。学地质要学一点地理的东西,比方到野外定个位啊什么的,但具体的里面要学好多理学东西,有的东西还很高深。我在学地质的时候,学过基础物理,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结构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结晶学,矿物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等等。够你喝一壶的。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