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商业银行金融论文2000字开头

发布时间:2024-08-30 00:22:39

商业银行金融论文2000字开头

(一)信贷风险管理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是一项旨在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采用如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包含以下五个因素:风险策略、分析工具、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风险策略。银行的风险策略是根据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客户、员工)的价值取向、银监会和巴塞尔协议的管理要求制定的。风险策略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偏好、要求的风险回报水平等,因此风险策略的确定直接关系到银行会采取怎样的组织构架、管理流程与风险工具。分析工具。根据风险管理策略,结合银监会和《新巴塞尔协议》的具体规定,银行选择所要采用的分析工具(如信贷风险内部评级模型),设计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分析工具可以在监控点对管理流程提供定量指导,而执行管理流程的人员也可根据其经验对分析工具给出的结果进行一定调整,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分析工具和管理流程之间存在互动作用,即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模型的准确性,而模型准确性的提高又可以提高信贷管理流程的效率。信息系统。根据分析工具所采用的模型和数据需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予以支持,如评级规则引擎和数据集市等。否则,先进的分析工具只能停留于书面,很难付诸实践,同时管理流程也需要在系统中进行固化,可以提高流程效率与质量,降低流程成本,同时系统本身也可以在流程中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组织架构。无论多么先进的分析工具、管理流程与信息系统,都必须运作于合理的组织架构(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之上。因此,组织架构的设计与实施也是建设全面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二)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操作风险是一种比较难以控制的风险。目前全世界的银行业也没有一种较好的方法来控制和计量它。《新巴塞尔协议》要求2007年所有的银行都要开始按照协议规定的三种方法的一种来计算经济资本,进而控制操作风险。但据调查,到2006年底,全世界能够满足《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只有大约38%的银行。另外60%多的银行都不可能在2007年以前开始对操作风险实行管理,它们的预期实施时间是2010年到2012年。因此对《新巴塞尔协议》在全球的顺利实施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操作风险难以控制的原因在于它跟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关联,而人的道德风险、行为特征又相当难以控制,这一点国内和国外都是一样。目前部分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方法主要采用加权平均法,即将银行前三年的收入加总平均,再乘一个系数。当然,《新巴塞尔协议》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为: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加权平均法属于基本指标法类。

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银行业在五年之后将要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制定21世纪的现代发展战略,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奋力加快发展,努力把国有商业银行建成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笔者认为,21世纪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战略应包括下述"十化"的内容。 一、产权股份化 21世纪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会逐渐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改革,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真正的商业银行不是执行政府经济政策的工具,而是在合法经营基础上追求利润的金融企业;然而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繁重的政策性任务。真正商业银行是责任有限的股份公司,而不是特殊类型的政府独资企业;独资企业不可能真正做到政企职能分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其根本出路在于实行股份化改造。鉴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健全,为了保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履行必须采取国家资本控制的形式。国家资本可以采取二种不同的控股形式:l、绝对控股,国有股占整个商业银行股本的50%以上。2、相对控股,国有股在整个商业银行总股本中虽然不足50%,由于股权分散,国有股仍然处于控股地位。股份化改造之后的商业银行必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行长(总经理)之间相互制衡的职责。董事会的职责是制定银行的目标和政策,挑选和聘任高级管理人员,设立各种委员会或附属机构,监督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等。监事会的职责是代表股东大会对银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行长(总经理)的职责是执行董事会的决定,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协调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 二、员工知识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的员工必须是知识化的员工。当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的素质与商业银行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机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继续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国内业务、又懂国际业务,具有丰富知识、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级、高级管理人才。 必须切实抓好员工教育包括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终生教育,改进教育方式,坚持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原则,脱产与不脱产相结合,定向与定量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注重实效。鼓励员工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获得多个专业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鼓励员工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创造经验。 三、市场营销特色化 21世纪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特色营销,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其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慎重选择市场营销战略。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和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化营销战略。第一、发展模式特色化,选择与其它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海外实施进攻性战略,通过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服务多样化、增设分支机构、拓展营销网络、收购或兼并当地机构等措施,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实施合理化战略,通过调整分支机构、营业机构布局,按经济区划设置分行,收缩甚至撤销业务量小、经营亏损、无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扩充业务量大、经营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压缩管理费用,以成本优势来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地位与形象。第二、发展重点特色化,市场竞争目标由总体市场占有率转变为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第三、市场营销组合差异化,尽量提供有差别的 四、管理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商业银行必须高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1)建立和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柜台业务处理与自动服务系统、跨行业务与清算系统、金融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保证各项决策和业务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基础上。(2)以加快信息高速处理为重点,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重组,减少管理层次,实行网络化管理,使组织机构更加精简和专业化,调动更加灵活;有效地解决银行内部信息交换瓶颈,提供信息处理效率。(3)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业务创新,加大在产品服务及应用方面创新的力度,并对传统产品的形式、内容赋予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拓展其表现空间。(4)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及时向客户发布有关政策、利率、汇率的变化、新服务等信息。(5)领导方法科学化,注重银行利益与员工利益的相互平衡关系,改善员工的政治、经济待遇;加强内部沟通,经常向员工征求合理化建设。 五、经营国际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是国际化的银行,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勇敢地迈向国际金融市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除外)的国际业务刚刚起步,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方式和策略在适当的地区设立海外机构进行跨国经营。利用人民币业务优势,发挥本外币业务联动效应,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同业往来账户,有选择地与外资银行开展银团贷款或联合贷款,力求成为代理行。在地区战略上,做到四个倾斜:(l)向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城市倾斜;(2)向业务往来量大的国家和地区倾斜;(3)向周边贸易国家、世界贸易中心倾斜;(4)向华侨聚居的地区倾斜。亚太地区、欧共体、北美地区、拉美的巴拿马、开曼群岛以及中东的巴林等地可以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区域;而尚处于经济调整阶段的独联体和东欧市场中的大多数国家,虽然对外汇管制较少,但是风险较大,进入这些地区应持谨慎态度。 六、内控法制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是法治化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必须按照《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健全内控机制。内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l)组织结构(职责的界定,贷款审批权限的分离和决策程序);(2)会计规则(对账,控制单,定期试算等);(3)"双人原则"(不同职责的分类,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4)对资产和投资的实物控制。这些原则概括地描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点,其具体内容如下:(一)建立组织制度和各种规章制度。(二)监控环节。(三)职责分离原则。(四)授权有限原则。(五)银行档案。(六)安全保卫措施。(七)会计销账。 国有商业银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健全组织结构。第二、实行合理的职责分离。第三、实行严格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第四、健全独立的规范的会计核算体制。第五、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实行利率敏感性管理。第六、建立内部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第七、健全有效的内部稽核制度。 七、业绩评价效益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应是经营效益良好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好坏、风险高低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最重要的标准。外部对商业银行的评价最重要的指标有两项: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收益率。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业绩评价体系,弱化对增加存款的刚性考核,建立以营运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着重考核四大目标:营运资本收益率、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流动性和内控制度。考核营运资本收益率不仅要考核账面利润,而且要核查应收利息、应付利息、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的提取与核算是否合规。考核资产质量不仅要考核不良贷款率,而且要着重考核呆滞贷款。

商业银行金融论文2000字

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银行业在五年之后将要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制定21世纪的现代发展战略,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奋力加快发展,努力把国有商业银行建成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笔者认为,21世纪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战略应包括下述"十化"的内容。 一、产权股份化 21世纪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会逐渐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改革,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真正的商业银行不是执行政府经济政策的工具,而是在合法经营基础上追求利润的金融企业;然而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繁重的政策性任务。真正商业银行是责任有限的股份公司,而不是特殊类型的政府独资企业;独资企业不可能真正做到政企职能分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其根本出路在于实行股份化改造。鉴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健全,为了保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履行必须采取国家资本控制的形式。国家资本可以采取二种不同的控股形式:l、绝对控股,国有股占整个商业银行股本的50%以上。2、相对控股,国有股在整个商业银行总股本中虽然不足50%,由于股权分散,国有股仍然处于控股地位。股份化改造之后的商业银行必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行长(总经理)之间相互制衡的职责。董事会的职责是制定银行的目标和政策,挑选和聘任高级管理人员,设立各种委员会或附属机构,监督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等。监事会的职责是代表股东大会对银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行长(总经理)的职责是执行董事会的决定,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协调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 二、员工知识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的员工必须是知识化的员工。当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的素质与商业银行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机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继续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国内业务、又懂国际业务,具有丰富知识、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级、高级管理人才。 必须切实抓好员工教育包括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终生教育,改进教育方式,坚持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原则,脱产与不脱产相结合,定向与定量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注重实效。鼓励员工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获得多个专业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鼓励员工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创造经验。 三、市场营销特色化 21世纪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特色营销,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其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慎重选择市场营销战略。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和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化营销战略。第一、发展模式特色化,选择与其它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海外实施进攻性战略,通过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服务多样化、增设分支机构、拓展营销网络、收购或兼并当地机构等措施,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实施合理化战略,通过调整分支机构、营业机构布局,按经济区划设置分行,收缩甚至撤销业务量小、经营亏损、无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扩充业务量大、经营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压缩管理费用,以成本优势来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地位与形象。第二、发展重点特色化,市场竞争目标由总体市场占有率转变为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第三、市场营销组合差异化,尽量提供有差别的 四、管理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商业银行必须高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1)建立和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柜台业务处理与自动服务系统、跨行业务与清算系统、金融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保证各项决策和业务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基础上。(2)以加快信息高速处理为重点,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重组,减少管理层次,实行网络化管理,使组织机构更加精简和专业化,调动更加灵活;有效地解决银行内部信息交换瓶颈,提供信息处理效率。(3)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业务创新,加大在产品服务及应用方面创新的力度,并对传统产品的形式、内容赋予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拓展其表现空间。(4)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及时向客户发布有关政策、利率、汇率的变化、新服务等信息。(5)领导方法科学化,注重银行利益与员工利益的相互平衡关系,改善员工的政治、经济待遇;加强内部沟通,经常向员工征求合理化建设。 五、经营国际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是国际化的银行,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勇敢地迈向国际金融市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除外)的国际业务刚刚起步,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方式和策略在适当的地区设立海外机构进行跨国经营。利用人民币业务优势,发挥本外币业务联动效应,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同业往来账户,有选择地与外资银行开展银团贷款或联合贷款,力求成为代理行。在地区战略上,做到四个倾斜:(l)向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城市倾斜;(2)向业务往来量大的国家和地区倾斜;(3)向周边贸易国家、世界贸易中心倾斜;(4)向华侨聚居的地区倾斜。亚太地区、欧共体、北美地区、拉美的巴拿马、开曼群岛以及中东的巴林等地可以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区域;而尚处于经济调整阶段的独联体和东欧市场中的大多数国家,虽然对外汇管制较少,但是风险较大,进入这些地区应持谨慎态度。 六、内控法制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是法治化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必须按照《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健全内控机制。内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l)组织结构(职责的界定,贷款审批权限的分离和决策程序);(2)会计规则(对账,控制单,定期试算等);(3)"双人原则"(不同职责的分类,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4)对资产和投资的实物控制。这些原则概括地描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点,其具体内容如下:(一)建立组织制度和各种规章制度。(二)监控环节。(三)职责分离原则。(四)授权有限原则。(五)银行档案。(六)安全保卫措施。(七)会计销账。 国有商业银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健全组织结构。第二、实行合理的职责分离。第三、实行严格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第四、健全独立的规范的会计核算体制。第五、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实行利率敏感性管理。第六、建立内部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第七、健全有效的内部稽核制度。 七、业绩评价效益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应是经营效益良好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好坏、风险高低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最重要的标准。外部对商业银行的评价最重要的指标有两项: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收益率。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业绩评价体系,弱化对增加存款的刚性考核,建立以营运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着重考核四大目标:营运资本收益率、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流动性和内控制度。考核营运资本收益率不仅要考核账面利润,而且要核查应收利息、应付利息、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的提取与核算是否合规。考核资产质量不仅要考核不良贷款率,而且要着重考核呆滞贷款。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就我国最明显的就是生产过剩!20世纪多次金融危机使社会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相应的研究催生了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呈现为经济金融视角→货币金融视角→技术金融视角的研究进程,折射出研究者从理论解释到防范危机的愿望。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因为资本账户的高度管制,亚洲金融危机没有传染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其稳定性没有造成重大影响。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参加比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人为割裂),所以没有输掉比赛(国内金融稳定性未受重大打击)。然而,时过境迁,这种侥幸或运气恐怕难以为继:第一,我国已经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已经提速,长期积累的隐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并释放其积累已久的破坏能量;第二,由中国加入WTO导入的金融开放,在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的同时,也为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和国际金融动荡的传染提供了可能的通道,并由此可能触发国内金融危机。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危机理论已发展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但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以下一些缺陷: 1.引发金融危机的新因素不断出现,金融危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理论认识相对实际情况滞后,往往只能对已经发生的金融危机做出事后解释而无法对新情况提出有价值的意见。 2.研究金融危机,目的在于预测、防范或者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而事实证明,金融危机理论在这方面的作用似乎微乎其微,其有用性受到怀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理论毫无意义,它还会伴随金融发展不断发展完善。有必要指出的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复杂性,各种金融危机理论都存在着片面性,甚至存在彼此矛盾的情况。如何在我国实际情况下应用发展这些理论才是金融理论研究者和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2008年3月18日,美联储决定将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由0%降至25%2008年3月16日,美联储决定将贴现率由5%下调至25%。 2008年1月31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基本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5%。 2008年1月29日,美联储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5%降到0%。 2008年1月29日,美联储通过贷款拍卖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300亿美元。 2008年1月24日,摩根士丹利称将在一周内裁员约1000人;美国银行和美联银行公布,2007年四季度盈利降幅分别高达95%和98%。 2008年1月22日,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降低75个百分点,至5%。 2007年10月5日,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盘中均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后者还创下历史最高收盘点位。 2007年9月21日,美联储通过隔夜回购协议向银行体系注入30亿美元临时储备。 2007年9月19日,美联储通过隔夜回购协议向银行体系挹注5亿美元临时储备,将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降到75%。 2007年9月14日,美国房贷款利率降到四个月来的最低水平。 2007年9月12日,花旗集团提供214美元支应金融公司GMAC;欧洲央行再次向银行系统注资750亿欧元。 2007年9月6日,欧洲央行决定欧元区基准利率维持4%不变;英国央行宣布维持75%的基准利率不变。 2007年9月6日,英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近日大幅上涨,并达到近9年来的最高水平。 2007年9月5日,美联储通过隔夜回购协议向银行体系注入85亿美元临时储备。 2007年9月4日,美联储通过二日回购协议向银行体系注入了50亿美元的临时储备;美国8月份制造业活动指数下滑至近五个月来最低水平。 2007年8月31日,巴克莱银行第二次借入英国央行大约16亿英镑的紧急储备金;美国主要次级抵押贷款公司Ameriquest不再接受新的抵押贷款申请。 2007年8月31日,英国皇家苏格兰银行(RBS)削减了其负责美国市场的投资银行部门员工数量。 2007年8月30日,美联储又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100亿美元;英格兰银行以75%的惩罚性利率放出16亿英镑贷款。 2007年8月29日,美联储再次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5亿美元;美联储备主席伯南克致信美国国会,建议国会设法帮助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借款人。 2007年8月29日,贝尔斯登、花旗和雷曼兄弟股价均重挫;二季度美国房价指数出现20年来的最大跌幅。 2007年8月28日,美国消费者信用卡违约率同比大幅增加了三成;投资者抛售东南亚银行股票,花旗集团调降海峡时报指数年底目标。 2007年8月28日,美联储再次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95亿美元;美国最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的获利预估遭到雷曼兄弟调降;高盛下调对贝尔斯登、雷曼兄弟以及摩根士丹利的三季度获利预估。 2007年8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称,持有6亿美元美国次级房贷支持证券,并已提取39亿元人民币的房贷支持证券投资的损失拨备。 2007年8月24日,日本央行从金融市场回收资金3000亿日元;美联储向金融系统注资5亿美元。 2007年8月23日,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70亿美元;欧洲央行再次向金融系统注资400亿欧元;雷曼兄弟关闭抵押贷款子公司;美国四大银行从美联储贴现窗口借入资金20亿美元。 2007年8月23日,亚太地区多数主要股市上涨;工行、中行陆续发布半年报,前者持有次级信贷相关债券29亿美元,后者持有该类资产逾90亿美元。 2007年8月22日,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20亿美元。 2007年8月21日,日央行宣布再向银行注8000亿日元;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5亿美元;美国全国金融公司证实,已裁减500名抵押贷款业务部门的员工。 2007年8月20日,日央行向银行系统注资1万亿日元,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35亿美元,日本股市大涨。 2007年8月18日,美联储下调贴现率,纽约股市大幅反弹;德国股市亦因美联储下调贴现率大幅冲高。 2007年8月17日,欧美股市跌幅收窄,日本以及新兴市场股市持续下跌。香港恒生指数一度失守20000点,国企指数跌幅一度超过10%,美联储将再贴现利率下调5个百分点至75%。 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再次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170亿美元;全美最大商业抵押贷款公司全国金融公司面临破产;全球股市再次暴跌。 2007年8月16日,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入70亿美元;全球股市暴跌。日本及新兴市场股市跌幅远远超过欧美市场。 2007年8月15日,欧洲央行与美联储考虑做货币互换安排;欧洲央行向欧元区银行系统注资已超2100亿欧元;美银行开始拒绝以次级信贷为抵押品发放贷款。 2007年8月14日,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过720亿美元救市;亚太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 2007年8月11日,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注资超3262亿美元救市;美联储一天三次向银行体系注资380亿美元。 2007年8月9日到10日,欧、美、加、澳、日等国央行先后在全球经济体中注入了3023亿美元。 2007年8月,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卷入“美国次贷风暴”。 2007年8月,美国最大的按揭公司Countrywide表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风暴开始影响高质量的按揭贷款。 2007年7月,标普和穆迪对超过170亿美元高风险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发布警告。 2007年7月,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旗下基金在次级抵押信贷市场受损。 2007年7月,American HomeMortgage Investment关门大吉。 2007年6月,Bear Stearns旗下的两个对冲基金因为投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损失惨重。 2007年4月,次级抵押信贷市场风险乍现——以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

一、行为金融学所谓的行为金融学指的是在金融学中融入心理学的行为科学理论,通过个体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内在的心理动因,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和解释。对金融市场中市场主体出现的反常和偏差行为进行分析,并且探寻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市场主体表现出的决策行为特征和经营理念的不同,从而对市场运行的状况和市场主体的实际决策行为进行正确的描述,并建立相应的描述性模型。对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而言,行为金融学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首先,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假设。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认为人是基于相机抉择、效用最大化、回避风险、理性预期的基础上来做出决策的。然而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投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其他因素,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判断过分自信,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来预测投资决策的结果,从而主导自己的投资行为。行为心理学特别指出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偏离理性决策的行为,不能够通过统计平均而进行消除。其次,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有效的市场竞争的假设。在传统金融理论中,非理性投资者总是为理性的投资者创造套利机会,通过市场竞争,只有理性投资者能够幸存。然而事实上市场上常常出现大量的反常现象,通过市场竞争幸存下来的并非全是理性投资者。行为金融学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最大启发就是:不应该将人的行为视为一种假设而予以排斥,而是应该在理论分析中进行行为分析,不仅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应该发生什么,还应该研究实际情况中发生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对决策者的投资决策进行正确的指导。二、标准金融投资分析与行为金融的对比证券市场效率和投资者心理到问题上,标准金融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由投资者的理性而推导出市场和价格的理性。但是行为金融学没有将投资者视为理性人,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和情绪,难以做到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预期,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也会造成资产价格的偏离和市场的非有效性。两者的差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表现:在进行信息处理时,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能够对统计工具进行恰当和正确的使用,行为金融学却认为交易者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依赖于启发式处理模式,也就是过分相信过去的经验法则,从而影响了其理性的判断。投资者所形成的预期带有各种偏差,因此其经验法则也并不完善。最终的决策会受到决策问题形势的影响,标准金融认为投资者的决策不会因为形式的不同而受到干扰,金融将投资者视为理性人,认为投资者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洞察,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掌握,从而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然而行为金融学却认为决策问题的构造会影响交易者对收益和风险的理解,这是由于投资者必须依赖于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决策。也就是说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是绝对独立的,而形容金融学却认为实际上投资者的决策是相对依赖的。标准金融学认定市场的有效性,也就是即使市场上存在少量的非理性人,也不会对市场的有效性造成影响证券的价格与价值,不会发生过大的偏离。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市场价格会受到相对依赖和启发式偏差的影响,从而脱离基本价值,造成市场失去其有效性。三、行为金融学对我国证券投资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的“过度自信”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回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自信,对自己的决策力和判断力过于高估,从而不能很好的判断客观情况的变化,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过分的自信对投资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处理信息时如果过于自信,就会对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过分相信,也就是形成噪声交易,对于真正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信息却视而不见。例如投资者过分相信收集到的错误信息,忽视了公司的会计报表。第二,由于过度自信,投资者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往往会自动过滤不利于自己自信心的信息,过分夸大能够增强自己自信心的信息。因为金融学的“回避损失”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也就是先回避风险、避免损失,再想办法取得收益。然而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却发现,在进行投资时人们的内心并不能正确的权衡利害,也就是先产生回避损失的意识。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人们往往考虑当产生风险时,哪只股票到损失比较小,然后再考虑收益问题。行为金融学的“从众与时尚心里”对证券投资的启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普遍具有盲从心理,其典型的表现就是追求时尚。人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会极大地改变人的偏好,这种心理在金融投资领域同样有所体现。投资者会表现出一些从众心理和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股市中的“羊群行为”。由于一些投资策略,单个投资者会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与其他人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与此相反,单个投资者如果发现其他投资者并不采取自己相同的投资策略时,可能就会对自己的投资策略产生动摇。这种情况会导致证券投资市场上的投资策略的趋同,在熊市或牛市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行为金融学的“推卸责任与减少后悔”对证券投资的启示。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更愿意选择能够减少后悔的方案。如果出现投资失误,投资者难免会产生后悔心理,为了避免产生后悔心理,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选择能够减少后悔心情的方案,这种投资心理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具体决策。行为金融学的“锚定现象”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心理学上的“锚定现象”指的是数量评估的过程中,问题表述方式经常会影响到评估值。特别是一些金融产品本身就具有模糊的内在价值,这种“锚定现象”就会对人们产生更大的影响。人们并不知道每个股票指数到底代表着多少,只是受到“锚定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如果缺少一个准确的信息,人们更倾向于以类似的产品和以往的价格作为参照物来对当前的价格进行确定。我国的股票市场与政策的联系非常紧密,在证券投资中,每个投资者都会对政策产生不同的反应。因为信息不完全,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对政策往往做出过度的反应。机构投资者则可以提高预见性,进行反向投资。在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非常普遍,造成了市场预测的系统偏差。四、结语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对证券投资进行探析,能够为证券投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仍然存在着“跟庄”“跟风”的现象,导致了证券投资市场的预测偏差,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偏离。如果能够对行为金融学进行掌握,则能够从新的视角来探析证券投资,在股市中就能够更加游刃有余。股市的本质是一种群体行为,投资群体的决策会对股市的涨跌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证券投资者能够掌握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充分利用行为金融学来为证券投资进行指导,寻找投资机会,规避投资风险。-------希望能帮助到你 千万别忘记定金采纳答案和顶一下哦---

建议你去找文献参考参考学习下吧~多看下(金融),这是OA期刊~可以免费下载论文的~你可以不限次数的反复查阅~当然你㛑可以看下其他的金融期刊~多看看总能找到自己的写作灵感的

金融学商业银行论文1200字开头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一名词解释 信用货币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格雷欣法则 无限法偿 有限法偿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偏好 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 单一银行制 分支行制 银行控股公司制 货币乘数 单一中央银行制 复合中央银行制 准中央银行制 二简答:1、请简述格雷欣法则2、请简述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有哪些。3、请简述流动性偏好理论。4、请简述现代信用有那些形式。5、请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6、请简述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演变过程。 7、请简述证券一级市场的特点以及与二级市场的关系。8、请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 9、请简述可贷资金理论。 10、请简述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金融学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1.如何构建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控体系 2.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改造 3.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若干问题 4.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5.试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6.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7.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8.试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与流通问题 9.试论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行为 10.浅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 11.宏观经济运行与股市发展 12.论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 14.开放式基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 1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16.我国利用外资前景展望 17.试论我国外债的适度规模 18.试论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手段的运用与完善 19.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选择 20.当代西方金融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21.银行信贷管理和搞活国有企业 22.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责任管理 23.新世纪,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4.利率对股市的影响 25.浅析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26.浅谈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7.浅析利率政策在我国的运用 28.试论公开市场政策在我国的运用 29.试论B股在中国股票市场的作用 30.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金融学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1.如何构建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控体系 2.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改造 3.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若干问题 4.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5.试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6.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7.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8.试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与流通问题 9.试论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行为 10.浅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 11.宏观经济运行与股市发展 12.论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 14.开放式基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 1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16.我国利用外资前景展望 17.试论我国外债的适度规模 18.试论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手段的运用与完善 19.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选择 20.当代西方金融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21.银行信贷管理和搞活国有企业 22.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责任管理 23.新世纪,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4.利率对股市的影响 25.浅析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26.浅谈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7.浅析利率政策在我国的运用 28.试论公开市场政策在我国的运用 29.试论B股在中国股票市场的作用 30.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银行业在五年之后将要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制定21世纪的现代发展战略,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奋力加快发展,努力把国有商业银行建成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笔者认为,21世纪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战略应包括下述"十化"的内容。 一、产权股份化 21世纪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会逐渐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改革,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真正的商业银行不是执行政府经济政策的工具,而是在合法经营基础上追求利润的金融企业;然而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繁重的政策性任务。真正商业银行是责任有限的股份公司,而不是特殊类型的政府独资企业;独资企业不可能真正做到政企职能分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其根本出路在于实行股份化改造。鉴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健全,为了保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履行必须采取国家资本控制的形式。国家资本可以采取二种不同的控股形式:l、绝对控股,国有股占整个商业银行股本的50%以上。2、相对控股,国有股在整个商业银行总股本中虽然不足50%,由于股权分散,国有股仍然处于控股地位。股份化改造之后的商业银行必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行长(总经理)之间相互制衡的职责。董事会的职责是制定银行的目标和政策,挑选和聘任高级管理人员,设立各种委员会或附属机构,监督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等。监事会的职责是代表股东大会对银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行长(总经理)的职责是执行董事会的决定,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协调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 二、员工知识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的员工必须是知识化的员工。当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的素质与商业银行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机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继续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国内业务、又懂国际业务,具有丰富知识、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级、高级管理人才。 必须切实抓好员工教育包括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终生教育,改进教育方式,坚持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原则,脱产与不脱产相结合,定向与定量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注重实效。鼓励员工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获得多个专业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鼓励员工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创造经验。 三、市场营销特色化 21世纪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特色营销,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其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慎重选择市场营销战略。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和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化营销战略。第一、发展模式特色化,选择与其它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海外实施进攻性战略,通过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服务多样化、增设分支机构、拓展营销网络、收购或兼并当地机构等措施,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实施合理化战略,通过调整分支机构、营业机构布局,按经济区划设置分行,收缩甚至撤销业务量小、经营亏损、无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扩充业务量大、经营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压缩管理费用,以成本优势来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地位与形象。第二、发展重点特色化,市场竞争目标由总体市场占有率转变为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第三、市场营销组合差异化,尽量提供有差别的 四、管理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商业银行必须高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1)建立和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柜台业务处理与自动服务系统、跨行业务与清算系统、金融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保证各项决策和业务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基础上。(2)以加快信息高速处理为重点,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重组,减少管理层次,实行网络化管理,使组织机构更加精简和专业化,调动更加灵活;有效地解决银行内部信息交换瓶颈,提供信息处理效率。(3)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业务创新,加大在产品服务及应用方面创新的力度,并对传统产品的形式、内容赋予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拓展其表现空间。(4)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及时向客户发布有关政策、利率、汇率的变化、新服务等信息。(5)领导方法科学化,注重银行利益与员工利益的相互平衡关系,改善员工的政治、经济待遇;加强内部沟通,经常向员工征求合理化建设。 五、经营国际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是国际化的银行,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勇敢地迈向国际金融市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除外)的国际业务刚刚起步,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方式和策略在适当的地区设立海外机构进行跨国经营。利用人民币业务优势,发挥本外币业务联动效应,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同业往来账户,有选择地与外资银行开展银团贷款或联合贷款,力求成为代理行。在地区战略上,做到四个倾斜:(l)向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城市倾斜;(2)向业务往来量大的国家和地区倾斜;(3)向周边贸易国家、世界贸易中心倾斜;(4)向华侨聚居的地区倾斜。亚太地区、欧共体、北美地区、拉美的巴拿马、开曼群岛以及中东的巴林等地可以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区域;而尚处于经济调整阶段的独联体和东欧市场中的大多数国家,虽然对外汇管制较少,但是风险较大,进入这些地区应持谨慎态度。 六、内控法制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是法治化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必须按照《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健全内控机制。内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l)组织结构(职责的界定,贷款审批权限的分离和决策程序);(2)会计规则(对账,控制单,定期试算等);(3)"双人原则"(不同职责的分类,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4)对资产和投资的实物控制。这些原则概括地描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点,其具体内容如下:(一)建立组织制度和各种规章制度。(二)监控环节。(三)职责分离原则。(四)授权有限原则。(五)银行档案。(六)安全保卫措施。(七)会计销账。 国有商业银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健全组织结构。第二、实行合理的职责分离。第三、实行严格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第四、健全独立的规范的会计核算体制。第五、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实行利率敏感性管理。第六、建立内部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第七、健全有效的内部稽核制度。 七、业绩评价效益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应是经营效益良好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好坏、风险高低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最重要的标准。外部对商业银行的评价最重要的指标有两项: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收益率。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业绩评价体系,弱化对增加存款的刚性考核,建立以营运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着重考核四大目标:营运资本收益率、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流动性和内控制度。考核营运资本收益率不仅要考核账面利润,而且要核查应收利息、应付利息、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的提取与核算是否合规。考核资产质量不仅要考核不良贷款率,而且要着重考核呆滞贷款。

金融学商业银行论文3000字开头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一)信贷风险管理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是一项旨在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采用如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包含以下五个因素:风险策略、分析工具、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风险策略。银行的风险策略是根据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客户、员工)的价值取向、银监会和巴塞尔协议的管理要求制定的。风险策略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偏好、要求的风险回报水平等,因此风险策略的确定直接关系到银行会采取怎样的组织构架、管理流程与风险工具。分析工具。根据风险管理策略,结合银监会和《新巴塞尔协议》的具体规定,银行选择所要采用的分析工具(如信贷风险内部评级模型),设计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分析工具可以在监控点对管理流程提供定量指导,而执行管理流程的人员也可根据其经验对分析工具给出的结果进行一定调整,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分析工具和管理流程之间存在互动作用,即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模型的准确性,而模型准确性的提高又可以提高信贷管理流程的效率。信息系统。根据分析工具所采用的模型和数据需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予以支持,如评级规则引擎和数据集市等。否则,先进的分析工具只能停留于书面,很难付诸实践,同时管理流程也需要在系统中进行固化,可以提高流程效率与质量,降低流程成本,同时系统本身也可以在流程中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组织架构。无论多么先进的分析工具、管理流程与信息系统,都必须运作于合理的组织架构(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之上。因此,组织架构的设计与实施也是建设全面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二)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操作风险是一种比较难以控制的风险。目前全世界的银行业也没有一种较好的方法来控制和计量它。《新巴塞尔协议》要求2007年所有的银行都要开始按照协议规定的三种方法的一种来计算经济资本,进而控制操作风险。但据调查,到2006年底,全世界能够满足《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只有大约38%的银行。另外60%多的银行都不可能在2007年以前开始对操作风险实行管理,它们的预期实施时间是2010年到2012年。因此对《新巴塞尔协议》在全球的顺利实施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操作风险难以控制的原因在于它跟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关联,而人的道德风险、行为特征又相当难以控制,这一点国内和国外都是一样。目前部分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方法主要采用加权平均法,即将银行前三年的收入加总平均,再乘一个系数。当然,《新巴塞尔协议》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为: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加权平均法属于基本指标法类。

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银行业在五年之后将要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制定21世纪的现代发展战略,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奋力加快发展,努力把国有商业银行建成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笔者认为,21世纪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战略应包括下述"十化"的内容。 一、产权股份化 21世纪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会逐渐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改革,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真正的商业银行不是执行政府经济政策的工具,而是在合法经营基础上追求利润的金融企业;然而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繁重的政策性任务。真正商业银行是责任有限的股份公司,而不是特殊类型的政府独资企业;独资企业不可能真正做到政企职能分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其根本出路在于实行股份化改造。鉴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健全,为了保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履行必须采取国家资本控制的形式。国家资本可以采取二种不同的控股形式:l、绝对控股,国有股占整个商业银行股本的50%以上。2、相对控股,国有股在整个商业银行总股本中虽然不足50%,由于股权分散,国有股仍然处于控股地位。股份化改造之后的商业银行必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行长(总经理)之间相互制衡的职责。董事会的职责是制定银行的目标和政策,挑选和聘任高级管理人员,设立各种委员会或附属机构,监督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等。监事会的职责是代表股东大会对银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行长(总经理)的职责是执行董事会的决定,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协调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 二、员工知识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的员工必须是知识化的员工。当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的素质与商业银行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机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继续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国内业务、又懂国际业务,具有丰富知识、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级、高级管理人才。 必须切实抓好员工教育包括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终生教育,改进教育方式,坚持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原则,脱产与不脱产相结合,定向与定量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注重实效。鼓励员工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获得多个专业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鼓励员工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创造经验。 三、市场营销特色化 21世纪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特色营销,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其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慎重选择市场营销战略。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和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化营销战略。第一、发展模式特色化,选择与其它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海外实施进攻性战略,通过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服务多样化、增设分支机构、拓展营销网络、收购或兼并当地机构等措施,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实施合理化战略,通过调整分支机构、营业机构布局,按经济区划设置分行,收缩甚至撤销业务量小、经营亏损、无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扩充业务量大、经营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压缩管理费用,以成本优势来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地位与形象。第二、发展重点特色化,市场竞争目标由总体市场占有率转变为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第三、市场营销组合差异化,尽量提供有差别的 四、管理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商业银行必须高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1)建立和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柜台业务处理与自动服务系统、跨行业务与清算系统、金融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保证各项决策和业务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基础上。(2)以加快信息高速处理为重点,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重组,减少管理层次,实行网络化管理,使组织机构更加精简和专业化,调动更加灵活;有效地解决银行内部信息交换瓶颈,提供信息处理效率。(3)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业务创新,加大在产品服务及应用方面创新的力度,并对传统产品的形式、内容赋予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拓展其表现空间。(4)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及时向客户发布有关政策、利率、汇率的变化、新服务等信息。(5)领导方法科学化,注重银行利益与员工利益的相互平衡关系,改善员工的政治、经济待遇;加强内部沟通,经常向员工征求合理化建设。 五、经营国际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是国际化的银行,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勇敢地迈向国际金融市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除外)的国际业务刚刚起步,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方式和策略在适当的地区设立海外机构进行跨国经营。利用人民币业务优势,发挥本外币业务联动效应,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同业往来账户,有选择地与外资银行开展银团贷款或联合贷款,力求成为代理行。在地区战略上,做到四个倾斜:(l)向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城市倾斜;(2)向业务往来量大的国家和地区倾斜;(3)向周边贸易国家、世界贸易中心倾斜;(4)向华侨聚居的地区倾斜。亚太地区、欧共体、北美地区、拉美的巴拿马、开曼群岛以及中东的巴林等地可以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区域;而尚处于经济调整阶段的独联体和东欧市场中的大多数国家,虽然对外汇管制较少,但是风险较大,进入这些地区应持谨慎态度。 六、内控法制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是法治化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必须按照《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健全内控机制。内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l)组织结构(职责的界定,贷款审批权限的分离和决策程序);(2)会计规则(对账,控制单,定期试算等);(3)"双人原则"(不同职责的分类,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4)对资产和投资的实物控制。这些原则概括地描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点,其具体内容如下:(一)建立组织制度和各种规章制度。(二)监控环节。(三)职责分离原则。(四)授权有限原则。(五)银行档案。(六)安全保卫措施。(七)会计销账。 国有商业银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健全组织结构。第二、实行合理的职责分离。第三、实行严格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第四、健全独立的规范的会计核算体制。第五、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实行利率敏感性管理。第六、建立内部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第七、健全有效的内部稽核制度。 七、业绩评价效益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应是经营效益良好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好坏、风险高低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最重要的标准。外部对商业银行的评价最重要的指标有两项: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收益率。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业绩评价体系,弱化对增加存款的刚性考核,建立以营运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着重考核四大目标:营运资本收益率、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流动性和内控制度。考核营运资本收益率不仅要考核账面利润,而且要核查应收利息、应付利息、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的提取与核算是否合规。考核资产质量不仅要考核不良贷款率,而且要着重考核呆滞贷款。

商业银行论文2000字开头

一、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是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人员固化、知识结构和经营理念亟需更新、队伍整体活力减弱的问题。适应内、外部发展形势要求,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人员素质,保持组织活力和高效运行,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规划 现代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客户需求也不断升级,银行要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向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面对竞争,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先人一步、胜人一筹,这就对银行员工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人才致胜观念,提高竞争意识,根据全行发展战略和经营转型要求,着力做好人才资源开发管理。通过加强规划和培训,为当前和未来发展提供满足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规划和培训要坚持全面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对全行各个岗位(或岗位序列)进行资质评估规划,明确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履岗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全行员工进行适时、持续的适岗和履岗能力培训和考核;另一方面,要突出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如市场营销、风险管理、服务管理、产品研发等,通过对关键人才的培训,打造在重点竞争领域的竞争优势,促进银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二)建立科学的考评和动态管理机制 一是要在内部构建适合不同考核主体的差别化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成果可计量的工作业绩(如营销业绩、业务量等),要建立以“买单制”为特征的量化考核模型。对于结果不便量化的管理工作,应建立以“工作计划”为载体的考评模型,即制定年、季、月、周工作计划,然后严格按周、月、季、年进行考评。二是推行富有活力的动态管理机制,将考评结果落到实处。第一层面,要有效发挥绩效激励作用,使个人工作业绩与员工薪酬收入挂钩,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第二层面,要实施“职级能上能下、岗位末位淘汰”的动态管理机制,拓展多种方式的员工晋升通道。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持续保持组织活力和运行效率。 二、创建更有效率的运营体制是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支撑 商业银行必须自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探索和建立更具发展效率的运营体制,不断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满足客户需求。 (一)创新理念,大力推进渠道建设 一是对传统营业模式进行转型改造。适应客户不断提升的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和同业竞争要求,银行必须对传统营业网点服务模式进行彻底转型改造,实现由传统的结算服务型网点向销售型网点的根本转变。二是顺应趋势变化,大力推进电子银行和自助服务渠道战略。电子银行业务以其高效、方便、快捷的优势,成为今后银行业发展的趋势。自助银行在提升银行客户服务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银行业要加大自助设备在居民区、城市中心、大型商务中心等地带的布放投入,延长服务时间、拓展服务空间,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便利。 (二)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 一是创新手段、优化流程,提高柜面服务效率。当前,银行柜面服务质量、效率较以前得到大幅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银行必须通过创新手段、升级系统、提高人员素质、减少流转环节等措施,不断提高柜面服务效率。同时,通过不断改善服务环境、优化劳动组合、完善服务内容等手段,为客户提供更具人性化、个性化和价值含量的高品质服务,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是积极实施前、后台职责分离,提高前台营销能力。在会计运营体制优化中,要不断创造条件,把原来由前台员工担负的统计报表、物品配送、单证领缴、票据交换、钱款调运、事后稽核等非营销性工作向后台转移,实行后台集中、批量处理,为经营前台腾出更多精力和时间进行客户营销和市场拓展。在授信业务中,要大力推行“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平行作业”管理模式,风险经理要直接参与授信客户前期调查、项目评估、客户授信、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贷款业务全过程,达到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客户服务效率的双重目的。 三是加强上级行对下级行市场营销的统筹规划和参与支持。管理行工作重心下移、二线工作重心前移。对于重要的全局性营销活动,上级行要制定完整的营销方案,细化对下级行的指导,明确市场机会、目标市场、营销重点、营销策略等关键要素,确保营销活动的成功开展。上级行还要尽可能地直接参与、现场指导下级行营销活动,帮助分支行分析形势、出谋划策,改变分支行“单兵作战”状况,提高营销的针对性和营销成效。 (三)创新手段,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有效管理各种风险,是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加强风险管理,要建立在“流程银行”认识的基础上,风险管理人人有责,要清晰界定“业务操作部门、业务管理部门和专职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避免管理漏洞,在全行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合规风险”管理。首先,要大力开展合规教育,在员工中树立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使员工增强主动合规意识,使合规经营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其次,高度重视业务流程、制度体系的事后评价和持续完善,针对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业务政策、制度设计和操作流程。再次,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的权威性,对全行合规管理起到警示作用。 二是有效防控信贷风险。首先,要从源头入手,加强信贷准入控制,严格客户资信调查,落实有效担保措施,坚决避免不理性营销和以长期风险为代价换取即期利益,从源头控制风险。其次,要严格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和上级行的信贷政策,主动做好信贷结构调整工作。再次,要加强贷后管理,按照“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严格落实客户回访制度,及时了解客户经营和资金运行情况,对贷款余额较高的支行要配足高素质信贷人员,切实落实贷后管理要求。 三是加强执行力建设,强化操作风险管理。由于基层机构具有较大的发展压力,存在重发展轻管理、重指标轻质量的现象,员工对制度和规定疲于应付,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越是在环境复杂、发展压力较大的时期,越应加强基础管理,认真履行管理责任,为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银行机制有不同的分类,如自我发展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又如以人为作用主体的机制和以系统、流程为作用主体的机制等等。对银行最具决定意义的机制有两个:一个是激励考核机制,另一个是内控机制。激励考核机制解决人的积极性的问题,确保组织充满活力,内控机制着力于对各类风险的管理,解决了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目前,激励考核机制完善推进中的难点问题包括:一是考核存在局限性,对经营前台员工实现了较为完善的量化考核,但对中后台管理部门员工仍缺乏成熟、有效的考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锅饭”现象。二是考核科学性有待提高,由于各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业务结构、当地资源禀赋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过于统一的考核模型形成了绩效分配行际间的过度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激励不足和激励过度现象。三是信息系统支持不足,存在考核数据滞后,部分考核数据需要手工采集和无法统计到支行或员工的现象。通过对近年来银监会通报情况的分析,各行内控机制建设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特别要加强合规风险管理、信贷风险防控和操作风险综合治理,不断完善体制、流程和规章制度,保障全行业务稳健持续发展。 四、实施战略规划是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任何一家银行必须制定清晰的战略规划,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努力方向,全行在战略指引下,为既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战略管理不只是总行的事情,各级分支行都必须增强战略意识,按照上级行的发展战略,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和当地环境变化趋势,制定本行中长期发展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开展经营活动。 (一)强化战略思维,强力推行战略管理 目前,分支行的战略意识有待强化,而且越到基层机构其战略意识就越缺乏,往往局限于按照上级行的即期政策导向和发展部署开展经营活动,缺乏系统的思维能力,不能从根本上把握上级行的战略意图,而是机械执行、被动落实,在遇到困难时易产生畏难和动摇情绪。同时,由于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能很好地将上级行的战略部署与本地、本行实际结合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行的决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狠抓战略落实 在战略落实上,存在“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战略规划为中长期发展计划,在日常经营中容易被忽视。要保证战略落到实处,必须建立战略目标与年度经营计划的有效衔接,即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年度,然后将年度计划逐级分解到各条线、各层级和每位员工,配套制定激励和约束考核政策,确保将战略目标逐级落到实处。

我自己有一份,不过是我们交过的作业。不知道可以吗?2010-2011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其政策操作的主要特点摘要:2010-2011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但物价上涨较快。围绕保持物价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采用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我国由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在“中性”定位上稳健操作。关键词:货币政策 准备金 央行票据2010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货币信贷增长从上年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但物价上涨较快。在此期间,持续、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收支顺差使中央银行不断被动购入外汇、吐出过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并直接增加货币供应,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同时,由于对房地产过热,导致银行发放大量贷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禁止炒房现象,同时也使得大一部分资金流入市场,加剧通货膨胀。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其政策表现出来的特点是:由2010年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2011货币政策在“中性”定位上稳健操作。一、灵活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成为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主要工具灵活安排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不过,传统的正回购与现券卖断很快受到了央行持有债券资产规模的约束。2010年全年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2 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1 万亿元;2011年加大对中央票据的操作力度。2011年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2011年第三十期中央银行票据。第三十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1年,发行量300亿元,央行6月14日发行10亿1年期央票。实践证明,在流动性持续较多的情况下,央行票据这一操作工具的推出为货币调控赢得了一定的主动权。同时,央行票据的发行对促进中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起到重要作用。二、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深度冻结流动性的作用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及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重新启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2011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应该说,存款准备金工具对于成功进行流动性对冲功不可没,目前其对冲作用甚至超过了公开市场操作。三、深化差别准备金制度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5%的历史高位。所谓差别准备金率制度,是指对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四、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由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过剩,再贷款、再贴现在总量上增加的余地不大,再贷款甚至是以回收为主,再贴现的规模也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主要是发挥其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和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功能。一是加强地区间再贷款调剂,扩大对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以及地震灾区等的再贷款限额。五、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在投资拉动和流动性供给过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冲动往往比较强。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有针对性地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提示金融机构高度重视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避免因过度追求利润而盲目进行信贷扩张,应合理、均衡放款;引导金融机构强化资本约束,树立持续稳健经营理念,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体制、机制和工具创新;引导商业银行通过拓展中间业务调整盈利结构,增强持续盈利能力。实践表明,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为市场所预期,增加了政策透明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更大程度地发挥了货币政策的效力。六、适当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2010 年前三季度,利率政策保持稳定。第四季度以来,为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抑制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于10 月20 日、12 月26 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上调至75%,累计上调5 个百分点;1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31%上调至81%,累计上调5 个百分点。12月26 日同时上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其中1 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33%上调至85%;1 年期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由88%上调至35%;再贴现利率由80%上调至25%。2011年2月9日和4月6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75%提高到25%,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81%提高到31%,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仍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中央银行仍需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

随着银行存贷利差逐渐缩小,银行业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前景广阔的零售业务无疑是商业银行的首选。而且,庞大并在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金融发展零售业务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构成了潜在的、持久而旺盛的业务需求。近年来,零售业务已成为世界各大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该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并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利润增长点。论文在此背景下选择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典型 ——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情况作为研究背景,通过从各种文献获得的大量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并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对中信银行的市场营销战略进行探索。  本文以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营销战略及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为研究主题,在陈述了市场营销的相关定义、特点和基本内容,叙述了我国零售业务发展的理论背景和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营销的驱动因素,并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商业发展状况,论述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如何确定零售业务发展战略,从而制定零售业务的营销策略,从而总结出了可供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发展借鉴的经验。  论文通过对中信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发展、现状、定位等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零售业务对商业银行提高收益、降低风险,增强竞争力等方面所具有的重大战略价值,由此认清了国内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优势和劣势,确立了发展零售业务的基本营销原则和战略目标。从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产品差异化策略;价格差异化策略;选择有效地分销渠道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营销的相关策略,并提出通过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对零售业务准确定位和统一规划和管理;转换经营机制,积极研究定价技术;完善零售业务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加大零售业务的创新,为零售业务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加强零售业务管理,提高零售业务收入的同时做好零售业务风险防范工作。论文意在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拓展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营销渠道,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市场营销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了市场营销理论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前景。第三部分从中信银行外部环境分析,介绍了中信银的经营环境。第四部分从中信银行的现状入手,阐述了中信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及劣势。第五部分结合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案例,分析了中信银行零售业务的目标市场及潜在市场。第六部分总结出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市场的营销策略。  我国零售业务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零售业务的营销策略,有助于指导实际工作,并尽快占领这一新兴市场。零售业务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培植消费热点的需要,目前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己经出现了过度增长的担忧,研究零售业务,有助于发挥金融机构动员储蓄转向投资的中介功能,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促进金融体系资源优化和社会资金的运用效率。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通过对零售业务的营销战略和策略的研究,提出零售业务营销的新方法、新建议,为我国银行金融工具和金融体制创新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零售业务 营销战略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