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论文

发布时间:2024-08-31 05:45:14

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论文

展望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新冠疫情前景未卜,世界经贸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大,国内经济循环面临多重堵点,重大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有持续释放的改革开放红利,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工具,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国内风险挑战交织叠加内需不足导致供需两端温差。当前,我国消费需求恢复缓慢、投资需求内生动力不足,需求势能减弱可能进一步向生产端传导,制约经济反弹高度,成为经济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2020年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2%,较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终端需求不振、产品销售不旺的问题。供需不匹配背景下的供给恢复难以长期持续,企业前期订单耗尽后停产减产的可能性较大,需谨防供给需求“双萎缩”风险。基层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受疫情冲击、经济减速、企业效益不佳以及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明显放缓。但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仍在增长,部分基层市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已经出现压力。此外,为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68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9%。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攀升,化债支出和利息支出压力加大,地方财政收支平衡难度进一步增加。潜在金融风险不容忽视。2020年前三季度,广义货币增速高出GDP名义增速5个百分点,总体杠杆率和分部门杠杆率出现反弹,金融机构坏账风险需高度重视。中小银行风险加速积聚,城商行、农商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承压更大,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大型商业银行更集中。疫情之下企业主营业务下滑、收入回款变差,财务费用上升,导致现金净流入缩减,偿债资金来源减少,企业债违约风险将有所上升。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基础扎实巩固超大规模市场加速释放新优势。随着相对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正在对全球市场产生重大影响,逐步形成对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力支撑。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不仅包含劳动力、消费、产业、创新、金融、物流、房地产等各领域,而且包括商品市场、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等各方面。新一代青壮年人口数量优势、强大消费市场优势、科技创新与技术产业化应用规模优势等将加速我国经济复苏进程,为疫情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激发新活力。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扩大开放,我国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破堵点、解难题。“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政府服务效能明显提高,创新创业蓬勃发展。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显著提升,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具投资价值国家之一。全面深化改革将在更广范围、更大深度、更宽领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与此同时,尽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我国仍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缩短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开放。积极搭建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博会等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改革开放红利充分释放将创造经济发展强劲动能。宏观调控有力有效仍存新空间。自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宏观调控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等多角度为防控疫情、恢复经济做出科学判断、精准调度。统筹好“立足当前”与“跨周期调节”的关系,为后续经济复苏发挥重要作用。不同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超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相对温和,仍有进一步降准、减息政策空间,赤字率等财政主要指标明显低于同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债余额占GDP比重处于合理区间。未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总量与结构上对稳定经济基本盘仍然具有较大调控操作余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协调性将进一步加强,在抵抗疫情冲击、稳定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转型、增强发展动力的过程中,实现宏观调控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平衡协调联动。

]近年中国宏观经济看似有着下行的趋势,是因为经济结构矛盾,又恰逢周期波动、发展阶段变化,而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压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不稳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保持稳健前行来之不易。

2012年中国稳中求进,还是要必须处理好房地产的问题。  美国政府近期启动量化宽松政策,这就会使我国碰到输入性通胀风险。  中国经济不怕单一风险,不怕小风险,怕的是房地产风险、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怕的是经济大幅降速。如果这几个方面合在一起,会促成资金大量外流,汇率贬值。  尽管今年中国投资和出口的增速很可能比去年放慢,但对消费增速应表现有信心,随着欧债危机影响逐渐烟消雾散,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  经济增速的放缓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的减弱。2012年要实现4%左右的物价上涨幅度应该说是有难度的,且不说中长期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从短期因素来看也有三个不确定性,会使今年的物价走势比较复杂,上半年物价回落至谷底后,下半年经济增速回暖,物价温和回升。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第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剧带来的商机。产业结构一直不尽合理,小散差乱,原因是缺少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甚至逆淘汰,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在目前大背景下,各类企业都现了原形,彼此彼此、好赖不分的假象暴露无遗,企业分化加剧,被迫退出市场的企业为急于进入的企业提供了绝好条件。这正是国内各个行业、有作为的企业收购兼并或强强联手(可降低风险)、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好时机。  第二,国际市场重新洗牌带来的商机。大批企业破产倒闭或陷入困境,让出了繁荣时期很难得到的极大市场空间,使得国际市场进入的门槛大为降低。而国际化的资源重组加快,能源、原材料价格下跌,基础行业及其把持企业大为弱化,这些也将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地位,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  中国应该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彻底结束在国际市场总是消极被动地被别人利用的时代,切实把讲了多年的“要有效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首先是利用好国际市场”这句话落到实处。一是应当抓住机遇大举采购原来拒绝转让的核心技术,引进高新技术和相关人才;二是大举采购储备大宗商品,例如石油、矿石、粮食,并巩固对国际市场价格的主导权、话语权;三是通过收购兼并跨国工商企业集团,加快在全球布点,建立粮食、原油、矿石等大宗产品的海外资源基地。   与此同时,要构筑中国主导的分销、采购网络渠道,推出中国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品牌,并将已有的自主知名品牌实现国际化延伸,扩大中国在全球经济影响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长期可靠的有利局面。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显示,自主采购分销渠道和自主品牌同样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只要掌握命脉就能把利益留住,把利润大头留住,把生态环境留住,而不再流失。当然,海外投资要认真研究所在国的投资环境、文化背景和本土化策略。  由于中国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准备不足,大危机带来的大转机、大商机,可能会与中国擦肩而过,例如商业资本、能源资源。这些是最让人放心不下的大事。  第三,产业影响力是最大的商机。对纺织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信心,国民经济和民生对纺织行业的高度依赖,这就是影响力。要保持冷静、保持信心,切忌慌乱和盲目跟风。纺织行业已进入了精耕细作的微利时代,要利用调整时期加快向以相对指标为主导的内含化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要停止内耗、联手闯关、共图大局,唱好主角,向主营业务回归。  改进流程、缩短流程,实行精准化战略。以信息化、精确化采购为主导,打造多方当事人参与的供应链,从粗放流程向精细化、精确化转变。企业在开展这项活动的过程中,需紧密结合实际,切实办好两件具体事。这两件事对企业具有普遍意义,只要当真去做都会有所收获。  一是流程创新。目前企业流程粗放、跑冒滴漏、周转缓慢、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情况十分普遍。对此,要做好“流程创新”这件具体事。即凭借信息技术,开展精确化采购、降低库存、科学促销、加快周转、降低成本的试验和调研。  二是细节创新。目前纺织行业要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关注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切实真正放下身段、做到换位思考。对此,要做好“细节创新”这件具体事,即认真全天候跟踪研究所有顾客群购物消费的行为、心理和缘由,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包括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询问、每一个抱怨等等。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每一个细节,切实把“转变服务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培训,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技能,讲求服务效果”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   三是应对严峻形势,要充分认识先行指数研究的重要性,采取领先一步的反周期措施,为后危机时代做好前瞻性的各项准备。目前各行各业的预测和宏观调控方式已经过时,所采用的“过去时数据”、“现在时数据”两类指标已经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必须将预测和调控建立在“将来时数据”指标的基础上,如国民经济PMI、本行业PMI、PPI等等。 我国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在相对较长的周期里,让国内实体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地增长,短期保持GDP增速在5 - 3%之间,因此无论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都是偏积极的。  过去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密集、低附加值并对生态破坏严重的低端产品出口等来拉动,而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同时推动企业不断进行产业、技术方面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水平,这样才能在中长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地增长。 我国2011年GDP总量5 745 133亿美元(57万亿元),约为美国经济总量的39%,比上年增长2%,GDP人均4 283美元,全年财政收入103 74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8%。预计2012年经济增长率将为6%,我国GDP总量将会突破61万亿元,约为50亿美元,为美国GDP总量的41%。 中国经济已从谷底回升,前几个月经济增长率一度回落到4%,目前已回升到6%;制造业经理采购指数前几个月一度下探到6%,11月份已回升到9%,站在中轴线的上方。产品库存减少,大宗货物价格小幅上涨,社会用电量增加,中国经济回暖明显。现在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并不会继续恶化。但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宏观政策、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依然困扰着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 未来两三年为中国经济的恢复期,但并不会大起大落,显得将会保持平稳增长,增长率将会保持在5%至2%之间。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未来10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机遇期,从2010年起的未来1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会翻一番,初步建成小康社会,而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就将会和美国平起平坐,再到2030年中国就将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是,美国的综合实力、科技研发能力依然很强,中国在综合国力、核心竞争力上的差距依然存在。 老百姓的占有财富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的中产阶级首次占据大多数,这将会减少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对立,这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依然困扰着中国社会、管理层和决策层。

一、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  1、在金融危机下成功实现经济V型反转。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始终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一系列政策的调控下,国民经济在2009年回升向好的基础上不断巩固,经济运行由回落而趋于平稳。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探底后,已经持续保持了较快增长,2010年实现了3%的增长。GDP总体达到04万亿美元。  2、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投资需求278140亿元,增长5%,拉动经济增长8%,消费需求156998亿元,增长8%,拉动经济增长3%,进出口需求29728亿美元,增长7,拉动经济增长9%,消费需求开始起到较好的作用,但仍然未能取代投资,说明投资拉动依然起着主要的作用。  3、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其中,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8476万亿、财政支出5873万亿,财政赤字9500亿元。2010年,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4、改善民生政策起到一定成效。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提出要“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深意的新概念,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重要的经济建设目标。  2010年扣除物价因素后,农民纯收入增长9%(5919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19109元),虽然在绝对数字方面,农民纯收入仍然远少于城镇居民的收入,但是,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却是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这是自1998年——12年以来的首次超越,这意味着国家的强农富农政策已经初见成效。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快1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也使得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为268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09万人。  就业状况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好的一年。2010年我国积极就业政策力度加大,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比上年末下降2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4%。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2%。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面继续扩大。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6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23万人;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2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59万人;全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3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0万人;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1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78万人;全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3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30万人。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832亿元,累计受益0亿人次。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价格形势,我国政府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多项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社会保障由以往只重视量的增加向既重视量的增加、又重视质的提高转变。  5、在国际中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加大。中国和其他一些新兴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为世界经济企稳和恢复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9年为世界经济贡献率为50%,2010年为世界经济贡献率为25%。  同时,中国在IMF中的投票权大幅增长,2010年10月下旬,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韩国召开。会议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改革具体指标和进度达成一致,确认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超过6%投票权。二十国集团成员一致认为,给予新兴国家更大发言权,将使IMF“更具有效性、可信性和正当性,能就支持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运行发挥作用”。  11月5日,IMF总裁卡恩宣布,IMF执行董事会已通过份额改革方案。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72%升至39%,投票权也将从目前的65%升至07%,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得到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更大话语权。  6、通货膨胀抬头,2010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令人担忧。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57种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同比上涨4%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二季度上涨9%,三季度上涨5%,四季度上涨7%,全年3%,但总的来说,只能算是温和型的通货膨胀。但一定要担心物价上涨过快,也要注意物价上涨影响到低收入者的生活。  二、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国家的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下决心压缩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坚决防止借“十二五”时期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认真搞好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群众吃上放心食品。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水利、电网和危房改造、环境整治投入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公路、沼气建设;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多方筹集资金,切实增加投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3、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以优化投资结构为重点,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与“十二五”前期投资项目衔接工作;严控投资产能过剩行业,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和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切实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扎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要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加快制定法律法规、配套政策、考核体系,确保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到实处。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确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  4、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要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扩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方便可及,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资源环境等领域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推进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  6、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要正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有效发挥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努力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途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进口结构,扩大进口规模,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积极稳妥扩大金融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要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新的投资合作方式,注意防范和化解境外投资风险。  会议指出,在明年经济工作中,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各地区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要加强财政、货币、投资、土地、贸易、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会议指出,完成明年经济工作各项任务,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社情民意,切实摸清发展潜力、优势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症结,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提供科学依据。要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各级干部学习培训,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正确的政绩导向和用人导向。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群众观点,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不务虚名,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加强对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

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论文2021

对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观点综述近期,许多研究机构和专家对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进行了判断,笔者经过收集整理,也相应提出了一些观点。关于2011年通货膨胀的判断对2011年通货膨胀形势,主要研究机构和专家普遍认为,2011年通货膨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一是对2011年居民消费指数(CPI)的预测值。主要研究机构在2010年11月份之前预测值都在4%以下,但自12月初纷纷大幅上调了原有预测值,目前对CPI的预测已经均在4%以上,最高预测达到5%。主要有:王志浩(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预计CPI为5%;陆挺(美银美林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预计为5%;中金公司和高盛的预测均为3%;中国人民银行通货膨胀监测分析小组、曹远征(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预测均为2%。二是关于2011年CPI走势。主流观点均认为CPI呈前高后低的走势,月度涨幅的高点出现在上半年。主要原因是:本轮通胀率加速上升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这决定了2011年上半年翘尾因素比较大。三是对通货膨胀原因的分析。许多专家认为,除农产品价格上涨等推升2010年CPI的因素将持续存在外,2011年需要更加关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对于国际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分析主要有: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估计,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形成的坏账损失大约是资产泡沫高峰时价值的10%,美国资产泡沫只要破掉5%就是大约30万亿美元,如果美联储不得不购买这些不良资产,前两轮的货币增发量仍远远不够,预计可能仍会实施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刘明康(中国银监会主席)认为,目前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金融市场上约有50万亿美元的资本市场投资资金,它们配置在新兴市场的资产比例约为3%~7%,未来该比例上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4850亿美元的新增资金流入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国家将面临严峻的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哈继铭(高盛香港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估计,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攀升,油价将涨至105美元/桶,铜价涨至11000美元/吨,黄金涨至1700美元/盎司。对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分析;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认为,中国经济到了一般所说的“刘易斯拐点”,劳动力开始变得相对稀缺,食品价格上涨会推升工资水平;鲁政委(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认为,“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趋势正在形成。笔者基本同意上述专家的看法,认为2011年CPI仍然主要由食品价格决定,而食品价格上涨的动力已经从“市场投机”因素开始向“生产成本”等中长期因素扩散,预示着通货膨胀压力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根据我国物价上涨历史规律计算,2011年CPI上涨的均值约在4%~2%之间,但考虑到在较强通胀预期和通胀压力的大环境下,天气、疫病、减产等不确定因素都会触发食品价格上涨,可以判断CPI高点将出现在一季度,主要理由是:第一,从CPI翘尾因素看,在2011年一季度为最高,将达到8%,全年为0%(2007年和2009年12月份的CPI环比涨幅均为1%,2008年受危机影响为-2%,所以5%的估计是相对保守的。);第二,从新涨价因素看,再考虑到从二季度开始,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大量上市,农副产品价格将季节性回落。关于2011年世界经济的走势主要研究机构和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均认为2011年世界经济总体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2010年12月份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不确定因素源于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脆弱的金融系统、主权债务压力,以及主要国际货币兑换汇率的大幅波动,预测2011年经济增长更加缓慢,世界生产总值增长从2010年的6%下滑到2011年的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也认为,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纷纷削减预算,全球经济增长步伐将大幅放缓。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0年12月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认为,全球总需求低迷、金融部门仍然脆弱、公共债务问题、美欧宏观政策空间缩小等因素将导致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并不乐观,全年增长率约3%,比2010年下降2个百分点。关于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公共债务、房地产部门等当前突出的问题,部分机构做出了具体的判断,主要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2010年12份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虽然美国GDP总值可望于2011年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但就业全面恢复至少需要四年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11年美国失业率平均值仍将高达6%,而且全球房地产市场前景黯淡,低迷状态可能持续八年时间;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12月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预计,到2015年美国赤字占GDP的比重要达到110%,意大利将达到125%,日本达到249%,其中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仍然很突出,继希腊、爱尔兰之后,西班牙的债务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而且西班牙经济总量更大,一旦发生债务危机,对欧元区和世界经济的冲击也更加突出。主要研究机构也认为,各国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仍然比较突出,新兴市场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主要理由是:新兴经济体受危机冲击较小,家庭、企业、银行、政府等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比较健康,加上经济刺激政策促进内需增长,有效减缓了外部冲击,复苏力度远比发达国家强劲,两者之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在2011年仍然非常突出。笔者基本同意上述观点,并认为制约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还有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发达经济体刺激政策效应受到限制。由于发达经济体的各部门正在修复资产负债表,比如家庭和企业要提高储蓄水平,银行要降低不良资产率,所以宽松货币政策虽然为银行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但实体经济的信贷供给和需求依然比较低迷。二是各国间货币政策的不协调加剧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泡沫。当前世界各国之间货币政策出现了分化,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仍将长期推行低利率政策,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持续加息,引发投机者借入低成本的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再投资到大宗商品市场和新兴市场国家,加大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泡沫,对全球汇率、大宗商品价格、新兴经济体宏观政策也都带来负面影响。三是新兴市场仍未能彻底与发达经济体脱钩。世界银行专家对过去30年世界经济增长数据进行了分析,把不同经济体的增长分为“长期增长趋势”和“短期周期性增长”两部分,发现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新兴市场的“长期增长趋势”已经基本与发达国家脱钩,前者明显高于后者3~4个百分点,但“周期性增长”之间的相关程度更加增强。因此,如果主要发达国家在2011年的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新兴市场经济增长也有所下降。关于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于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当前存在较大分歧。有的研究机构认为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有的则认为中国经济将明显放缓。持前一种态度的主要有: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认为,2011年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因素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仍将保持高位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率预计可以达到10%左右。巴曙松(微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认为经济上行压力仍大于下行压力,2011年经济增速至少在9%以上,主要理由是:中低端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依然存在,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会持续增加;中国内需空间较大,居民家庭的杠杆率仍较低,政府保障房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将快于2010年。持后一种态度的观点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2010年12月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显现,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复苏乏力的影响,可能减缓中国的增长速度,预计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为9%;世界银行在2010年11月对我国2011年经济增长预测为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鉴于采取对信贷增长更为严格的限制、为房地产市场降温和限制银行对房地产业贷款风险敞口等措施,以及中国政府计划在2011年实施退出策略,2011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增长,但增幅有所放缓,预计全年增速为6%。笔者的看法是:中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主要理由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世界经济环境低迷和国内政策环境趋向紧缩的双重压力,但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新的投资项目较多,决定了经济增速不会太低。具体来看:一是出口增速将明显下降。2010年我国出口增速超预期,一个主要原因在于2009年出口为负增长,基数太低,但如果与危机前出口规模相比,2010年出口增速只有8%左右。2011年,出口虽然在持续复苏,但增速不会太高,预计全年出口增15%左右。二是消费增速保持平稳。虽然以房地产、汽车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放缓,但基础设施完善对中低端耐用消费品的促进作用将逐步显现,预计2011年全年消费增15%左右(从历史数据看,基础设施改善有利于推动耐用品消费,如道路、电力设施、电视信号等设施与汽车、家电消费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三是投资增速将略有回落。上一轮基建投资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加上货币信贷政策收紧、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应显现,都构成了投资增速的下滑压力,但考虑到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有很多新项目上马,保障房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根据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山东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分析,2011年政府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决心很大,预计2011年投资增速会比2010年略有回落,全年将保持在20%左右。关于对2011年我国宏观政策的建议大部分经济学家普遍赞同2011年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但在具体工具选择和幅度上存在分歧。马骏(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认为,2011年合适的货币增长应该是15%,贷款增长应该是14%,即5万亿元;王志浩(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预计2011年还将4次加息,每次25个基点,银行信贷规模约在6万亿元~7万亿元,信贷增速从2010年的18%降至12%~14%;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到2011年年中会有两到三次加息的空间,不排除会出现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汇率“三率齐动”的情形;鲁政委(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认为,2011年第一季度需要以平均每月1次的频率来上调准备金率;哈继铭(高盛香港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建议更多发挥汇率工具的作用。也有的专家反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如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相比,始终应放在次要位置,且当前通胀是成本推进型的,紧缩型货币政策无益于通胀问题的解决,只会压低企业发展生产的动力,他建议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保增长,使用财政政策加大补贴对抗通胀。

展望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新冠疫情前景未卜,世界经贸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大,国内经济循环面临多重堵点,重大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有持续释放的改革开放红利,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工具,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国内风险挑战交织叠加内需不足导致供需两端温差。当前,我国消费需求恢复缓慢、投资需求内生动力不足,需求势能减弱可能进一步向生产端传导,制约经济反弹高度,成为经济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2020年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2%,较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终端需求不振、产品销售不旺的问题。供需不匹配背景下的供给恢复难以长期持续,企业前期订单耗尽后停产减产的可能性较大,需谨防供给需求“双萎缩”风险。基层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受疫情冲击、经济减速、企业效益不佳以及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明显放缓。但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仍在增长,部分基层市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已经出现压力。此外,为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68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9%。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攀升,化债支出和利息支出压力加大,地方财政收支平衡难度进一步增加。潜在金融风险不容忽视。2020年前三季度,广义货币增速高出GDP名义增速5个百分点,总体杠杆率和分部门杠杆率出现反弹,金融机构坏账风险需高度重视。中小银行风险加速积聚,城商行、农商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承压更大,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大型商业银行更集中。疫情之下企业主营业务下滑、收入回款变差,财务费用上升,导致现金净流入缩减,偿债资金来源减少,企业债违约风险将有所上升。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基础扎实巩固超大规模市场加速释放新优势。随着相对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正在对全球市场产生重大影响,逐步形成对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力支撑。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不仅包含劳动力、消费、产业、创新、金融、物流、房地产等各领域,而且包括商品市场、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等各方面。新一代青壮年人口数量优势、强大消费市场优势、科技创新与技术产业化应用规模优势等将加速我国经济复苏进程,为疫情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激发新活力。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扩大开放,我国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破堵点、解难题。“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政府服务效能明显提高,创新创业蓬勃发展。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显著提升,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具投资价值国家之一。全面深化改革将在更广范围、更大深度、更宽领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与此同时,尽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我国仍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缩短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开放。积极搭建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博会等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改革开放红利充分释放将创造经济发展强劲动能。宏观调控有力有效仍存新空间。自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宏观调控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等多角度为防控疫情、恢复经济做出科学判断、精准调度。统筹好“立足当前”与“跨周期调节”的关系,为后续经济复苏发挥重要作用。不同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超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相对温和,仍有进一步降准、减息政策空间,赤字率等财政主要指标明显低于同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债余额占GDP比重处于合理区间。未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总量与结构上对稳定经济基本盘仍然具有较大调控操作余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协调性将进一步加强,在抵抗疫情冲击、稳定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转型、增强发展动力的过程中,实现宏观调控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平衡协调联动。

]近年中国宏观经济看似有着下行的趋势,是因为经济结构矛盾,又恰逢周期波动、发展阶段变化,而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压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不稳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保持稳健前行来之不易。

2012年中国稳中求进,还是要必须处理好房地产的问题。  美国政府近期启动量化宽松政策,这就会使我国碰到输入性通胀风险。  中国经济不怕单一风险,不怕小风险,怕的是房地产风险、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怕的是经济大幅降速。如果这几个方面合在一起,会促成资金大量外流,汇率贬值。  尽管今年中国投资和出口的增速很可能比去年放慢,但对消费增速应表现有信心,随着欧债危机影响逐渐烟消雾散,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  经济增速的放缓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的减弱。2012年要实现4%左右的物价上涨幅度应该说是有难度的,且不说中长期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从短期因素来看也有三个不确定性,会使今年的物价走势比较复杂,上半年物价回落至谷底后,下半年经济增速回暖,物价温和回升。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第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剧带来的商机。产业结构一直不尽合理,小散差乱,原因是缺少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甚至逆淘汰,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在目前大背景下,各类企业都现了原形,彼此彼此、好赖不分的假象暴露无遗,企业分化加剧,被迫退出市场的企业为急于进入的企业提供了绝好条件。这正是国内各个行业、有作为的企业收购兼并或强强联手(可降低风险)、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好时机。  第二,国际市场重新洗牌带来的商机。大批企业破产倒闭或陷入困境,让出了繁荣时期很难得到的极大市场空间,使得国际市场进入的门槛大为降低。而国际化的资源重组加快,能源、原材料价格下跌,基础行业及其把持企业大为弱化,这些也将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地位,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  中国应该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彻底结束在国际市场总是消极被动地被别人利用的时代,切实把讲了多年的“要有效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首先是利用好国际市场”这句话落到实处。一是应当抓住机遇大举采购原来拒绝转让的核心技术,引进高新技术和相关人才;二是大举采购储备大宗商品,例如石油、矿石、粮食,并巩固对国际市场价格的主导权、话语权;三是通过收购兼并跨国工商企业集团,加快在全球布点,建立粮食、原油、矿石等大宗产品的海外资源基地。   与此同时,要构筑中国主导的分销、采购网络渠道,推出中国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品牌,并将已有的自主知名品牌实现国际化延伸,扩大中国在全球经济影响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长期可靠的有利局面。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显示,自主采购分销渠道和自主品牌同样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只要掌握命脉就能把利益留住,把利润大头留住,把生态环境留住,而不再流失。当然,海外投资要认真研究所在国的投资环境、文化背景和本土化策略。  由于中国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准备不足,大危机带来的大转机、大商机,可能会与中国擦肩而过,例如商业资本、能源资源。这些是最让人放心不下的大事。  第三,产业影响力是最大的商机。对纺织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信心,国民经济和民生对纺织行业的高度依赖,这就是影响力。要保持冷静、保持信心,切忌慌乱和盲目跟风。纺织行业已进入了精耕细作的微利时代,要利用调整时期加快向以相对指标为主导的内含化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要停止内耗、联手闯关、共图大局,唱好主角,向主营业务回归。  改进流程、缩短流程,实行精准化战略。以信息化、精确化采购为主导,打造多方当事人参与的供应链,从粗放流程向精细化、精确化转变。企业在开展这项活动的过程中,需紧密结合实际,切实办好两件具体事。这两件事对企业具有普遍意义,只要当真去做都会有所收获。  一是流程创新。目前企业流程粗放、跑冒滴漏、周转缓慢、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情况十分普遍。对此,要做好“流程创新”这件具体事。即凭借信息技术,开展精确化采购、降低库存、科学促销、加快周转、降低成本的试验和调研。  二是细节创新。目前纺织行业要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关注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切实真正放下身段、做到换位思考。对此,要做好“细节创新”这件具体事,即认真全天候跟踪研究所有顾客群购物消费的行为、心理和缘由,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包括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询问、每一个抱怨等等。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每一个细节,切实把“转变服务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培训,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技能,讲求服务效果”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   三是应对严峻形势,要充分认识先行指数研究的重要性,采取领先一步的反周期措施,为后危机时代做好前瞻性的各项准备。目前各行各业的预测和宏观调控方式已经过时,所采用的“过去时数据”、“现在时数据”两类指标已经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必须将预测和调控建立在“将来时数据”指标的基础上,如国民经济PMI、本行业PMI、PPI等等。 我国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在相对较长的周期里,让国内实体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地增长,短期保持GDP增速在5 - 3%之间,因此无论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都是偏积极的。  过去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密集、低附加值并对生态破坏严重的低端产品出口等来拉动,而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同时推动企业不断进行产业、技术方面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水平,这样才能在中长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地增长。 我国2011年GDP总量5 745 133亿美元(57万亿元),约为美国经济总量的39%,比上年增长2%,GDP人均4 283美元,全年财政收入103 74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8%。预计2012年经济增长率将为6%,我国GDP总量将会突破61万亿元,约为50亿美元,为美国GDP总量的41%。 中国经济已从谷底回升,前几个月经济增长率一度回落到4%,目前已回升到6%;制造业经理采购指数前几个月一度下探到6%,11月份已回升到9%,站在中轴线的上方。产品库存减少,大宗货物价格小幅上涨,社会用电量增加,中国经济回暖明显。现在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并不会继续恶化。但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宏观政策、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依然困扰着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 未来两三年为中国经济的恢复期,但并不会大起大落,显得将会保持平稳增长,增长率将会保持在5%至2%之间。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未来10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机遇期,从2010年起的未来1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会翻一番,初步建成小康社会,而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就将会和美国平起平坐,再到2030年中国就将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是,美国的综合实力、科技研发能力依然很强,中国在综合国力、核心竞争力上的差距依然存在。 老百姓的占有财富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的中产阶级首次占据大多数,这将会减少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对立,这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依然困扰着中国社会、管理层和决策层。

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论文

我国当前的经济其实是很不错的,但是我国整体的一个发展态势也是向上的,这是我的看法。面对爱迪生发明中的几千甚至儿万次实验的失败,也许你会对他嗤之以鼻,但你别忘了,正是这千万次的失败,铸就了发明大王的美称,因为干万次的失败才带给我们电灯、留声机……吏蒂芬孙刚发明火车时,那个冒着白气的笨重的家伙,甚至还没有马车快,当时的史蒂芬孙就像那只可怜的乌鸦一样,被认为是在做白日梦,但当时那些嘲讽他的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正是这笨重的家伙,拉着人类向前迈了一大步。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无所谓失败与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的背后也许就是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历览前贤,圣人告诉我们: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观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到他们人生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凡成大事者,皆经历过失意、彷徨,或遭遇人生低谷,但他们都平淡地走过,最终赢得了别样的人生。

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经从贫困、落后、封闭的国家,迈向正在现代化的小康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瞩目中国非凡的成就,但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对中国的崛起心怀嫉妒。中国的崛起的确正在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所以有人会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想,谁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盛唐时期,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当时中国的GDP比今天美国的GDP在全球所占的比重还要大得多,约占全球GDP的40%以上。时隔一千年,中国终于又迎来新的强盛时期。这完全得益于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走的正确道路。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成为经济大国还不是我们的目标。我认为,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上强大的国家,甚至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强大的国家。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智慧。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过程中,我们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时期,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矛盾,有些矛盾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没有遇到的。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把握大局,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政策,化解矛盾,所以我们的经济社会仍然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一、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非常快速。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CPI(消费物价指数)上涨控制在8%。这是非常稳健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超过这个指标,这是可以理解的。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我们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在4%,比去年4%有所滑落。CPI上半年上涨了9%。物价上涨从总体上看正在得到遏制,经济仍然在高速状态下运行。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要成为现代化国家,一定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过程。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没有现代制造业、现代核心装备企业,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我们一定要推进工业化,补工业化这一课。我国是从一个农业社会,或者说农业经济占主导的社会走过来的。总体上看,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是落后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社会秩序、现代伦理等,都是欠缺的。所以,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进步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现在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者说中后期,这一时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经济高速增长。日本、韩国的现代化过程,经历了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没有这十年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日本和韩国。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而且中国的经济体量要比它们当年大得多。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将维持到2020年。到那时,中国将超过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规模应该不相上下。我们大概在2012年就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将再用8年的时间从经济总规模上接近美国的水平。当然,也有个别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到2028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这比较乐观。所以,我们的经济仍会持续增长,在持续增长过程中,我们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提升经济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二、中国宏观经济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今年底,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般说来,特别是对于一个经济体量很大的国家来说,人均GDP3000美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需要升级,产业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中小企业发展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必须正视的问题。这就如同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大发展时,给当时很多国有企业带来冲击一样,由于方向正确、政策适当,我们非常幸运地渡过了难关。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的中小企业该怎么办?政策如何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就是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地方。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这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挑战。由于我们处在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期,所以面临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使经济进入滞胀。我认为,当通货膨胀超过7%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控制通胀作为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但是,控制通胀不能过度损害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然是我们头等重要的事情。千万不要认为中国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一个发达国家,发展可以歇一歇了,可以考虑其他问题了。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不同的。今年的通货膨胀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它是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上涨对物价全面上涨产生了重要影响。石油价格是能源价格的标杆,石油是资源之王,其价格攀升当然会传递到中国。中国是一个开放国家,我们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国50%的石油依靠进口。最近石油价格从每桶147美元下跌到120美元左右。石油价格大幅波动,使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大幅度波动的时期,风险急剧加大。虽然现在石油价格出现下跌,但是高油价仍是基本趋势,而且这种高油价是同美元有关系的。我们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比如说紧缩人民币、紧缩流动性,是难以让石油价格跌下来的。教科书上说通过紧缩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减少对商品的需求,从而使价格回落。教科书还说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说到底是货币发多了,引起价格的上涨。但就石油价格上涨而言,不是人民币发多了,而是美元发多了。所以全球经济动荡,美国负有重大责任,特别是在衍生品金融市场。为什么中国要崛起?中国的崛起将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和货币体系。现在全球都用美元做结算货币、储备货币,所以美国就不断发货币。如果二十年后,人民币成为可以与美元相互替代的国际性储备货币,这对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全球经济体系都有重要作用。中国崛起的核心标志是中国金融的崛起。中国除了产业要崛起、要有强大的制造业外,还必须有金融业的崛起。中国金融的崛起可以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有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没有独立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大的金融体系,中国是成不了经济强国的。目前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这次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所谓成本推动型有两点含义:第一,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得到他应得的福利。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生活水平。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呢?第一,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沿海很多地方,企业为什么出现劳工荒?是因为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第二,资源价格上涨。铁矿石、各种有色金属矿,甚至包括淡水,都会涨价。价格的上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它在动态地寻求利益均衡点。30年前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改革僵化的价格体制。计划经济时期,价格管制把经济管死了,没有利润,也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动力。价格如此之低,也会使很多人耗竭式地使用短缺的资源。实际上,我们现在要更多地关注供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就在于中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市场化的供给体系。抗震救灾显示了我们强大的供给能力。如果退回到三十年前,汶川地震这么大的灾难,不要说三个月,就是三年也难稳定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受灾人数400多万人,间接受灾3000万人,我们三个月就稳定下来,我们靠的是强大的供给体系,这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再加上我们的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中国很难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提高存贷款利率被看作是收缩流动性的一个手段。在目前条件下,提高存贷款利率,有可能创造更大的流动性,从而可能推动通货膨胀。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汇率机制与国际游资问题。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复杂,不像20年前经济活动非常简单,那时通货膨胀一来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原因,采取什么措施。今天的经济结构太复杂了。如果提高存贷款利率,在不考虑汇率预期情况下,是可以收缩流动性的。但在目前的汇率机制下,会带来更多的国际游资,即热钱。为什么热钱想方设法要进入中国市场呢?因为人民币正在升值。我们今年已经升了3%了,也就是年初1美元换成人民币,现在经过汇率变动已经赚了3%了,同时我们的存款利率是14%(一年期定期),这两个加起来,大约是5%。也就是说还没有到年终,收益已经达到5%了,这是无风险的。关于热钱,首先要清楚它从哪些渠道进来。我们不能因为热钱的进入,就试图把大门关起来。开放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中国永远不能回到封闭的时代,只有开放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如果因为怕一只苍蝇进来就把大门关上,这是非常错误的。热钱有各种管道进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管道,还有外商直接投资,经济贸易夸大价格等,还有很多个人自己带进来。国际游资,或者短期资本流动,时机一旦成熟,它肯定会流出去。如果流量非常大、非常急,就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特别是货币体系带来冲击。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最终会演变成货币危机。对于热钱,我有以下看法:第一,我们不要害怕热钱,中国有这么多外部资本进入,是因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环境稳定,人们有良好预期。实际上,我们将和热钱相伴而存在,把热钱消灭掉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适时疏导。同时,我们要通过改革,把热钱变成正常的短期资本流动。为此,要着力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现在是央行和个人、企业进行交易,未来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应主要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易,把风险分散给企业。第二,我们要从技术层面采取措施,防止这些以班排连营方式进来的热钱在未来某个时候以集团军形式出去。游资大规模流出将给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我们现在有一万八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按照一定的结构分布在不同资产上,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储备以现金的方式搁在账上。如果热钱以集团军方式出去,负债和资产的结构就可能不匹配,危机就会出现。韩国当年的金融危机与资产负债的结构性失衡是有关系的。在一国金融体系内,如果单一银行出现由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导致的支付危机,通常央行会提供流动性帮助其渡过危机,但在国际范围内,如果一国金融体系出现危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会提供帮助,但这个帮助要以付出巨大代价为前提。我们要从政策和技术上防止热钱以集团军形式出去。在外汇管理上要做很多细致工作,要不断调整外汇资产结构,以防范未来的金融风险。三、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首先是有害气体减排与工业化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大气环境被破坏,南极和北极的冰川都在融化。工业化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减排承诺。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最近几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但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不能承担相同的义务。尽管如此,我们仍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南到北,我们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比较发达地区的水污染更是严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生活美好,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最终目标。如果人均GDP达到一万、两万美元时,水都不能喝,GDP还有什么用?所以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等环境已经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难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再次,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很令人忧虑。资源匮乏了,环境污染了,我们的后代该如何生存?对石油、煤炭、水以及各类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美国近海油田不开发,煤矿基本上也不开发,资源得到了很好保护。美国不开发其地下资源,主要是买其他国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很自私。自私的一面我们不学,但保护环境的一面我们要学,要借鉴。我们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我们现在也要学会保护资源。我们要学会资本运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全球资源的配置。我国外汇储备的应用,相当大部分应该放在这方面。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海外资源做支持,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最后,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给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应该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四、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我们应该在解决上述问题之间找到一个深层次的平衡点。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政策目标是不够的,必须统筹兼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如前面所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胀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要控制高耗能企业。我国的经济增长,还需要通过内需的增长来拉动。中国这样的国家试图长时期通过出口,靠外部需求,靠美国、欧洲的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的,这种增长模式肯定有问题。我们要靠内需来拉动,必须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靠内需拉动,首先要提高与内需有关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这涉及到另一个重要问题: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要更多地关注民生。能不能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适当降低税赋?中国特别需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灵活地运用税收政策。从目前看,税收政策运用的重点在降低税率或提高税基。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太快,建议把起征点进一步加以提高。这样把钱留下来,人们才会消费,才会拉动经济增长。要努力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这实际上是在说,要充分重视存量财富的增长,重视存量资源的再配置。我们的文化有一个负面因素,就是不重视存量,只关心流量、增量。这实际上就是不尊重前人的成果、不尊重历史。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很多楼被炸掉,这些楼不少是10年前建成的,它们构成了当年的GDP。10年前建成的楼实际上是很新的。我到欧洲大学访问,我要他们让我看一下最新的楼。他们最新的楼就是10年、15年前建的。欧洲人对历史、对前人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非常重视,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它。而我们却没有做到。这种不尊重历史的行为在学术研究中也经常存在,抄袭就是一种蔑视前人成果的行为。写一篇论文洋洋几万言,没有一个注释,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创造。难道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对你产生任何影响?没有一个注释,没有一句话来自于前人?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我在评判研究生论文时首先就要看论文的注释,看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很尊重。我们一定要尊重过去,尊重他人的成果。在学术研究中要这样,在经济发展、财富创造中也要有这样的传统。我在很多场合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矛盾时,要善于运用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很快,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钱的一部分留在民间呢?中国经济增长要靠民间需求来拉动。我们要向靠政府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告别。民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持久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是环境问题之源等问题

我们是普通人,不懂国家大事,不知道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怎样的形势。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论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是环境问题之源等问题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二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三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  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当前的经济其实是很不错的,但是我国整体的一个发展态势也是向上的,这是我的看法。面对爱迪生发明中的几千甚至儿万次实验的失败,也许你会对他嗤之以鼻,但你别忘了,正是这千万次的失败,铸就了发明大王的美称,因为干万次的失败才带给我们电灯、留声机……吏蒂芬孙刚发明火车时,那个冒着白气的笨重的家伙,甚至还没有马车快,当时的史蒂芬孙就像那只可怜的乌鸦一样,被认为是在做白日梦,但当时那些嘲讽他的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正是这笨重的家伙,拉着人类向前迈了一大步。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无所谓失败与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的背后也许就是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历览前贤,圣人告诉我们: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观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到他们人生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凡成大事者,皆经历过失意、彷徨,或遭遇人生低谷,但他们都平淡地走过,最终赢得了别样的人生。

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论文研究

下面是一篇会议论文,参考一下吧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教授   今天,我讲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二是当前改革情况。纯属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同志们研究参考。 一、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在连续三年实施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可喜的变化,总的形势比较好。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年最高增长率曾达14%以上。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从1993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宏观控制,速度随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个百分点,到1999年最低只有7.1%。2000年以来,已经扭转了这种减速运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8.2%,比上年全年高一个多百分点。   2.国内需求全面回升。针对连续几年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职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数。实行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历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1.8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增速加快了4.9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一11月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其中出口增长1%,进口增长37.4%,分别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个百分点。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7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增长了1.4倍,亏损下降16.3%。   5.通货紧缩局面有了缓解,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加。从1997年下半年起,中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消费价格绝对水平下降,1998年为1.8%,1999年为1.6%。2000年已基本扭转了这种趋势,1一11月转为上升0.2%。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4%。   上述情况,不仅证明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速回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而且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不足之处是,目前的经济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响较大,有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为此,我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增发500亿元国债,以继续扩大投资和内需,促进市场旺销;加之国际经济看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长基数较低等因素,将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8%,比上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个五年计划可以全面完成,达到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达到1万亿美元,每人平均超过800美元的既定目标。   对于下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目标重点,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已经提出了一个轮廓的建议。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具体规划,准备在明年初举行的全国人代会上通过后实施。其主要的任务和发展趋势是:   1、坚持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求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即每年平均增长达到7.2%左右,其中前五年可能略高一些,后五年可能略低一些。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居民收入,使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提高。   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实施西部大开发,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步解决城镇化水平长期过低问题,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既迅速而又持续的发展。   3.深化经济改革,搞好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重点是:进一步放开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精简行政机构,转换政府职能,尽可能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体制性障碍。与此同时,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面临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把吸收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大胆吸收借鉴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要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有关经济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对外法律体系与对外经贸体制。   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经济将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规模向前发展。 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从195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在行政管理权限上放放收收,调整隶属关系,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但由于方法不对头,没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总结经验,才认识到主要应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看清了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端,提出来要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逐步扩大市场的比重,缩小计划的比重,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进。但是,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或者商品经济,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改革也就不可能迈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还是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但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样,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才把这个理论问题最终突破,明确提出来,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要干些什么?党的十四大规定得很明确,主要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从现在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能成其为市场经济。而且这种市场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市场,而是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全面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市场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可以说是在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进展,商品市场现在已基本建立了。因为有没有市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即价格究竟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来浮动。由国家来规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一个模拟市场,所以不能单纯以有没有东西卖来作为衡量市场的标准。过去较长时期甚至最困难时期也有东西卖,有的地方甚至摆得琳琅满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模拟市场,因为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消费品价格,在改革开放以前,95%以上是国家计划规定的,现在95%以上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采购价格,过去几乎百分之百由国家计划规定,现在大约80%(有说85%)以上由市场决定。这说明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当然,价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开,任何国家也没有百分之百放开,有少数价格如公用设施。能源价格等一般仍应由国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变。   要素市场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现在看来差距都还很大。资金市场衡量标准是看利率(包括汇率)是否放开,现在看还没有。劳动力市场衡量标准是就业和工资是否由市场决定,这方面目前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还没有走上市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是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场,但市场是否能很好地运转,取决于市场运行的主体,即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基本上是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已基本上相适应,所以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而且是当前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点;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至今还不相适应,尽管国家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困难还很大,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整个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宏观管理。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说是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过去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采取直接调控的办法。搞市场经济就不能采取直接调控了,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有一部分带强制性的,也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财政、税收、特别是金融手段为主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简机构。职能转换进展比较缓慢。   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过去的分配,说是按劳分配,但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铁饭碗,大锅饭,没有大多的差别现在在理论上已经明确: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益对,有可能分配,没有效益就没有东西分配。同时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也要参加分配。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能不能达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群众团结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方面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正在推进。   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绩。正因为改革取得进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比如市场这个环节,商品市场的建立进展后面貌改变不了,而且还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响金融体制和劳动体制的改革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一部分要转让和退出;一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有了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从现在进展情况看,调整所有制结构快一些,真正按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慢一些,因为对怎样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包括:如何做到股权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制衡机制等,还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和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能还有个探索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政府机构精简和职能转换。现在,大家对机构精简都比较重视,但职能转换很不理想,往往是变了一种形式来控制企业,控制经济。比如过去搞计划经济,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现在这方面确实是少了,指令性计划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想方设法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审批项目,干什么都要经过他审批。这是绝对不行的。现在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深圳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多数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还是活不起来。而且审批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带来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会更多。所以,职能转换一定要彻底,绝不能改头换面,把原来的计划权变成审批权。第四个方面就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最突出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不快,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因为国企改革必然要进行职工下岗分流,但又没有人“兜底”。当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难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等,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欠账无法解决。据说这笔欠账至少有3万亿元,要解决困难确实不小。但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须想办法抓紧解决这个问题。   总起来说,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快有的慢,落后的主要是要素市场、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必须下决心加快推进这些方面的改革,使其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大体相衔接。因为体制就是一种制度,作为制度就应该是规范的和互相之间大体平衡的。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混乱现象就很难解决,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也很难根除。而且,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要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制,使各方面都依法办事,这是实行市场经济所绝对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改革,争取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会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2012年中国稳中求进,还是要必须处理好房地产的问题。  美国政府近期启动量化宽松政策,这就会使我国碰到输入性通胀风险。  中国经济不怕单一风险,不怕小风险,怕的是房地产风险、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怕的是经济大幅降速。如果这几个方面合在一起,会促成资金大量外流,汇率贬值。  尽管今年中国投资和出口的增速很可能比去年放慢,但对消费增速应表现有信心,随着欧债危机影响逐渐烟消雾散,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  经济增速的放缓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的减弱。2012年要实现4%左右的物价上涨幅度应该说是有难度的,且不说中长期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从短期因素来看也有三个不确定性,会使今年的物价走势比较复杂,上半年物价回落至谷底后,下半年经济增速回暖,物价温和回升。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第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剧带来的商机。产业结构一直不尽合理,小散差乱,原因是缺少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甚至逆淘汰,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在目前大背景下,各类企业都现了原形,彼此彼此、好赖不分的假象暴露无遗,企业分化加剧,被迫退出市场的企业为急于进入的企业提供了绝好条件。这正是国内各个行业、有作为的企业收购兼并或强强联手(可降低风险)、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好时机。  第二,国际市场重新洗牌带来的商机。大批企业破产倒闭或陷入困境,让出了繁荣时期很难得到的极大市场空间,使得国际市场进入的门槛大为降低。而国际化的资源重组加快,能源、原材料价格下跌,基础行业及其把持企业大为弱化,这些也将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地位,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  中国应该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彻底结束在国际市场总是消极被动地被别人利用的时代,切实把讲了多年的“要有效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首先是利用好国际市场”这句话落到实处。一是应当抓住机遇大举采购原来拒绝转让的核心技术,引进高新技术和相关人才;二是大举采购储备大宗商品,例如石油、矿石、粮食,并巩固对国际市场价格的主导权、话语权;三是通过收购兼并跨国工商企业集团,加快在全球布点,建立粮食、原油、矿石等大宗产品的海外资源基地。   与此同时,要构筑中国主导的分销、采购网络渠道,推出中国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品牌,并将已有的自主知名品牌实现国际化延伸,扩大中国在全球经济影响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长期可靠的有利局面。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显示,自主采购分销渠道和自主品牌同样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只要掌握命脉就能把利益留住,把利润大头留住,把生态环境留住,而不再流失。当然,海外投资要认真研究所在国的投资环境、文化背景和本土化策略。  由于中国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准备不足,大危机带来的大转机、大商机,可能会与中国擦肩而过,例如商业资本、能源资源。这些是最让人放心不下的大事。  第三,产业影响力是最大的商机。对纺织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信心,国民经济和民生对纺织行业的高度依赖,这就是影响力。要保持冷静、保持信心,切忌慌乱和盲目跟风。纺织行业已进入了精耕细作的微利时代,要利用调整时期加快向以相对指标为主导的内含化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要停止内耗、联手闯关、共图大局,唱好主角,向主营业务回归。  改进流程、缩短流程,实行精准化战略。以信息化、精确化采购为主导,打造多方当事人参与的供应链,从粗放流程向精细化、精确化转变。企业在开展这项活动的过程中,需紧密结合实际,切实办好两件具体事。这两件事对企业具有普遍意义,只要当真去做都会有所收获。  一是流程创新。目前企业流程粗放、跑冒滴漏、周转缓慢、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情况十分普遍。对此,要做好“流程创新”这件具体事。即凭借信息技术,开展精确化采购、降低库存、科学促销、加快周转、降低成本的试验和调研。  二是细节创新。目前纺织行业要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关注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切实真正放下身段、做到换位思考。对此,要做好“细节创新”这件具体事,即认真全天候跟踪研究所有顾客群购物消费的行为、心理和缘由,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包括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询问、每一个抱怨等等。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每一个细节,切实把“转变服务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培训,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技能,讲求服务效果”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   三是应对严峻形势,要充分认识先行指数研究的重要性,采取领先一步的反周期措施,为后危机时代做好前瞻性的各项准备。目前各行各业的预测和宏观调控方式已经过时,所采用的“过去时数据”、“现在时数据”两类指标已经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必须将预测和调控建立在“将来时数据”指标的基础上,如国民经济PMI、本行业PMI、PPI等等。 我国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在相对较长的周期里,让国内实体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地增长,短期保持GDP增速在5 - 3%之间,因此无论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都是偏积极的。  过去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密集、低附加值并对生态破坏严重的低端产品出口等来拉动,而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同时推动企业不断进行产业、技术方面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水平,这样才能在中长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地增长。 我国2011年GDP总量5 745 133亿美元(57万亿元),约为美国经济总量的39%,比上年增长2%,GDP人均4 283美元,全年财政收入103 74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8%。预计2012年经济增长率将为6%,我国GDP总量将会突破61万亿元,约为50亿美元,为美国GDP总量的41%。 中国经济已从谷底回升,前几个月经济增长率一度回落到4%,目前已回升到6%;制造业经理采购指数前几个月一度下探到6%,11月份已回升到9%,站在中轴线的上方。产品库存减少,大宗货物价格小幅上涨,社会用电量增加,中国经济回暖明显。现在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并不会继续恶化。但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宏观政策、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依然困扰着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 未来两三年为中国经济的恢复期,但并不会大起大落,显得将会保持平稳增长,增长率将会保持在5%至2%之间。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未来10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机遇期,从2010年起的未来1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会翻一番,初步建成小康社会,而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就将会和美国平起平坐,再到2030年中国就将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是,美国的综合实力、科技研发能力依然很强,中国在综合国力、核心竞争力上的差距依然存在。 老百姓的占有财富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的中产阶级首次占据大多数,这将会减少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对立,这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依然困扰着中国社会、管理层和决策层。

你真分析2020年洪广经济形势,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在此背景之下,大学生如何有所发展呢?大学生的应该自主创业

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经从贫困、落后、封闭的国家,迈向正在现代化的小康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瞩目中国非凡的成就,但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对中国的崛起心怀嫉妒。中国的崛起的确正在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所以有人会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想,谁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盛唐时期,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当时中国的GDP比今天美国的GDP在全球所占的比重还要大得多,约占全球GDP的40%以上。时隔一千年,中国终于又迎来新的强盛时期。这完全得益于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走的正确道路。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成为经济大国还不是我们的目标。我认为,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上强大的国家,甚至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强大的国家。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智慧。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过程中,我们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时期,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矛盾,有些矛盾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没有遇到的。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把握大局,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政策,化解矛盾,所以我们的经济社会仍然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一、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非常快速。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CPI(消费物价指数)上涨控制在8%。这是非常稳健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超过这个指标,这是可以理解的。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我们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在4%,比去年4%有所滑落。CPI上半年上涨了9%。物价上涨从总体上看正在得到遏制,经济仍然在高速状态下运行。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要成为现代化国家,一定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过程。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没有现代制造业、现代核心装备企业,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我们一定要推进工业化,补工业化这一课。我国是从一个农业社会,或者说农业经济占主导的社会走过来的。总体上看,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是落后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社会秩序、现代伦理等,都是欠缺的。所以,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进步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现在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者说中后期,这一时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经济高速增长。日本、韩国的现代化过程,经历了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没有这十年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日本和韩国。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而且中国的经济体量要比它们当年大得多。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将维持到2020年。到那时,中国将超过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规模应该不相上下。我们大概在2012年就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将再用8年的时间从经济总规模上接近美国的水平。当然,也有个别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到2028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这比较乐观。所以,我们的经济仍会持续增长,在持续增长过程中,我们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提升经济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二、中国宏观经济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今年底,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般说来,特别是对于一个经济体量很大的国家来说,人均GDP3000美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需要升级,产业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中小企业发展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必须正视的问题。这就如同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大发展时,给当时很多国有企业带来冲击一样,由于方向正确、政策适当,我们非常幸运地渡过了难关。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的中小企业该怎么办?政策如何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就是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地方。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这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挑战。由于我们处在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期,所以面临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使经济进入滞胀。我认为,当通货膨胀超过7%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控制通胀作为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但是,控制通胀不能过度损害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然是我们头等重要的事情。千万不要认为中国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一个发达国家,发展可以歇一歇了,可以考虑其他问题了。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不同的。今年的通货膨胀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它是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上涨对物价全面上涨产生了重要影响。石油价格是能源价格的标杆,石油是资源之王,其价格攀升当然会传递到中国。中国是一个开放国家,我们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国50%的石油依靠进口。最近石油价格从每桶147美元下跌到120美元左右。石油价格大幅波动,使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大幅度波动的时期,风险急剧加大。虽然现在石油价格出现下跌,但是高油价仍是基本趋势,而且这种高油价是同美元有关系的。我们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比如说紧缩人民币、紧缩流动性,是难以让石油价格跌下来的。教科书上说通过紧缩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减少对商品的需求,从而使价格回落。教科书还说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说到底是货币发多了,引起价格的上涨。但就石油价格上涨而言,不是人民币发多了,而是美元发多了。所以全球经济动荡,美国负有重大责任,特别是在衍生品金融市场。为什么中国要崛起?中国的崛起将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和货币体系。现在全球都用美元做结算货币、储备货币,所以美国就不断发货币。如果二十年后,人民币成为可以与美元相互替代的国际性储备货币,这对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全球经济体系都有重要作用。中国崛起的核心标志是中国金融的崛起。中国除了产业要崛起、要有强大的制造业外,还必须有金融业的崛起。中国金融的崛起可以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有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没有独立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大的金融体系,中国是成不了经济强国的。目前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这次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所谓成本推动型有两点含义:第一,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得到他应得的福利。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生活水平。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呢?第一,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沿海很多地方,企业为什么出现劳工荒?是因为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第二,资源价格上涨。铁矿石、各种有色金属矿,甚至包括淡水,都会涨价。价格的上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它在动态地寻求利益均衡点。30年前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改革僵化的价格体制。计划经济时期,价格管制把经济管死了,没有利润,也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动力。价格如此之低,也会使很多人耗竭式地使用短缺的资源。实际上,我们现在要更多地关注供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就在于中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市场化的供给体系。抗震救灾显示了我们强大的供给能力。如果退回到三十年前,汶川地震这么大的灾难,不要说三个月,就是三年也难稳定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受灾人数400多万人,间接受灾3000万人,我们三个月就稳定下来,我们靠的是强大的供给体系,这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再加上我们的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中国很难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提高存贷款利率被看作是收缩流动性的一个手段。在目前条件下,提高存贷款利率,有可能创造更大的流动性,从而可能推动通货膨胀。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汇率机制与国际游资问题。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复杂,不像20年前经济活动非常简单,那时通货膨胀一来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原因,采取什么措施。今天的经济结构太复杂了。如果提高存贷款利率,在不考虑汇率预期情况下,是可以收缩流动性的。但在目前的汇率机制下,会带来更多的国际游资,即热钱。为什么热钱想方设法要进入中国市场呢?因为人民币正在升值。我们今年已经升了3%了,也就是年初1美元换成人民币,现在经过汇率变动已经赚了3%了,同时我们的存款利率是14%(一年期定期),这两个加起来,大约是5%。也就是说还没有到年终,收益已经达到5%了,这是无风险的。关于热钱,首先要清楚它从哪些渠道进来。我们不能因为热钱的进入,就试图把大门关起来。开放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中国永远不能回到封闭的时代,只有开放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如果因为怕一只苍蝇进来就把大门关上,这是非常错误的。热钱有各种管道进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管道,还有外商直接投资,经济贸易夸大价格等,还有很多个人自己带进来。国际游资,或者短期资本流动,时机一旦成熟,它肯定会流出去。如果流量非常大、非常急,就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特别是货币体系带来冲击。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最终会演变成货币危机。对于热钱,我有以下看法:第一,我们不要害怕热钱,中国有这么多外部资本进入,是因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环境稳定,人们有良好预期。实际上,我们将和热钱相伴而存在,把热钱消灭掉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适时疏导。同时,我们要通过改革,把热钱变成正常的短期资本流动。为此,要着力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现在是央行和个人、企业进行交易,未来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应主要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易,把风险分散给企业。第二,我们要从技术层面采取措施,防止这些以班排连营方式进来的热钱在未来某个时候以集团军形式出去。游资大规模流出将给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我们现在有一万八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按照一定的结构分布在不同资产上,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储备以现金的方式搁在账上。如果热钱以集团军方式出去,负债和资产的结构就可能不匹配,危机就会出现。韩国当年的金融危机与资产负债的结构性失衡是有关系的。在一国金融体系内,如果单一银行出现由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导致的支付危机,通常央行会提供流动性帮助其渡过危机,但在国际范围内,如果一国金融体系出现危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会提供帮助,但这个帮助要以付出巨大代价为前提。我们要从政策和技术上防止热钱以集团军形式出去。在外汇管理上要做很多细致工作,要不断调整外汇资产结构,以防范未来的金融风险。三、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首先是有害气体减排与工业化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大气环境被破坏,南极和北极的冰川都在融化。工业化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减排承诺。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最近几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但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不能承担相同的义务。尽管如此,我们仍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南到北,我们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比较发达地区的水污染更是严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生活美好,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最终目标。如果人均GDP达到一万、两万美元时,水都不能喝,GDP还有什么用?所以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等环境已经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难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再次,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很令人忧虑。资源匮乏了,环境污染了,我们的后代该如何生存?对石油、煤炭、水以及各类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美国近海油田不开发,煤矿基本上也不开发,资源得到了很好保护。美国不开发其地下资源,主要是买其他国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很自私。自私的一面我们不学,但保护环境的一面我们要学,要借鉴。我们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我们现在也要学会保护资源。我们要学会资本运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全球资源的配置。我国外汇储备的应用,相当大部分应该放在这方面。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海外资源做支持,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最后,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给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应该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四、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我们应该在解决上述问题之间找到一个深层次的平衡点。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政策目标是不够的,必须统筹兼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如前面所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胀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要控制高耗能企业。我国的经济增长,还需要通过内需的增长来拉动。中国这样的国家试图长时期通过出口,靠外部需求,靠美国、欧洲的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的,这种增长模式肯定有问题。我们要靠内需来拉动,必须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靠内需拉动,首先要提高与内需有关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这涉及到另一个重要问题: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要更多地关注民生。能不能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适当降低税赋?中国特别需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灵活地运用税收政策。从目前看,税收政策运用的重点在降低税率或提高税基。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太快,建议把起征点进一步加以提高。这样把钱留下来,人们才会消费,才会拉动经济增长。要努力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这实际上是在说,要充分重视存量财富的增长,重视存量资源的再配置。我们的文化有一个负面因素,就是不重视存量,只关心流量、增量。这实际上就是不尊重前人的成果、不尊重历史。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很多楼被炸掉,这些楼不少是10年前建成的,它们构成了当年的GDP。10年前建成的楼实际上是很新的。我到欧洲大学访问,我要他们让我看一下最新的楼。他们最新的楼就是10年、15年前建的。欧洲人对历史、对前人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非常重视,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它。而我们却没有做到。这种不尊重历史的行为在学术研究中也经常存在,抄袭就是一种蔑视前人成果的行为。写一篇论文洋洋几万言,没有一个注释,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创造。难道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对你产生任何影响?没有一个注释,没有一句话来自于前人?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我在评判研究生论文时首先就要看论文的注释,看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很尊重。我们一定要尊重过去,尊重他人的成果。在学术研究中要这样,在经济发展、财富创造中也要有这样的传统。我在很多场合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矛盾时,要善于运用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很快,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钱的一部分留在民间呢?中国经济增长要靠民间需求来拉动。我们要向靠政府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告别。民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持久的。参考资料: 《文汇报》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