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农村小学环境教育论文范文初中版百度网盘

发布时间:2024-08-31 13:14:03

农村小学环境教育论文范文初中版百度网盘

结合实际,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推荐论文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小学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有了多媒体教室,创设情景/html/jiaoxue/20090915/html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乍一看,小学英语与小学环境教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经过仔细分析与研究,就可发现:现行的小学英语新教材中,还是渗透着许多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从而也使小学英语在小学环境教育的领域中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究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 (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  2.提出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构建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  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  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  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  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  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4.学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团徽下的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劳动之艰辛,亲历知识的需求,触动求知的欲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启智、健体”的高尚品质教育。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习惯于大考、小考后把成绩公布于众,然后仔细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但频繁用这种手段,甚至将之作为控制、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长期如此,将破坏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教育无小事,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应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利益。我们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对待;对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结果。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阅读资料、师生交流诸多方面得到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  农村学校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只能是杯水车薪。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因地制宜抓好“计算机、闭路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乡镇网”及各个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建好农村学校卫星网这一“天网”和互联网这一“地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网”的建设。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等形式,共享“人网”资源;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农村进行新课程改革,环境、设施等并非课改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然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时刻困扰着课改的如期进行,作为课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诸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促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并加以创新改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盛行分数管理。为了扭转这种重分不重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主,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说课评课、案例评选、探究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强化家长与学校间的联系  家庭不仅是学生温暖的港湾,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诚邀家长与课改同行。无论是实施课改年级的教师还是其他年级的教师,都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举行家长开放日、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纵横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六)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评价有鉴定、改进、激励、管理与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综合量化管理办法,不“以分论赏”,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评估教师工作;在学生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杜绝公布成绩和用成绩排名次的错误做法;鼓励学校、家长、社区共建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课改文化氛围。

农村小学环境教育论文范文初中版百度云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绿色环保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将生活当中的关注点从衣、食、住、行逐步过渡到我们生活的环境当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如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当中所言“我们的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说地球可爱是因为他向我们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资源,而她的无私奉献并没有得到我们的珍惜,由于人们过度森林乱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全球变暖等问题,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十分脆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因而,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理所当然肩负着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一块沃土。寓环境教育于小学语文之中,让环境教育在语文课上绽放异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在日常教学中,有以下的几种方法:(一) 多媒体教学,创设环保教育情境小学生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还处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需要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生动活泼,具体直观,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其求知欲,让其主动探索,加深情感体验。利用多媒体,可将环境问题直观的反映给学生,感受到人们在社会生活的过程当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例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我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黄河以往的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黄河的恢弘气势,了解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是如何养育中华儿女的,加深对黄河的向往。等到同学们对此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之后,教师话题一转,就是这样气势恢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黄河,如今却毫无昔日的风采。听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很多同学会问道“祖国的母亲河为何被人们成为“祸河”?为什么黄河会产生变化?怎样进行有效的治理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黄河如今的现状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想一想,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待学生汇报之后,教师进行总结:人们不顾大自然的变化,过度开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环境每况愈下。终于,黄河给人们带了深重的灾难——近2000年间竟然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生活在两岸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灾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黄河决口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洪水卷走了一切—房子、家具、村民和人们的幸福生活,当同学们看到眼前的情景式,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我抓住时机说:“亲爱的同学们,黄河变化的结果是让人遗憾的,引人痛惜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引起我们的思考。过度开垦而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界的变化吗?不是,是我们人类,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节制的过度砍伐树木,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牺牲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再来看一些图片和影像资料,看看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看了这些资料,你们想对破坏环境的人们说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黄河呢?听了我的提问,同学们纷纷举起小说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有的说,不要滥砍乱伐树木,我们应该积极种树,让我们的家园变成绿色的;还有的说,我们可以按照专家给出的建议进行整理保护黄河。通过多媒体出示的影像资料,使学生对于环境问题有了直观的了解,并且初步形成了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学习课文他们也懂得了应该保护身边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增强了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二) 品词析句,增强环保教育在小学六年的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个年级都会有几篇课文描写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或者是人类的好朋友——动物。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可爱的小动物,描写他们的课文中,优美的问之中蕴含了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思想和知识,这些文章为我们教师渗透环保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同学们在五年级学习了《松鼠》这篇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松鼠产生了喜爱之情,被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所吸引,所以,当同学们翻开六年级语文书时,自然会被《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而吸引,想知道作者和跑到自己家来的小松鼠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同学们很快就能体会到,作者的一家人对于小松鼠所呈现的一种喜爱、宽容、理解的感情。教师引导学生:在文章当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这些感情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或者是词语,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会找到相关的句子,例如:有时,松鼠会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的咬我的耳朵,我想它又是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给他找去呢?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根式体会到了作者与小松数之间朋友般的情谊。又如:爸爸哈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带着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梁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脚要开始储备冬梁。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家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从父亲的话中,同学们读出了父亲对于松鼠的宽容,而且还可以看出父亲将小松鼠已经当成自己的“家人”。学到这里,同学们你们最感动的是什么呢?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回答,最感动的莫过于小作者一家人对于小动物的情谊如此之深厚,将它当成自己的朋友、家人一般爱护。而我们也要和小作者一样,爱护小动物,进我们自己的力量保护小动物。有些同学甚至联系了当今社会中有些不法分子猎杀大象、鳄鱼等珍稀动物,以换取财富的恶略行经,表达了自己对此的强烈愤慨之情,并呼吁身边的小伙伴们一起保护环境,真爱小动物生命。在本篇课文教学最后,同学们一起回忆了小学课本中有关于表达作者对于小动物喜爱之情的课文,老舍先生的《猫》、布封的《松鼠》、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名人作家,他们对小动物都怀有喜爱之情,而我们更是应该向他们学习,保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三)指导写作,加深环保教育写作,是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情感相结合的最好方式。因此,借助写作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也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在四年级学习了《桂林山水》一课之后,我为学生设计了小练笔,运用你在文章当中所学到的观察与写作方法,你也来描写一处你周围的美景,注意通过你的文字,要使读者感受到你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同学们通过自己课后的观察,有的对所观察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的对美丽的景色发出了内心的喜爱之情。五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有一副连环画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连环画是以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为主题,表现了当代的少年儿童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编者的用意,我倡导本班的学生为这幅连环画写一个小标语,呼吁身边的人们热爱环境。同学们展开思考,把自己的心声变成一句句朗朗上口又有警示作用的标语。同时,我还发现,当同学们写作《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人》这篇作文时,很多同学把写作的主人公聚焦到了身边保护环境的人们身上,或是随手捡起垃圾的陌生人,或是不辞辛苦,早出晚归的清洁工人们,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文字语言站养着他们的举动。这也就说明,学生在内心中逐渐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意识,而他们也努力成为环境保护行动中的一员。(四) 综合性学习,让环保教育深入人心综合性学习考研同学们动手实践的能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收集、整理、处理信息。我们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综合性学习,学生的关注点大到全世界为保护环境所指定的法规,小到我们身边人为保护环境所做出的贡献。他们自己搜集相关的图片与资料,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与身边的同学进行分享,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还利用网络在网上发出保护环境的倡议书,号召更多的人保护环境。我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这番学习,度与环境保护的主题有了给为深刻的认识与见解,而他们自身也努力践行环境保护的行动。小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环境意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而我们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语文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装着环境教育这一理念,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断挖掘语文素材,不断找准渗透点,一定能让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使小学语文成为环保教育的沃土。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究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 (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  2.提出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构建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  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  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  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  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  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4.学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团徽下的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劳动之艰辛,亲历知识的需求,触动求知的欲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启智、健体”的高尚品质教育。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习惯于大考、小考后把成绩公布于众,然后仔细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但频繁用这种手段,甚至将之作为控制、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长期如此,将破坏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教育无小事,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应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利益。我们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对待;对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结果。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阅读资料、师生交流诸多方面得到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  农村学校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只能是杯水车薪。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因地制宜抓好“计算机、闭路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乡镇网”及各个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建好农村学校卫星网这一“天网”和互联网这一“地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网”的建设。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等形式,共享“人网”资源;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农村进行新课程改革,环境、设施等并非课改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然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时刻困扰着课改的如期进行,作为课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诸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促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并加以创新改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盛行分数管理。为了扭转这种重分不重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主,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说课评课、案例评选、探究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强化家长与学校间的联系  家庭不仅是学生温暖的港湾,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诚邀家长与课改同行。无论是实施课改年级的教师还是其他年级的教师,都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举行家长开放日、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纵横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六)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评价有鉴定、改进、激励、管理与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综合量化管理办法,不“以分论赏”,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评估教师工作;在学生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杜绝公布成绩和用成绩排名次的错误做法;鼓励学校、家长、社区共建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课改文化氛围。

农村小学环境教育论文范文初中版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绿色环保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将生活当中的关注点从衣、食、住、行逐步过渡到我们生活的环境当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如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当中所言“我们的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说地球可爱是因为他向我们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资源,而她的无私奉献并没有得到我们的珍惜,由于人们过度森林乱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全球变暖等问题,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十分脆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因而,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理所当然肩负着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一块沃土。寓环境教育于小学语文之中,让环境教育在语文课上绽放异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在日常教学中,有以下的几种方法:(一) 多媒体教学,创设环保教育情境小学生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还处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需要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生动活泼,具体直观,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其求知欲,让其主动探索,加深情感体验。利用多媒体,可将环境问题直观的反映给学生,感受到人们在社会生活的过程当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例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我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黄河以往的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黄河的恢弘气势,了解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是如何养育中华儿女的,加深对黄河的向往。等到同学们对此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之后,教师话题一转,就是这样气势恢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黄河,如今却毫无昔日的风采。听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很多同学会问道“祖国的母亲河为何被人们成为“祸河”?为什么黄河会产生变化?怎样进行有效的治理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黄河如今的现状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想一想,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待学生汇报之后,教师进行总结:人们不顾大自然的变化,过度开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环境每况愈下。终于,黄河给人们带了深重的灾难——近2000年间竟然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生活在两岸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灾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黄河决口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洪水卷走了一切—房子、家具、村民和人们的幸福生活,当同学们看到眼前的情景式,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我抓住时机说:“亲爱的同学们,黄河变化的结果是让人遗憾的,引人痛惜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引起我们的思考。过度开垦而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界的变化吗?不是,是我们人类,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节制的过度砍伐树木,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牺牲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再来看一些图片和影像资料,看看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看了这些资料,你们想对破坏环境的人们说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黄河呢?听了我的提问,同学们纷纷举起小说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有的说,不要滥砍乱伐树木,我们应该积极种树,让我们的家园变成绿色的;还有的说,我们可以按照专家给出的建议进行整理保护黄河。通过多媒体出示的影像资料,使学生对于环境问题有了直观的了解,并且初步形成了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学习课文他们也懂得了应该保护身边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增强了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二) 品词析句,增强环保教育在小学六年的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个年级都会有几篇课文描写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或者是人类的好朋友——动物。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可爱的小动物,描写他们的课文中,优美的问之中蕴含了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思想和知识,这些文章为我们教师渗透环保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同学们在五年级学习了《松鼠》这篇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松鼠产生了喜爱之情,被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所吸引,所以,当同学们翻开六年级语文书时,自然会被《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而吸引,想知道作者和跑到自己家来的小松鼠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同学们很快就能体会到,作者的一家人对于小松鼠所呈现的一种喜爱、宽容、理解的感情。教师引导学生:在文章当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这些感情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或者是词语,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会找到相关的句子,例如:有时,松鼠会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的咬我的耳朵,我想它又是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给他找去呢?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根式体会到了作者与小松数之间朋友般的情谊。又如:爸爸哈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带着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梁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脚要开始储备冬梁。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家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从父亲的话中,同学们读出了父亲对于松鼠的宽容,而且还可以看出父亲将小松鼠已经当成自己的“家人”。学到这里,同学们你们最感动的是什么呢?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回答,最感动的莫过于小作者一家人对于小动物的情谊如此之深厚,将它当成自己的朋友、家人一般爱护。而我们也要和小作者一样,爱护小动物,进我们自己的力量保护小动物。有些同学甚至联系了当今社会中有些不法分子猎杀大象、鳄鱼等珍稀动物,以换取财富的恶略行经,表达了自己对此的强烈愤慨之情,并呼吁身边的小伙伴们一起保护环境,真爱小动物生命。在本篇课文教学最后,同学们一起回忆了小学课本中有关于表达作者对于小动物喜爱之情的课文,老舍先生的《猫》、布封的《松鼠》、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名人作家,他们对小动物都怀有喜爱之情,而我们更是应该向他们学习,保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三)指导写作,加深环保教育写作,是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情感相结合的最好方式。因此,借助写作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也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在四年级学习了《桂林山水》一课之后,我为学生设计了小练笔,运用你在文章当中所学到的观察与写作方法,你也来描写一处你周围的美景,注意通过你的文字,要使读者感受到你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同学们通过自己课后的观察,有的对所观察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的对美丽的景色发出了内心的喜爱之情。五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有一副连环画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连环画是以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为主题,表现了当代的少年儿童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编者的用意,我倡导本班的学生为这幅连环画写一个小标语,呼吁身边的人们热爱环境。同学们展开思考,把自己的心声变成一句句朗朗上口又有警示作用的标语。同时,我还发现,当同学们写作《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人》这篇作文时,很多同学把写作的主人公聚焦到了身边保护环境的人们身上,或是随手捡起垃圾的陌生人,或是不辞辛苦,早出晚归的清洁工人们,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文字语言站养着他们的举动。这也就说明,学生在内心中逐渐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意识,而他们也努力成为环境保护行动中的一员。(四) 综合性学习,让环保教育深入人心综合性学习考研同学们动手实践的能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收集、整理、处理信息。我们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综合性学习,学生的关注点大到全世界为保护环境所指定的法规,小到我们身边人为保护环境所做出的贡献。他们自己搜集相关的图片与资料,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与身边的同学进行分享,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还利用网络在网上发出保护环境的倡议书,号召更多的人保护环境。我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这番学习,度与环境保护的主题有了给为深刻的认识与见解,而他们自身也努力践行环境保护的行动。小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环境意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而我们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语文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装着环境教育这一理念,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断挖掘语文素材,不断找准渗透点,一定能让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使小学语文成为环保教育的沃土。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究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 (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  2.提出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构建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  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  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  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  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  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4.学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团徽下的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劳动之艰辛,亲历知识的需求,触动求知的欲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启智、健体”的高尚品质教育。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习惯于大考、小考后把成绩公布于众,然后仔细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但频繁用这种手段,甚至将之作为控制、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长期如此,将破坏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教育无小事,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应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利益。我们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对待;对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结果。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阅读资料、师生交流诸多方面得到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  农村学校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只能是杯水车薪。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因地制宜抓好“计算机、闭路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乡镇网”及各个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建好农村学校卫星网这一“天网”和互联网这一“地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网”的建设。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等形式,共享“人网”资源;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农村进行新课程改革,环境、设施等并非课改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然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时刻困扰着课改的如期进行,作为课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诸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促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并加以创新改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盛行分数管理。为了扭转这种重分不重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主,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说课评课、案例评选、探究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强化家长与学校间的联系  家庭不仅是学生温暖的港湾,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诚邀家长与课改同行。无论是实施课改年级的教师还是其他年级的教师,都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举行家长开放日、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纵横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六)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评价有鉴定、改进、激励、管理与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综合量化管理办法,不“以分论赏”,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评估教师工作;在学生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杜绝公布成绩和用成绩排名次的错误做法;鼓励学校、家长、社区共建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课改文化氛围。

1 环境意识的内涵与特点环境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一次伟大的觉醒。以往社会发展只有人类目标,没有环境目标,常常以损害和牺牲环境的方式去实现人类的需要。特别是18世纪后页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强大生产力,无限制地向自然进攻,一方面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拼命地向自然索取,损害了地球的基本生态过程,出现了滥伐森林、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重问题;另一方面,人类不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越了自然净化能力,出现了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以及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生态形势下,爆发了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环境保护被作为社会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整个公众意识发生了重要变化。思想家在预测未来世界的主要议事日程时,把世界环境退化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放在重要位置;哲学家呼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方向,建立尊重自然的哲学;科学家在确定科研课题时,把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环境退化、资源短缺、人口增长过快等问题作为主要挑战,拟定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案;政治家纷纷提出环境保护方案,把环境保护与更广泛的政治和经济目标结合起来,环境保护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主题;企业家和农场主开始关心自己的产品设计和生产的生态学意义,纷纷把环境保护列入企业发展目标,开发绿色技术或生态技术,出现了社会物质生产生态化的趋势;更有越来越多的公众,抛弃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绿色消费"的潮流,喜欢购买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产品,如绿色食品、生态时装、绿色汽车、冰箱和空调器等等受到消费者青睐而走俏市场。环境意识体现了人类价值观的完善与进步。其特征是:(l)环境意识的科学基础是人类生态学而不是地理学。它所反映的社会存在不仅仅指生态环境这一特定的客观存在,这是地理学的定义。环境意识所反映的社会存在,作为社会物质生活的条件,它是人类学的环境,或社会的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它的关键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它不仅强调自然生态的变化,而且强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引起环境的变化,以及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即环境的价值。(2)环境意识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它强调综合思维,不仅把地球生态系统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包括自然生态整体性,人类利益和人类实践的整体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同时,它也十分重视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利益和人类实践,以及不同地域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从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中把握整体性。因而其思维方式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3)环境意识依据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认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即会导致生命维持系统的破坏,因而需要把人类活动限制在某一历史时期生态系统能承受的限度内。(4)环境意识在根本价值观上有重大突破。它主张在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人类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方向,并依据新的价值观放弃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2. 环境意识教育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意味着一场变革,包括人类价值观以及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其中以新价值观的形成为核心的环境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先导性的作用。而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教育思想,其根本宗旨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必须提高人民的环境素质,最根本的是从教育抓起,特别是从幼儿、中小学学生的教育抓起,使国民从小就受到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具有环境意识,具备环保技能,养成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意识不可能自发、自动地产生,主要靠教育和实际行动。早在1975年联合国贝尔格莱德"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就制定了《贝尔格莱德宪章》,提出环境教育不仅向学生提供环境知识,更要培养其环境的态度和价值。1977年1月的赫尔辛基区域性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建议:环境教育要贡献于人类共同的福利,关切全人类的生活,就要加强环境价值意识。1977年10月的政府间合作的国际环境教育第比利斯会议宣布:环境教育的目标在于供应给每个人去获得保护及改进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态度、承诺及技术。为此,我国由国家环保局、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联合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中小学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意识的形成对人的环境素质养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环境教育是价值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的一项伟业。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意识观念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今天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如果能学到环境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将来走上职业岗位后,就不会重蹈人类过去非持续发展的覆辙。我国每年出生人口约1700多万,在校生约2亿多人。贯彻从小抓起的方针,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程。在我国,如果没有各阶层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意识就不可能成为全民族深层的自觉意识,那么即使制定了非常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很有可能只是作为一种设想存在,难以变成全民族的实践行动而得到多施。在这个意义上,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与素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小学环境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3.使学生牢固树立几个重要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素质环境处理和保护环境是一个现代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人们终身学习的一大课题。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开始由理论走向行动。1994年,中国政府根据环发大会的基本精神,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环保意识与素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健康而完整的环境意识是21世纪国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使所有的人都掌握一定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养成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因之,环境意识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确定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这一"国策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努力培养中小学学生的环境素质,在中小学学生中树立正确而全面的环境意识。

建议你去参考下(环境保护前沿)吧~OA期刊~可以去找下有没有你想参考的论文文献

农村小学环境教育论文范文大全初中版

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教育心得、成功范例、教学感悟很真实的呈现出来,就是一片很原创的论文了,没什么难的。

★★★★在我的个人中心有维普资讯的账号密码,需要的可以去那查找相关的论文期刊资料,如有不能使用的,麻烦提出,我尽快更新. 有人说我一直用类似的答案回答,但是我不得不这么做。学会自己搜索数据库对写论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其实没有人会在网上真得写一篇论文出来,即使是收费的,也仅仅是东凑一点西拼一点而已,还不如自己去找呢! 您也可以去以下网站找资料,然后提问索取全文(索取请先使用我个人中心的维普账号查看是否能自行下载): ★(如果上不去,换) 是个收费网站,而且很贵!!!!但是你可以去那里查资料然后问我要全文,因为CNKI的资料很全,有3400多万篇文章。 当然你在任何论文网站或数据库下载全文遇到收费时,都可以向我寻求帮助! 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搜索一下就有了 索取全文参看 搜索结果如: 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 被引次数:49次 陈敬朴 文献来自: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年 第11期 在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战后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其贡献》6 中国泰安)农村教育涉及的范畴农村教育涉及面向农村人口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种形式教育。见下表农村教育涉及的范畴对象任务要求形式初等教育儿童、成人 农村、农民与农村教育 被引次数:19次 周洪宇 文献来自:当代教育论坛 2005年 第01期 只是把农村教育当作一项任务来落实。在我看来,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农村教育目标严重错位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其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和离农性。俗话说,未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是“种田不如老子,养猪 重新解读农村教育 被引次数:24次 张乐天 文献来自:教育发展研究 2003年 第11期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农村教育,重新解读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一种大教育,是指一切可能且应该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在传统的教育语境中,农村教育是一种区位概念,是与城市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农村教育实际上被理解成农村中的教育。强调 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被引次数:19次 李治邦 文献来自:农村经济 2002年 第11期 2 转变、更新对农村教育的思想观念 ,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功能 ,推进农村教育市场化进程我国农村教育落后 ,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对农村教育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是相关的。长期以来 ,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的巨大经济功能 ,没有充分 我国农村教育投入分析 被引次数:9次 沈百福 文献来自:当代教育论坛 2004年 第07期 学者们对农村教育投入或农村教育经费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由于农村教育投入短缺导致的农村教育问题,包括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拖欠问题、农村办学条件和农村中小学的危房问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短缺问题、农村中小学欠债问题、农村中小学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教育 被引次数:10次 张德元 文献来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年 第20期 如果说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治本之策的话,那么,农村职业教育就是当前的治标良药。所以,审视一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中国 新世纪的农村教育危机 被引次数:7次 张玉林 文献来自:中国改革农村版 2004年 第05期 31这对贫弱的农村教育来说实在是一种最有力的打击。危险校舍——一个终究带入了新世纪的老问题如果说工资拖欠这一损害教育者权利的现象已经成为备受舆论指斥的“社会顽症”,那么,危险校舍的存在则是危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生命安全的更 农村教育融资问题研究 被引次数:15次 何广文 冯兴元 李莉莉 文献来自: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 第05期 一、基础教育的提供和融资 :理论基础教育并非是一种萨缪尔森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 ) ,而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介于纯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 ,纯私人物品即为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 )。正因为它是准公共物品 ,它可以部分由? 农村教育的新视角:农村远程教育 被引次数:6次 周梅群 文献来自: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4年 第01期 本文根据农村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特点,提出农村教育的新视角:农村远程教育,利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新模式构筑农村远程教育体系,形成农村教育横向、纵向一体化,将有助于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早日实现。[1] 盖晓春,刁铁军 农村教育债务透视 被引次数:5次 丁兴俊 刘宏彬 陈恒林 文献来自:江苏农村经济 2005年 第06期 农村教育债务成因制度性缺陷是根本原因。费税改革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是农村各乡镇,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乡级财政中可用财力全部用来发放教师工资还显得捉襟见肘(这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大家是否觉察到我们周围的环境正在日益被严重破坏?乱 砍树木,污染水源与空气,破坏生态环境等等。无数的事实 已经告诉我们,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保护环境不仅是国家和 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我们“拱中”公民的责任。 这几天,我围绕我们周围的空气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气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调查。 我根据珠海周围的环境特点和所发现的问题,上网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受到了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机动车辆排出的尾汽。这些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什么污染物呢?对人们的健康有什么危害呢?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懂得了许多有关空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若是超过一定的标准,就会危害人们的健康。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说明空气良好,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限值,为一级优,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一些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小于100,表明空气质量一般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限值,为二级良好,符合城镇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 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径有: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燃料、使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

简单,按议论文的格式写,标明各种环境问题,然后写出你自己的解决方法,还得加上些评论,理由什么的千万注意不要跑题,论证要严密

小学书法教育论文范文初中版百度网盘

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拟定题目,寻找材料,作证论证

日本书法教育论 作为书坛活动层次的两极,最高级的如艺术流派的竞争,展览会的举办;和最低级的如书法启蒙教育、小学毛笔字教育、学前儿童书法观的培养等等,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这并不奇怪,我们很难否认一个事实:明治维新作为近代日本跨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一个历史关钮,常常为日本人所乐于称道,而它的精神之一,便是在全民族全社会推广优质教育。教育,几乎是日本社会取得成功的法宝。 日本的书法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也有高、中、低三个层次。最高的如各地的教育大学(类于我国的师范大学)的专职书法培养,有本科四年制和培训一、二年制。此外,一些专门的书法学校也因其质量上的声誉而名列前茅。中级的如一般的书道专门教室,以及高等学校(类似我国的高中)、中学校的书法教育。较低层次的是一般书塾、小学书法教育及个别的学前儿童书法观念的培养。除此之外,作为社会教育普及化内容之一,成人书法教育如书法讲座,书法培训在日本也深受欢迎。 与中国相比,日本的高级书法人材培养并不太成功。除了少量的本科四年制书法学生之外,研究生级的书法教育和大专级的书法教育都还是很弱的。本科书法学生数量也很不理想。至于中级书法教育,由于高校、中学书法被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对待,有时作为兴趣课来对待,因而从体制上很难得到切实的保证。但书道专门教室一类的书法教育,如果拥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却很有可能取得出色成果。 最有活力的是那些“书塾”。由一二个书家挂衔,组成一个民间性质的书法学习团体,定期研习讲评,由于对象基本上是中小学生,程度不高,易于教学,因此这类书塾很多。日本人甚至有书塾为募集学生“作战”之说,亦可见各个书塾间为争夺学生作出努力的激烈程度,从消极方面想,这几乎是一种谋利取获的商家口吻,而从积极方面看,则竞争之烈源于书塾的数量极多,一定的量代表一定的质,故众多的书塾中想必也会有不少质量过得去的师资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在教低级的小学生、儿童书法启蒙阶段,作为社会文化结构一翼的书塾之多,应该说是日本书法教育的一个福音。 因而,日本书法教育的现状也是宝塔形,亦即是:基础教育实力雄厚、成效显著,而中、高层的书法教育则尚待努力。之所以会如此,我以为其原因不外如下: 一、低层次的基础教育,一般懂书法的社会人士即可胜任,而高级书法人材的培养,非专家难以承担。高等师范大学中专攻书法人材的数量少,限制了师资的发展;这种限制反过来又对高级人材培养本身产生影响。 二、高校和大学的人材培养,书法除本科专攻以外,并未列入专门的必修课程,只限于选修。这种教育体制于书法而言是很不利的,对于在中、大学生中普及必要的书法专门知识而言亦不理想。 三、社会上第一流的书法家并不少,但限于历史原因,他们很少经过专门的书法训练,于书法教育学一类的学科也多凭经验而少理论支持,因此作为高级人材培养的师资而言仍有欠缺。 建立完整的书法教育体格,。发扬和光大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除了从教育学体系、师资培养方面加以努力外,体制的确立能保证学科人材的稳定,因而是很重要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日本和在中国都具有同样的迫切感。日本书坛现在是采用以业余补正规之不足,即以书塾、书道专门教室,私立的书道学院来补高校、大学之不足。在日本的社会结构下,这倒是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对我们而盲也不无借鉴意义。 日本书法教育事业的起步 以明治维新为标志,日本书法教育的前后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治以前的书法教育,是以如下三点为目的的: 实用;自身的修养;增强学问意识。 书法是心灵的映照,是素质修养高低的标志,毛笔是当时唯一的书法工具,在人们心目中是染上很明确的实用色彩的;此外,当时日本官吏录用去取以汉学测试为必经之路;作为它的附属,书写汉字(书法)成就的高低与汉学诗文水平的高低成正比例,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对书法教育和学习不敢掉以轻心。当然,更有意义的是,一些习字范本的内容是诗词、千字文、经典等方面的名句,这使得汉学与汉字书法在日本人心目中有一种天生的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早期日本书法教育的生存形态,常常与学术思想密切相关。儒学全盛时期则以儒者为主导,佛家全盛时代则以僧侣为主导:其场所则多取寺院。此中,从江户幕府时代遗留下来的学校 (它直接受幕府控制)和诸藩领主的藩学,是以培养武士和公卿贵族子弟为目的的;扎根于市民阶层的文化教育,则有“寺子屋”的教育机构。它的特征是: 一、以寺舍为课堂;二、以僧侣为老师;三、每个班少则数十人,多有越过四百余人者。据说,在明治前,花样的“寺子屋”有13 000个之多,遍布全国。作为庶民教育、特别是对历史上为贵族专用的书道教育而言,“寺子屋”式的普及无疑是书法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福音。 寺子屋以书法教育为主,所取的范本有六七百种,其中如彳口八歌、书翰文、庭训往来、千字文、片假名、万叶假名、百人一首等;应有尽有。童子8岁入寺,修养三年左右,据新井白石的《学书回忆》云:每天要学习行草书三千多字,冬夏不辍,训练量是很大的。通过学书而强德化,这是江户幕府的政策,它无意申刺激了全民书法教育的高速发展。 明治伊始,伴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冲击,作为日本书法正统的“御家流”(类于馆阁书体),苟延残喘,再也攫不住书法爱好者的心了,书坛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传统的书法对六朝碑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在国粹的旗帜下,一部分书家也热衷于假名书风;作为一种异化,由于学权制度的急速欧化,在书法教育上也出现了虚无主义的倾向:钢笔的进入实用,挤走了毛笔的传统地位。一时间,“硬笔万能”、“废除毛笔”的论调甚嚣尘上,书法教育历史发展前途莫测。 明治五年(1872)发表了国定学制,“习字”作为教育中第二位的内容,成了独立的课程,从此,真正的现代化的书法教育事业才拉开了帷幕。 日本初级书法教育 在日本,初级的小学、初中书法教育程度是不甚高的,但作为教育学研究而言,它的意义绝不下于大学高等层次的书法教育。它是书法家的摇篮。 我们详细地考察了初级书法教育在日本的现状,并从中得出结论:在这方面,书法教师们牢牢抓住作为书法教育根本的,是两个课题: 一、趣味化——学习动力的原理 二、社会化——方便实用的原理 以此作为初级书法教育的基础,确乎是出手不凡,准确地抓住了儿童和中小学生的心理的。侈谈书法的艺术个性和美学价值,在初级书法教育过程中基本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对象们还缺乏必要的接受力和理解力。 曾经见到某一个小学书法教师上课时的记录,在课程展开以前,教师先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题目:“写自己的名字”,然后紧接着的则是:“请在教科书上用毛笔写你的名字”。在还未接触临摹、还未正式进入书法学习之前,完成这样的课题,对小学生们来说无疑是饶有兴味的。每个儿童都希望自己写得好,但他们往往又无法写好。姿势、执笔、基本方法、格式,一切问题暴露无遗,而这暴露出来的问题,立即成为教师正式教学要求成立的理由:瞧,因为你写得不好,所以你应该学习;应该认真地一丝不苟地临摹。 作为社会性的一翼,小学书法教育中往往含有很大比重的硬笔字教育。一手流利娟秀的钢笔字往往是小学生们所梦寐以求的,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则可以成为毛笔书法的间架基础。故尔,日本有专门的硬笔字协会,在小学中硬笔字教学也很普遍。 当然,作为一种折射,即便是毛笔书法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书法结构分布的概念而暂时搁置其艺术美的一面,也是相当行之有效、直接符合儿童专注单一的学习心理的一种手段。 1970年3月,日本书法教育协会在文部省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书写教育概要》一书作为书法教师们执行教学时的准则,其中关于中小学初级书法教育,有三份表格:有关知识方面,强调要有认真的态度,正确、均匀、整齐的观念。技巧方面,则讲究笔顺、形状、基本用笔、点画交*等;程度渐高则以次递增要求如速度、美等;书体也开始分为楷书和假名两类。到了初三年级,则还开设有限的书法欣赏课,培养学生对书法美的感受,为进入中高层书法教育作准备。 日本初级书法教育属于国语课内容之一,在小学阶段,第二学年重在硬笔习字;第三学年开始到六年级,每年有20学时,四年共80学时。这里的学时,指的是老师课堂指导时间,不包括学生练习临摹的时间。 作为选修课的高中书法教育 与较低,层次的中小学书法教育相比,高等学校的书法教育染上了明显的艺术化色彩。但请注意:日本的高等学校不是中国习惯所指的大专院校,它是指高中。 我们之所以不在泛泛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之间找对比,却把初中(中学校)、高中(高等学校)这同属中学阶段的书法教学分开来研究,是基于如下几个理由:其一:从初中到高中,对于青少年而言往往是心理变化最明显、分析力理解力增进最迅速的时期。这种跃进迫使书法教育的立场发生根本的转变。其二,即从课程设置上论,相当数量的学校也开始把初中作为必修课的书法学习变成高中作为选修课的书法学习。其结果是:作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必然部分的书法变成较纯粹的自由的欣赏性学习,其强制性显而易见地遭到了削弱。 判断书法教育的立场发生转变的论据,从文部省的《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即可见端倪,在中学校(初中)的书法部分,书法属于国语课类(第一节),其目标是: “在正确理解国语、提高表现能力的同时,对国语加深认识,丰富语言感觉,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 而在高等学校(高中)的书法部分,书法则属于艺术课类(第六节),其目标是: “提高书写能力,加强书法表现和鉴赏的基础性能力,养成爱好书法的心情”。 从属于国语(它的目的显然是实用性的)到归为艺术(鉴赏性的),书法教育的立场在变,原有的正确、易认、清晰、美观、整齐的要求变为创作;线的力和质,适应自己的感情,墨色的浓淡干湿的效果,气韵的通畅……。从习惯的中、小学分界观念中解脱出来,却在初中与高中这本身差别不太大的层次中找出书法教学特殊的分界,这确实让人感到似乎突然而又顺理成章——书法是有着自身的教学规律的。它不一定非要与其他学科保持太僵滞的步调一致。 自然,把书法课改为选修课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使从学人数趋于减少,仅限于对书法有兴趣的高中生了。但量少的反面却是质的提高,教师可以在书法课中实施艺术色彩浓厚的教学手段:其中包含:①形式感的培养;②表现力的培养;⑧把书法导向生活;④创作力;⑤汉字假名的比较学习;⑥书论选读……等方面的内容,无疑,这是一个相当专门化的教学规模了。在日本高等学校的艺术型学科的选修课中,书法作为一个相当受欢迎的民族性格的课程,一直与音乐、美术、工艺等课程齐头并进,它的基点有两个:一是艺术表现,二是艺术鉴赏。当然,较高层次的还有三:研究。 大学书法专业的入学考试 一个热爱书法艺术的高中生,满怀希望地把他的申请材料投入邮筒,寄向他准备报考的大学书法学部。 但他目前所要努力的,却不是如何把字练得更好,他首先要通过文部省举办的共同考试。共同考试针对高中课程,提出了必试和选试课程。国语、数学、英文是必试课,日本史、世界史、地理、伦理学、化学、物理、生物学是选试课,选试科目一般是四种。共同考试由国家定题,统一时间(一般为二天)。以书法专业学生而言,在1 000分中如总分能达到700—800分,就算是通过了第一关。 接下来便是各大学自定的专业考试。东京教育大学的考试是这样的: (一)作品部分: 时间:六小时。考试内容: ①假名:临摹一件(有示范本),创作一件(在色纸上书写和歌)。 ②汉字;临摹一件(有字帖,但要求原大),半纸创作二件(行、楷书各一,内容规定),条幅二件(临摹一件、汉诗,创作一件、汉诗,书体自由选择)。 总共是六小时完成七件作品,横跨汉字假名两个领域,又要临摹、创作并进,还要熟悉和歌、汉诗等古典内容,其难度确实不低。 (二)论文部分: 时间:六小时,考试内容: ①用幻灯看日本古代艺术作品十件(书法、建筑、绘画、雕刻、佛像等),随便选二件作品,按照题目要求作论文一篇,题目如:历史间的比较、地域性的比较、艺术种类间的比较、个性间的比较。文长三五页。 ②专家写的古典作品评论文章三篇。每篇读一遍需十五分钟,读完后回答问题。如:作者的艺术观,作者的立场。总共是六小时完成四个内容:一篇论文和三个回答。其中特别是第一个论文写作有相当难度。故现在在筑波大学考试也不一定采用全部内容。而是选择其中一二项为之。 (三)面试: 时间,半小时或一刻钟,考试内容: 老师直接提出问题,有各个方面的,如考生的思想、履历,考卷中的内容,学习书法的目的等。 按文部省规定,招生100名可有300名考生参加,录取率为三比一。但书法方面竞争稍烈,一般能参加考试的有五六十人而录取的不过七八个。筑波大学如此,其他教育大学也相差无几。在日本考试成灾、学生苦不堪言的教育背景之下,一个书法学生要这样过关斩将,不经过一番拚搏是很难成功的。 一般师范大学书法课程的分类 与严格的考试和作业要求相呼应,学生们所面临的必修选修学科也是庞杂的。如果说前者反映出每一课程的相对深度;后者则集中反映了书法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 以筑波大学(原东京教育大学)书法科为例。一个书法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将面对六十余门课程,把这些课程归纳一下,可以寻出大致的教学构想和基本层次。课程总为五大类: (一)专业课 A.书法概论;B.技法概论;C中国书道史;D.实习(汉字·假名);E.书法原理;F. 日本书道史;G.测试和考查。 (二)基础课A.美学b艺术学概论;B.艺术学特别讲座;C.想象方法论;D.表现性实习;E.造形心理学;F.构成实习金石学。 (三)知识课 , A.绘画概论;B.雕塑概论;C.构成概论;D.综合造形概论;E.视觉传达设计概论;P.建筑设计概论;O.构成原理;H.中国文学讲读;1日本文学讲读;J.美术史讲座;K.印刷概论;L.日本文学史;M.中国文学演讲(学生);N.伦理学通论;O.政治学原论;P.比较政治学;Q.数学通论;R.中国史概况;S. 日本语言学概论;丁.西洋音乐史。 (四)综合课 A.企业与社会,B.世界的教育·日本教育;C.学问与自我;D.发展科学;E学生课堂讨论会;P.体育;G.第一外语;H.第二外语(选修外语);L国语;J.情报处理概论;K.情报处理实习。 (五)教职课 - A.教育心理学;B.儿童青年心理学;C教育原理;D.道德教育学研究;E语言教育学研究;P.国语教学法;G.书法课教学法。 第一、二类课程比较书法化,而且,完全以书法的书写能力创作、技法、形式方面的问题为主要侧重。第三类是修养课,范围广而课期短,一般能了解就行,不要求有太深入的研究。第四类课则重在训练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时所应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应用,其中情报处理、讨论会等等形式,无疑是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本领的。第五类则偏于教育学,是作为师范大学学生培养的必备条件。五类课深程浅高低宽窄不同的互补,构成了一个很理想的教学体系,作为书法专业设置而言是比较成功的。 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种种 正如我在前面所谈到的那样,日本书法教育的状况呈宝塔形。基础部分力量雄厚,高级书法教育则人数有限。目前在大学级的书法教育设置专门课程的,多限于几个教育大学,如筑波大学(原东京教育大学),奈良教育大学、大阪教育大学、京都教育大学、福冈教育大学……日本的教育大学,即类于我国的师范大学。 能进入教育大学书法专业学习,意味着学生从此步入书法专六人员的行列,毕生从事这一工作了。因此,从各地、各高等学校汇集拢来的一批批拔尖人材,都努力在竞争中试图取胜。每年能入在学深造的,只是考生的千万分之几。 虽然,就我们旁观者看来,进入教育大学还很难意味着真正的书法创作研究的地步。因为它染上了明显的师范色彩,一般教育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专门的训练有素的教师而不是单纯的艺术家,把这种侧重与初级、中级书法教学侧重联系起来看,很容易就能把握住其间异同,为明其属列表于后。┌—————┬———————┬———————┬————————┐│ 教育层次│ 中小学(必修)│高筹学校(选修)│教育大学(专业) │├—————┼———————┼———————┼————————┤│学科所属 │国语课的一部分│ 艺术科目 │ 书法艺术教育 │├—————┼———————┼———————┼————————┤│ 性 质│ 实用属性的 │ 艺术属性的 │不纯粹艺术属性的│└—————┴———————┴———————┴————————┘ 正规的官方教育就是如此。不像美术方面,有专门的艺术美术大学在担任艺术创作人材的培养。书法似乎天生就与学问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日本人士倾向于认为:在此中培养纯粹的创作人材意义不大。 书法教学的形式也染上了教育学的色彩。除了正规的理论授课、专题讲座之外,很注意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在师范大学里,几乎都有这么一个课程:演习。书学演习、汉字书法演习、假名书法演习、日本文学演习、中国文学演习、中国语演习、情报处理演习……。 所谓演习的确切含义,大概是这样的:比如一个班级的学生希望开设中国书法史课程,老师同意,并用了一学年时间授完全部内容,他就可以采用演习方式:一班中十个同学,分段准备魏、晋、唐、宋、元、明、清的书法史大概材料以及自己的见解,最好构成书面文字,在演习课时依次发表。即使在授课中的某一段,也可采用演习方法。如教课到明代末期,则分别由,四个同学准备黄道周、倪之璐、张瑞图、傅山的专题,分别演讲自己的看法,老师则根据准备材料的充分程度和观点的新颖程度加以评判。 “演习”成功的话,则每个同学准备的和发展的见解,无疑是一堂堂书法课;一代或一人为题的书法课。这对于学生日后走上教学岗位是极有价值的预习。当然,由于这种训练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小,故一般都是从二、三年级开始设置“演习”课,其要求也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课程的实施与检验 前面披露的日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课程设置的资料,重在体格的确立。这种种名目繁多的课程,在具体实施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采用最佳方法引导之,在每一个实施过程中不会是千篇一律的,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也经过各教育大学之间不同实施结果差异的比较,初步形成了书法专业学习的大概结构,这种结构与日本高等教育体制相呼应,但在学制、侧重方面也带有书法艺术教育特定的痕迹。 首先,各科目采用的都是学分制。许多课程全期不过一年,或半年三个月,集中授课,授完考查,不再重复。这样便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作为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建筑、雕塑、设计、伦理学、西洋音乐史的课程,.都采用学分制,在一个年级或一学期中授完全部内容。但作为最重要内容的一些基本课程,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跨年度重复出现。如实习课跨三个学年,构成理论课则在一年级和三年级出现,外语课、教育学课也在每一学年均有设置。这种保证重点的做法,使四年大学学习不至于流于庞杂而泛然。 检验学习的成绩评判标准,在筑波大学中是采用ABCG四级分制。80分以上是A级,70分以上是B级,60分以上是C级。其侧重点是高分宽松,低分紧密。好处是可以防止学生片面地为争高分特别是为争满分而过分计较,反而忽略了基本能力的自我培养,从中反映出的教育思想是很有启发性的。至于G级,是指新人课堂讨论会。演讲、情报处理方面的考查合格。它更是直接针对基本能力训练。考虑到这些学生将来毕业后都要独挡一面,担任教职,对他们而言,运用自如的语言表达、敏捷灵活的逻辑思维,乃至教学心理研究观察能力的增强,是第一位重要的培养课题,故尔这G级计分相对于其他分制而言,其意义更重大但不宜扣得太死,因为它是个渐进的过程。 应该看到书法教育专业与书法创作性质的相异。一个教师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循循善诱加上知识渊博。培养循循善诱的能力依赖于G级计分,而知识渊博则取决于A—C级计分。学生们希望自己面对着的,不是一个过于深奥专门的研究者。一些专题可以由他们自己学着去做。但在课堂里,他们需要掌握的是一般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学术报告会上,带有艺术普遍意义的史论课题往往会引起听众广泛的兴趣;而在某一专人某一作品的年代考辨问题上的侃侃而谈却会令人惘然。书法教育学人材的培养和课程设置,当然不能与此南辕北辙。从这个角度看,课目的广和计分的相对松,正是日本书法教育学科经验积累之所在。 研究生级的书法教学 无可置疑,书法教育层次中最高的是研究生级,鉴于目前日本教育体制中对艺术类学科研究生仅限于硕士一级为止,我的议论也以此为限。 相比较而言,研究生级书法教育是难度最大的。但它又最以常规推循。专业性的教学和教授亲自授业的特点,使它在实行过程中完全缺乏大学、高中那样一成不变的秩序。它太个性化了。每个研究生主攻方向的不同会导致其课程设置的截然相异。在此我例举两个不同的研究生课程类型以飨读者: 第一个是艺术研究创作型的,学制二年: 共同基础课: (A)设计教育论专论 (B)设计史 专攻课程: (A)书技法论 (B)书论 (C)书道史 (D)汉字书法研习 (E)假名书法研习 (F)书法制作 (G)古迹、碑、法帖概论 (H)创作A (1)创作B (J)创作C (K)创作D 与上期大学生课程相比,范围明显地窄。当然授课内容更深了,只是在课名上看不出深度而已。同是一个“书道史”,对高中生和对研究生的讲授侧重和深度可以完全不同,但名字都叫“书道史”,这是不奇怪的。 第二个是教育型的,学制也是二年: 必修课: (A)课程安排的设计与分析 (B)教材开发研究 —般教育研究课: (A)社会教育概论 (B)日本教育史 (C)教育和社会发展 专业教育学课: (A)书法科教育法概论 关连教育学课: (A)地域美术综合研究 (B)西洋美术史专论 (C)艺术教育学专论 专业素质培养所需课程: (A)书法史专论 (B)书法技法实习研究 (C)书法概论 由于专业关系,教育学方面的课程显著地受到尊重,它是轴心,贯串着各门学科和美术史、书法史方面的具体内容。当然,与前一课表相比,理论色彩也浓起来。教师不同于画家:知识面和知识型传授比技巧性传授在课堂中作用更大,但因为二—般研究生在入学前已经经过了大学四年的训练,故有意地拓宽知识课,把范围拉得太开也不合适,这一步在大学阶段已经完成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生课程中,应用和设计已被放在议事日程之上,表一的“创作A、B、c、D”和表二的“课程安排的设计与分析”、“教材开发研究”,是预想作为创作家和教育家在实际工作中的种种态势,它无疑是个模拟应用的课程;或许更准确地说,是提供一个模拟环境以供研究的重要课程。 书法教师的标准与条件 成为一个书法教师,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一方面,指的是有书法教学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则指具备书法教师的资格。在重资历、重学历的日本社会中,教育本是首要的支柱,当一个教师更是并非随手可得的工作。它需要得到官方的认可。在最高的文部省之外,各部道府县一级行政机构中,更次一级的市町村机构中,都有专门的教育委员会。每一个教师的能否获得实际授课资格,往往以有没有教育委员会出具发行的教员证明书为标志,从中可窥日本全社会对教师之绝对尊敬和态度严谨之一斑。 书法教师当然也离不开这一纸证明,它是权威的象征。日本新漓大学教育系书法教师培训科对未来的书法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知识要求,一个合格的书法教师的条件大致如下:(一)应当具备人文学科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书法、宗教史等等。(二)应当具备社会学科知识。包括日本宪法、法学、社会科学概论、政治经济学、地理学、教育学等等。(三)应当大致具备自然学科知识。包括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统计等等。(四)应当切实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包括书法技巧(假名、汉字),书法概论、中国书法史、日本书法史、书论研究、创作研究、鉴赏理论、篆刻等。(五)应当坚固地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初、中级教育原理、道德教育、儿童与青年心理学、书法科教育法、国语教育法等。 (六)应当掌握一些应用知识,包括外语、体育、情报处理、科学与方法等等。 在此中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有的可以采用选修方法进行。但偌大一个知识网中,书法艺术部分的内容是主干,其他各学科则围绕书法与教育两部分展开。除此之外,一个书法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在新渴大学教育学科中,都为学生们开设一门特殊的课程:音声言语。书法老师在课堂上那抑扬顿挫的节奏、深沉清晰的语调、生动活泼的表达能力,都绝不能逊于其他学科师资。相反,由于书法学习在一定程度上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